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藤忠与日本军部的西进战略

2024-04-14 21:54谷承恭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西进工藤军部

谷承恭

(苏州科技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长期以来,学术界主要关注日本的北进和南进战略,对其西进战略关注则较少。日本军部的西进战略旨在从“满蒙”地区至中亚和中东的伊斯兰文化圈建立亲日政权,遏制俄国势力南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日本试图通过西进,与德国法西斯势力相结合,共同对抗同盟国。在日本的西进战略中,中国西北占据重要地位。甘肃作为西北的战略要冲,对中国的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重要影响。日本间谍工藤忠曾在甘肃长期进行谍报活动,并留下了众多一手资料。目前,这些资料的一部分已经被整理并公开①。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阐明日本对中国西北的战略图谋,揭示日本侵华罪证。

一、日本军部西进战略的形成

日本长期对中国西北抱有战略图谋。1888年,荒尾精成立的汉口乐善堂就曾派谍报人员到新疆搜集情报。其主要目标是“阻止俄国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向清朝扩张,并派浦敬一前往新疆伊犁,促使刘锦棠总督采取行动。”[1]1892年,日本驻德武官福岛安政借归国之际,从波兰出发,穿越圣彼得堡、外蒙古等地,至西伯利亚东部,进行了行程18 000公里、历时一年四个月的详细实地调查,主要任务是收集俄国西部和南部边境的情报。大谷光瑞于1902年组织第一批中亚探险队,成员包括渡边哲信和堀贤雄,他们也曾秘密进入新疆搜集情报。随后,大谷光瑞的第二批和第三批探险队深入中国西北地区开展了更多谍报活动。1905年,基于英日同盟关系,英国要求日本调查俄国在中国西北的渗透活动。日本外务省派遣东亚同文书院的二期生林出贤次郎、波多野养作、草政吉、三浦稔、肥田(樱井)好孝等五人秘密进入中国西北搜集情报,活动“成果”包括林出贤次郎的《清朝伊犁地方视察复命书》[2]、波多野养作的《新疆视察复命书》[3]和樱井好孝的《蒙古边境复命书》[4]。外务省对这次情报搜集活动表示满意,并在1907年通过福岛安政将三万日元奖金颁给东亚同文书院院长根津一。东亚同文书院把这笔奖金作为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生以游学名义前往中国各地搜集情报。1906年7月,日本陆军少佐日野强秘密赴新疆搜集情报,活动持续了一年半,著有《伊犁行纪》[5]。

日本政府和军部长期以来在中国西北进行谍报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俄国势力向南扩张。自彼得大帝改革以来,俄国积极在欧洲扩大影响力,走上强国之路。自18世纪起,为控制进入日本海和太平洋的航线,俄国派探险队至千岛群岛与北海道进行探索。179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派遣亚·埃·拉克斯曼使团访问日本,寻求通商,使俄国成为首个要求与日本开放贸易的西方国家。尽管日本拒绝了俄国的通商请求,但也意识到了来自北方的潜在威胁。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5年)后,俄国在欧洲的扩张遭遇挫败,转而将目光投向远东,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与日本竞争愈发激烈。《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牵头德、法进行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这一外交挫败使日本深感耻辱,愈发认识到遏制俄国扩张的重要性,同时军部也预见到未来与俄国的冲突不可避免。

日本军部的“西进战略”起源于日俄战争时期。战争中,土耳其对俄国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使得日本军部认识到伊斯兰世界的战略重要性。同时土耳其对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表示高度赞赏,并积极向日本释放善意。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军部加强了对近东及中亚地区的关注。日本军部西进战略的主要倡导者是宇都宫太郎。1910年,宇都宫在处理日土关系时特别强调与土耳其结盟以及操纵回教徒的重要性。在《日土关系意见书》中,宇都宫明确表示:“保持与土耳其的密切关系,是远交近攻策略的体现,近攻就是反俄,远交则是与土耳其及其他近东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如要发展与近东各国各民族的关系,其关键在于制定并实施伊斯兰战略。”[6]《日土关系意见书》的出笼,标志着军部西进战略的正式形成。从日俄战争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西进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拉拢、操纵近东、中亚和俄罗斯的穆斯林,为滞留日本的穆斯林设立回族学校,扩大日本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并设立伊斯兰研究机构,进行广泛的情报收集工作,配合日本对外战略。[7]

