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历史地位新探

2024-04-14 02:09丁妮丁宁
新楚文化 2024年3期
关键词:黄帝陵历史地位

丁妮 丁宁

【摘要】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作为历代帝王与现当代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根据学者们考证可知,现黄陵县黄帝陵并非轩辕黄帝真正的尸骨埋葬地,那黄陵黄帝陵在历史上又扮演何种角色,为何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标识?经过对黄帝陵的进一步考察研究,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实物资料以及神话传说等多角度展开,确定现如今黄帝陵虽非真正的轩辕黄帝埋葬地,乃是远古先民为纪念轩辕黄帝所建的黄帝祠,在今日寄托了亿万中华儿女对轩辕黄帝的缅怀之情,其历史地位仍不容小觑。

【关键词】黄帝陵;黄帝祠;历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3-0010-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3.003

一、绪论

黄帝陵,被称为“天下第一陵”,现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桥山东麓,整个黄帝陵分为轩辕庙和黄帝陵两个部分,庙与陵相距0.9公里。民国31年(1942年),陕西省第三区专员公署正式命名为黄帝陵,以此纪念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作为人文始祖,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带领华夏儿女走向新的阶段,是中华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考古学界、史学界以及民俗学等各专业皆自本专业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全方位研究,但因为时代过于久远,史籍资料不够清晰,以至于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未解之谜。例如黄帝本人究竟是否存在,黄帝生平活动的地点以及黄帝的埋葬地位于何处等多个问题。

本文将结合学术界关于黄帝的埋葬地的相关论点,重点探讨今日黄帝陵的历史地位。目前,关于黄帝的埋葬地已有多种说法,影响较为深远的共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说法,以王北辰为代表,在《桥山黄帝陵地理考》一文中,结合《史记》与《汉书》中关于黄帝陵的记載,认为黄帝葬于阳周,经过一番考察活动,认定上郡阳周在今陕北靖边县,并认为陕北白于山即为桥山,也就是说真正的黄帝陵位于今日之靖边。王北辰教授的考证极其严密,笔者较为认可其观点[10]。

第二种说法,以曲辰以及席瑜二位学者为代表,发表了《桥山黄帝陵考辨》一文,文中对班固对黄帝陵的记载予以否定,认为班固是为阿谀皇权,攻击司马迁,将桥山从涿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移于千里之外的陕北,认为黄帝陵应该在河北涿郡[11]。对于此二位学者的观点,笔者有一定疑问:一方面,黄帝陵的位置在哪里对于皇权当政者来说影响并不大,毕竟对黄帝的祭祀,礼制含义远大于实际价值,可以说无论黄帝陵在哪里,当朝者只需要履行祭祀的仪式即可。且汉朝是统一的王朝,没必要把黄帝埋葬地进行迁移,以达到证明自己正统地位的目的。因此可知,班固将桥山移于千里之外之说,并无足够的合理之处。另一方面,如果说黄帝的埋葬地是龙脉的象征,班固身为东汉人,东汉建都在洛阳,如若为了附会,迎合皇权,班固更应该把桥山迁移在河南境内而并非陕西境内。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曲、席二位学者的论证较为勉强。

第三,不少学者支持轩辕黄帝埋葬于古上郡阳周,即为今日延安子长。

综合以上三种说法可知,学者们皆不认可今陕西黄陵的桥山黄帝陵为轩辕黄帝真正的埋葬地,那为何此地会成为国家举行大规模祭祀的地点,又有何历史渊源?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追溯黄帝陵的历史沿革,并结合考古资料、黄帝手植柏、沮水、汉武仙台等一系列实物资料,以及黄帝升天的神话传说,重新探究黄帝陵的历史地位。

二、相关历史沿革

今陕西黄陵最早被确立为轩辕黄帝祭祀地,乃是唐朝大历年间。根据《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五坊州志记载:“水经云蒲谷水源出中部县,蒲谷源桥山,按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又史记云黄帝塟于桥山,今陵冢尚在。大历七年置庙,开元二年敕修庙祭祀,在州西二里故杏城。”[5]238以及《明一统志》卷三十六记载:“祠庙黄帝庙,在中部县东三里旧在桥山陵旁,宋开宝中移建于此。有刺史李恕记。”[6]1307文献中提及的杏城及中部县皆为今日黄陵县之古称。

可知,唐代宗大历中因陵置庙于中部县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移建于今址。由此,今黄帝陵的地理位置已经确定,中部县黄帝陵成为祭祀轩辕黄帝的重要场所。

直至明清时期,黄帝陵的位置再无异议。《明一统志》卷三十六:“今按延安府中部县桥山有黄帝陵,本朝载祀典三。”[6]1292明代将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典,祭祀从未中断。有明一代,共存留御制祝文碑21通。

