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2024-04-14 07:12单意
新楚文化 2024年3期
关键词:语言景观数据统计可视化分析

单意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平台,将2000-2023年间以“语言景观”为主题的相关研究作为基础数据,利用Cite Space.6.2.R4版本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及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此基础数据进行发文量、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突现词频等进行分析,根据每年度发文量将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分为萌芽、起步、快速发展以及平缓发展四个阶段。从分析结果看,自从国内开始进行语言景观的相关研究,其核心成果研究领域主要有多語现象、语言政策、公示语、文化自信等;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具有跨学科、多视角的特点。近几年研究成果趋于平稳,应增强研究理论创新性,增加研究的样本数,建构新的符合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独创性理论,注重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平衡性与研究深度。

【关键词】语言景观;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聚类分析;数据统计

【中图分类号】H0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3-0084-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3.027

一、引言

语言景观作为新兴的研究视点,其发展历史并不久远,国外研究的开始时间相对于国内较早。我国学者在2000年才第一次开始关注“语言景观”。

2000年巍雪和赵联率先对散文中的语言景观进行了剖析[1],但研究更倾向于文学的研究范畴,不属于社会语言学上提出的“语言景观”视角。直到2008年,高钰以岳阳市为例探索了地方性语言景观的设计,我国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景观研究[2]。2014年,尚国文和赵守辉分析了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3],接着在2015年,章柏成对国内外语言景观的研究进行了现状评述以及前瞻性分析[4]。自此以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景观的研究。付佳倩、刘敏的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是目前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的最新成果[5]。其将语言景观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简单分期。但其分期不够细致全面。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对本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引[6]。

为了解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成果以及趋势,本文以自2008年始,截至2023年9月间有关语言景观的468篇期刊论文为初始语料进行整理与统计。通过Cite Space.6.2.R4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整理了直至目前国内语言景观的相关进展、研究热点、现存不足以及未来前景,更加全面的确立语言景观的研究分期。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分析法。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对学科领域研究文献各个方面和整体进行定量化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揭示其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规律,揭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学术前沿[7]。本文使用Cite 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对2008-2023年内语言景观相关论文的发文量进行统计。本文的研究结果皆建立在分析客观的数据基础之上。

针对语言景观的国内研究,选取中国知网为样本搜索平台。以“语言景观”作为主题词或篇名进行检索,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和会议,不包含学位论文。在中国知网上选取2000年1月至2023年9月的文献作为分析样本。经筛选获得468篇有效文献。数据最后确认于2023年9月18日。

三、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现状与数据分析

(一)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总趋势

1.时间分布

每年内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文献进行全面统计,绘制相应的时间分布曲线,能够明晰该领域所处的发展阶段,预测研究趋势和动态[8]。基于上文提到的数据来源以年为单位,使用统计学工具,将国内针对“语言景观”视点进行语言学研究的论文数量绘制折线图如图1。

由图1可得出,自2008年至2014年我国国内对于语言景观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未成体系,该阶段共发表论文9篇,占比仅有1.93%。自2014年至2017年国内学者开始注重对于语言景观的研究,发文数量形成小高潮,在2017年年发文量达到18篇,该阶段发文占比7.92%。2017年至2020年,我国语言景观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本阶段年发文量快速上升,2020年发文量达到顶峰,共计91篇,较2019年增长率达到了75%。该阶段发文占比总计39.84%。2021年第一次出现发文负增长,仅有69篇。推测可能与新冠疫情加重导致样本获取难度增加有关。但在2022-2023年基本维持平稳发展的态势,该阶段发文占比总计50.31%。各阶段合计100.00%。

以现有文献的年发表数量为参考依据,可以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再分期,分别是萌芽阶段(2008-2014)、起步阶段(2014-2017)、快速发展阶段(2017-2020)以及平稳发展阶段(2020-2023)。

2.学科分布

在468篇有效样本数据中,有关语言景观的研究分布在不同的学科。除中国语言文字领域外,在外国语言文字领域,学者们发表了最多的文章,总计达到74篇。其次是旅游领域,共有30篇文章发表。其他领域的文章发表量相对较少。涉及领域与2000-2023年语言景观相关发表文章总数涉及领域基本一致。

以上就是2008年至2023年9月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发表学科分布两个方面。在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总体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之后,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主要借助Cite 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这六个方面的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分析。

(二)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为反映论文主题内容和满足文献检索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的词或词组。关键词能够揭示论文的主题信息,是对论文最核心的内容、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提炼和概括[9]。因此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是最有效、直接的把握论文核心思想的途径。

