桂林抗战音乐家林路的音乐活动研究

2024-04-20 13:08朱韵
中国音乐剧 2024年1期

朱韵

摘要:桂林文化城以文艺抗战而著名,轰轰烈烈的歌咏运动早已成为抗战文艺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林路便是为桂林歌咏运动做出重要贡献的一员。1938年12月—1943年4月,林路驻留桂林四年多。在此期间,他积极参演各大歌咏运动、组织参与战友纪念会以及担任歌咏团体负责人,为桂林的抗战歌咏事业、新音乐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努力。在烽火岁月里,他逐步成为桂林新音乐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桂林抗战歌咏运动领导人之一。

关键词:林路;桂林歌咏运动;抗战音乐

一、参演歌咏运动

1938—1944年是桂林开展歌咏运动最频繁、最广泛的时间。林路恰逢于1938年12月抵达桂林,1943年4月离桂。林路既是中共党员,又是一名青年男高音音乐家,他积极地投身桂林救亡歌咏运动当中。因此,无论是桂林歌咏的客观条件,还是林路的自身因素,都促使了林路在驻留桂林的四年多时间里积极活跃于各大歌咏运动当中,具体活动参见表1。

从林路参与的歌咏活动可见,1939年初到桂林,林路就开始积极参与各项歌咏活动,其歌咏活动的参与一直持续至1942年,在这几年间,其参与的大大小小歌咏活动共计15场,参与的形式不一。其中,1940年参与的歌咏活动是影响力最广泛、参与人数众多的活动,如桂林音乐界纪念抗战建国三周年音乐大会、新安旅行团公演的大型舞剧《虎爷》、抗宣一队联谊会的新歌剧《军民进行曲》等,前两者在演出后都应观众续演。以上三场活动所上演的作品都有力地突破了中国以往合唱、舞剧、新歌剧的形式,引起了巨大轰动和剧烈反响。不仅鼓舞了群众,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推向了高潮,而且通过作品有力地传播了新音乐创作思想的宗旨——民族化、大众化,对于新音乐运动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对我国合唱作品、歌舞剧的建立和创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林路在上述活动中,并不局限于演唱的参与形式,甚至担任起歌咏活动的指挥、协助伴奏、指导排练等角色,为活动投入了大量精力。尤其在桂林音乐界纪念抗战建国三周年音乐大会,林路担任压轴作品《黄河大合唱》的指挥兼演唱,以饱满热血的精神指挥二百余人的合唱团,该场演出获得了空前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国民党中央系反动势力的恐慌[1],也因此掀起了桂林之后歌咏大合唱的高潮。

此外,从表1可见,1941年是林路在桂林参加歌咏活动数量最多的一年,共参与了八场活动。这也归因于1941年是皖南事变导致桂林文艺运动进入低潮的一年。迫于低潮现象,桂林音乐界积极以各类名目筹备举办歌咏活动,以此达到推动桂林救亡音乐运动再次发展的目的。由此,林路作为桂林音乐协会的一员,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参与了桂林历史上重要的音乐活动,“为响应‘政工号献机及筹建音乐工作室音乐演奏会”“千人大合唱”“露天歌舞大会”等,在音乐会上,林路激情演唱抗战歌曲,并且作为“露天歌舞大会”的筹备委员,积极地与欧阳予倩、刘式昕、杨纪等人共同统筹此次音乐会。

值得一提的是,“千人大合唱”歌咏活动是在林路、廖行健、白宁等人的秘密组织下进行排练,在正式演唱那天极为轰动,各学校、各合唱团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涌聚体育场,使得国民党顽固派措手不及。在会上,各团体演唱了众多爱国抗战歌曲,最后全场七千余人齐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在桂林文化城中久久回荡。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很好地体现了林路和共同参与此次活动的其他进步人士

