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4-04-13 19:39:35李一媛
南方论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整本书双减文本

李一媛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 茂名 525000)

2021 年8 月,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质量与效率,也成为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思维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发展思维,促进文化积淀与发展。在初中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审美感悟的能力。同时,要求“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内容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长期以来,由于“阅读”定位不准确、不清晰,造成了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很多混淆,导致语文教学方法不得当,固定化、模式化的教学程序,缺乏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那么,“双减”政策下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就尤其重要。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团队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分析,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环节工作,深入广东省茂名市各中学了解语文教学状况,走访广东茂名市中学语文教师,了解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阅读教学模式还停留在60 年代红领巾五步法,即课文题目分析作者介绍、梳理文章思路、划分段落大意、重点难点分析、总结主题思想、研究写作特点,教学模式单一化、陈旧化。

(二)文体阅读教学观念淡薄。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淡化文体现象,因而在教学中无法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阐释。例如部编版八年级的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这篇经典文章,很多老师单纯地当做议论文来教,忽略了这是一篇悼念文,是纪念先人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开头必须介绍白求恩其人其事,让大家了解白求恩同志的情况,然后再来概括其精神要点。但是在教学课堂中,很少老师会注意到这方面,对课文第一部分的阅读教学就无法分析透彻。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难以推广。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让学生了解作品梗概,背熟作品大意,掌握作品要点,包括人物形象的概括,主题思想的分析等层面上,学生主体缺乏精读与细读,更不用说创造性阅读,基本还是人云亦云。例如学生们无法对《骆驼祥子》祥子三次买车卖车进行文本理解,为什么是“三次”而不是“二次”,“三”字在中国文学的理解如何,学生无从理解。

(四)朗读等阅读基本方法指导不到位。朗读等阅读方法与技巧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但是一直以来我们语文老师无法判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有感情”的定义与标准如何,学生也是模棱两可,基本是乱读一通。

二、对策分析

当前,在国家的“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专业认证,针对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扫清阅读障碍,纠正阅读教学定位的误区,探讨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这对师范课程建设、语文教学实践、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厘清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将阅读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对话,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国学者王荣生也认同这种观点,他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刘守立先生在《阅读教学论》当中将阅读教学的本质阐述为:“阅读教学是教学者、阅读物和阅读者诸多矛盾交叉构成的矛盾系统,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并由此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内容、价值和目标。”由此看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相互对话的动态过程。这种对话又有着多重意蕴,对话相对于独白、告知,它是多主体的相互交流过程;对话也相对于教授、教导、教训,它强调多主体之间关系的平等。在对话中,每一个主体都在表达,都在被理解,也都在倾听,都在理解。通过表达与倾听,对话最终要实现的不是一方用“绝对真理”告知或说服另一方, 而是理解在原来基础上的加深、提升或拓展,达成多主体之间“视阈的融合”。“对话”又是多层面的,第一层对话关系: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要求教师与文本直接对话,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会;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体地位,把文本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第二层对话关系:教师与教科书编者、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教师与学生这些主体之间。而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关系,要求教师应当俯下身来理解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会,进而引导学生的体会加深、 提升或扩展,而不是用自己的解释强行代替学生的体会或解释。教师要做的是倾听、理解;进而在必要时予以点拨、提示、指导。“对话”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例如名师王君老师上杨绛散文《老王》,课堂一开始利用海燕高傲飞翔的状态与《老王》课文里的“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做对比,引发了学生对老王的别样生命状态的思考,抓住“活命”一词,带出了老王的生平,体会“生存”与“生活”的不同。王君老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许多细节处理解“活命”的内涵,如:“老王啊,那个地方是不是就是你的家啊?”“住那儿很多年了。”“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又从文本中的多处“只”字体会老王窘迫的生存状态。如此艰难地生存着的老王,遇到了同样身处逆境的杨绛,王君老师抓住“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里的一“蹬”一“坐”巧妙地解读出两人身份地位的差距,将学生引导到作者对于底层人民的关照、悲悯与同情的情感上。最后与学生斟酌对于“心上不安”的理解,升华到作者对自己的反思。

