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实现“幼小协同,科学衔接”

2024-04-20 06:36邓婷
小学科学 2024年10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衔接区域活动

邓婷

〔摘    要〕  在《幼兒园工作规程》精神指导下,“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已经成为幼儿园大班教师需要研究的热点课题。在区域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游戏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小学,为幼儿适应小学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基于此,本文将以区域科学活动为主导,详细介绍实现“幼小协同,科学衔接”的做法,希望可以让幼儿逐步建立起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  幼小衔接;协同;衔接;区域活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0    112-114

幼小衔接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许多地方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孤岛式地独立运作,导致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存在断层,幼儿的学习过程受阻。因此,我们需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展“幼小协同、科学衔接”的教育活动,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加全面、协同的教育。

一、“幼小协同,科学衔接”的概念和内涵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它不仅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还强调了幼儿教师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后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幼儿园区域科学活动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异同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区域科学活动的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幼儿科学学习提出了学习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其主要学习目标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使用语言器官和感觉器官进行交流,并且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热爱。而内容与要求则说明了幼儿需要对常见的科学成果有所了解,并且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简单的图形、数量有基本的概念,为后续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而指导要点中提出,幼儿的区域活动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需要教师重视幼儿探究欲望和认识兴趣的激发,并且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进而完成幼儿的启蒙教学。

(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课程的要求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标准》 )将小学六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 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小学科学课程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具体包括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科学观念、态度责任等四个方面,而科学课程内容则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同时,《标准》对不同学段的科学课程内容还进行了具体划分。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已经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科技发展,还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

(三)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上述的比较不难发现,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纲要》仅仅对幼儿的科学素质进行了简单描述,其教学重点在于让幼儿锻炼语言器官和感觉器官的配合,并且树立科学的启蒙意识,为后来的科学课程学习打下基础,这也符合幼儿的基本发展规律。而《标准》中则对不同学段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进行了明确要求,在科学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从亲近自然转为理解科学、社会、技术等,为今后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在区域科学活动中实现“幼小协同,科学衔接”

(一)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

在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中,需要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以便做到科学衔接。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在活动过程中教学目标应该既考虑到幼儿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也要注重与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对接。所以,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满足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并且,在实施过程中综合考虑幼儿的基础知识和认知水平,确保科学衔接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知识的重复或间断。其次,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组织实验操作、自然观察等活动,让幼儿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前提下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此外,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需要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最后,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家庭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区域活动中,了解幼儿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与学校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

比如我园在角色区中,开设了“小学课堂”的区域活动,在活动中模拟小学的相关活动,让幼儿充分了解小学的整体学习环境和生活规律。教师带领幼儿参观了幼儿园周边的小学,观察了他们的上课情况,在参观的过程中,由于对小学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会被激发。之后,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学习的课桌,并将教室布置成小学课堂的样子,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在活动中,为了尽可能模拟小学的课堂环境,让幼儿更快速地进入角色。接下来教师要宣布课堂纪律和任务,让幼儿能够明确活动中自己扮演的角色。比如,教师为幼儿布置了一个教学主题“带领大家认识自然界的植物”。“小教师”在得到教学主题之后,就可以在课下询问教师或者家长,自然界中都有什么常见的植物。而小班长、小组长则需要带领其他成员对教学主题进行预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对“小教师”进行辅助,帮助教师管理课堂秩序,并推动课程进行。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相对真实的上学体验,还可以学习有关小学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

(二)增加区域科学活动中动手活动的占比

幼兒园大班的孩子需要参与的区域活动时间通常在25~30分钟,但是他们有效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2~15分钟,动手操作则可以帮助幼儿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加专注,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园室外的自然环境开展探究活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受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户外进行自然材料的观察和采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开展科学实验活动,通过常见的科学现象,帮助幼儿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如水的密度实验、植物的生长实验等,让孩子动手操作,从实验中发现规律,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开展相应的手工制作,运用教师讲解的知识完成作品。比如,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演示风车的制作方法,并且讲解风车的工作原理,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教师讲解的知识。

我园在区域活动中开展了“水中沉浮实验”活动,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准备了不同材质的玩具,让幼儿观察玩具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从而理解水的性质。首先,教师进行提问:“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面前有许多种类的玩具,你们可以猜一下有哪些玩具可以在水上漂起来呢?”幼儿在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就会开始试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时引导,比如“这个玩具在水面上漂浮不了多久呢,你可以通过不同的摆放方式让它一直漂浮在水面上吗?”教师要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对相关的知识原理进行深入探究,为幼儿的小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在活动中进行知识渗透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知识渗透可以帮助幼儿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在活动开始前进行知识引入,可以采用图片展示、视频讲解或者讨论的方式进行,向幼儿介绍活动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这样可以在幼儿的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做好知识铺垫。其次,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知识。教师在讲解之后,需要在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根据相关原理开展相关活动。此外,教师在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阅读相关的资料,但是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所以资料需要以图片为主,以便于幼儿理解。最后,教师需要鼓励幼儿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进而巩固活动中渗透的相关知识。

在我园开展的“桥梁建筑师”区域活动中,教师准备了不同的建筑材料,包括乐高积木、纸板、胶带、磁力棒、木棒等,之后在活动开始前为幼儿展示常见的桥梁形状,如拱桥、吊桥等,并且在不同的桥梁图片后附带简单的建造说明。之后,教师将幼儿按照想要建造的桥梁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小组的合作下使用准备好的建筑材料制作桥梁模型,而教师则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帮助,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完成桥梁模型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承重测试,幼儿可以在桥上放置一定重量的物品,或者用玩具车在桥上行驶。最后,教师要与幼儿讨论不同类型的桥梁具备的优缺点,以及桥梁可能的改进方案。

(四)通过具体形象渗透抽象概念

在幼儿园开展活动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有趣的活动内容将抽象的科学原理以形象的方式展现,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比如某次区域活动中,我园设计了一个名为“造风行动”的活动。教师在活动开始前为幼儿提供了相关的造风工具,比如气球、扇子、打气筒等,之后通过视频为幼儿介绍风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教师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造风团队,教师在活动中设置了不同的任务,比如利用气球将桌子上的树叶吹走、利用扇子推动水中的小船等,幼儿需要经过观察、思考之后再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分享他们在探索中的收获和困难,进而帮助幼儿了解有关风的知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进行反思总结,鼓励他们表达对活动的理解和感受,这有助于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应不断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活动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幼儿能够充分理解知识,教师设计的区域活动要具备渐进性,即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过渡到科学原理的理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互动性,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实践和讨论,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结语

目前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实现“幼小协同、科学衔接”迫在眉睫。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区域活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践性,可以充分考虑幼儿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创造出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和氛围。未来,幼儿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实现“幼小协同、科学衔接”,以推动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梅.区域活动创新助力幼小衔接进程[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2(18):41-43.

[2]吴云菲.基于幼小衔接体验馆的科学衔接活动设计与实施探索[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3(10):122-124.

[3]姜丽丽.主题区域游戏背景下幼小衔接之“身心准备”策略[J].考试周刊,2023(42):163-166.

[4]潘晓敏,何晓艳.优化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2(7):156-160.

[5]陈艳婷.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在幼儿园大班科学区中的渗透[J].速读,2022(16):181-183.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衔接区域活动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品三口而知味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