的革命素养与随机应变的组织能力。同时,体现了现场群体的凝聚力,彰显了群众抗战的勇气和决心。总的来说,在林路和其他进步音乐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活动再度唱响革命嘹亮激昂的歌声,改变了自皖南事变导致桂林文艺运动进入低潮的形势,唤起了人民群众的抗战斗志,激发了桂林文艺界的工作热情,为抗战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林路在桂林救亡歌咏运动中所做的贡献不可低估。他成功地指挥著名《黄河大合唱》,排练指导新歌剧《军民进行曲》,筹备组织千人大合唱,将歌咏活动的影响力发挥到最大化,使之在桂林轰动一时。这不仅有力地将桂林歌咏运动推向新的高水平发展阶段,而且成功推动了桂林新音乐的发展,就如他为《七七之歌》特刊撰文《用工作来回答与感谢》所指出的:“这三年来新音乐运动的进步,决不是仅仅在工作上得到普遍的开展而已;技术方面,也早把‘叫换成‘唱,把单音的‘齐唱换成复音的‘合唱了;而且,还怎样在作曲的方法上、乐器的应用上继续努力,以期能达到建立真正民族音乐的地步。”诚然,以上歌咏活动的影响力并不是林路一人之力所为,共同参与的音乐工作者都是歌咏活动成功举行并影响广泛的作用因素。不可否认的是,林路作为云集桂林的诸多文艺将士之一,他在桂林歌咏活动中的点滴贡献极为可贵。

二、组织和参与音乐悼念会

在武汉时期,林路就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文艺宣传部,经常与张曙共事,两人便结下了深厚友谊。武汉沦陷之后,张曙、林路等人随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抵桂。一周后,张曙不幸在桂林遇到日本轰炸而逝世。由于当时的情况较为特殊,张曙逝世只是由三厅《救亡日报》演剧队的同志一起赶到了文昌门,在林路、周钢鸣、高灏等许多同志的协助下,把张曙和他女儿的遗体殓入棺中,默默地向张曙同志的遗体告别,并未举行追悼会。直至1939年2月27日张曙殉难后的第二年春天才补开追悼会。

如表2所示,林路在桂林时期共参加了张曙三次悼念会。其中,第一次张曙的追悼会便是由林路组织牵头,于3月12日在新华戏院正式舉行,会上,林路等人相继发言。紧接着,广西音乐会全体会员演唱了由凌鹤与任光专门为追悼会创作的《挽歌》以及张曙到桂后遇难前新创作的歌曲《我们要报仇》《负伤战士歌》和其他遗作《胡阿毛》《日落西山》《卢沟月》,等等。之后,1939年12月24日,由抗宣一队、新安旅行团等发起,联合全市音乐团体和群众组织,在乐群社大礼堂举行张曙殉难周年纪念大会,林路在会上演唱张曙的歌曲遗作。26日,桂林音乐界举行张曙殉难周年纪念会总结及第一次座谈会,林路、章枚等各团体代表十余人到会。此外,1942年12月24日,张曙殉难四周年。正值田汉在桂,于11月23日又邀同林路、李凌、李也非、安娥等人去扫墓,在张曙墓前的草地上举行野祭仪式。田汉主祭并简单报告了张曙的生平。林路对张曙的遇难做了补充,并报告了张曙的学生时代。会上最后由五队刘式琨指挥,合唱了张曙遗作《壮丁上前线》《日落西山》等歌曲[2] 。

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评价张曙:“张曙先生之可贵在于和聂耳同为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將,给全民抗战起了伟大的推动作用。救亡歌咏便是最显明的,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磨灭的。”[3]从周恩来的评价中可以认为,张曙是救亡歌咏运动的凝聚力象征之一。桂林音乐界举办张曙追悼会、纪念会有利于以张曙精神激发民众对敌人的仇恨,促进桂林抗战歌咏运动的大力开展,号召保卫大西南。同时,张曙的创作精神与理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研究抗战音乐工作者们一些创作性启发。而林路作为众多参会工作者之一,积极组织和参与战友张曙的追悼会和纪念会,并为张曙逝世发文作歌,例如发布《征求张曙先生遗作启示》,撰文《从武汉到桂林》《聂耳死了吗》,作歌《战士的埋葬》。由此可见,无论是作为组织者,还是作为参与者,林路都为张曙纪念会做了大量工作,真切地体现了他与张曙深厚的战友之情。并且,张曙作为抗战音乐宣传中的重要一员,林路通过对张曙的纪念也彰显了他接任张曙工作的决心以及对张曙抗战精神的继承。

林路除了组织张曙的追悼会,在桂期间还参加了其他音乐家的逝世纪念音乐会。如纪念黄自逝世两周年遗作演奏会、聂耳逝世五周年纪念大会、聂耳逝世七周年纪念会的工作会议。以上活动事迹深刻彰显了林路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温度的音乐革命家。

