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的五感体验方法研究

2024-04-14 02:09翟若男
新楚文化 2024年3期
关键词:阅读体验书籍设计五感

翟若男

【摘要】一本优秀的民间艺术书籍是内容逻辑表达与书籍形态表现的和谐统一,可以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需求。“五感”是人类的五种感觉器官,探讨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的“五感”(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体验方法,创新民间艺术类书籍的设计表现形式,提升其阅读体验,增加书籍的趣味性和传播效果,不断培养读者文化自信和个人艺术审美鉴赏力和感知力,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其书籍设计内容编排、形态的创新。

【关键词】民间艺术;五感;阅读体验;书籍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3-0048-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3.015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县考察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如何在保留民间艺术原有魅力的基础上,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学者和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书籍作为记录、保存、传播人类文化的载体,对于我国各类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本优秀的民间艺术书籍是内容逻辑表达与书籍形态表现的和谐统一,可以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需求。“五感”是人类的五种感觉器官,包括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和味觉,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基础。探讨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的“五感”体验方法,在书籍中融入五感元素,提升其艺术性和可读性,让读者在阅读时获得更为立体和直观的感受,更深入地理解民间艺术的内涵和魅力,為读者营造良好的阅读体验氛围。

二、民间艺术类书籍

民间艺术是指在广大民众中间流传、创作,并反映出特定社会和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类书籍是指那些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出版物,它们记录、解释和展示了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体现了当地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生活经验。民间艺术通过书籍得以保存和传承,成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民间艺术类书籍的主题内容包括民间绘画、木刻版画、剪纸、陶艺和泥塑、音乐和乐器、舞蹈、戏曲、传统手工艺品等。民间绘画通常表现出浓烈的地方色彩和民间艺术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其表格形式包括壁画、年画、泥塑画等。木刻版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常常用于印制春联、年画等,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装饰品。剪纸是一种通过剪刀在纸上刻画出形象或图案的传统艺术形式,常用于节庆、婚庆等场合。陶艺和泥塑是通过捏、塑、刻等方式创作出各种形状的艺术品,常见于民间手工艺品和传统工艺品。民间音乐包括一系列传统曲调、民歌和地方戏曲,而民间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等则是表现这些音乐的工具。民间舞蹈通常反映出特定地域、民族的风土人情,常在庆祝节庆或重大活动中表演。中国的民间戏曲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包括评弹、评书、大鼓书等,传承着各地独特的表演形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扎染、扎花、蜡染等,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的不同地区都有独特的发展和表达方式,呈现出多元、富有创意的民间艺术传统。它们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宣扬文化的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民间艺术类书籍在文化交流与传承、社会凝聚与认同以及艺术表达与审美教育三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文化交流与传承上,民间艺术书籍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色,促进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民间艺术书籍还记录了口头传统、传说、故事、歌谣等文化元素,有助于传承和保存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对后代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历史和传统至关重要。在社会凝聚与认同上,民间艺术书籍通过反映地方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人们的凝聚力,强化了社会成员对于共同文化身份和价值观的认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艺术表达与审美教育上,这类书籍不仅是文化表达的手段,也是艺术的体现。插图、手工艺品等艺术形式展示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为读者建立起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的桥梁,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素养的积淀。

中国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通过书这一载体得以传承给后代,保护和保存了这些可能随时间流逝而消失的艺术形式,同时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工具,启发人们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并带动相关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市场,为艺术家和出版社创收等多方面的影响。但目前现在的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上存在版式单一、书封视觉表现普通,以及过分追求形式美观而忽略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书籍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设计师要深入研究目标读者群体,精心策划内容与设计,提升民间艺术类书籍的质量和体验感,引发读者兴趣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五感”体验

“五感”指的是人的基础感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以及皮肤在接收来自外界事物刺激所产生的直接反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信息。“五感”是人普遍具备的感知能力,是人与身边一切物体进行沟通以及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体验属于行为活动,也属于心理活动,心理学是体验概念的来源,体验在心理学中的定义为人们在实践中的心理活动[2]。在设计、艺术、营销和体验经济等领域,“五感”体验的概念被广泛应用,旨在创造全面而深刻的体验,通过全方位的感官参与,达到更高层次的感知和理解。

