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策略

2024-04-20 10:30王丽媛
中国音乐剧 2024年1期
关键词:德育建设钢琴教育全面发展

王丽媛

摘要:以人为本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根基和灵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概念。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需要以尊重和关怀每一位学生为基础,在德育实践中以多元的标准对学生的能力特征进行评定,为每一个个体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此外,在情感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还要求教师通过积极的情绪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激励与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情感在教育中的正向作用。钢琴教学作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其教学实践中,需要兼顾理论与技法的培养以及学生艺术创造力、艺术想象力的发展,对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能够为高校钢琴教育模式优化、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条件。本文将从“以人为本”的理念视角,对当代高校钢琴教育的发展需求、发展特征,以及发展策略进行探索,为高校钢琴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为要义的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策略参照。

关键词:以人为本;钢琴教育;德育建设;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从学生的主体特征与主体需求出发,尊重当代多元社会生活与文化环境下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既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思想健康的一面,又要洞察他们在成长和发展中矛盾的一面,将学生视作教育的动力、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标志,而非只是教育的对象。当前,具有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的钢琴教育实践,多遵循“整体论”哲学理论基础,把整体作为其教育理论的核心,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教育内容的组织:(1)认为在钢琴教育中,不仅要涉及音乐系统中的内容,还要兼容客观世界中的文化系统,实现钢琴教育实践对于人类社会、文化以及时代语境的观照;(2)在钢琴教学实践中,从身体、情绪、思维、审美、心灵等多个方面,关注学生在技能成长和认知发展方面的切实情况,比如:利用钢琴教学的听觉媒介属性,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审美表达,从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3)在钢琴教育实践中,尝试通过音乐他律论中涉及到的情感性来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直觉与思维的结合、个人感情与演奏躯体动作的结合,以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实现需求。

当前的钢琴音乐教育实践有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一是以“教育学”为基点,将钢琴音乐教育视为教育学门类中的分支学科,主张通过探究教育学面临的一般问题来解决音乐教育学科发展中的特殊性问题,二是以“音乐学”为基点,将钢琴音乐教育视为对于音乐理论智慧与创作经验的总结与传播,认为音乐学的形成与发展要先于音乐教育,因此,可以被视作音乐教育的理论前提。以人为本作为当前美育与德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以教育学为基点的钢琴音乐教育的当代实践中,起到了完善钢琴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与综合能力的作用;同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以音乐学为基点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承担着拓展学科边界、丰富学科实践、深化学科合作的重要使命。因此,本文对于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下高校钢琴教学实践的研究,将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实践特征、以人为本的创新策略三个方面,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方法与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为当代钢琴教育教学在教育学及音乐学视域中的优化创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结构与实践方向。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

结合当前高校钢琴教育发展的切实需求,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钢琴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现有的钢琴教育模式中,增加与人文历史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贝多芬《第五钢琴曲》的教学中,可以加入对于贝多芬生活经历的描述,以及对于当时音乐“英雄式”表达的梳理,帮助学生对于经典音乐作品的文学性、历史性外延进行更加深入且宏观的把控,继而掌握在音乐中融入情感要素的奥义;

(2)在开展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音乐表达与课堂交流中存在的情绪倾向与审美视野,学者邹彦曾在其研究《接受美学对音乐研究的几点启示》中提到,音乐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倾听者与演奏者的审美判断,而音乐的职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也是对“人”的判断和需求不断关注的结果,只有结合学生作为钢琴演绎主体的审美价值偏好,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3)将当前“思政”视域下的德育,与高校钢琴教学的内容、目标、原则进行融合探究,例如,通过对《黄河大合唱》《牧童短笛》之类的红色曲目进行专题教学,加强学生对民族精神与红色文化的理解,深化德育在钢琴教学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当代钢琴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这一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以人为本是在教育实践中被长期坚持的基本指导方针,也是教育工作的主导思想。当代语境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针对高校钢琴教育的改革,面临着现代化、本土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一方面,随着社会功能的健全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钢琴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并结合新的发展基础进行创新,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地域存在历史与文化的差异,教育的改革还需要密切追踪并深入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与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保障教育改革能更好地契合真实社会需求。

