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素养扎根于课堂 让课堂教学服务于素养

2024-04-14 15:17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初级中学
中学数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解题素养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初级中学 李 莉

数学素养是推动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原动力,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并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落到实处[1].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大多数教师将目光聚焦在数学知识的掌握上,将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成绩,教师常常将学生引入“题海”,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学生在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方面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影响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笔者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谈几点自己看法,若有不足,请同行批评指正.

1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数学学习过程是积累数学知识、完善数学方法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素养是在分析、解决各种情境问题时不断积累和完善的,是指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数学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应用意识等素养,其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形成的适合自身发展的一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其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核心素养不仅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对学生个体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具有良好数学素养的人,他们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能够从纷杂的实例中分离出数学要素,有效、有序、合理地解决复杂问题.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难以靠灌输达成的,其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和感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因此,在教学中,若想将培养数学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切实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鼓励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而服务.

2 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2.1 联系生活,培养数据观念、应用意识等素养

数学源于生活,但很多学生却感觉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为了“升学”而学,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很多学生却常常用“枯燥乏味”来评价数学学习,究其原因是教学并没有带给学生生活的体验,从而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影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潜能的激发,影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在“唯分论”的影响下,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只求解题能力提升和分数提高的现象.为了追求成绩,学生常常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很少思考其在现实中的价值,从而使得出现了学习与应用相脱节的情况.例如,对于一些相似的问题,若问题出现在试卷上,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出现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却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更不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见,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3].

例如,教材的练习中会涉及一些应用性问题,如“交税”“活动促销”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解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查阅资料、互动交流等方式了解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增强其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和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从而借助“用”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应用,这样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效果要好,因为经历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过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2.2 注重基础,发展学生推理、抽象能力等素养

基础知识是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石.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前面知识的掌握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学习,因此,在教学的任何阶段都应将夯实基础放在首位.在传统基础知识教学中,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学生虽然听得懂,但是因为缺少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所以对知识的理解是浅层的,从而影响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其实,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试着放手,通过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学习了余角、补角等相关知识后,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在帮助教师“解惑”中巩固知识.教师提出如下问题:(1)定义中的“互为”是如何理解的?(2)余角、互余是一个意思吗?(3)若∠1+∠2+∠3=90°,能说∠1,∠2,∠3互余吗?若∠1+∠2+∠3=180°,能说∠1,∠2,∠3互补吗?(4)互余或互补的两个角是否一定有公共边或公共顶点呢?角色互换活动迅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答疑解惑中深刻理解概念,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师生互动交流后,教师又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生生互动,通过“我报你算”给出已知角的余角或补角,以此进一步巩固知识.生生交流后,教师又提出了“疑惑”:(1)钝角有没有余角呢?(2)互补的两个角可能都是锐角吗?(3)一个角的余角一定是锐角吗?(4)一个角的补角一定大于这个角吗?这样通过多角度辨析既促进了概念的深化,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以上交流过程中,学生也会出错,而相互纠错的过程相当于巩固知识的过程,这样通过积极交流、反复锤炼,让他们的思考更加细致,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入,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增强了学生的推理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学力的提升.

2.3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挖掘数学素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善于从学生已有知识、已有经验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预设,也要及时捕捉课堂生成,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处、障碍处、盲区,以此通过合理的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中,当学生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相似性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当学生在理解最小公倍数应该包含2个数公有的素因数和各自独自素因数而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试着放慢脚步,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进行验证、分析、交流,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动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

又如,在学习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后,学生在证明线段成比例的问题时,一般会通过构造平行线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其实,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大多学生往往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不再思考.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PK,看看谁的方法多,以此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宜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最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以此积累解题经验,丰富认知,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应该融于课堂、扎根于课堂,通过扎实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探索、交流,通过创设数学应用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解题素养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用“同样多”解题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