(二)培养文体阅读教学观念。

王荣生教授非常注重文体教学特点,他认为小说,就有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有中国传统小说、外国小说;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因此单是小说教学,就首先应该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才能真正把握课文的精髓。例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材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更被誉为现代文学中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作为一篇经典作品,这篇课文的主题肯定不单单停留在“揭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具备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在情节研究中,我们留意到于勒的信非常关键,但是这封信却存在着各种问题,既然于勒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为什么要好几年不能给亲哥哥写信呢?既然于勒发了财,为什么他又说“发了财就会回勒阿佛尔的”,而且又“希望为期不远”,只要仔细分析这封信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于勒根本就没有发财。那么菲利普夫妇难道就没有看出来?那么他们为什么还是把这封信看作为这个家的希望呢?我们只有深入挖掘情节内涵,才会对文中人物有着更深层的对话,菲利普夫妇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爱慕虚荣,作为底层生活的他们,他们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也有对生活建立的希望,也正是这种期待与希望,才让普通的日常生活过得更加的尊贵。

(三)探讨整本书阅读理念与教学方法。

整本书阅读是目前和以后较为重要的阅读内容与方式,而目前,根据团队对茂名相关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调查,在教学方法上,目前教师最常见的几种是:讲授法和讨论法。经过调研数据分析发现,该校多数教师在整本书阅读课堂上的讲授超过30 分钟,主要的模式还是老师对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人物分析、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概括,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还是内容梗概式分析,对文本的细读甚至创新性阅读的能力仍欠缺。经调查发现,整本书课堂中,教师通常以师生讨论、答疑的方式,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这种方法能集思广益,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但若讨论教学法过多运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且难以进行课堂管理。本团队在实习学校采用了组织戏剧表演、开展演讲活动、引导改写文本、设置合理课程内容等教学方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可以组织进行分组进行剧本撰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特点,文体之间转变的相关语文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小组剧本编写完后各组员根据剧本进行排练,教师指导各角色的戏份,包括舞台的设计、台词的语气、人物的神态,让学生们当评委进行评价,并撰写评价语。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评价,教师可以录制表演视频,推送给家长,家长可以针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也可以转发至亲友一起欣赏,通过学生全程参与的方式,提升其整本书阅读兴趣。 活动结束后,各小组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对整本书阅读理性思考,拓展整本书阅读思维方式。

(四)夯实基本阅读方法。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让朗读成为习惯,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在现实中,很多老师对于朗读技巧的认识来源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一般关注于重音、停连、语速等,并不具有系统的朗读知识体系。窦桂梅老师在《跟窦桂梅学朗读》一书中指出,朗读技巧存在内外之分,仅外部技巧就有情景再现、运用内在语、运用联想与想象等三种方法。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往往缺乏外在技巧,对课文情景的理解不够,联想与想象力不够,例如在朱自清《春》中,“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很多学生只理解为顽强的生命力,却忽略了小草可爱生机的童趣,清新、活泼、优美的诗般味道,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这种调皮好奇可爱的情感,才能真正把握到《春》这篇散文的底蕴。又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对于该片段的理解,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再现理解,爸爸第一次“喊道”和第二次用“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在两次说话的中间,我们要触摸到爸爸的心理转换,第一次“喊道”,这是当爸爸看到自己儿子的危险状况的本能反应,本能地“喊”出来,但马上爸爸发现这种“喊道”在这种危险的情景中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于是爸爸立刻冷静下来,调整心态和战略,所以用“正常的、安慰的”语言,用寻常的语言帮助悬崖上的儿子减压,帮他还原为“正常的”稳定状态。那么我们在朗读这段时,就要运用内在语,充分理解字眼行间蕴含着的秘密,理解爸爸的内心转折,了解爸爸的化险为夷的语言表达,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语文阅读教学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唯有从学生出发,厘清阅读教学中的相关概念,从根本上把握“对话”的多重意蕴;转变文体教学观念,从专业知识角度深耕语文;探讨整本书阅读理念与教学方法,提升语文阅读的理性思考;夯实基本阅读方法,培养朗读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地实现语文个性化教学,提高语文素养能力。

猜你喜欢
整本书双减文本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6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