三、组织训练歌咏团体

抗日救亡时期,桂林的歌咏运动空前繁盛,大量歌咏团体、演剧队组建产生。据统计,群众性歌咏团体达三四十个,另有几十个专业、业余话剧团体的歌咏队。其中主要活跃的团体有广西音乐会歌咏团、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学生歌咏团、广西艺术馆歌咏团、抗宣一队、演剧九队、广西地方建设干校、青年学生歌咏队等。这些群体在桂林抗日救亡期间积极地带动群众开展各种歌咏活动,在桂林文艺史上占有功不可没的地位。

林路作为桂林歌咏运动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对歌咏运动的贡献不止是参演,而且成功地指挥领导了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歌咏队、乐群社歌咏团等歌咏团体(详见表3)开展各类歌咏活动。歌咏运动作为战时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歌咏活动能声势浩大地展开必定离不开各歌咏团体。根据表3所示的参演活动可见,林路领导的歌咏团体参演了桂林界具有重要意义的歌咏活动,并且会后都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可以认为,林路领导歌咏团体的这一贡献进一步推动了桂林歌咏运动的发展,壮大了桂林歌咏的队伍。

更为突出的是,在歌咏工作当中,林路还在理论上提出关于歌咏运动的发展现状及见解,本文中阐述的观点给予桂林文艺界一定的参考意义。例如,在《音乐阵线》创刊号中发出的创刊词《为保卫西南而歌》中,提出歌咏工作的四个“不够”:第一,歌曲的产量不够;第二,歌咏的活动不够;第三,歌咏组织得不够;第四,同志联系得不够。对于以上四点不足,林路做出相应对策:一是动员所有作曲家、诗人创造时代的歌曲,并尽量采取民歌创作;二是经常发动大规模的歌咏行动,建立歌咏运动的根据地;三是尽量发动歌咏组织,并使原有的歌咏组织健全;四是建立经常的联系,建立一个总的领导机构[4]。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林路不仅经常积极组织各歌咏团体活动,而且对歌咏团体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如广西艺术馆的音乐合唱班,训练期为六个月,学习内容有合唱、练声、乐理及音乐讲话等。这为桂林歌咏培养了一支专业队伍,不仅使得各歌咏团演唱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桂林抗战歌咏的层次。

诚然,林路领导的歌咏团体不多,但是以上团体在抗日救亡期间发挥的作用以及林路的领导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它们积极组织和参加桂林各种旨在宣传抗战的音乐活动,以气势澎拜、激昂壮阔的战歌成功动员全民抗战,激发抗日救国斗志。其声势浩荡的歌咏活动构成了桂林文化城奇特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另一方面,林路以专业的音乐素养领导培训歌咏团体,使得歌咏团体有组织、有能力地开展和参与各类音乐歌咏会,这对桂林歌咏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此外,从林路的歌咏领导工作中也足以说明,他在桂林歌咏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地位和突出的工作能力。

四、结语

在桂林驻留的四年多时间里,林路的满腔热血都挥洒在桂林这片歌海当中,他积极传播进步的新音乐作品,高唱爱国主义新音乐歌曲。就如他主编的《音乐阵线》所言:“抗战开展了新音乐运动,新音乐运动推动了抗战。”新音乐与抗战二者相辅相成,他以自己嘹亮的歌声唱出了新音乐作品蕴含的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尽管桂林文化城人才荟萃,但不可否认的是,林路在桂林开展、参与的歌咏工作使得他成为桂林抗战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驻桂的重要新音乐人之一。

【项目:研究生创新项目《桂林抗战音乐家林路的音乐活动研究》XJYC2023005结题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陆铿荣,左超英.抗战音乐史上珍贵的一页——《黄河大合唱》在国统区桂林的传播[J].音乐研究,2001(02).

[2]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编著.《丰碑——桂林抗战纪实文物史料图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3]中国音乐家协会著. 张曙纪念文集[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5:8.

[4]郭沫若.《救亡日报》1939年12月24日音乐陈线旬刊创刊号.

[5]郭沫若.《救亡日报》桂林版.1939.1.10.

[6]贺衷寒.《扫荡报》桂林版.1938.12.15.

[7]王小昆. 桂林抗战音乐文化研究[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5:7.

[8]李莉. 广西音乐文化历史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