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誉萌 李寅生
(广西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广西 南宁 530000)
人日即正月的第七日。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女娲创造世界时,在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古人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人日节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魏董勋《问礼俗》记载了:“今正腊月,门前作烟火桃人绞索松柏,杀鸡着门户逐疫;今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羊,四日不杀猪,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行刑。”[1]15《问礼俗》虽然散佚,但在后世书籍中多有转引,因此这是有关人日节可考的最早记录,印证了女娲七日造人的民间传说在魏晋时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古人庆祝人日节的主要习俗为剪彩、镂金箔、登高等等。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引用上书并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1]15可见在南北朝时期,“人日”之名已经固定,在节日剪彩缕人胜、登高赋诗等节令庆祝习俗也已经趋于稳定。
人日节到了唐代,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唐中宗时期,帝王曾经连续两年于人日节在大明宫召集文学侍从举办宴会,赐群臣彩缕人胜,与群臣唱和诗歌。后来受到中宗集团人日应制诗歌的影响,人日节主题诗歌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唐人写作了较多描写人日节俗的诗歌,被传承至今的共有四十余篇。这些诗歌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宫廷人日宴会下的应制诗,第二类是人日文人之间的赠答诗,第三类是文人在人日节有所感怀的诗歌。其中,人日应制诗歌的创作是早于赠答诗和感怀诗的,赠答诗和感怀诗诞生之初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应制诗歌的影响,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情感由单一走向多样,逐渐洗脱了应制诗歌的固有风格。
帝王赐宴是一种性质特殊的宴会,由帝王主持,参与宴会的主要是王公贵族或朝廷官员。作为一种维系君臣关系的有效手段,在宴会上帝王与臣子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帝王会对臣子予以一定的褒扬,臣子则通常通过歌功颂德的诗歌来表达对皇恩的感激,此类诗歌即为应制诗。
帝王在人日设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东魏武定年间,《北史·魏收传》记载:“魏帝宴百寮,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收曰:‘晋议郎董勋荅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3]有可能是在人日宴席上发生的君臣问答。
唐代的两次人日帝王赐宴都发生于中宗朝。中宗朝正属于唐王朝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大唐国富民强,发达的经济为丰富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支持。中宗时期宴饮频率极高,据《册府元龟·帝王部分》和《景龙文馆记》统计,中宗共赐宴34 次,宴会次数较多、宴会规模较大。唐中宗在景龙年间曾经两次在大明宫设宴与群臣共度人日佳节,宴会间恩赐彩缕人胜、登高赏雪赋诗。参与宴会唱和的主要是唐中宗的文学侍从机构,代表人物有崔日用、宗楚客、李峤、韦元旦、刘宪、苏颋等等,并先后创作了《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和《人日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两组诗歌。
其中,第一次宴会举办于景龙三年。《唐诗纪事》卷九记载“景龙三年人日,清晖阁登高遇雪。”[4]清晖阁坐落于唐王朝的正宫大明宫中,位于蓬莱殿西,太液池南岸,可以向北面俯瞰太液池。景龙三年的人日,唐中宗在大明宫清晖阁设宴,参加宴会并有诗作流传的有宗楚客、李峤、刘宪、苏颋、李乂、赵彦昭等人。本次宴会中恰逢天降瑞雪,众人纷纷吟诗赏玩,《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即创作于此时。景龙四年,唐中宗又一次在大明宫设宴。根据《景龙文馆记》记载,“景龙四年七日,宴大明殿,赐王公以下彩缕人胜,又观打毬。”[5]1077参加宴会并有诗作流传的有崔日用、李峤、韦元旦、李适、刘宪、苏颋、李乂、马怀素、沈佺期、赵彦昭、郑愔等人。
