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瑕 谢凤英 孙立娜 穆莹 崔立雪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鉴于中国茶道文化蕴含的价值取向和内在精神属性对于当代大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众多高校开设了中国茶道文化课程,并将其作为文化素质类通识选修课程。茶道通识课第二课堂将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蕴含在各项茶道文化活动中,成为课程第一课堂育人功能的重要补充,具备对学生开展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现实意义,也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价值。
一、茶道通识课的思政育人现状
在东北农业大学,“中国茶道”是全校本科生选修的通识课程,中国茶道文化具备育人作用的天然属性和基因,学习茶道文化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理论基础和知识底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有完整知识体系与内在结构的中国茶道文化历久弥新,其文化形式外延广阔,包罗万象,与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生命哲学、生态伦理等都有密切关联,在生态、治国、育人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治学指导意义,但要想实现其思政育人效果,还需解决“中国茶道”课程面临的教学难题。第一,“中国茶道”的课程性质为通识选修课,课时少、学分低,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简单化,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茶道育人思想理论知识输出不足、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涉及不够等问题,很难保证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达成。第二,通识选修课为学生大学阶段修习学分中的一部分,很多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而选课,课程参与度低。第三,本课程没有实验学时,可供学生体验的实践体系不够健全,而茶道思想育人效果的达成依赖于品茶、泡茶、茶礼、茶席设计等茶道实践环节的体验,所以课程思政效果不佳。
二、茶道通识课第二课堂
育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教育研究者认为,高校第二课堂在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将“中国茶道”通识课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融合,可使学生在多次实践中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反复提升,在“知、情、意、信、行”的反复内化中提升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中国茶道传统价值思想的育人成效。
自2014年开设“中国茶道”课程至今,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了“茶书共品”教学团队、“尔雅茶学社”学生茶学社团、“东农若歆”茶学课堂、“问茶”茶创业工作室、“茗香雅悦”茶实验室,为“中国茶道”第二课堂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在“中国茶道”课程第二课堂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项活动中,让茶道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不断影响学生,让学生们学有所思、行有所获,在茶道活动实践的道路中不断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具有担当精神、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新青年。
三、茶道通识课第二课堂
育人体系构建的路径
1.守正创新研茶道。守正创新是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前提,依托“中国茶道”第二课堂开展思想价值引领,须以“守正创新研茶道”为指导思想。
第一,对第二课堂运行的载体保障机制进行创新。建立“一载体五保障”的第二课堂运行保障机制,即以“中国茶道”课程为载体,以“一个教师团队、一个茶学课堂、一个茶道实验室、一个茶创业工作室、一个茶学社团”为第二课堂的实施主体,保障茶道中思政要素的输出强度,从而实现茶道传统文化理论的育人成效。
第二,对第二课堂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创新。建立“第二课堂志愿者助教制度”辅助教学管理,既实现了第二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又实现了学生对茶道思想价值的实践和传承。从助教工作方案到工作总结,让助教学生切实得到锻炼,同时解决了通识选修课选课人数多、来源于不同的学院,第二课堂教学管理和沟通方式复杂、实时沟通困难等情况,确保第二课堂各项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第三,通过学情调研分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意愿及需要,创新第二课堂内容构成。“中国茶道”第二课堂的内容主要包括品泡实践、茶学社团品牌活动、“24节气-校园-茶行”、校外实习基地茶席设计体验、创新创业竞赛的组织及申报等。对于全员必须参加的品泡实践进行细节化内容设计,让每个學生都能学会品鉴两种茶的思维和方法,掌握盖碗泡茶的流程和技术要点,并在品泡实践中体悟茶道精神的育人真谛。
2.寓教于乐行茶道。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是第二课堂活动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途径。健康、高雅、生动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能力,更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贯穿全年、结合农业院校特点的“24节气-校园-茶行”,是学生们最喜欢并且坚持最久的活动。学生在每个节气交节当日,选择校园里符合该节气文化意义的场景布置茶席,或饮茶读书,或品茶写字,或徜徉校园景色,感悟节气和校园景致赋予的励志意义。如谷雨日,校园里虽听不到布谷鸟的叫声,但“布谷催更”大石头旁的木犁,还有随意散落的石头上所刻的“耕耘”,都让学生们知道在“谷雨种大田”的春耕时节,需要珍惜时间,但求播种。学生茶学社团定期组织茶知识竞赛、茶品牌活动,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参加,在活动中既丰富了茶文化知识,又愉悦了课下精神生活。茶学社团还会定期举行“茶香伴读”短视频评比活动,通过学生一天中不同的学习生活场景展现出大学生“有茶相伴,茶书共融”的学习生活方式,将茶道精神的价值风貌呈现在日常生活点滴中。
