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概念的初中数学“链+”课程建设与应用探究

2024-04-18 04:21黄晓兰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核心概念实践初中数学

黄晓兰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中小学重点课题《基于核心概念的初中数学“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B/2023/03/188.

【摘  要】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让素质教育成为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为此,打造“链+”课程,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视野,辅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成为许多数学教师钻研的重要课题.在实际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核心概念时,教师也要主动地依托德育课程、实践课程等,推动“链+”课程的生成,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概念;初中数学“链+”课程;实践;德育

1  引言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核心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使学生更好地理清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但是,单纯地做好数学核心概念的教学,难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使学生真正地成为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依托数学课程挖掘自身的潜能,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而“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能够打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在积累数学知识之余,也能树立正确三观,拓宽自身视野.

2  紧握德育方向,引领学生发展

2.1  优化课题内容,培养正确三观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工具,随着近些年“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在进行教材的编写时,许多编撰者也会有意识地融入德育元素,让教材绽放德育价值.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在许多数学知识中也蕴含哲理性的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核心概念时,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蕴含在核心概念之下的德育元素,促使学生在积累数学基础知识之余,也能感受到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1].

例如  在指导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内容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引入“从数据谈节水”的课题,有效推动德育课程的生成.在活动中,教师先播放一些关于“水是生命之源”“水被污染严重”等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随后,教师提出“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你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有哪些了解呢?”等问题,请学生主动进行发言,简单谈谈水资源匮乏对生活带来的不便,认识到水的重要性.之后,教师为学生呈现教材中阅读材料的第一部分,并设计“短文中表示地球上水资源与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的数据是哪些呢?”鼓励学生从资料中挑选出相关数据.紧接着,教师提出“你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地描述地球上水资源、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吗?”等问题,请学生参与实践,逐步完成图表的绘制.结合学生设计的图表,教师再请学生探讨淡水资源在地球水资源中所占比例,让学生自觉意识到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这样,在完成课题后,学生不仅能灵活应用统计知识,也能主动地节约用水,积极地发出保护水资源的倡议.

优质的德育课程,能够在学生的心底播撒德育的种子,让德育之花开遍学生心田.在学习数学核心概念时,教师巧妙地设计课题,能够带给学生启发,推动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从而让数学“链+”课程也能绽放光芒.

2.2  了解数学史,增强文化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能够看到许多有关古代数学史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能够让学生直面我国数学家在全世界数学发展过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使学生更加自豪,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核心概念时,教师利用好这些小故事,不仅能丰富数学课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动力,也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自觉地跟随教师的步伐,共同走入数学的天地[2].

例如  在《有理数》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引入“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我国数学家在数学发展历程中的贡献.在课堂上,教师先借助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视频,向学生展示我国很早开始使用负数的过程.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你们知道什么是负数吗?”“我国使用负数,对数学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呢?”等问题,引起学生对“负数”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对学生引导“要想揭开负数的奥秘,不妨一起走入本次课程……”使学生积极地跟随教师的步伐,推开数学课的大门.

案例中,教师依托数学史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核心概念,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识,也能唤醒学生的爱国之心,让学生为我国数学家的贡献感到自豪,从而树立伟大理想,为了国家数学事业的发展认真学习.

3  巧设实践课程,助力学生成长

3.1  打造生活情境,加快实践进度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先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认为教育与生活间具有密切关联.在数学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核心概念时,教师也要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要学生积累豐富的数学概念,而是要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地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懂得从数学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对此,在创建数学“链+”课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地与生活元素携手,打造带有生活色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然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快实践探究的进度[3].

例如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联欢活动,并对学生介绍“表演者按照点位进行排练,通过变换所在点位拼出不同图案……”使学生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在课堂上.借助表演,教师再顺势为学生引入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平面直角坐标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带领学生了解了“有序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数轴”等概念后,教师再提出“你们知道如何表示地理位置吗?”的问题,请学生基于自身积累的地理知识与教师进行互动.在一些学生指出“可以使用经度、纬度来表示地理位置”后,教师为学生引入“使用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的实践活动,以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强化数学思维.