中国西北地区是回族群众的主要居住地,拥有众多回教徒,自然成为军部西进战略的重要目标。然而日本对中国西北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与俄国相邻的新疆和蒙古地区,而对甘肃关注较少。事实上,甘肃在西北地区具有至关重要的地理和战略地位。甘肃东接陕西,西邻新疆,北靠蒙古,南与青海和四川相连,历史上一直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要冲。日本若想西进新疆,必须经过甘肃;如果想北进蒙古,甘肃也是一条重要路径。宇都宫太郎作为西进战略的倡导者,已经认识到甘肃的战略价值,并试图与当地的实力派接触,但未能成功。宇都宫在1912年5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将步兵中佐日野强秘密派往陕甘升允的身边。”[8]1131913年5月31日的日记中记载:“派往升允处的步兵中佐日野强今日归朝来衙,并没有达成目的。”[8]236然而,深刻认识到甘肃的重要性,并在此长期进行间谍活动的日本人是工藤忠。

工藤忠本名工藤铁三郎,青森县人,日本的大陆浪人、间谍。在伪满洲国时期,工藤忠担任溥仪的侍从武官,备受溥仪信任,被赐名为“忠”。1903年,工藤忠首次抵达中国,并在外务省及军部支持下在中国进行谍报活动。1914年,他结识了流亡在日本的清廷宗社党领袖升允,并加入该党。在升允的指导下,工藤忠秘密潜入甘肃,进行了长达十年的间谍活动。工藤忠这样表示自己的决心:“我愿意投入所有力量,成为当地的原住民。”[9]254

二、工藤忠的甘肃谍报活动

升允担任陕甘总督多年,其间积累了众多追随者。他计划借助西北回教军阀的力量组建军队,进攻北京,推翻袁世凯政府,以实现复辟。这项计划的实施关键在于必须获得西北回教军首领的支持。工藤忠加入宗社党后,其首项任务便是以升允特使的身份潜入甘肃,与当地回教军阀密谋复辟。“该计划由川岛浪速提出,外务省以报告费形式资助。”[10]此次任务标志着工藤忠在甘肃为期十年谍报活动的开始。

1914年4月,工藤忠抵达上海后,先乘船至汉口,再乘火车前往郑州和洛阳,最终徒步到达西安。在西安,工藤意外遇到日本医师伊藤秋雄。得知工藤将前往甘肃,伊藤建议他伪装成医师,并为其提供药品和医疗工具。工藤随即以医学博士的身份,化名为工藤泰安,前往甘肃,并抵达兰州。在短暂停留后,他继续前往河州,拜访回教军阀马安良。马安良(1855—1918),甘肃河州人,曾在辛亥革命爆发时跟随升允起兵镇压革命,二人关系密切。甘肃清军与北洋政府和谈后,鉴于马安良在甘肃的影响力,袁世凯任命张广建为甘肃督军,以制衡马安良。马安良在与张广建的权力斗争中处于下风,因此离开兰州回到河州。凭借升允的介绍信,工藤得以会见马安良,双方针对复辟事宜相谈甚欢。工藤回忆道:“马将军作为升允大师的部下,虽已七十二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眼光炯炯有神,将军以河州为中心,作为甘肃一带的回族统领,常备兵有十五营。马将军义薄云天,开心地指着自己的辫子说道吾志从未变矣。”[9]109滞留河州期间,工藤得知日本与德国在山东开战的消息,决定终止行程返回日本。

1917年5月,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问题上产生分歧,进而引发“府院之争”。为解决这一政治危机,黎元洪于6月1日电告张勋,要求其进京调停。不料张勋率领数千士兵进京之后,于7月1日借宣统帝名义发布“复位诏书”,正式发起复辟活动。此时,升允已返回中国,工藤携带恭亲王和升允的密令前往北京,协助张勋复辟。[11]然而,张勋的复辟闹剧仅维持十二天便以失败告终。

