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24-04-20 09:40李陶婧范崇高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李陶婧 范崇高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学习是体现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在课程标准愈加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背景下,思维导图作为组织知识的可视化工具,可借以作为古诗词教学在思维层面上的有力支撑。文章从重点字词、梳理记忆、意象分析、补充应用四方面教学入手,通过小学语文教材的八大实例为思维导图与古诗词融合教学提供可行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1-50-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古诗词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的作用,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学习任务群中为古诗词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提示。根植于不同时代背景的古诗词教学受其自身形式短小、语言简练、字义用法不同、知识体系庞大复杂等特点的影响,容易出現教师备课授课困难、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低等情况。针对以上问题,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语文课程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课程目标的核心素养中具体阐释了思维能力。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古诗词篇目,围绕核心素养绘制教学思维导图,涵盖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与古诗词相关的应知应会知识,力求为新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一、以思维导图强化重点字词教学

(一)突出不同词性的效果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包括八种互相独立、互相平等的智能。[1]在古诗词重点字词的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多条线索并行,改变学生以往只进行单线思考的模式,将每条线索无限细化延伸,更加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因此锻炼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逻辑智能。在词义与用法结合的常规模式之外,衍生出词性与用法相结合的新方式,为学生的字词学习提供更多材料和灵感。将思维导图与词性用法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提高自知-自省智能,体现为学生能否准确筛选出古诗涉及的词性和用法,是否能剔除为了追求全面性但不在目标范围内使用的词性。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一课为例,可用括号式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涉及的相关内容在细节上进行适当的拓展(见图1)。

在案例中,不同词性与产生的效果有明显的联系,若作者没有将“绿”字作为动词使用,在表达意思中就会失去春风吹拂的动态和轻盈的过程,效果会明显减弱,因此将字的词性和效果用思维导图进行对比联系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把握本诗中“绿”字的妙处。

(二)辨明不同词义的意境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春夜喜雨》中“花重锦官城”的“重”读“zhòng”音,与分量有关,作者旨在表达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而垂下的样子,读音和词义互相交错。为了帮助学生从全新角度理解词义、体会意境,可以通过对多音字“重”在本诗中读音产生的疑问引出对“重”字两个读音和不同词义的归纳总结,形成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多音字的模板(见图2),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大脑对图像的记忆远超文字。在上述例子中,每条射线代表一类读音或意思,只要重复画出导图,不会为学生的学习增加额外的记忆负担。如果没有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意思重新归类后呈现,学生在记忆和实践中容易遗漏,多音字的学习将会变得低效。此外,类比迁移在语文浩如烟海的古诗词学习中至关重要,除了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提升语文素养还需要广泛阅读,学会绘制规范化的思维导图模板是将过去学过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过程。思维导图是迁移能力的呈现形式,图文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正确快速地学习新内容,拓展语文知识面,巩固已有的知识体系。

二、以思维导图实现梳理记忆教学

(一)厘清诗文的结构内容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课,因全诗章法严谨,对仗工整且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按内容先后顺序用思维导图可以清晰直观地梳理出全诗结构,更好帮助教师和学生大体把握整首诗的行文思路和逻辑关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出示思维导图(见图3),然后按顺序依次组织每句进行详细赏析;也可以选择布置为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为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料支撑。

运用这一思维导图,教学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辅助教师系统地把握本节课的教学,为学生分析诗文结构和内容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思维,即用整体的眼光学习。二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中明确要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理念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中提到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布置利用思维导图预习或进行课后总结的任务时,既能帮助学生养成预习和总结的好习惯,又能通过思维导图的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二)促进背诵目标的记忆

作为传承中华经典最传统的方式,背诵默写诗句不仅属于课程标准要求,而且还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长歌行》一诗为例,笔者设定从诗人角度进入情境并讲述全文,采用联想、逻辑、关键词记忆、故事提示与思维导图结合的方式(见图4),旨在为解决学生背诵困难、容易混淆等背诵古诗词常见问题提供可行化的教学路径。

语文背诵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被教师布置为课后作业,少有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传授背诵方法,所以大量枯燥、复杂、冗长的背诵内容会大大减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在背诵前充分调动手、眼、脑,绘制带有关键词的流程图,再根据流程图中对应的关键词进行背诵默写,将抽象平面的知识可视化和立体化,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感。

三、以思维导图开展意象分析教学

(一)分析意象特点和成因

东尼·博赞和巴利·博赞指出,人的脑细胞“看起来都像是超级章鱼”,“每根触须都像是树干,从细胞中央或者细胞核向四周发散”,“每秒钟从相连的点上接收到成百上千个传进来的脉冲”。[2]由此可见,脑细胞类似一个思维导图,形成了一张无限链接的信息网。从某种程度来说,圆形的气泡图和无限发散性的线条连接聚合类似脑细胞中包含着无限延伸的节点,而大脑的思维呈现出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像。绘制思维导图刚好模拟了这一大脑的信息网络和思维的形成,将抽象无形的思考过程具象化表达出来。意象作为情思的载体,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且每个意象与周围意象在某相似的方面都可形成暗网连接,符合气泡图的外在表现形式。绘制气泡图这一过程符合大脑的认知和思考,有利于在成千上万的古诗词中摘取所需的意象进行分析,教师可进行尝试并根据实际情况改进。