《清一统志》亦对此多有记载,清代延续了明朝对黄帝陵的祭祀,同时还对黄帝陵进行维修。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廷粥,三十年(1691年)李喧,雍正七年(1729年)何任,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巩敬绪,三十七年(1772年)董廷楷,五十五年(1790年)罗南英,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瀚,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程弯素等任知县,先后多次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以上碑刻内容皆可在黄帝陵碑廊看到)。

三、黄帝陵实为黄帝祠

通过以上追根溯源可知,今黄陵县黄帝陵直至唐代才被确立为祭祀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非真正的黄帝冢。那么将之确立的依据是什么,经过笔者再三探寻,从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实物资料以及神话传说等四个方面说明现如今黄帝陵乃是《汉书》所记之黄帝祠。

(一)文献资料

《汉书·地理志》记载:“上郡……县二十三肤施(今延安)附近,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四所……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3]在此处指出“黄帝冢”在阳周,“黄帝祠”在肤施,肤施也就是今天的延安,而如今的黄陵县也恰好在延安市的行政范围之下,距离延安颇近,正如《汉书》所说,黄帝祠在延安附近,即位于今日之黄陵县。

与此同时,《古今图书集成》第五四六卷记载:“中部县轩辕帝后祠,在城北五十里回军山上。传帝北巡,携四妃至此,土人立祠以祀之。”[7]42184文献提及轩辕黄帝曾携四妃至中部县,当地“土人”因此修建“后祠”,进一步印证了今日黄帝陵很有可能是早期老百姓为纪念轩辕黄帝恩德而建的宗祠。

因此,笔者认为唐代大历年间之所以在中部县置庙祭祀,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黄帝陵的具体位置已不可考,而“黄帝祠”尚且存在,且遗存有不少上古遗迹,因此在唐朝年间,官方将对轩辕黄帝的祭祀放在如今的黄帝陵。

以上文献说明了现今黄帝陵在历史上的地位,应当是为祭祀轩辕黄帝的黄帝祠,但这一说法更需要进行进一步考古发掘得以印证。

(二)考古资料

西北大学张宏彦教授在其文章中论证到,黄帝文化与仰韶文化具有很强的联系性[12]。与此同时,王巍先生在最新的文章中,进一步提出黄帝文化的时代与考古分期相对应的时期为仰韶文化中后期[15]。

到目前为止,在陕西发现的仰韶时期遗址最多,达2040余处,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北南部的延安地区,两地相加达1774处。张宏彦教授在陕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大批仰韶文化中期的遗址,其中延安地区,属洛河中上游。是仰韶文化的重要分布区之一,已发现遗址545处。其中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遗址3处(富县①交道遗址面积为250万平方米,洛川②坬盘遗址150万平方米,洛川新店遗址120万平方米),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遗址也近30处,其中现黄陵县也发现一系列仰韶文化遗址[12]。因此,在黄陵及其附近地区发现一系列的仰韶文化遗址,足以说明黄帝文化在此处曾经繁荣过,因此把黄帝文化同仰韶文化联系也很容易理解的,老百姓为纪念轩辕黄帝,在现今黄陵县建设祠堂也是情理之中。

(三)实物资料

1.黄帝手植柏。黄帝陵轩辕庙景区,最有名的一处景观就是“黄帝手植柏”,当地人有一句古话叫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意思是说“黄帝手植柏”较为粗壮,七八个人合抱都抱不住。相传此树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又称“轩辕柏”。根据树龄的测试,该树应有五千多年的树龄,远早于我们国家文献记载的历史,且其栽种年代与黄帝时代相近,其是否为黄帝亲手所植已无证可考,但必然与之有一定关系,极有可能当为百姓为纪念黄帝所种植。同时这棵树能保存到现在,并且枝繁叶茂,独一无二,说明历朝历代都有人精心照料,在国家建立以后尚有可能为官方的行为,但在早期可能更多是百姓自发维护,其中必然包含着对黄帝的敬仰之情。因此,笔者认为黄帝手植柏是黄帝祠在此处十分直接有力的实物证据。

2.沮水。《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1]这个“黄帝以姬水成”,张宏彦认为这是黄帝生长的地方,但笔者认为这有可能是黄帝事业达成的地方,意即为黄帝的事业成就于“姬水”。但姬水在哪里,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因古时“姬”与“沮”是通用的,故其中一说认为,“姬水”即今环绕黄帝陵桥山之沮水。同时,考古发掘此处存在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址,说明黄帝曾在此处活动的可能性极大,而且与“黄帝手植柏”相互应和,证明黄帝必定在此处活动,并取得极大的成就,而受到黄帝恩泽的老百姓为黄帝建祠未尝不可。

