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琼,谭小山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岗位能力为目标、发展技能为核心,涉及的技能与护理岗位需求相结合,对接职业规范,在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该门课程实践教学知识点多且杂,涉及学科广,实践技能均割裂为一个个独立的项目,缺乏整体化和系统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和兴趣不高,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多种图示技术把原本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用知识结构图展示出来,使之清晰可见[1]。思维可视化技术通过分类整理呈现出来的知识信息,具有整体性,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利于理解和记忆,促进思维拓展、聚焦关键,同时学生还可通过想象力记忆等方法,快速索引、整合新增的知识点,同化在当前的知识系统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模块化教学即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子模块,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本研究探讨思维可视化联合模块化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采用方便抽样法,分别抽取我校全日制在校护理专业2021级4 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97人,其中男生22 人(22.68%),女生75 人(77.32%);平均年龄(19.12±2.35)岁。实验组98 人,其中男生18 人(18.37%),女生80 人(81.63%);平均年龄(18.82±2.52)岁。两组学生均选用刘美萍主编的高等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基础护理技术》,任课教师、教学目标和内容一致,在性别、年龄和既往学习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教学方法(1)对照组。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目标,按教材内容理实结合,采用“讲授—示教—练习—指导—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2)实验组。①教学前首先向学生讲解思维可视化的概念,介绍思维导图、流程图、概念图3 种常用思维可视化图示技术,然后对其进行调查,表示愿意使用思维导图的占67.32%、流程图的占12.23%、概念图的占20.45%,最终选用思维导图进行实践教学。其次向学生讲解思维导图的绘制流程以及运用MinlMaster 软件制作思维导图的具体步骤,以确保教学能顺利实施。最后指导学生根据随堂笔记手绘简易思维导图,进行思维可视化教学应用的热身,然后将简易手绘思维导图转化为完整的信息化思维导图。②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见图1),分成4 个模块。模块一和模块三因其属于所有实践教学内容的公共部分,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后期讲解具体操作项目时弱化操作中的公共部分,重点针对操作流程中的核心内容进行讲解和演示。③实践教学内容前一周通知学生,让其对照学习通实践教学视频和教材操作流程表进行预习,然后按照护理程序中的护理评估、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4 个步骤构建思维导图框架,根据自学情况手绘简易的思维导图,标注不理解的步骤或内容,上课时询问教师。课程结束后将手绘思维导图进一步转化为信息化思维导图(以中心供氧装置氧气吸入技术为例,见图2),补充上课学到的新知识及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相关信息。④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临床护理团队,实施护士长负责制、组长责任制的管理模式,“护士长”“组长”协助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并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融入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⑤护理评估采用“5W1H”模式,即Who:你是谁,我是谁?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并进行自我介绍。What:我要做什么?执行医嘱,简单介绍接下来要进行的操作项目。Why:为什么要做?解释操作目的。Where:在何处操作?告知操作部位。When:什么时候开始做?告知操作时间。How:怎样做?简单介绍操作流程,减轻患者的焦虑与不安情绪。⑥课后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案例讨论,即临床会遇到的真实情况,但教科书上未涉及的知识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查找资料等途径寻找答案,于实践课结束一周内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相关结论,完成质量高的小组推荐代表反馈讨论结果,教师予以点评和总结。
图1 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划分Figure 1 Module divis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图2 中心供氧装置氧气吸入技术信息化思维导图Figure 2 Informationization mind map of oxygen inhalation technology in central oxygen supply device
图3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分布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students' theoretical exam scores for two groups
1.2.2 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星收集资料,自制思维可视化联合模块化教学满意度评价问卷,共11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计分法,非常认可、认可、中立、不认可、非常不认可,依次计5、4、3、2、1 分,学生根据自身收获进行选择,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对教学模式越满意。
1.2.3 调查方法 按自愿参加调查原则进行问卷填写,对实验组发放调查问卷98 份,回收有效问卷98 份。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 检验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考试成绩。学期结束时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和静脉输液、中心供氧装置氧气吸入技术两项操作技能考试。理论考试紧密联系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及临床工作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两组考试内容和形式一样,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一致,满分均为100 分,通过考试成绩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2)实验组学生对思维可视化联合模块化教学的满意度。
教学后,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及静脉输液、中心供氧装置氧气吸入技术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 和表1。
表1 两组学生操作考试成绩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tudents' operation test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
表1 两组学生操作考试成绩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tudents' operation test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 静脉输液 中心供氧装置氧气吸入技术对照组实验组97 98 77.8±7.4 84.3±6.8*82.2±5.9 86.4±6.7*
表2 实验组学生对思维可视化联合模块化教学的满意度[n(%)]Table 2 Satisfa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to the visual thinking combined with modular teaching[n(%)]
