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个性体验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例谈

2024-04-14 09:11靳晴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学习任务群

靳晴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其中,在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中多次出现“自己”一词。这提醒教师在教学时要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只有基于个性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习回归真实。为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应整合单元内容,对接文本与生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围绕任务主题开展进阶式活动,促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感受中,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实现个体能力的进阶发展。

[关键词]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真实情境;个性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4-0078-03

一、教学设计

(一)价值追求

学习任务群指引下的语文教学,实现了从单篇教学到单元整体教学、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从单篇主题到单元主题、从文本语境到真实情境、从教学设计到任务设计的转型升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中强调:学生要“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要“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 可以看出,“自己”是這一任务群的关键词。这指引教师在教学时要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学生在文学阅读与表达中的主体地位。

(二)设计说明

根据新课标,为了有效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师要以大任务整合零散的篇章,创设真实的情境,指向深度学习,切实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为“家乡”,共编排了《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四篇课文,意在表现祖国的辽阔和美丽。在“家乡”这一大单元主题情境中,读《古诗二首》,在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美誉的庐山上赏瀑布之壮美,在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中悟“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读《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不仅用眼去欣赏祖国山水的雄奇秀美,更用心去体悟祖国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笔者以“制作《我的旅行手账》”为大任务统领本单元学习活动(见图1),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与表达中丰富个性体验,落实语文要素。

[创意表达 ][1.根据景点位置,设计车票,介绍自己的旅行路线图 ][2.根据沿途的景色,绘制自己的景点图 ][3.介绍自己的家乡,争做家乡代言人 ][4.收集沿途旅行资料,制作《我的旅行手账》 ][1.朗读古诗,想象画面,欣赏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2.学会用比喻词“像”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3.感受描写美景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4.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 ][文学阅读 ][单元主题:

二、教学实践

(一)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唤醒个性体验

二年级学生刚刚脱离带拼音的短篇阅读,开始慢慢走向独立的审美阅读,并在这一过程中尝试个性化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对接文本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打造趣味盎然的阅读场域,使学生学以致用。

本单元展现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引起“我”去看一看的兴趣,自然而然想到旅行。但学习任务群强调的是任务而非文本,其本质是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在任务的引领下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因此,在“家乡”这一大单元主题情境中,笔者创设“制作《我的旅行手账》”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边走边画、边写边说。

由于年龄小,缺乏充足的生活经验和词语积累,二年级学生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起点。基于此,笔者带领学生从家乡出发,看地图、识省市、辨位置,最后回到家乡,用习得的词语来描绘家乡的美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知识、能力、方法等诸多要素融入任务情境,让语文课堂既丰富又有序。真实的学习情境既为学生的个性体验提供了宽松、有意义的环境,又体现了学习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

(二)设置进阶式活动任务,培养个性体验

文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直接经验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要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决定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直面文本,通过联系生活、品味文字等方式,具身体验阅读过程,感受阅读的乐趣,获得能力的提升。

1.让阅读“归真”,融合个性化生活体验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习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即引导学生学会在真实情境中用语文“做事”。学习的起点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需要掌握的技能。学生运用习得的语文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生活的智慧和美好。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成长。这样的语文学习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在第一个活动“走进景点”第一个任务“景点我知道”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认识地图入手,通过识字、辨方位等方式,学会看地图。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一张地图。学生感到很兴奋,对课堂充满了期待。课上,学生能很快在地图上找到鹳雀楼、庐山、黄山、日月潭、葡萄沟这五个景点所在省份的对应位置。

“我们出发了”和“画旅行路线”是第一个任务在能力上的进阶,要求学生不仅会看地图,还要根据生活经验设计旅行方案:“请根据路途远近、旅行时间是否充足以及你的喜好,选择最科学合理的交通工具。拿上自己设计的车(机、船)票,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条路线开启旅程吧!去台湾日月潭游览要乘坐飞机,飞越海峡;去新疆葡萄沟、江西庐山、山西鹳雀楼、安徽黄山可以坐火车,也可以乘汽车。”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相互提醒、相互评价,如乘坐火车,线条可弯曲得更自然,就像火车轨道那样;乘坐飞机,可以把出发地与目的地用一道弧线连接起来,表示航线。