张勋复辟失败后,复辟派基本上失去了所有希望,宗社党惶恐不安。因此,升允决定亲赴甘肃推动复辟事宜。由于缺乏前往甘肃所需的资金,升允指派工藤回国,以争取军部支持。工藤归国后,访问了当时的参谋次长田中义一。当时,田中主要负责对西伯利亚的军事干预,并掌握大量的军费。工藤从田中处得到承诺,赴甘所需经费将由青岛驻军承担。由此,在军部的资助下,升允和工藤一同出发,前往甘肃。

1917年12月15日,升允一行从青岛出发,途径上海、汉口、宜昌和巫山,然后徒步经过陕西汉中,最终抵达甘肃。在甘肃,他们首站在张家川与回教领袖马元章进行会谈。随后,他们在拉布楞寺与马安良的代表张顺元会面。之后升允一行到达银川与马福祥会晤。在此期间,升允于拉布楞寺得知了第四代嘉木样活佛早已逝世的消息。

升允此次甘肃之行有两大目的:第一,与甘肃的回教领袖联络,商讨复辟计划;第二,根据先前与活佛的约定,前往拉布楞寺筹措复辟所需资金。升允与多位回教首领进行了交流,并得到了他们的允诺,但要让他们付出实际行动相当困难,要驱使他们就必须有足够的军费支撑。升允在反袁之时曾获得第四代嘉木样活佛的资助,“拉布楞寺的嘉木样活佛对升允极为尊敬,在升允讨伐袁世凯遭遇挫折之时,承诺献出三百万两黄金支持其复辟。”[12]但当时升允自身难保,无力管理这笔资金,故与活佛约定待机遇成熟再领取。当升允重返拉布楞寺时,嘉木样活佛已逝世。

第二次甘肃行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宗社党的复辟活动也随之陷入停滞。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开始视羊毛为关键战略物资,并实施羊毛管制措施。此举引起了日本政府、军部和商界的严重关切,他们认识到甘肃产优质羊毛的重要性。1920年,应外务省和东亚同文会的命令,工藤忠作为东亚同文会边境通讯员,再次赴甘肃进行谍报活动。工藤此次甘肃谍报活动持续了四年,至1924年结束。工藤忠自1914年首次潜入至1924年撤离,在甘肃共进行了十年谍报活动。在此期间,他撰写了众多报告书,这些报告书清楚地反映出他已经认识到甘肃在军部西进战略中的重要性。

三、工藤忠对甘肃的认知

尽管日本军部制定了西进战略,但其焦点主要集中在新疆和蒙古,对甘肃的关注不够深入。工藤忠在甘肃的谍报活动弥补了这一“缺憾”,丰富了军部的西进战略内容。

工藤忠指出,日本在西进过程中遭遇欧洲列强的竞争,而中国西部对日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中国西部无限的资源正在被世界各国所开拓,这一宝库的钥匙也在逐步被他们所掌握。这种状况不仅是中国的担忧,更直接影响到日本的生存与发展。”“甘肃作为中国回教徒的聚居地,其影响力日渐增强,众多国家对当地回族实施了怀柔政策,试图在中国西部建立据点,这一点我们绝不能忽视。”[9]255-256

工藤认为甘肃作为中国西部的战略中心,在宗教、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由于甘肃的气候条件与日本相似,所以他强调甘肃不仅是日本自身发展的理想地区,更是阻止列强西进的重要防线。工藤认为,必须将甘肃作为日本对华战略的焦点,并将其打造成对抗欧洲势力的“桥头堡”,这对于维护日本的战略利益至关重要。

工藤提出,日本必须加强在甘肃的经济活动,因为他意识到甘肃在经济领域,尤其是羊毛产业上的巨大潜力。工藤观察到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商人在甘肃的经济活动显著增加,纷纷在甘肃设立买办,开设皮毛店,但是未见日本商人涉足。他认为日本应该以羊毛贸易为开端,先与当地的中国人进行合作,以展现日本的“亲善态度”,逐步增强日本在甘肃的经济影响力,进而将其经济政策推向全中国,“如此不仅能推动中国西部的进步,还能驱逐外国势力,促进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确保日本在东亚的长久和平与稳定。”[9]257工藤忠同时也意识到回族军队的勇猛,他认为回族军队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与日本的忠君爱国精神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区别仅在于回族是出于宗教信仰,而日本军人是出于对天皇的忠诚。工藤认为与回教军阀的合作是日本推进西进战略的关键。