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感官之一,大多数信息是通过视觉来获取的。图像、色彩、形状等元素都是创造视觉体验的重要方面,良好的视觉设计可以吸引注意力、传达情感、提供信息并增强记忆。声音能够引发情绪反应和回忆,音乐、语言、人造声响及自然声音的运用可以增强环境的氛围,作为信息的传递媒介。嗅觉是人类感官中与情感和记忆联系最紧密的,特定的气味能够唤起强烈的情绪和记忆。触觉涉及对物质的质地、温度、重量和硬度的感知,触觉体验通过直接接触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物体。味觉体验一方面通过口腔刺激反馈给大脑,产生酸、甜、苦、辣、咸等认知实现体验,另一方面通过联觉效应及其他感官的刺激实现,利用色彩、肌理、气味等先前固有的认知联想,是多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的感官刺激往往不够,需要多感官的共同作用,更好地吸引和保持人们的注意力,增强信息的传递和记忆,激发出人们强烈和持久的情感共鸣。

四、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的五感体验方法

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提出了关于书籍设计的“五感”理论:“书的表达需要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3]他认为书是将视、听、触、嗅、味五感活化性的宇宙,书具有诱导五感的功能。我国优秀的书籍设计者吕敬人先生在其《书艺问道》中也强调书籍设计在赋予图像、文字、色彩等设计元素丰富情感的同时,还要运用独特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展现书籍的视、听、触、嗅、味,使书籍中所蕴含的各种艺术形式完美地融合[4]。“五感”理论对当代书籍设计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分析探讨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的“五感”体验方法,提升其艺术性和可读性,可以为读者感知民间艺术的魅力营造良好的阅读体验氛围。

视觉体验是民间艺术类书籍最具标志性的特色,首先,在书的内部编排中加入视觉冲击力强的插圖、对比强烈的色彩和灵活的文字编排,精准地呈现出各类民间艺术的知识和信息。《风筝史话》是徐艺乙创作的一本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民俗史论。全书采用线装装订,书籍盖着印章,字迹斑驳而古韵悠然。设计师薛冰焰将封面用大号老宋字体的排版与现代设计元素相互融合,粗犷而饱满,图释像风筝般飘然空中,加强了书籍的视觉冲击力;其插图页面上,使用宣纸正反印刷,将风筝结构进行全面展示,精美的风筝图例作为夹页巧妙藏于筒子页中,供读者取出欣赏、收藏。《风筝史话》书籍视觉上体现出民间手工艺风筝的民俗感、娱乐感,是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的优秀作品。徐天琪设计的《寻绣记》以红色线头为色彩提取的对象,质朴厚重的深红色诠释了刺绣工艺的专属性格,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原汁原味的民间刺绣在历经时空后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其次,设置结构复杂的书籍外部形态,合理选择印刷工艺例如上光、覆膜、烫印、凹凸压印、封面局部UV上光等达到丰富书籍视觉艺术效果的目的,结合对应的民间艺术气质和风格选择恰当的装帧方式。中国的书籍装帧历史悠久,有简策装、卷轴装、龙鳞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古线装等,为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提供多样化的可能性。由刘晓翔、郭晴婷、张宇设计的《姑苏繁华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作品集》书籍形态上利用了仿形的手法。设计师并没有专注于提取传统年画中的视觉元素,而是因木版年画在制作过程中定稿后的第一步为刻版,将创意点放在木刻刀与书籍形态结合上,书籍封面设计了两道从正面延伸至侧面书脊的刻刀痕迹呼应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主题,通过书籍外部形态的巧思丰富了书籍视觉效果。此外,还加入数字化的手段打造“纸媒+数字媒体”融合的视觉阅读体验,信息数字化发展各类书籍的形态设计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开辟了新的视角。民间艺术中的工艺、造型、图案等信息中需要动态视觉呈现的部分,可以在书籍中融合二维码技术、AR技术等,再融入视觉图像技术、动画与影视技术等,通过动态视觉图像或影视使民间艺术的平面视觉图像向多维、多元、立体、互动等智能化的视觉展现[5]。