“画旅行路线”使学生不仅在真实情境中认识了景点、认读了生字词,还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生字词,实现了对生字词的感受与理解。有些学生的路线图上出现了自己家乡的名字,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及,但学生仍积极地找寻并识记。构建生活化的教学体系,用语文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就是让阅读“归真”,让语文“归真”。

2.让阅读“出彩”,培养个性化审美力

杨九俊先生指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目标,从核心素养维度看,侧重对应审美创造。所以,这一任务群和其他任务群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课程目标指向的侧重点不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向深处漫溯的起始阶段。这是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重要阶段。

在第二个活动“慢慢走,欣赏啊”中,学生通过读诗句、想画面、画画面、说画面等方式,描绘出自己从诗句中看到的风景。“诗堪入画乃称妙。”学生根据学习单绘制景点图,积累生字词和诗句;通过诗配画的形式,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古诗,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深一层,朗读也更有韵味。鹳雀楼的壮丽、庐山瀑布的奇伟,都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笔者根植《黄山奇石》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感悟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体会表达的趣味性、多样性,学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介绍自己看到的黄山奇石,用积累的词语介绍某处景物。在给奇石起名字的过程中,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奇石的样子先想它像什么,再想它在做什么。这样在名字中加上一个动词,顿时使得名字“活”了,石头也“活”了。借助学习单,学生能准确找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石头最突出的特点,感受到黄山奇石的“奇”,积累形象的词语。

3.让阅读“发声”,提高个性化表达力

经历了单元整体学习,学生的创意表达就能水到渠成。创意表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语言回归自我、回归生活,因为内化于心的往往是最容易做到,也是最有创意、最具个性化的。

旅行结束后,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在欣赏了这么多美景、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介绍了这么多外地景点、感受到外面世界的自然之美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回归文本、回归生活、回归家乡。教师先补充《画家乡》一文,让学生明确四个小朋友是如何描绘自己的家乡的;再组织学生为家乡——徐州,做一页专属手账。有的学生在介绍徐州时,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场白:“妈妈说,哪儿好,都不如自己的家好。所以下面我来介绍自己的家乡——徐州。”展现了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有的学生问:“老师,画家乡风景时能画上人吗?就像《玲玲的画》一样,有小狗,画就活了。如果我们在风景中,会不会更好呢?”于是,这个学生以他的爸爸妈妈为什么选这个地方拍照为切入点,介绍了家乡的风景美。

从生活实践到文本认知,再到生活实践,学习任务层层推进,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每一项任务期间,教师都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推动学生在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上的进阶,最终实现学生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记录学习过程,展现个性体验

高质量的学习需要过程性评价的嵌入。新课标明确要求:“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現进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评测等都属于过程性评价。统筹安排评价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还能使学生收获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在经历了一场完整的旅行后,一张张旅行途中记录的学习单,经过整理变成了学生专属的旅行手账。翻开一本本《我的旅行手账》,学生纷纷惊讶于自己记录了这么多内容、走过了这么多地方。学生制作的旅行手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有配乐朗诵、旅行路线图讲解、葡萄干制作过程演示等实践成果,又有美丽风景勾画、优美词句摘录、黄山奇石创写等纸质成果,不拘一格、创意迭出、精彩纷呈。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就是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过程。

《我的旅行手账》记录了学生的旅行历程,不仅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果,更是教师不断检验并修正教学方式的依据之一。作为一种真实性评价,《我的旅行手账》能记录学生最真实的学习历程及行为表现,见证学生前进的每一步,彰显学生的个性体验。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设计的“旅行路线图”“词语积累卡”“诗配画”等作品以及各个评价单,共同构成了一本旅行手账,也是一本知识手账。同时,评选出的“最美推荐词”“最佳讲解员”等也可以作为学生表现性评价的一部分,弥补了“一考定乾坤”的终结性评价的不足。旅行手账作为本单元学习中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体现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支撑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学习任务群下的单元教学,变传统课堂教学为学生活动探究的做事过程,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落实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进阶。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崧舟,彭才华.立象以尽意 情动而辞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27):10-16.

[3] 袁爱国.文学阅读的深度与创意表达的个性[J].初中生世界,2022(32):75-77.

[4] 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学习任务群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用情境式抛锚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双重情境学习模式(DSLM)案例介绍及评析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