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4-04-14 04:52姬雪娇
西部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力人类

姬雪娇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对以往世界历史思想的超越,深刻地论述了人类历史的演进规律,科学地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随着时代的演进,其科学性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证明。“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研究《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世界历史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通过对维科、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最终形成了《形态》中所体现的科学的世界历史思想。

(一)维科的世界历史思想

维科被誉为“历史哲学之父”,他首次将世界历史的概念从历史学上升到哲学层面。在维科生活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还没有摆脱神的束缚,但维科在其著作《新科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社会和历史都由人自己创造”[2]的观点。这就打破了西方社会以往普遍认为“神决定一切”的观点。此外,维科认为历史的发展遵循特定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些思想都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具有极大的影响。但是,维科的世界历史思想仍然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他认为历史的发展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凡人时代,人类历史在经过凡人时代后,就会重新回到神的时代,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3],这种循环论显然是形而上学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维科的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积极扬弃,辩证地吸收了“历史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这一观点。

(二)康德的世界历史思想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同维科一样,康德也认为历史是人创造的,但是由于每一代人认识的局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需要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基于先验目的论的视角,康德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过程,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基本上是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历史的发展具有内在必然性,是在大自然本身的计划下不断发展的[4]。此外,康德指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5],即人具有社会性和非社会性两种情绪,社会性是人渴望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友好交往,能够遵循社会秩序;而非社会性就是排斥社会交往,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因此非社会性具有对抗性。在康德看来,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这种非社会性,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或国家,只有通过相互对抗才能够激发各自的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世界历史向前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永久和平。康德的世界历史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从以上的分析也能看出康德的世界历史思想仍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影响。

(三)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首个运用辩证法,从哲学历史观的角度研究世界历史的哲学家。首先,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历史哲学》中,他明确把世界历史称为绝对精神发展的历史,绝对精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永恒的,同时,由于绝对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出来的样子[6]。其次,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对自由的追求[7],但是这里的“自由”是指精神层面的自由,仍然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最后,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相互联系与交往构成了世界历史[8],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打破了传统的狭隘的民族观念,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为后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提供了借鉴。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同时又吸收了整体性的理论内核,最终建构了具有唯物史观性质的科学的世界历史思想。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提出了“现实的人”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与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最后阐明了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

(一)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提:现实的人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的前提做出了清晰的界定,他们明确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9]146。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有生命的个人”并不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的“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指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人类能够通过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来维持生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与动物也就区别开来,人类特有的历史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因此,人类的历史离不开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人类的历史向着世界历史转变也是基于现实的人这个前提条件。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9]169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世界历史向前发展不是精神活动,而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世界历史的发展基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实践。人们通过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吃、喝、穿、住等基本的生存需要,随着生存需要的不断满足,人们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更多新的需要。同时,人们除了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也在进行着人口的生产,从而实现人类的繁衍。因此,在进行这两种生产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渐密切,从而形成了现实的交往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分工更加细化,它能够冲破地域局限,促使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打破过去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孤立隔绝的状态,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地区的或民族的历史逐渐走向世界历史。

(二)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与普遍交往

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究其根本,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与普遍交往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只会导致贫困的普遍化;另一方面,只有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才能够建立普遍交往。也就是说,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分工进一步细化,为交往的普遍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条件,进而促使交往形式和市场范围从原先的个人之间扩展到地区、民族、甚至是国家之间,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同程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在前资本主义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往被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场手工业逐渐产生,并引起了各国之间的商业竞争。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特别是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封闭的状态,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是,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逐渐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产业革命,工场手工业逐渐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9]194,它使每个国家和个人都融入了世界,生产和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任何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这在过去各国自然形成的封闭状态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生产力和交往在世界历史演变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这使得世界从孤立封闭的个体逐渐走向紧密相连的整体。

(三)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共产主义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即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取得胜利,人类将迎来彻底的解放。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并且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资产阶级也只能是世界历史的开创者,无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人。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摆脱了地域的限制,世界范围内的交往建立起来,但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们并没有摆脱物的支配,人们沦为了资本的奴隶。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工人成为了资本增殖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消灭它自身的阶级,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同先进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同时,伴随着世界性的交往,世界各地受压迫受剥削的无产阶级看到了彼此的处境并迫使他们联合起来,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步扩大,当阶级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无产阶级就必然要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在共产主义社会,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私有制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公有制,阶级和阶级差别也不复存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人们不在被异己力量所支配,真正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前,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各国的联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密切,“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0]。但是,当前世界也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面对这种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思想,在新时代下,世界历史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在新时代的全新表达。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积极参与全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人类社会正处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浪潮中。在全球化时代,各种不同类型的要素在国际间流动、交换和配置方式不断深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分工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可见,全球化是生产和交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只有在全球化中生产和交往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思潮,其中英国脱欧和中美贸易摩擦是最为显著的表现,这对全球化的浪潮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始终坚持以世界历史思想为指导,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建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化的分工与合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11]中国愿用自己的行动让经济的发展更多惠及世界,为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更加细化,在此基础上交往日益普遍化,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可见,生产力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历史的演变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共产主义的实现才能成为可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1],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重大的发展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我们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关注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始终,这一思想也对我们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全人类的福祉而奋斗。在国内,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11]。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在国际上,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积极倡导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关系,以自身发展为基础,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构建美好家园的愿望相契合,正是基于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拥护和支持。

四、结束语

在《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的前提、发展动力以及最终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随着时代的演进,这一思想的科学性也不断得到验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代的深刻诠释,是对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积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聚焦于人类现实的物质生活,以全球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标,回应了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普遍追求,明确了不同国家、民族和文明之间的共同方向,对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世界的繁荣进步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力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