这些应制诗歌以华丽的笔法对唐人庆祝人日节的习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展示。比如 “行庆传芳蚁,升高缀彩人。”[5]47(《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李峤)“金屋瑶筐开宝胜,花笺彩笔颂春椒。”[5]108(《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崔日用)“青韶既肇人为日,绮胜初成日作人。”[5]108(《奉和人日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韦元旦)“宝帐金屏人已帖,图花学鸟胜初裁。”[5]110(《人日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李适)“初年竞贴宜春胜,长命先浮献寿杯。”[5]108(《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苏颋)展示了人日剪彩戴胜的习俗,描绘了手工制品的精美,表达了众臣子对帝王恩赐彩缕人胜的感激之情;通过描写“上日登楼赏,中天御辇飞。”[5]47(《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李乂)“出震乘东陆,凭高御北辰。”[5]48(《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赵彦昭)“诘旦行春上苑中,凭高却下大明宫。”[5]108(《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李乂)“拂旦鸡鸣仙卫陈,凭高龙首帝城春。”[5]110(《人日重宴大明宫赐彩缕人胜应制》沈佺期)等登高所见,印证了人日登高的习俗,众人登临高处,俯瞰气象万千,用华丽的笔法表达了对大明宫皇家景色的赞赏。
在这些应制诗歌中,被广泛使用的意象有化冻的池水、佳木以及瑞雪。其中,对化冻池水的描写,主要有“池开冻水仙宫丽,树发寒花禁苑新。”[5]110(《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郑愔)“鱼猜水冻行犹涩,莺喜春熙弄欲娇。”[5]109(《人日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李峤)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大明宫内的太液池池水也逐渐化冻,鱼儿在池水里游荡,诗歌中包含着勃勃生机;涉及佳木的诗歌有“圣藻凌云裁柏赋,仙歌促宴摘梅春。”[5]110(《奉和人日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韦元旦)“苑花齐玉树,池水作银河。”[5]48(《奉和圣制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苏颋)“七叶仙蓂依月吐,千株御柳拂烟开。”[5]47(《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苏颋)“阶前蓂候月,楼上雪惊春。”[5]47(《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李峤)“桂吐半轮迎此夜,蓂开七叶应今朝。”[5]109(《人日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李峤)这些诗歌描写了宫苑内的梅树、桂树和蓂草等有着吉祥寓意的植物。相传,蓂是尧时期的一种瑞草,有着记日的作用,人日应制诗中的“蓂开七叶”即暗合人日初七之日;涉及瑞雪的描写则更为丰富,主要有“太液天为水,蓬莱雪作山。”[5]47(《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宗楚客)“阶前蓂候月,楼上雪惊春。”[5]47(《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李峤) “睿作风云起,农祥雨雪霏。”[5]47(《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李乂)“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5]48(《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赵彦昭)等等,古人相信人日天朗气清则预示了一年的风调雨顺,由于这次宴席之间天降瑞雪,瑞雪兆丰年,众臣纷纷表达出得见祥瑞的喜悦之情,处处体现着对大唐王朝的美好愿景。
这些应制诗歌的主要写作模式十分趋同,开篇先点明主题,写明时间或地点,随后以写景展开,描绘宫殿的雄伟壮丽或描写人日节令的习俗,最后以称颂皇恩、表达感激之情收尾。这种三段式的表达是应制诗的共同点,也是应制诗歌的弊端所在。