针对当前钢琴教育改革现代化、本土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一方面能够通过对社会文化系统的考察以及对于学生特点的把握,为钢琴教育在多元学科语境中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实践思路,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专业内容与道德教育内容的结合,传统文化作为当前我国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1)钢琴教育教材内容的优化,增加具有中国特色与民族精神的曲目内容:如黄虎威的《巴蜀之画》等;(2)增加钢琴教育课程中的社会实践,将钢琴教学成果通过社会公益展演、民族文化交流等课外平台进行实践与展示;(3)确立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相关的钢琴学术研究主题等方式,将德育与钢琴教育的课程内容相结合,以此推动钢琴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能够从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与本土化发展两方面,解决当前高校钢琴教育改革中面临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为钢琴学科教学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成果的延伸提供理论基础与政策参照。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高校钢琴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在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提到,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主要指智力与体力。正是教育中体力与智力的分离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2)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能力的形成、发展与表现都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3)个人需要多方面的发展。人的现实需要是其全面发展的条件与动力,其结构反映着人的生活方式与发展水平;(4)人个性的全面发展,需要人的个性与社会关系、社交条件的共性相适应,做到在保持个体自主性的同时,实现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能动性。因此,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需要以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兼顾学生能力的协调与社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将素质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方式。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因此常常作为音乐的代名词来指导音乐创作的开展以及音乐理论的创新实践。根据上述关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教学实践的描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钢琴教育需要兼顾以下实践特征,来饯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1)关注时代背景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当前社会对于具有一定综合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提出了一定的需求,这需要高校在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外,还要关注当代社会对于音乐人才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的需求,着重于学生演奏个性的培养与演奏实践的积累;(2)关注学生在多元学科语境中的发展潜力,根据学者张业茂等人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教育的应然诉求》中对于音乐素养教育的表述,钢琴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将音乐技法、音乐历史与音乐文化的传播相结合,将对于钢琴曲目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都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多元的、实用的知识切入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3)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在课堂演奏练习时,轮流模拟台下的听众来体验音乐在感知层面的丰富内涵,即进行“内心听觉”的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于音乐他律性的理解,提高学生在音乐演奏与音乐创作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重视德育,促进全面发展

道德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将德育视作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是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他认为,一切的教育都应该围绕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个体这一基本问题来进行。随着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语境的发展,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的教育理念开始将教育的视野由智力领域向非智力领域拓展,提出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意图的教育方针,德育也因此成为了以人为本的新兴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中国德育视域下的高校钢琴教学,需要重点兼顾以下实践特征,来实现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创新,为以人为本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1)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主题性的互动研究内容,通过潜移默化和具身感知的方式,来传递文化信息、创造文化想象,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具有实验性的音乐感知课程,充分发挥音乐声音媒介的特性,塑造出生动可感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进行情感与内在的探究,同时获得精神上的认同与文化价值的交流;(2)帮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来认识道德所产生的力量、理想、信念与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学生在广泛学科视域中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地方疗养院等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与独居老人等社会群体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以及文化经验,并以此为灵感进行主题表演与创作。

三、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策略

(一)優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科共建

参照上述关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钢琴学科建设的讨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高校钢琴教学实践首先需要从教学内容出发,通过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提高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增加钢琴教育的德育效果,并拓展钢琴教育在现代化、本土化发展趋势下的学科边界。结合现有的高校钢琴教学实践经验,优化钢琴教学内容的具体策略包括:(1)突破传统的钢琴教学方式,由教师主导的钢琴教学转向由学生主导、教师进行引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置教学主题——提供背景资料——进行演奏示范——问题导向的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对曲目的创作背景、理论基础、审美特征进行探索,完善学生对于钢琴及相关知识背景的认知体系;(2)在教育实践中突出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育价值,通过与民间音乐传承人、地方儿童演唱团等社会群体、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实践的方式,引导钢琴教学与真实的文化体系与社会需求进行兼容;(3)在钢琴教学中实施公共课与小班专业课相联动的模式,高校的钢琴教育体系普遍设有包含基础知识与宏观艺术学理论内容的公共课,例如艺术鉴赏、中西方音乐史等,以及具有一定学科针对性的小班课,如钢琴创作、音乐表演等,不同的课程设置能够从多个维度塑造学生的专业体系与知识架构,在课程的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课堂模式互相配合的方式,如:在史论课程中对西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史论特征进行介绍,再通过小班课程对李斯特等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演绎分析,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主动探索与积极表达提供正向的支持与鼓励。

(二)优化教学体系,主张因材施教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既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个性化的人才既是学科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也是社会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主要推力。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一般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估,单纯的智力因素不能作为考量学生发展潜力与未来可能性的唯一标准,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Howard Earl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需要建立在承认学生智力与能力多元性的基础上,如擅长口头语言与书写能力的语言文字智能、能够准确感受视觉空间的视觉空间智能、具有表达音乐能力的音乐旋律智能等,一个学生很难具备这些全部的智能,但是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对于学生独特能力导向的评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从而确保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对于学生潜力的开发。

二是对于学生能力的引导,这需要教师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尽量做到差异化教学,即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认知能力、思维长处进行实践的引导与任务的布置,同时,要注意对于学生健康心态的引导,通过积极的教育方式鼓励和支持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的探索实践。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1)参照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关于脚手架式教学的理论,在尊重学生原有认知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经验与喜好进行专业知识的引导式教育,着重于将新的钢琴技能与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而非刻板地参照教科书中的内容;(2)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变化,发挥钢琴教育作为美育实践在改善个体情绪中的积极作用,明确健康的心态对于推动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切入,从教育学发展的视角来关注当代高校钢琴教育在现代化、本土化发展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从教育改革的宏观需求、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学科建设的创新策略多个角度,阐释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当代钢琴教育改革中的发展方向与可行策略,为高校钢琴学科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韩俊恒.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J].华夏教师,2012(5).

[2]张放放.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实践[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16(3).

[3]宋湘锴.以人为本 以乐为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3.

[4]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

[5]徐薇薇.“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23.

猜你喜欢
德育建设钢琴教育全面发展
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究
提升学生公寓“服务育人”水平、打造服务育人“第二课堂”
关于河南民办高校钢琴教育的反思以及改革分析
浅谈高校钢琴教育和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基于网络时代下的小学德育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