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红,李翠萍,刘勇莲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潍坊 261000)
胃癌是消化系统多发恶性肿瘤,在我国恶性肿瘤相关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二位,每年有新发病例约100万,死亡病例达到40万[1]。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临床用于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可完全切除病灶,以改善患者症状,但术后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常在术后给予化疗等辅助治疗。但有研究发现,14%~85%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等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因此,需对胃癌化疗患者开展有效、科学的治疗,以改善认知功能。认知催眠疗法结合了催眠疗法与认知疗法,是心理治疗领域常用且高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已被证实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中有着良好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认知催眠疗法用于胃癌化疗患者对认知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60例胃癌化疗患者。纳入标准:符合胃癌诊断标准;具有手术指征,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70分;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发生远处转移;预计生存期<6个月;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对化疗药物过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1~66(54.98±4.85)岁;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68(55.24±4.6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学原则。
1.2 方法 两组于术后1个月行首次化疗,应用FOLFOX4方案治疗,每2周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6个周期。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心理治疗。以一对一、团体讲座等方式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诉求,营造和谐、关怀氛围。为患者介绍疾病知识,讲解化疗方案及作用,提前告知化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强调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掌握正确识别及处理不良反应的方法。引导患者主动表达感受,对积极想法给予肯定,及时纠正错误观念。介绍化疗后预后良好病例,嘱咐家属多陪伴、关爱患者。了解患者音乐喜好,每次化疗时播放音乐,并指导患者进行静坐冥想等。
1.2.2 研究组 采用认知催眠疗法。①治疗环境:在单独活动室内进行治疗,房间内安装麦克风、音响、投影等,停止其他活动,排除外界干扰。②建立健康档案:治疗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进行评估,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③治疗方案实施:将治疗流程分为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团队合作、家庭亲情等多项专题,于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治疗),心理治疗师与患者、家属相互熟悉,为患者介绍治疗团队、医院环境;于认知重构阶段(第3~6次治疗),运用认知疗法,指导患者审视过去与现在,与患者共同分析自我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调整认知观念;于行为训练阶段(第7~10次治疗),指导患者分析既往处理问题时所用的行为方式,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重构正确行为模式;于回顾总结阶段(第11~12次治疗),引导患者回顾既往治疗内容,强化行为模式,加深正确认知观念。每次治疗进展15 min后,将活动室调节为光线幽暗环境,指导患者静坐,为患者讲解认知催眠疗法,告知患者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治疗时采用放松法进行催眠诱导,当患者进入似睡非睡状态后,运用良性语言进行暗示,暗示内容与主题呼应。两组均由同组专职心理治疗师开展治疗,于每次化疗前进行,30 min/次,每周期化疗治疗2次,共治疗12次。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态: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抑郁自评量表(SDS)[4]进行评估,其中SAS评分≥50分即存在焦虑,评分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SDS评分≥53分即存在抑郁,评分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②认知功能:治疗前、治疗6周后及治疗12周后采用MMSE、MoCA[5]进行评估,其中MMSE总分30分,<26分即存在认知障碍,评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MoCA包括8个条目,总分30分,评分与认知功能呈正相关。③生活质量: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6]实施评估,包括躯体功能(3~12分)、社会功能(2~8分)、认知功能(2~8分)及情绪功能(3~12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④炎性因子: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集患者3 ml静脉血,离心(3000 r/min,15 min)取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2.1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化疗是胃癌术后辅助治疗方式之一,但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疲乏、骨髓抑制及认知功能损害等。有报道显示,肿瘤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化疗相关认知障碍(CRCI)比例高达75%,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化疗药物毒性有关,化疗药物毒性不仅可诱导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还可穿透血脑屏障对脑区细胞产生损伤。
目前对CRCI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康复性治疗等多种类型,但药物疗法可能加重患者身体负担,非药物疗法则包括心理教育、认知行为疗法及睡眠疗法等。认知催眠疗法将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结合,不仅关注患者意识领域,还关注其非意识领域,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但少有运用在肿瘤患者CRCI中,其治疗效果尚待证实。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6、12周后MoCA、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2周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QLQ-C30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胃癌化疗患者应用认知催眠疗法,可改善心理状态,促进认知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分析原因:认知催眠疗法将认知疗法与催眠疗法紧密结合,其中认知疗法关注患者意识领域,而催眠疗法注重患者非意识领域。依据患者心理特点,与患者共同分析心理问题,围绕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心理健康、自我感悟及积极心态等主题,对患者开展认知与催眠治疗,充分发挥认知疗法在意识层面的作用。同时发挥催眠疗法在潜意识层面的作用,通过医患、患者与家属之间有效沟通,促使患者不断体验、认识、分析及接纳自我。在梳理心理问题同时,表达自身情绪需要,以减轻心理压力,及时发现不良行为模式,以重建健康、正确行为方式,真正实现心理康复,从而改善认知功能[8]。胃癌化疗患者普遍存在癌因性疲乏(CRF),而CRF又可诱发认知障碍,其发生机制包括睡眠障碍、5-羟色胺(5-HT)失调等。有研究证实,IL-1β、TNF-α及IL-6等炎性因子可诱发CRF,减弱机体携氧能力,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患者活动耐受力,对神经组织产生损害,从而引起认知障碍[9]。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12周后IL-6、IL-1β、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认知催眠疗法用于胃癌化疗患者,可下调炎性因子表达。分析原因:认知催眠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可让患者重建认知及行为模式,以改善负性心态,减轻CRF,同时可平复患者神经反应,减轻患者心理问题,避免心理应激而引起的机体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由此下调炎性因子表达[10]。
综上所述,胃癌化疗患者应用认知催眠疗法,有利于改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