在应制诗歌的创作中,君臣之间存在的壁垒是不可被忽视的。参加皇家宴会是人臣身份的象征,只有拥有一定地位的臣子才可以受邀参与宴会,因此历来的大臣都很重视宴饮的机会,将此视为自己的荣耀。在宴会上,抒发自己的文学才华,受到皇帝的青眼,其最终目的指向的是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达成“致君尧舜”的愿望。因为愿望的驱使,使得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趋于小心谨慎,偏爱堆砌华丽的词句来歌颂帝王气象。此外,由于同场创作的应制诗歌所作的主题相同,在场的诗人所见的景色类似,因此在命题作文的背景下,很难写出新意,这也是应制诗模式单调的原因之一。
其次,唐中宗本人的政治经历颇为坎坷,为他的性格刻下了软弱、犹疑的一面。他继位登基后旋即被武则天罢黜,随后被软禁于均州、房州长达十四年之久,惶惶不可终日,“每闻制使至,惶恐欲自杀。”[6]2171《旧唐书》评价他为“诚以志昏近习,心无远图,不知创业之难,唯取当年之乐。”[6]151在他重新称帝后,依旧需要朝臣的称颂来填补内心的自卑与软弱。
最后,中宗朝应制诗歌比较单一的原因还有由于时局动荡,大臣经历了宦海沉浮,普遍缺乏安全感。武周朝、中宗朝政权更迭,暗潮涌动,刑杀流贬成为了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手段。[7]根据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在神龙年间,中宗复辟成功后,贬谪了依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大臣数十人,李峤、沈佺期等人均在此贬之列。大规模的贬谪令文人内心惶惶不安,在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表达心情惶恐低落的诗歌,此时的诗坛,集中产生了大量以贬谪为题材的诗歌。文人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忠而被谤的无辜和委屈,书写自己在南方恶劣环境下的病痛和衰老。值得庆幸的是,在遭贬流放后的不久,大多数文人又得以重新回到了朝廷。在景龙二年,中宗设立修文馆,设置了大学士四人、学士八人、直学士十二人,任命李峤、宗楚客等人为修文馆大学士,李适、刘宪等人为修文馆学士,以宋之问、杜审言等人为修文馆直学士,就此建立了完善的文学侍从机构,每逢有宴会活动,皇帝往往邀请这些文学侍从来赴宴。宴席间君臣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表象,但大臣们内心中的不安是无法被消弭的,表现在诗歌上,就是此时的应制诗歌趋于小心谨慎,顺承固有的应制诗歌模板,穷举吉祥华丽的意象,极尽称颂之辞。
在古代社会,帝王的好恶往往是文人之间的风向标,帝王倡导的习俗很容易地被文人认可和接受。在帝王的倡导下,人日节时分,会邀请群臣登楼宴饮,欢度佳节。文人也会受到这种行为的鼓舞,在人日节之时,或与友人赴宴,或登高感怀,或因节日伤怀、思念友人,写作出了若干首以人日为背景的赠答诗歌。赠答诗歌是文人交往的一种诗歌样式,文人有所感怀,往往会以诗歌互相投赠。赠答诗歌作为一种符号,承载了诗人与诗人之间交流活动,反映出诗人对时代的认同程度。诗人创作赠答诗歌的原因也非常丰富,有结交友朋的需求,也有抒情言志的需要。在节日的气氛下,诗人触景生情,对友人的思念往往油然而生,因此写诗相赠,写作了节日的赠答诗。
与友人赴宴的席间赠答诗有戴叔伦的《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诗中提到了“独献菜羹怜应节,遍传金胜喜逢人。”[8]3084可见宴席上按照传统人日的习俗进行了吃菜羹、贴金胜的庆祝活动,席间宾主和睦,唱和诗歌交谈甚欢。《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的作者有两个说法,一说鲍防,一说鲍溶。诗歌记载了诗人和宣州范氏兄弟在东峰亭上的宴饮,宴饮地点选在了高山亭台之中,符合人日登高的节俗。诗人与范氏兄弟共同欣赏了早梅,品评了歌儿舞女的表演,在欢乐中度过了逾越的一天,因此写诗相赠,记录下美好时光。
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是人日登高感怀赠答诗歌的代表,此诗应创作于中宗神龙年间,此时宋之问被贬泷州参军。泷州位于岭南道,即今广东省。古代南方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诗人抑郁低落,远离政治中心的诗人为自己的命运担惊受怕。在度过了一个阴郁潮湿的岭南冬日之后,宋之问在人日这一天登上高处,顿觉阴风停止、暖阳高照,想起长安的柳树应当已经发芽、花朵应当已经开满,心情由低落转向了欣喜,似乎人日的好气象能够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作者在尾联恭喜了远方的友人能够回到长安城,乘着马在长安城看花,暗中也表达了渴望回到长安的急切心情。
