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TPACK 能力发展策略探索

2024-04-18 06:39李春燕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
基础教育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工具学科信息化

李春燕 (天津市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

围绕TPACK 知识的内涵,笔者对区域中小学教师开展调研,分析教师TPACK 能力发展现状和真实的教育技术需求,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主线,提出“四步二环”的培养策略,助力教师TPACK 能力的提升。

一、发展教师TPACK 能力意义

(一)教师TPACK 知识框架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由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在舒尔曼的学科教学知识PCK 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模型。

该理论模型剖析了技术知识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即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还需要具备把技术(TK)应用到教学中,即技术和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TCK)、技术和教学法整合的能力(TPK),最终具备基于信息技术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

TPACK 是动态性的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助推,政策的引导,每个要素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只有对基本知识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几类元素都要有深刻理解,才能把技术、教学法以及学科内容精心组织与协调起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发展教师的TPACK 能力就是发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重构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二)发展教师TPACK 能力的意义

发展教师的TPACK 能力,提升其运用技术赋能教与学的过程,使其成为数字化教育场景中熟练与创新应用的设计者与施教者,并且通过合适的资源、工具和策略应用,为学习者的发展全面赋能。

一方面,教师需要将技术作为内容丰富课程资源,用发展和动态的观念丰富学科教学内容,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夯实基础。

如从内容组织形态上,可以发挥数字技术拓展时空的优势,创设促进在线交流的学习空间,丰富合作学习的途径,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充分表达、相互包容、沟通交流的途径深化内容理解、增进情感体验、发展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借助数字技术建构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教学内容结构化,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另一方面是将技术作为工具支撑教学过程创新,应用技术实现课程建设、实施情境化、教学资源多媒体化、教与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落实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培养目标。

如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通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形成的社会化数字空间,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原本难以触及的事物本质,让学习成为更加美好的体验;充分借助数字技术及时采集并多样呈现学习结果的优势,通过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领、呈现典型的学习结果以及引导学生开展相互评价,促进师生交流与生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水平,发展学生分析、评价、反思、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

二、教师TPACK 能力发展现状

为了厘清现阶段区域中小学教师TPACK 能力现有水平,找短板、促发展,笔者由TPACK 知识内涵出发,从意识与态度、专业基础知识、复合知识应用等方面,对区域42 所中小学学校开展调查研究,以实地听课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路径展开。

其中测评问卷采取随机抽样和分层次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收到有效问卷945 份。小学、初中、高中比例为27∶16∶3,覆盖学校全部学科,职级比例从未定级到正高级均有涉及,年龄以45 岁以上教师居多,占比50.9%,参与测评学校占区域95%,数据基本能反映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现状。

(一)从技术应用认识、态度、意愿三个方面,测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能动反映

认识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方面:99.26%的教师肯定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帮助作用;其中95.77%的教师认为技术可以促进学习目标实现,改变教学方式。

从“教学中应用好技术的关键”统计数据看,老师们不仅看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对于新媒体、新理念、信息化教学设计同样有着强烈需求。

从教师主动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资源的态度方面:87.41%的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培训2次以上,然而参加过市级以上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教师仅占26.87%。其中64.02%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在职后培训获得的,因此设计符合教师真实的教育技术需求的培训至关重要。

(二)从TPACK 基础知识: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三个维度测评

教师对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测评:97.89%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自身学科知识水平,特别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各级各类的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解读、新教学内容的培训自上而下全员展开,有效助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

教师所拥有的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应用能力:95.76%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如讲授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PBL 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95.66%的教师知道如何根据学习者特征差异调整自身的教学风格,有94.07%的教师能够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及时评价。

对于技术知识,99%的教师会使用常见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系统、投影仪、扫描仪等,但也有18%的教师缺乏对图像、音视频等素材基本编辑处理的能力。

(三)从TPACK 四类复合知识应用出发,测评数据见图表

大部分教师能够多渠道收集,并依据教学需要选择、管理、制作数字教育资源;能够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融合信息技术资源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

TPACK 四类复合知识应用测评数据表

但就如何运用数字评价工具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对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开展针对性指导,个性化测评等仍有15.56%的老师不理解、不确定;对于技术和学科内容、教学法的整合也有6.77%的老师存在无从下手的困境。

三、教师真实的教育技术需求

(一)本体性知识的需求——工具与资源

数字时代,学科教学也由“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学科教育转变,学科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都在不断创变,不同学科具有互相区别的教学规律,主要体现为学科教学策略、学习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等的差异性,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各类教学工具的介绍与使用,既要具备极简的特征,也要关注教育技术学科化的问题;既要有教的工具,也要有学的工具;既要有教的资源,也要有学的资源。

(二)条件性知识的需求——理念与方法

当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工具和资源使用能力后,就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培训。如新课程理念、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法和策略等理论与实践融合层面的研训。这里的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将技术作为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工具、知识建构的协同工具、情感体验的激励工具等对教与学全过程的支持,达到传统教育环境下不能达到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三)实践性知识的需求——实践与操作

教育技术培训最核心的目标是教师要能做会做,要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因此构建信息化教学研训团队;开展基于实践应用的案例学习;基于示范引领的信息化专题研修;基于专业人员指导的教学实践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的实践路径。

对于教师TPACK 能力实践方面,学校可以建立信息化工作小组和信息化教学团队;选拔信息化示范教师,成立种子教师培育工作室;提供实践性机会与专业人员指导。从技术强化、改变、重构教学三阶段架构起教师信息化专业成长之路。

四、构建“四步二环”教师TPACK 能力培养策略

(一)线下培训+线上选学的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应尊重教师主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为此,我们搭建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微课程,供教师线上自主选学,同时结合线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工具、理念、方法的培训,多方面触发教师更新理念,整合知识、技术与方法。

(二)专题研修+案例研讨的策略

以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修内容设计的依据,以还原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引领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建立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库,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以典型案例推动迁移学习,以实践应用推动行动学习。

(三)重构设计+实践检验的策略

利用TPACK 模型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明确在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合理评估和考量不同技术应用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对教学问题的解决效益,并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改完善解决方案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

(四)反思评价+复盘改进的策略

通过持续的反思批判性地认识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和价值所在,发现存在问题。通过再学习改进教学方案并再次实践,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不断复盘改进中实现教师教学经验重组和改造。

猜你喜欢
工具学科信息化
【学科新书导览】
月“睹”教育信息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巧用”工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