触觉体验通过不同材质的纸张、肌理带给读者不同的重量感和触感,民间艺术类书籍可以通过纸材和工艺来营造触觉体验,如增加纸张页面层次结构、丰富纸张材质类型及御用激光雕刻、烫印等现代印刷工艺。张志奇设计的《说舞留痕:山东“非遗”舞蹈口述史》封面设计上使用了1毫米棕色单层瓦楞纸,多了几分朴实和亲和力,压凹工艺让封面整体展开时,好似广袤田野的垄沟;每个部分间隔处夹插着五彩缤纷的柔软薄纸,就像跳秧歌时飘带随着书页的翻动而舞动;打毛的书口自然又多彩,呈现山东原生态气息。又如《广西民族风俗艺术·娃崽背带》书籍函盒与封面封底以广西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蜡染和布绣为视觉元素,采用布绣地走线纹理与织绣花纹,其触感和肌理给读者带来温暖和亲和,传达出了风俗艺术的使用场景和环境,塑造了富有浓郁民间特征的触觉体验氛围。

听觉体验如人们在翻阅竹简册时发出“哒哒哒”的声响,翻阅宣纸内页书籍时会发出绵软柔和“沙沙沙”的声响,在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中加入不同克重、材质和肌理的特殊纸张,如天然草纸、水波纹纸、亚麻纸等,通过丰富多元的材质和结构来营造自然的书页声,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更加真实的阅读。结合新媒体技术,增加数字音频辅助民间艺术内容的讲解,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中的内容,例如在介绍民间音乐或是戏曲时,通过文字和图片描述往往不能展现曲调和唱腔,此时便可提供扫码听音频,加入相关的数字音频和视频去辅助讲解工艺流程、曲调音调等信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中的内容,帮助传递和表达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古人读书时常常会在书中夹些香草,便有了书香;油墨之味,亦是书香。朱自清说:“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留出。”运用一种嗅觉隐喻的方法,表达阅读过程带给读者的奇思妙想。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嗅觉体验方法可以在印刷油墨中加入香料,比如天然、木质和草本香味,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手工艺品自然、质朴的气质,唤起人们对自然田园的记忆和情感。另外一种嗅觉体验方法是书籍与文创产品的结合。书签起初的主要作用是标记书籍的阅读位置,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但现在书签具有了装饰性和艺术价值,通过书签散发气味,营造带有特殊气味的阅读环境,从嗅觉感官延伸读者的想象空间,进而加深对民间艺术文化内涵和个性气质的认知和理解。

民俗艺术类书籍的味觉体验是通过对书籍的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要素的运用让读者产生味觉物象联想。部分美食类书籍通过选择特殊的材质和气味来模拟事物的视觉、触觉、嗅觉特点,如在民间面塑的书籍设计中,通过具有视觉表现力强的面塑图像以及给书籍外部装帧函套设置松软细腻的触感,让人联想到面塑这一食物类工艺品麦香的清甜,通过联觉反应产生对某种物象的味觉联想,增强书籍阅读趣味性。

“五感”是创造书籍设计生命力的源泉,因而对书籍的“五感”表达,既是书籍设计思考的起点,也是书籍设计追求的境界[6]。这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时,应当抛开个人的喜好,真正去理解民间艺术中的文化特征,调动文字、图像、色彩和材料等元素恰如其分地凸显书籍的主题,使读者在多感官的体验中感受民俗艺术的美。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精神文化需求也趋于多元化,民俗艺术作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发掘、利用和传播好民俗艺术对于保持文化多样性丰富性、促进人们凝聚力归属感、推动文化创新发展都至关重要。书籍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工具,利用“五感”理论对民间艺术类书籍的内外部视觉元素的编排设计,书籍纸张肌理的触摸,内部音乐和视频的听觉体验,给印刷油墨加入气味营造嗅觉体验,多感官联觉反应带来的味觉联想,都创新了民间艺术类书籍的设计表现形式,提升了其阅读体验,增加书籍的趣味性和传播效果,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了解和关注中国民间艺术,不断培养文化自信和艺术审美鉴赏力和感知力,促进民间艺术类书籍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明.传统民间说唱走进现代生活[N].陕西日报,2022-01-09(002).

[2]田馨.基于体验设计理论的通用航空概念飞行器设计[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3]张筝.艺术设计类杂志的整体设计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4.

[4]彭云.浅析吕敬人书籍设计作品的特点[J].今古文创,2020(29):40-41.

[5]饶安林.基于五感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23.

[6]宋雪梅.书籍设计的“五感”[J].文艺研究,2010(04):166-167.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书籍设计五感
基于五感疗法的疗养花园景观设计
——以惠州市惠城区惠环医院为例
五感之下的艺术家手制书拓展研究
基于人体五感对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应用研究——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为例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迷人的书《S.》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于书籍设计的多维化空间形态与表现研究
中国传统美学下的书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