传统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计划、时间、进度等进行学习,采用“讲—练—考”的传统教学模式,每个技能实践项目独为一体,以教师为主导,照本宣科,此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发散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未能设置生动的临床实景,将临床实际工作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效结合,不利于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率低。将思维可视化联合模块化教学引入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学、做中学、学中思,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思维导图主要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形,使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繁杂的文字信息转换成逻辑清楚、条理清晰的知识脉络,将知识简单、直观地展现出来。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教学工具的一种,已被教育部列入我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2],并广泛应用于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便于学生记忆和思路梳理,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知识巩固、操作流程的整体把控、自主学习能力等的满意度评价均较高,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将思维导图引入实践教学中[3-4],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人类思维的发散性,学习内容重点突出。对学生而言,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前能帮助梳理操作大纲,了解操作流程;应用于课中能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点,突破难点;应用于课后能帮助整合知识点,在可视化、系统层级的模式下进行知识巩固。利用思维导图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把新学习的操作流程和学过的知识通过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联系起来,并通过自己的认知加以整合,达到从整体上把握操作流程、从多而杂的操作步骤中梳理出关键点,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所学技能,增强自信心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挖掘学习潜力,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发散思维能力[5]。思维导图的制作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它转变了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6]。对教师而言,思维导图有利于对操作流程的梳理与重组,将教学内容和操作流程模块化,更清晰地讲授和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操作项目的框架搭建、系统化理解、记忆和练习,且思维导图用于课堂小结的板书,能增加师生课堂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授课兴趣。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职业能力的满意度评价均较高。实验组实践教学采用模拟临床护理团队的组织结构,实施护士长负责制、组长责任制的管理模式。将实践项目进行模块分解,使操作步骤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授课重点突出。模块一和模块三为临床基础护理技术的公共操作步骤,将其进行集中授课,保证了操作标准的统一性,既满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也使教学方法紧贴临床护理工作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医院管理模式,缩短了临床实习适应时间,能更快融入护理岗位角色[7]。实践教学中重点关注模块二的教学,实践课前组织各班“护士长”及“组长”进行模块二单独实训操作演示,对其进行指导,抽考掌握情况,使其先掌握操作技术。课前、课中和课后由“护士长”和“组长”协助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课前提醒、督促同学预习,了解预习效果并反馈;课中协助、督导本组同学的练习;课后协助解决同学技术困惑和难点,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责任感,锻炼组织管理、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以便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充分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模拟临床真实的工作场景,将临床案例与知识、技能有效结合,提高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8],学生体验患者角色,激发了其学习兴趣,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职业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观念认为使学生掌握好护理操作技能,就可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健康中国”背景下,国家提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护理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储备高层次高素质护理人才。护理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医院临床照护质量的重要基础[9]。护理专业学生是护理队伍的重要人才储备,是护理科研创新的新生力量。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认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着重培养其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护理专业也应如此,以适应护理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升。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是护理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常用方式之一。因此,在护理实践教学中采用案例导入,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其评判性思维能力。具体方式如下:预设临床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寻找答案→提出解决方案→教师总结点评。临床问题根据实践项目内容设定,选择临床工作中经常出现、但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如某患者双上肢前臂烫伤,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前需做皮内注射,作为值班护士如何选择皮内注射部位?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寻找答案,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自主学习意识。通过解决真实的临床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发科研兴趣,锻炼综合能力。通过这种问题导向式教育,强化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增强了其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达,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节奏加快,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方式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有限的、碎片化的时间内,高效率、快节奏、大容量的学习成为一种趋势,这也促使教师教学方式进一步创新和改革。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信息素质提升的满意度评价很高。在当前网络化时代背景下,需加强学生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意识、移动设备的熟练使用、移动学习理念的传播、信息素质的提升等,提高学习效率[10],通过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应用优势,但实施过程中针对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绘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在客观上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对操作流程先熟悉再梳理,最后整理,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初期感觉这种模式新鲜,参与积极性较高。但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多,思维导图制作花费时间较长,可能会出现懈怠情绪,在教学前教师需做好应对工作,出现预警信息及时干预,并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鼓励学生,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
综上所述,思维可视化联合模块化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应用,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框架构建、信息化素质、职业素养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思考方式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值得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进一步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