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场梦到另一场“梦”

2024-04-20 10:05吴雨桐
中国音乐剧 2024年1期
关键词:铸剑人民文学出版社音乐剧

吴雨桐

一、谁是“宴之敖”?

宴之敖原本是鲁迅小说里的一个角色。在这部剧里,一个着重安排之处便是宴之敖从鲁迅的笔下“走出来”,变成了有思想的活人。其中需要处理的关系有三种:一是宴之敖与全剧的关系。叙事双线的其中一条是鲁迅与学生们的故事,另一条是宴之敖的故事。宴之敖作为剧目的“叙事人”和贯穿全剧的线索角色,也承担着领唱开场曲的任务。“讲故事的人同样也是戏剧性角色之一”的设置在音乐剧和戏曲中很常见。就像昆剧《桃花扇》的开场,老赞礼戴上胡须,高声说道:“老夫也是戏中之人。”随后走入戏剧情境。

二是宴之敖与剧中角色的关系。虽然宴之敖是鲁迅创作出的角色,但两人并不能局限于谁创作谁、谁依附谁的关系,宴之敖需要真正走出鲁迅的笔下,与鲁迅建立起真正的人物关系和戏剧联系。起初,宴之敖代表着纯粹的极端的理想主义。他是每个时代的局外人,见证大厦一次次倾倒,高楼一遍遍崩塌。在过去的时代,宴之敖无数次被杀死。每个时代因追逐他而死的都是同一批人。所以他在睁开眼见到鲁迅的那一瞬间,说:“你像他,你的学生也像他。”

像谁?像两千年前那个为了时代而献上头颅的眉间尺。两千年前,眉间尺十六岁,有一天,有人交给他一把宝剑,告诉他:“你要去打破黑暗,不然你就会死。”打破黑暗的赌注也是死亡,有些人生来就已经预见了自己的结局。鲁迅大抵也是一个虽看遍世态炎凉,可仍心怀理想主义底色的人,他和这个行走夜路的黑衣侠客有相似之处——他学习新思想、他到海外去、他写《狂人日记》唤醒国民……是否有那么一瞬间,他会以为自己就是宴之敖这样的侠士?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就算他再像宴之敖,也不是宴之敖。人的文字里总会带着自己的影子,惠特曼曾说过:“你所写下的文字里,没有一样东西是你没有的。”然而人不仅是自己写下的概念,生活也未必见得有那么多理想化的情境。哈姆雷特在夜晚徘徊,心想自己该不该杀死自己的叔父,沉思着究竟该选择生存还是毁灭。上帝视角的旁观者可能会想,哈姆雷特为什么不一剑下去,快意恩仇?他不能,因为他在面对自己的生活,并且和戏中的那些人有着真正的人物关系。戏剧不仅要讲故事,还要写人。音乐剧更要剖开人物的内心,让他们去唱歌,唱出无可比拟的情感。某些热爱写作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个角色被你创作出来时,它就具备了自己的精神和思想,不再受创作者控制。鲁迅创作出宴之敖也是如此,宴之敖在他的笔下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三是宴之敖的自身象征。虽然宴之敖是一个独立个体,可与鲁迅的状态相关联。编剧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是与角色共情。鲁迅《野草》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希望之于虚妄,正与绝望相同。”这句话似乎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虚无的精神状态。什么叫虚无呢?举个例子,有时候人就是会认为自己的人生很没有意义,即使去努力做点什么,也会觉得做那些事没有意义。比如某个人某天对我说:“天呐,我觉得我写小说没意义,我写出来的故事都是假的!”这种状态下就算是悲伤也很困难,人会觉得悲伤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哭,哭不出来,笑,笑不出来。整个人“空荡荡的”,这就是陷入了虚妄。虚妄该如何在戏剧情境里表现?剧里有一段侧面折射出了鲁迅当时的内心斗争。第六场戏里,宴之敖“疯了”,质问鲁迅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在为谁写作。起初剧中的鲁迅也怔住,喃喃道:“我在为谁而写作。”但他最后还是努力振作精神走了出来,这里的处理手法表现为“杀死宴之敖”,实际上也是鲁迅摆脱了某个瞬间陷入虚无低谷的自己。

二、词作的构思

《铸剑》剧本的词作灵感来源比较多样化,和作者平时一贯婉约柔和的文风不同,《铸剑》这部剧本尽可能地在適应和符合鲁迅冷冽的风格。以下是作者在创作时的某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当在歌词中化用鲁迅作品的某些片段时,不代表只是把鲁迅使用过的词汇放在歌词里,而是需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加以情境结合。结合的基础是读懂,读懂的前提是共情。就像前文所提到的共情一样,不仅仅是对于情绪的感悟,更应该把自己放到角色的身份里去。将自己代入角色身份的那一刻意味着编剧身份在某种意义上的消解。比如在角色面对两难困境时,作为编剧想到的并非“假如我是他”,而应是“此刻我就是他,我承载着他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在这样的情境下,他就该说出这样的话”。

赋予中文歌词以诗化特征会让人觉得更“美”。中文擅长含蓄化表达,歌词的诗化会令观众产生更多联想,也有助于意境的升华。在第七场戏,韦素园对朋友和老师唱道:“拙笔绘萤火,挑灯看山河。”随后他握着朋友的手说:“我们会活下去的。”是的,仅仅是活下去,让所有人活下去就够了。契诃夫在《万尼亚舅舅》里写道:“万尼亚舅舅!我们要活下去呀!我们要活下去!”可是谁都没能熬过那个寒冷的冬天。韦素园还是走了,没有死在他所期待的文学战场上,没有死在敌人的刀枪下,而是死在北京的一家医院里。在后来的尾声里,他们一起唱:“我停驻在这风中/看溪水明澈/何必刻意追忆我/在泛黄史册。”潜台词是,别为我们难过呀,看到你们过得好,那我们的牺牲也都值了。《铸剑》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你的影子就是我”。

最后一首《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合唱,所有之前的戏剧角色从既定的身份中抽离,转为一种回望过去的、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的视角。这里也带有作者个人的些许观念。作者向来反对将历史人物符号化、平面化。写历史剧不是撰写百度百科,也不该局限于某段别人的历史评价。在符合人设和逻辑的基础上,剧作固然有艺术虚构,但一定要“情真意切”,努力去传达人物最细微的情感。没有其他原因,只因为他们都曾是在世间真正活过的人,也曾是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

三、结语

当今中国音乐剧依然缺少编剧人才和对音乐剧编剧人才的培养。中国音乐剧领域应当有自己的编剧教程,以及更多优美的歌词和具有知名度、传唱度的曲目。

《铸剑》作为一次编剧尝试,注定不完美。但作者认为一切尝试都具有价值,经验和感悟总会通过不断实践慢慢总结出来。

谨以此文与全体音乐剧爱好者、创作者共勉。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在读本科生)

(音乐剧剧本《铸剑》是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2022年戏剧大纲征集入围作品)

参考文献:

[1]鲁迅.故事新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2]鲁迅.野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3]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4]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5]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6]鲁迅.鲁迅演讲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7]李霁野.鲁迅先生与未名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8]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

[9]黄源.忆念鲁迅先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0]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萧红.回忆鲁迅先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1.

[12]徐昭武.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

[13]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论文集及鲁迅珍藏有关北师大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铸剑人民文学出版社音乐剧
“立德树人 育警铸剑”
——广西警察学院侦查学院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张洁主要作品目录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从铸剑到亮剑的奋斗历程
爱抚与复仇——鲁迅小说《孤独者》《奔月》《铸剑》人物形象心理探源
老马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