由此可见,工藤忠已充分认识到甘肃在地缘政治与经济领域上的重要性,同时他的观点体现了极其鲜明的“亚洲门罗主义”的立场,即以“中日友好”之名,改善中日关系,将欧洲列强驱逐出中国,进而由日本独享在中国的利益。工藤的情报成为日本制定针对中国西北地区政策和战略的重要参考,为日本在中国西北的战略布局指明了方向。

四、日本军部西进战略的发展与失败

随着侵华进程的加速,日本军部逐渐意识到甘肃在西进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军部甚至计划安排工藤忠第四次秘密进入甘肃,进一步强化情报搜集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并建立伪满洲国,日本军部的西进战略重点由此从情报收集转向分裂中国。1933年10月,承德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向关东军司令部提交《关于蒙古国建设的意见》,建议在“满洲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内蒙古全境建立傀儡国家“蒙古国”。“蒙古国”的成立“便于日本帝国实施针对苏联和中国的军事行动及政策,同时承担利用外蒙古牵制苏联的战略任务,这将促进甘肃、新疆等地回族的崛起,导致‘回回国’的成立,进而通过蒙古、西藏与日本联手。从而围绕中国本土外侧,形成以日本为中心的‘满洲国’‘蒙古国’‘回回国’‘西藏国’的环状联盟,迫使中国不得不选择与日本合作。”[13]军部高度关注松室孝良提出的“环状同盟”设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共回廊”构想,即通过建立“满洲国”“蒙古国”“回回国”“西藏国”等一系列傀儡政权,完全切断中国与苏联的联系。然而考虑到九一八事变后的国际舆论,关东军并未在中国西北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是积极进行渗透和情报收集。关东军在绥远的百灵庙、宁夏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等地设立了特务机关,并筹划在西北建设机场及油料补给站,以此开辟亚欧航线。

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本军部的西进战略迈入新阶段。日本在中国西北积极策划建立“回教国”,煽动回教军阀反抗国民政府,旨在削弱中国的抗日力量。1937年11月23日,陆军参谋部第二部制定的《支那长期抵抗形势判断》中《关于毁灭国民政府的方针》指出,“应对西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的回教徒施行怀柔政策,扶持亲日及反国民政府力量,以阻止苏联通过外蒙古和新疆输送军械物资。”[14]1937年底,日本军部决定成立驻蒙军,接替关东军负责西北地区回教工作。“驻蒙军的任务是引导蒙疆地区回教徒树立亲日和防共精神,并协助他们实现独立复兴。”[15]1939年3月29日发布的 《驻蒙军命令》进一步强调:“在执行回教徒工作时,不仅要遵循已定的指导方针,还要特别对西北回教首领进行怀柔,使之逐渐走上亲日反共反蒋的道路。”[16]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日本军部开始积极与德国进行合作。日本军部试图通过西进,连接日本和德国的势力范围。但是,日本若想进入中国西北地区就必须争取回教军阀的支持。考虑到工藤忠三度潜入甘肃,与西北的回教军阀关系密切,军部遂策划派遣工藤再次潜入甘肃。

小川平吉的日记[17]详细记录了工藤忠第四次潜入甘肃的策划过程。日记显示,1939年7月5日,中村彦太向小川报告工藤想要前往甘肃,拉拢回教军阀,并以此在西北制造混乱。这个计划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同意,同时工藤也在与“满洲国”宫内府就离开新京进行交涉。7月19日,小川与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就工藤前往甘肃的具体事宜进行了讨论。小川向坂垣提到了工藤曾长时间在甘肃进行谍报活动,与当地领袖马鸿逵、马鸿宾关系密切,并强调工藤如果能拉拢他们,将对日本极有益处。8月11日,小川再次向板垣报告了工藤在新京的准备工作,以及中村彦太作为工藤的使者已经携带计划书前往东京的消息。小川还与坂垣商讨了计划书到达后的下一步行动。然而,到了9月9日,中村彦太却告知小川,工藤由于内阁的变化以及自己一再被干涉,感到违背初衷,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最终决定取消了这一计划。