3.汉武仙台。在黄帝陵景区的陵寝部分有一著名景点为“汉武仙台”,据县志记载:“此台始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此台始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台高约13米…台下有嘉靖七年闰七月立的,刻有‘汉武仙台的石碑。”[9]中部旧县志记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8]71这与《史记》记载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2]相照应。有不少学者认为汉武帝并未经过中部县黄帝陵,但根据最新考古发掘可知,黄陵境内已发现有秦直道[13],而汉武帝北巡恰是顺着直道而行,因此汉武帝经过黄帝陵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但是笔者前文已解释过,中部县黄帝陵并非黄帝冢,此处又说汉武帝祭黄帝冢,岂非自相矛盾。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汉武帝将此处作黄帝冢当是理解错了,当是此处已修建有黄帝祠,且祭祀频繁,建筑保存完好,令汉武帝产生误会。且汉武帝对此处有黄帝冢存疑之时,有人说道:“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2]从側面印证了此处并非黄帝冢,乃是百姓纪念黄帝恩德的黄帝祠。而汉武帝能够在此处祭拜,说明黄帝祠在汉代已经存在。

(四)黄帝升天说

中国历代皆有黄帝乘龙升天的神话传说,最早记载于《史记》,而在现如今的黄陵县大小民众皆对此说耳熟能详,此说讲到当年黄帝因政绩突出,被玉皇大帝派出的老黄龙带上天庭,成为神仙,当地桥国子民不舍黄帝,想将之留下来,但未能如愿,仅扯下了黄帝的一只靴子,将之埋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虽是神话故事,剥茧抽丝,尚可梳理出不少史实。这个故事说明黄帝并未埋葬在此处,此处仅为纪念黄帝的一个衣冠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衣冠冢一般在没有尸骨的情况下,人们为表达对逝者的敬仰哀思之情,就会设立类似的纪念冢。这也说明了黄帝没有埋葬在此处却有祭祀的原因,而现如今“桥山”应当只是附会。但这个神话故事也进一步说明,此处很久之前就存在百姓纪念轩辕黄帝的遗迹,即前文所说的黄帝祠。

综上所述,通过文献资料、考古资料、黄帝手植柏、沮水、汉武仙台等一系列实物资料,以及黄帝升天的神话传说,强有力地印证了今日黄帝陵虽非轩辕黄帝的埋骨地,但也是《汉书》中所记载的黄帝祠,见证了几千年来人们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更是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价值符号,其历史地位不容小觑。

四、结语

总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追溯黄帝陵的历史沿革,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厘清今黄帝陵并非轩辕黄帝埋骨所在,但从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黄帝手植柏、沮水、汉武仙台等一系列实物资料,与黄帝升天的神话传说共同说明现如今的黄帝陵当为黄帝祠,且存在时间上限可追溯至汉代,重新定位了黄帝陵的历史地位。

对于黄帝文化,上至国家,下至民众皆为重视,对现如今黄帝陵一次次的翻修、管理以及黄帝陵景区的碑亭里保存的孙中山、毛泽东等一系列领导人的碑刻题词,老百姓每年来到黄帝陵寻根祭祖,足以表现出国家对黄帝陵的重视,中华儿女对华夏文明起源的探寻。

因此,尽管今日黄帝陵非真正的轩辕黄帝埋骨地,但从一系列实物资料足以说明此处也是黄帝足迹经过的地方,留下了黄帝的脚印,承载几千年华夏儿女对黄帝的崇敬、爱戴之情,并不能因其没有埋葬黄帝的尸身而影响其如今的声望。正如“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认同,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所说,无论黄帝陵地处哪里,它都代表着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体现着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深深的精神认同,是万千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感情的寄托,是中华民族最深沉、最基本的文化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向心力量。

注释:

①富县距离今黄帝陵约70公里。

②洛川县距离今黄帝陵约30公里。

参考文献:

[1]左丘明撰.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37.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472.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17.

[4]李吉甫.元和郡县志[M].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5]乐史.太平寰宇记[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古逸丛书景宋本.

[6]李贤,彭时.明一统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M].清雍正铜活字本.

[8]嘉庆.续修中部县志[M].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9]黄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陵县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630.

[10]王北辰.橋山黄帝陵地理考[J].西北史地,1995(02):17-31.

[11]曲辰,席瑜.桥山黄帝陵考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01):3-13.

[12]张宏彦.黄帝陵与“黄帝文化”的考古学观察[J].西部考古,2008(00):38-44.

[13]徐伊丽著.秦直道档案大秦直道[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12.

[14]卫绍生.黄帝出生地、建都地、安葬地考辨[J].中原文化研究,2016,4(06):112-117.

[15]王巍.考古发现所见黄帝时代的文明与社会[J].协商论坛,2023(06):62-64.

猜你喜欢
黄帝陵历史地位
陕西文化遗址景观规划设计及文化价值研究
皇帝陵标识碑落成
陕西黄帝陵景区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江西豫章书院的历史地位、现状与开发前景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汉代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历史地位
我党派代表祭黄帝陵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