将已选取出的468篇有效文献导入Cite Space.6.2.R4进行分析,时间切片选择2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其他参数为默认值。通过运行得到256个节点,452条连线,密度为0.0138。在关键词共现图谱当中节点面积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关键词在某一年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该年份的颜色面积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越粗,代表共现次数越多。我国对语言景观的研究较多集中于语言权势、多模态、语言服务、语言政策、多语现象、语言文化认同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聚类是以关键词共现图谱为基础参考,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更加细致的类聚。基于上述分析,软件选择根据关键词自动生成各个聚类的研究中心名称,筛出七个主要类聚,代表着国内语言景观20年间的研究趋势和研究重点。其中语言政策与语言景观的关联度最高,主要包括研究现状的分析、不同选点内语言的使用情况及语言景观的价值和启示。翻译主要是跨学科研究的代表,主要包括双语对译情况和不同翻译路径。多模态主要探讨除了文字本身之外的模态的信息传递功能和象征功能。旅游服务具有更强的旅游领域特点,但同时通过景区内语言使用的现象能传递出语言背后相关的文化因素和心理认同。文化认同是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的重点,主要反映了语言文字使用背后体现的不同文化的反映以及语言权势。

关键词聚类图谱是对语言景观研究反向的整体性把握。为更好地展现地名研究关键词聚类随时间推移发展严谨的情况,绘制了关键词时间线图谱。由于同一聚类被排布在同一水平线附近,所以聚类内部的共被引关系并不直观。时间线视图更加关注聚类之间的关系,即聚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需要[10]。根据语言景观研究关键词聚类时间图谱可以看出,国内关于语言景观研究的首篇文献出现于2008年,与上文分析结果一致。在2013年左右出现了关于语言景观与全球化结合的论述,在2014年左右,学界在对语言景观进行萌芽探索的基础之上,关注到了与公示语和多语现象相关的语言景观探究,这说明学界对于语言景观的探究更加细化。由语言景观所反映出来的语言生活、语言权势以及语言景观出现的处所公共空间的关注均出现在2015年前后,这说明语言景观的相关研究视角进一步扩大,与上文提到的起步阶段发文量出现增长相符。2018年左右,语言景观的相关研究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与语言景观相关的翻译、多模态、文化认同、空间格局等方面的研究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2020年以来,各聚类平稳演进,在前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我国的语言景观研究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方法,能从多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三)研究热点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关键词在相关图谱中的重要性,我们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进行了关键词频率级中介中心性的统计。经整理,得到了高频关键词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并且还总结了中介中心性超过0.01的关键词,制成表1。该关键词的频次越高,中心性越大,则表明该节点在本研究领域越重要。

频次表示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文献中,同一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而中心度则是通过识别整个网络中起战略作用的关键节点来揭示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节点的中心度越高则能够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和连接其他节点。关键词频次与中心度的结合,可以更加客观有效地反映该领域所聚焦的研究热点[10]。根据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心性,将之归为3个主要方面:

1.多语语言景观

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经调查现存的语言景观大多数为多语并存。“多语现象”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仅次于“语言景观”。Gorter甚至认为,与“语言景观”相比,“多语言城市景观”(multilingual cityscape)更准确地描述了这一研究领域[11]。田飞洋、张维佳首次以北京市学院路的双语公示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进行了解释[12]。张媛媛、张斌华研究澳门回归祖国14年后城市公共空间中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具体说明了澳门地区语言景观的多语情况[13]。自此,打开了国内语言景观多语研究的大门。

2.语言政策与语言服务

语言景观与语言政策相互影响,相互反映。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依据官方语言而确立的语言政策,语言景观是作为语言文字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官方语言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官方语言景观更是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政府意识形态。语言景观在反映官方推出的语言政策的同时,也代表了样本地语言政策的实施和大众认可度。我国语言景观的研究都立足于当地语言政策,并对于语言使用的进一步规范提出建议。

3.语言标牌与文化认同

对语言景观中语言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外国及港澳地区标牌的中文使用情况以及国内少数民族聚居区本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徐大明指出华语社区是典型的华族海外聚集社区,华语使用者是构成该社区的核心,华语在社区群体交际的互动增加了华族文化认同的归属感[14]。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景观的创立不仅能起到基本的信息传递功能,更能反映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中华人民的归属感。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语言景观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焦点。聚焦于城市中的方言岛或民族自治地区,着力探讨少数民族文字对于该语言使用者的影响力及反映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徐红罡、任燕[15]从旅游角度探讨了云南省丽江市的东巴文在语言景观中的功能。其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语言符号,对于使用该文字的人群具有很高的精神维系功能。

(四)研究前沿分析

关键词突现是对每个时期重点关键词的总结。突现性是指在某一时间维度出现次数突增的现象,包含两个维度:突现强度和突现时间。突现性高的关键词意味着在相应的时间区间里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在该时区内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