工藤忠此次计划的主要任务是秘密进入甘肃,对当地回教军阀进行拉拢,同时煽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为日本军队向西推进提供支持。然而,工藤以政府更迭及其个人被屡次干预为由,取消了赴甘的行动。

工藤取消行动的真实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关东军对工藤行动的一再干涉。实际上,关东军一直以来直接控制着伪满洲国的各项事务,溥仪试图提升工藤忠的官衔和待遇也因关东军干预而放弃。由于关东军的介入,工藤不得不从侍从武官位置上提早退休,他一直对此深感不满。

其二,关东军与驻蒙军的矛盾。关东军坚持西进战略,认为这是阻止俄国南侵及保卫“满洲国”西部边疆的关键。但是关东军的独立性较强,常常无视日本政府的方针,单独采取行动。1936年11月9日,关东军支持以德王为首的内蒙古分裂势力武装进攻绥远,绥远事变爆发。绥远省主席傅作义率领军队击退了伪军。关东军的军事失败导致当时中日之间的谈判破裂,军部在西北的特务机关也被国民政府全面驱逐,军部西进战略遭遇重大挫折,亚欧航线的开发计划也化为泡影。1937年末,军部决定成立驻蒙军,限制关东军对西北事务的干预。尽管如此,关东军依旧积极干预西北事务,并于1938年5月在承德成立了名为“伊斯兰反共同盟”的政治组织,对回教群众进行策反工作,向驻蒙军控制区扩张,这一行动引起了驻蒙军的强烈反感。“包头的承德回教同盟一味地违反驻蒙军的方针,最终被命令退去。”[18]日本军阀内斗显然对工藤的甘肃潜入计划不利。

其三,1936年底,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这使得西北地区的内部军事活动停止,地方军阀重新回归国民政府的领导,共同反对日本侵略。此前,回教军阀与日本保持一定程度的暧昧关系,主要是由于蒋介石未能公开表达其抗战决心。在国共合作后,回教军阀与当地民众同仇敌忾,严厉打击日本的侵略行为。失去了回教军阀的支持,日本想要进入西北就只能采取武力手段。因此,工藤潜入甘肃对回教军阀进行拉拢的企图已经难以实现。直至抗日战争结束,日军都未能突破甘肃这一西北门户,其西进战略最终因为中国人民的坚决抗战而宣告失败。

五、结语

日本对中国西北图谋已久,军部提出的西进战略目标就是从与俄国南方接壤的“满蒙”地区到中亚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圈建立反俄政权,阻止俄国势力南下。其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就是在中国西北地区挑起民族矛盾,建立亲日傀儡政权。欧战爆发后,日本西进的另一目标是与德国法西斯势力连接,形成轴心国统一战线,以对抗同盟国。甘肃作为西北的战略要地,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均有深远影响。从1914年起,工藤忠三度潜入甘肃开展间谍活动,与复辟势力联合,拉拢西北回教军阀,推动复辟活动。工藤忠是最早意识到甘肃在军部西进战略中重要性的日本人,也是日本侵华史上不可被忽视的历史罪人之一。在抗战期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打击了日本军部西进战略的实施,粉碎了日本在中国西北建立“回教国”的图谋,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注 释]

①工藤忠资料大多数被家族后代私藏,未曾公开。在其家属同意下,山田胜芳与日本东北大学合作公开了部分资料。其发表的作品被划分为两部分:『「工藤忠関係資料」による東北アジア研究』与『工藤忠関係資料2(満洲国時代)』。第一部包含工藤忠1910年—1920年的相关资料,第二部包含其在伪满洲国时期的历史资料。

猜你喜欢
西进工藤军部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美术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知识界对日本军部的认识与批判①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油画作品
第二次西园寺内阁期间“增师案”与政党军部之间的博弈
西进,西进……
西进执教 一段人生的奇异航程
运气的问题
幸运的人
自食其果
“科技西进”:顺利开局 初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