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钦,赵晨阳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天津 300487; 2.天津城建大学 党委学工部,天津 300192)
目前,我国公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职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套独立的发展体系。辅导员入职后,都能立足本岗,积极进取,工作几年后根据学校的工作需要,或许另有调动。而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对未来职业发展则感到迷茫,从而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且流动性大。教育部于2022年9月25公布的全国高等院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民办高校774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为28%,其中本科院校412所、高职高专350所、中外合作办学单位12所。新形势下,我国民办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专业性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民办高校的办学地位得到彰显。近年来,民办高校不断扩建和扩招,致使学生数量倍增,导致辅导员数量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1]。民办高校的学生工作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2]。本文对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对策。
我国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主要来源于全日制公办高等院校的硕士生或本科生。按照教育部要求,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入职条件和公办高校辅导员的入职条件基本相同,都需要经历考核和面试等程序。然而,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办学属性和体制不同,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截至2021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含民办高校)专(兼)职辅导员共有21.87万人,约95%的大学生对辅导员表示满意;截至2022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专(兼)职辅导员达到24.08万人,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辅导员配备实现整体达标。然而,民办高校的情况与公办高校不尽一致,辅导员配备的达标率略差,这主要是由民办高校的办学性质决定的[2]。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专职辅导员数量不足、辅导员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低等[3]。民办高校的部分辅导员在择业时不是因为热爱辅导员岗位,因而上岗后不能尽心尽力地工作[4-5]。此外,民办高校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辅导员地位低、待遇差,致使他们心理失衡而对职业发展产生困惑,甚至离开辅导员岗位。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各类应用人才,基本上满足了年轻人接受多样化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但是,民办高校在辅导员职业规划和培训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往往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甚至片面地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技术含量[6]。有些民办高校辅导员年龄分布呈现哑铃型结构,5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辅导员占多数,年富力强且管理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较少;有些民办高校把在其他岗位裁减下来的人员或教师家属聘为辅导员,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有着极大的偏差。
此外,一些民办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降低要求,在辅导员入职前没有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教育,导致有些辅导员在上岗后对本职工作认知不清,不知道如何开展学生工作,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一些民办高校缺乏教育资源和办学经费,难以全面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岗位培训、职业培训和学位学历进修等[7]。
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民营企业,其办学风格与公办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别。民办高校建校时间通常较短,缺少专业化的教育和管理人员,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一些民办高校对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要求不高,缺乏适合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机制和考核制度。
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引导能力、专业学习引导能力、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和就业创业指导能力。思想教育引导贯穿于辅导员日常工作始终,是辅导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专业学习引导要求辅导员对分管学生的专业和培养目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心理健康辅导要求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业创业指导要求辅导员尽可能熟悉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帮助他们了解就业或创业知识,为将来就业或创业打好基础。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学校发展。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岗位是综合性的岗位,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成才指导等职能于一身。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辅导员必须注重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有些高校没有对辅导员政治理论学习提出严格的标准,导致有些辅导员在工作中只追求业绩和荣誉,放松对政治思想方面的严格要求。辅导员只有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才能当好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引领者,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好各项工作。
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水平”,教育部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版),指出:“高等学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确保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和发展有空间。”针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策略。
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主要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民办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辅导员招聘制度和选聘条件,优化人才选拔机制。在选聘辅导员前,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按照学校所设置的学科专业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学习工作实际,确定辅导员选聘条件,并对候选人进行严格、规范的审查和考查,优先考虑政治素质较高、热爱辅导员工作和乐于奉献的人才,组建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民办高校普遍对辅导员职业培训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辅导员工作幸福指数下降,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缺少团队合作和大局意识。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职称评聘难度大,严重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长远规划,使他们对本职工作产生懈怠心理和厌烦情绪。
民办高校要把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纳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具体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成立辅导员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委员会,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人事处、学生处等处室人员组成,专门负责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其二,按照教师专业技术岗同等比例,设置辅导员专业技术岗。专业技术岗位中的中、高级岗,要向一线辅导员倾斜,确保一线辅导员的专业发展空间。其三,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注重工作实绩和育人实效,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和单独评审。中级以下岗位要以工作实绩为主,高级岗位在侧重工作实绩的同时要兼顾科研成果。其四,将网络文化成果作为工作业绩,纳入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统计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围,同时把获得学生工作的荣誉称号和奖励作为工作业绩,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围。
民办高校要为辅导员搭建培训和学习交流平台。其一,设置辅导员队伍建设培训经费。学校每年要按一定标准和比例,从预算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确保辅导员年度培训经费充裕,主要用于岗前培训、职业培训和专题培训等,或通过立项的形式进行职业化培训和专业化培训,为上进心强和踏实肯干的辅导员创造更多的发展可能。其二,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训机制纳入学校师资培训和干部培训规划。可以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交流学习和研修深造,鼓励辅导员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民办高校要制定符合辅导员实际情况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网络思政教育和学风建设等方面进行考核。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不仅要管理好分管学生的工作,还要承担教师的责任。为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民办高校要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和职称“双线”晋升要求,把辅导员职务晋升工作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为此,对辅导员的考核要充分体现双重身份、双重管理和双线晋升原则。
辅导员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理想信念,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理论水平。民办高校可以与对口公办院校结对开展党建工作:其一,有针对性地聘请公办院校党建方面的专家学者、思政教师和优秀辅导员到学校开展党务论坛、讲座和座谈等党建活动,提升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其二,以党建为切入点,组织辅导员到公办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参加公办高校辅导员专题业务培训班,结合自身特点,从多方面打造党建品牌工程建设;其三,学校的基层党组织要参与公办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的党建创新立项课题,尤其关注辅导员业务方面的立项课题,努力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的承担者。辅导员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因而建立专业化、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势在必行。民办高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迫切需要一批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辅导员。因此,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对促进民办高校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