茶道通识课第二课堂开展的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无疑是对茶道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扬,也使“中国茶道”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学生参与度最高的通识选修课程。
3.知行合一践茶道。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走向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创新精神的要求是大学生具备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能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以及在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中对抗挫折和困难的信心、勇气、意志和智慧。在茶道通识课第二课堂中,由授课团队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茶”以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与茶相关项目二十余项,指导学生社团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竞赛十余项,学生设计茶产品及周边十余项,学生创业项目“三甘知饮农大奶茶”在东北农业大学梦想小镇获得孵化,锻炼了学生将茶科学和茶文化与各自专业领域融合创新的思维意识及能力。
例如,在“茶食共融”茶食品设计专业竞赛中,学生们设计出了节气茶饮料、茶糯米团子、茶果子、茶酸奶等茶产品,从产品的工艺制作到色香味形感官评定再到成本核算,都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和赞誉。在主题为“以梦为马,不负茶样年华”的全省“互联网+茶”大学生能力大赛中,学生们设计的“茶文化在高校对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与应用”和“东农校园节气茶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的研究”获得了一等奖,“‘三甘知味——创新茶产品的研发与推广”获得二等奖。
实践证明,茶道通识课第二课堂从提高“双创”教育质量的角度,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将茶道文化及茶科学与各自专业融合的能力,提高了创新创业锻炼及实践能力,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茶相关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中也迅速成长,有助于建立跨界融合的思维方式。
4.情怀担当传茶道。中国茶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與理念,学生通过学习茶道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可以引导自己和身边人保持良好的品德修养,将古人的智慧传承下来,了解和尊重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自2014年以来,学生先后在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国际高中、哈尔滨虹桥小学、哈尔滨闽江小学、哈尔滨新阳路小学、东北农业大学幼儿园等大、中、小学生及小朋友中进行了茶道文化思想及知识的传播,在学生们的心里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体现了青年学生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茶道通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在选课学生中创建了“美、乐、爱、觉”的大学生日常行为礼仪体系,为大学生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核心价值目标。“美”的价值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校园自然景色之美、校园人文景观之美、校园学生文明之美、校园文化多元融合之美;“乐”的价值标是通过“乐玩茶道通识课”激发学生乐学专业课、乐思创新、乐想创业,让学生充分享受在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及实践体验带来的喜悦和成就;“爱”的价值目标是通过学生对校园一草一木、对食堂一粥一饭、对教师的引领教育、对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充满感恩心,成为一个“有心”“有爱”的人,并愿意将这份感恩以对别人付出爱的形式传递出去;“觉”的价值目标是以校训“博学笃行、明德亲民”作为团队教师“治学、践行、修为、传承”的准绳和依据,在自修自省的同时将这样的品行传递给学生。这些目标的实现过程,即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继承并创新的过程。
综上所述,茶道通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可以润物无声地实现茶道文化的育人作用,使思政育人过程变得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让教学成果落到实处。课程团队需在第二课堂实践中持续改进方式方法,在创新完善中提升思想价值引领实效,形成“中国茶道”第二课堂思想价值引领的良性循环。
项目基金: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中国茶道——茶之初体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SJGY20200080)。
作者简介:吴瑕(1978-),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及茶道通识教育与大学生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