在本次研究中将突现参数γ设为0.5,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共得到8个突现关键词。从突现时间来看,八個词基本持续突出存在于两年及以上的时间跨度之内,代表了研究的持续性。其中“公示语”的突现跨度最大,从2012年至2019年,共8年;“翻译策略”突现跨度最小,仅从2020年至2021年,说明在这一年当中有多篇文献从翻译学或双语对译的角度对语言景观进行阐释。从突现强度来看,按照突现强度由高到低的排列为:公共空间、公示语、海洋文化、多语现象、翻译策略、标牌、语言权势、全域旅游。可见语言景观为研究多语现象、公示语和公共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四、关于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讨论

年度发文数量的平稳增长。自2014年始,国内学者对于语言景观的研究开始深化,年度发文数量总体来讲维持上升态势,2020年左右达到顶峰。近三年发文数量变化较为平缓,没有出现巨大波动,研究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发展态势良好。

语言景观概念的不断扩大。Landry和Bourhis在1997年将语言景观界定为:公共道路标牌、广告牌、路名、地名、商业标牌及政府建筑公共标牌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领、地区或城市群语言景观[16]。通过国内学者20年来的不断努力,目前能搜集到的最新的概念将语言景观直接框定为: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17]除了刻印在具体载体上的静态语言景观,交通工具、行人的服饰等移动物体上的语言文字也被纳入了语言景观的研究范畴。更大规模的样本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和更全面的理解,有助于揭示语言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此外,扩大样本数量也可以促进语言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发展,提供更多元化的语言学习资源和机会。

公共空间范围的逐渐拓展。最初的“公共空间”指的是人们在户外生活时能接触到暴露在公共视野下的每一寸空间。首先关注到的是某一地、某一街道、某一线路等,都是针对具体地区进行实体语言景观的研究。后来学界将目光转向更大的地域,如选取波罗的海来研究海洋文化的语言景观或者是非中文地区如日本的语言景观。探索不同社群和群体之间的语言交流模式和特点,深入理解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和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逐渐发达,网站建设和官方网络用语逐渐规范化,虚拟公共空间的出现也为语言景观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针对公共虚拟空间中的语言景观研究也不在少数,如沈冬娜、李学慧针对大连高校门户网站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研究[18]。通过分析这些数字化的语言数据,揭示在线社区和虚拟社交网络中的语言行为和语言变化趋势。

理论视角的跨學科发展。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语言景观需要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更多关注社会因素对语言变体和语言使用的影响,借助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语言接触理论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变化现象,多语研究关注多语使用者和多语社会中的语言互动和交流情况。语言景观研究还常常借鉴翻译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这种跨学科的特点使得语言景观研究能够综合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语言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多元化和跨学科性使得研究者能够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索语言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五、结语

本文使用Cite Space.6.2.R4版本对于2000年1月—2023年9月已发表的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相关的468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别从发展趋势、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图谱、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四个方面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的研究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希望为语言景观的接续发展提供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1]巍雪,赵联.“凌云健笔意纵横”——谈泰华作家姚宗伟散文的语言景观[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2):40-42.

[2]高钰.地方性语言景观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09):51-52

[3]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46(02):214-223+320.

[4]章柏成.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进展与前瞻[J].当代外语研究,2015(12):14-18+77.

[5]付佳倩,刘敏.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J/OL].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1[2023-09-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189.N.20230515.1624.002.html

[6]赵越,马文卿.国内心理语言学研究综述——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图谱[J].文化学刊,2023(01):156-159.

[7]钟源,李吉和.近10年国外民族歧视研究论著分析——基于2008-2018年WOS论文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1):232-240.

[8]尹益民.国外口述历史研究方法运用概貌、演化及热点透析——基于2008-2019年WOS论文的分析[J].图书馆,2020(04):98-105.

[9]王琦.2005-2017年孔子学院研究的关键话题及学科跨度——基于Cite Space可视化图谱的分析[J].语言战略研究,2018,3(06):42-55.

[10]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 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11]Gorter D.Introduction: The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as a new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C]//Gorter D.Linguistic landscape: A new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2006:1-6.

[12]田飞洋,张维佳.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研究的新理论——以北京市学院路双语公示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4(02):38-45.

[13]张媛媛,张斌华.语言景观中的澳门多语状况[J].语言文字应用,2016(01):45-54.

[14]徐大明,阎喜.言语社区理论(英文)[J].中国语言战略,2015,3(02):23-38.

[15]徐红罡,任燕.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5,30(01):102-111.

[16]LANDRY R,BOURHIS R Y.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16(01):23-49.

[17]金怡.语言景观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6):128-133.

[18]沈冬娜,李学慧.公共虚拟空间的语言景观分析与建设研究——以大连市高校门户网站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6):199-201.

猜你喜欢
语言景观数据统计可视化分析
大数据与大数据经济学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视角与方法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天津市大港区大学城商业语言景观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