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小学 郭礼英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是以教材为依托、以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作业。小学数学探究性作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游戏型作业、实践性作业、阅读型作业等都属于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范畴。
教师应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变数学学习的方式等方面对教材各部分内容及习题进行分析,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性作业设计点。
深入挖掘各年级可适合布置探究性作业的课程资源,凸显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设计富有个性思考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探究性作业,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探究性数学作业,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及思维的参与,在作业中引领学生积极探索的数学知识,在实践、交流中巩固数学知识,加深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从而提升数学思维力。
数学经验需要在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积淀,在实践体验过程当中逐步积累。让学生“说题”,把解题思路说出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辨析反思,加深问题的理解,重构知识及解题方法思路。利用周末思维训练营自主选择挑战几道题。并布置拍摄“视频说题”,选择其中的1-2题来分享自己的想法思路,上传到“学习群”。鼓励学生敢于面对镜头,挑战自己,通过“视频说题”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需要自己去组织语言、理顺前因后果,不能胡乱蒙或随便写,这样的解题效果比他做十道题的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都更足,表达能力也更强了。
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实践也表明,当学生经历实物——图形——符号的抽象过程,才能积累经验,发展思维,积淀智慧。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引领实现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比如利用纸牌、魔尺、魔方、数独等,让学生动手“玩”巧算24 点、转魔尺、玩魔方、拼数独,在“玩”启发思维,在“玩”中发展智力;并每隔阶段时间就举行比赛,在“赛”中激发兴趣,在“赛”中促进发展。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挖掘探究性作业的素材,把抽象、乏味的数学作业融人学生熟悉的、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认识》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实践性家庭作业。在教学之前,设计前置性实践作业“我是小小调查员”,让学生扮演调查员,查阅、了解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完成调查表。教学之后,又设计“小小采购员”的实践性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到离家较近的超市或便利店,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并记录它们的价格,完成“我是小小采购员”的画图作业。通过活动,学生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在探究性作业的评价过程中,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体验。通过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坚持正面评价。探究性作业关注的是作业过程中学生参与和体验情况,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既重视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视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体验。因此,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应坚持正面评价、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想象创造,从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
设计多元评价。借助“全景课堂”智能教学平台,通过设计学习任务菜单布置探究性作业,学生把学习成果放在平台“班级圈”中,让所有学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形成生生协同的良好的评价氛想围,同时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生生间多元的互动评价,作业呈现形式和教学资源得以重构,为学生提供了多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长知识、强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小学数学探究性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要在”双减“政策及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并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素养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