案例中,教师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再为学生引入跨学科元素,请学生合理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实践,逐步提高学习实效.

3.2  引入思维导图,深化概念认知

在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学习后,大多数概念会以零散的状态,储存在学生的大脑,影响学生的记忆.思维导图在近些年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可以透过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深化对数学核心概念的认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打造“链+”课程时,教师不妨为学生引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促使学生在梳理数学概念中,能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核心概念的印象[4].

例如  在带领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后,教师为学生引入“利用思维导图,对函数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的实践任务,请学生罗列与函数相关的知识点,并判断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如有些学生从“函数”这一核心概念出发,延伸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支路,随后,在每一支路后又继续进行细分,如“一次函数”后延伸出“图像”“性质”“应用”等支路.这样,在对函数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时,学生也能够一目了然,不断夯实基础,实现对各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思维导图能辅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梳理、整合,促使学生在发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中,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全面深化对数学核心概念的认识.

4  打造拓展课程,拓宽学生视野

4.1  生成多样社团,鼓励自主选择

针对学生课业负担不断加重的情况,教育部提出了“双减”政策,旨在让学生重新拥有幸福、愉快的学习生活.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挖掘个性,调动兴趣,许多教师也开始绞尽脑汁,试图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便在此时走入教师的视野,为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数学核心概念后,教师有必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创建多样化的社团,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选择,以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挖掘潜能.这样,资优生群体也能成长起来,拔尖创新人才也可以从中脱颖而出,尽情绽放自身能力.而在社团活动中,教师也要提出创新要求,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5].

例如  在正式进行社团的创建前,教师先透过访谈的方式与学生建立联系,询问学生的兴趣、喜好,判断不同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知识.透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对数学统计的相关知识感兴趣,有些学生对数学史较为感兴趣.基于此,教师为学生设计“调查与统计”“探寻数学史”“几何图形”等多个社团活动,并对学生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数学知识,也有自己想要深入钻研的内容,今天就请大家尽情选择,并与选择同一社团的同学组成小组,共同完成社团的活动吧……”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时,教师也要积极地介入其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快学生完成社团活动的进度.

多彩的社团活动,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拥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引入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能让学生遵循内心的想法进行自主选择,并在自己热爱的数学板块中发光发彩.

4.2  巧借微课技术,拓展学习渠道

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数学教学中,倘若教师按照传统教法,采取无差别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势必会阻碍部分资优生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让学生的学习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微课技术的引入,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数学教学中打造“链+”课程时,教师有必要迎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制作多个微课视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自主选择,以便资优生借助微课学习难度更高、内容更加复杂的知识.

例如  在《平行四边形》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发现“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能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等,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显然,这些教学目标的难度不同,对此,教师便可以精准制作本节课的微课视频,即有些微课视频中对应概念类的基础知识,有些微课中对应添加辅助线的方法等知识,有些微课中则对应图形的变化过程等.在做好微课后,教师也要根据初中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长,对微课的总体时长进行调整.之后,教师将微课分发给学生,请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这些微课进行筛选、观看,从而实现自然分层.这样,学困生也能夯实基础,资优生也能更上一层楼.

“小草自会长成茂盛的小草,而大树亦会长成参天大树”,案例中,教师围绕数学核心概念制作难度不同的微课,并请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对相应的微课进行观看,能让资优生乘风破浪,勇攀高峰,真正地大放异彩.

5  结语

总而言之,紧扣学段核心概念从学科内部出发,尊重学科发展规律,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积极打造初中数学“链+”课程,开发德育课程、实践课程等,能助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学困生夯实基础,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创新能力,让资优生逐步脱颖而出,从而更加享受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艳娟.浅析问题链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11):56-58.

[2]张明.串起问题的“珠链”——谈谈如何设置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问题链”[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32):4-5.

[3]张奕祥.串问成链,助推高效课堂——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链的设置[J].中学数学,2021(16):41-42.

[4]陈燕.串问成链,助推高效课堂——探析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链的设置[J].数学教学通讯,2020(17):25-26+62.

[5]荆秀华.“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04):56-57.

猜你喜欢
核心概念实践初中数学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挖掘核心概念,发现潜在疑问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