分析意象成因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诗人为何要在某一具体情境中使用某一意象,为进一步体会意境、抒发情感作铺垫。在不同类型的诗词中,作者常常会根据不同使用情景选取某杨柳特点,将其投射自身的情感幻化成意象使用,借此增加诗词的表现力。

通过气泡图(见图5),从浅层角度根据杨柳的不同特点分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赞美诗《咏柳》、五年级下册边塞诗《凉州词》和六年级下册离别诗《采薇》三种类型诗中的意象成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全方位观察的能力,又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知识运用于古诗词赏析中。谭永平在探究诗词引用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价值时,认为引入诗词可赋予学生生物学眼光,从而有更广阔的文学视野,也为以后从事科学文学创作打好基础。基于诗词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等特点,谭永平建议将诗词“用于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也可用于作为思考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应用”[3]。上述创新应用拉近了生物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紧密联系,进而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二)提取群文阅读的诗情

抒情诗是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因而分析诗人情感成为赏析诗歌的重难点。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梅花》、四年级上册《雪梅·其一》、四年级下册《卜算子·咏梅》和四年级下册《墨梅》四首诗歌为例,提取四首诗中描述同一意象“梅花”的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对比分析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见图6),意在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含有意象的表述更深刻地理解意象背后的情感。

汪潮先生在为张敏华《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一书所作的序中认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三个意义,即把语文知识浓缩为框架,提炼成线索,组合成网络。这种方式将语文知识结构化,符合奥苏贝尔在《意义学习新论——获得与保持知识的认知观》一书中阐释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即将待学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建立非任意、实质联系的倾向”[4]。思维导图在上述例子中发挥着学习新知识、丰富知识体系和巩固旧知识的作用,通过多文本组合单元教学模式,将四首含梅花意象要素的诗句提取,达到从不同角度与情感全面深刻理解一个意象进而迁移至其他诗词赏析的目的。上述同类文本组合更强调“一种指向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的知识观”[5]。教师在组织新课和期末复习时均可大胆尝试。

四、以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应用教学

(一)整理相关的背景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让学生按照自己已经有的图式同化或者顺应新的知识内容。鉴于树形思维导图类型和表现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或者习惯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反映个人爱好与性格。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可以直观清晰地通过不同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推测出每个学生的优缺点,更加有针对性、个性化地给予评价和教学。背景知识被放在正式讲解古诗词前,属于一种前置学习。学生将从各种渠道搜索到的背景知识作为预习材料,再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为教师增加了平时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材料,不同的评价和个性化教学也会使学生感到被重视,促进其更好地学习。

背景知识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在古诗词中占有很高地位。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菩萨蛮·大柏地》一课,受诗词形式的影响,作者需要以一种简洁、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本首诗的背景知识(见图7),有利于不了解历史的学生读懂诗人通过表层诗句真正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树形思维导图正适合简要梳理课前需要掌握的背景知识。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学习可以更好地把握一些诗词中较为隐晦委婉的表达,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体会诗人在艰难困境中取得胜利后的欣慰和乐观。作品会受到不同方面的背景环境影响,例如在该词中,作者革命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影响着本词中文学色彩与政治军事色彩并重的特点,也影响着具体每一词句与历史战争情况相对应的延伸含义。使用树形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整理诗歌中纷繁复杂的知人论世知识,形成交错纵横、互相渗透影响的树形逻辑体系。

(二)创新古诗词的转化应用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要求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语文课内外活动中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和任务,力求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名句进行引用化用,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到日常写作中,以此拉近古诗词与语文写作的距离,让古诗名句在语文学习的应用中焕发光彩。

例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拟人的方式描写在夜间默默滋养万物的春雨,在转化到作文应用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营造温柔安静的氛围。例如我躺在树下的摇椅上数着星星,感受到了夏夜乡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安详。②类比默默奉献的人。例如张老师的身上带着犹如春雨般的可贵品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总是默默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低调做人,低调做事。③形容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生活的事物。例如妈妈“润物细无声”的爱包围着我,让我变成了充满正能量的“小太阳”。以上互不包含的三方面在思维导图中常以平行线的方式相连接,详见图8。

思维导图多应用于接收并整理大量复杂且繁多的信息或厘清多重任务的主次顺序等场景。教师在涉及引用化用古诗词时,要先分析诗词句子的内容、特点、应用环境及引申义等多方面多类型的内容,与思维导图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场景特点相契合。在上述例子中,通过分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根据其表述内容和运用手法分化出互不包含重复的三个方面,在思维导图中常用平行的三条分支来表现。在每一分支中沿着不同的思路引用,帮助学生分辨适用的作文场景,做到“经久不忘,下笔有神”。

综上所述,将思维导图融入古诗词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整理细节知识,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语文逻辑思维,进而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用图意识,言传身教,同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思维,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在不断优化方法的过程中切实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敏华.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5.

[2]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卜煜婷,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4.

[3]谭永平.从生物学与人文的差异及重合浅析生物学教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J].生物学教学,2003(11):9.

[4]戴維·保罗·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新论:获得与保持知识的认知观[M].毛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79.

[5]孙绍振.“大单元/大概念”阅读:理论方法和战略前途[J].语文建设,2022(21):60.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