因节日伤怀、思念友人的诗歌以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为代表,此诗是高适写作于上元二年人日的作品,此诗杜甫流离到了成都草堂,高适出任蜀州刺史。二人自开元年间相识,早已过去多年,二人曾经怀有的一腔政治抱负,均不得施展。上元年间,高适出任蜀州刺史,流落蜀地的杜甫赶来探望,如今二人都身处西南,远离政治中心,使他们在情感上有了深深的共鸣,因此二人经常互相慰问,投诗相赠。到了第二年的人日,高适心中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复杂又沉痛的诗歌,寄给杜甫。在这首诗中,从前人日诗歌的纸醉金迷、奉承阿谀均不得见,取而代之的是无穷的忧虑之情。“怜”和“愧”两个动词是诗人情感的集中表达,两次出现的“空”体现出了作者的彷徨和迷茫,二人像是被困在不得志的日子中,永远没法实现心中的愿望。
从盛唐到中唐,人日诗歌的主题从单一的应制诗转向了丰富多样,并且逐渐摆脱了应制诗典雅富丽、歌功颂德的特点。诗歌的意象由华丽走向了日常,描写趋于平和朴实,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但由于唱和诗歌是呈送给他人的,因此诗人在创作时仍有溢美称颂之词出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也有着一定的收敛,未能完全表达心中所思所想。
流传至今的人日节感怀诗歌有十余篇,这些诗歌少量写作于盛唐时期,大部分写作于中晚唐时期。初盛唐时期的人日感怀诗歌,主要是按照节日习俗进行庆祝,为新的一年祈福,诗歌中洋溢着希望。相对于初盛唐人日诗的华美吉祥,晚唐的人日诗呈现出了复杂的情感。在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的日子中,本应喜悦的心情被无望的现实冲淡,诗人的心中很难再燃起希望,诗歌中呈现出一种迷茫和痛苦。他们痛苦的来源主要是思念家乡、自伤身世和忧虑乱世等等。
杜甫的《人日两篇》是比较典型的人日感怀诗,本诗写作于大历年间,此时杜甫从夔州出峡,去往岳阳。第一篇诗歌记述了自从新年以来,天气连日阴沉,由于寒冷,鸟雀与花草都很难得见,山水也是苍白枯槁的冷色调,满目都是凄凉的景色,诗人也迈入了“蓬鬓稀疏久”的暮年。但第一首诗歌的忧郁并未被延续到第二首诗歌,在第二首诗歌中,诗人在与同行之人的谈笑中,一同体验了人日节饮用柏叶酒、剪金花戴胜等习俗,心情逐渐明朗起来,甚至发出了“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并未被现实打败,仍然要正道直行,不惧行路之难的决心。
人日本应是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的日子,但是由于疾病、世道不公等人生不如意,面对美丽的意象,诗人反观自身的命运,便会流露出自伤身世之感慨。李群玉的诗歌《人日梅花病中作》记载了诗人看见半落半开的梅花,生出了赏玩的心情,但随后又想到梅花面临着“已被儿童苦攀折,更遭风雨损馨香。”[8]6659的催折,联想到了自己多病的身体,流露出了淡淡哀思。罗隐的《新安道中见梅花,其年以徐寇停举》记载了罗隐长途酒醒后,见到梅花,产生了怜惜之情。罗隐一生参加了十余次科考,可见对科考的执念深重,而此年因为战乱导致了科考停举,进取无望,作者心中难免有伤感之情。作者看到道中的梅花,想起《太平御览》记载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13]同样是人日的梅花,一树得以落在公主的额上,一树只能独自开在道中,而自己也无缘通过科考扬名立万,只得流落此地,与梅花产生了同命相怜之感。
到了乱离的唐末,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忧虑乱世,即使是人日也无法例外。司空图《光启三年人日逢鹿》就记载了诗人在人日这一天的经历。此时的诗人隐退回乡,不与外界往来,过着读书论诗的日子。但他的隐逸不是对现实的屈服,而是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寄托。作者在广明年间拒绝了黄巢起义军的邀请,投奔凤翔拜见僖宗,而在唐亡后他又绝食而死,以身殉国,可见他对唐王朝是怀有深厚的感情的。
相比于应制和赠答诗歌,感怀诗歌没有固定的呈送对象,因此诗人可以相对坦率地表达内心情感。初盛唐时期的人日诗歌,表达的感情是昂扬的,与应制诗歌存在着相同的感情色彩,在诗歌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来年有所期待;到了中唐,人日诗歌的应制色彩逐渐弱化,人日主题的诗歌中充斥着对现实的忧虑,但诗人能从忧虑中强自振作起来;到了晚唐,诗人在人日诗歌中表达的感情主要是思乡、自怜和忧虑乱世,诗歌的情绪是灰暗、消沉的,这时的人日诗歌逐渐脱离了应制诗的模式,走向了个人情感书写。
人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年俗的重要一环。人日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到了唐代,该节日更受重视,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在初盛唐帝王的倡导下,帝王邀请文学侍从集团在人日节举行宴会活动,席间按照传统民俗对节日进行庆祝,帝王恩赐群臣彩缕人胜、携群臣登高赏雪赋诗,并写作了大量的人日应制诗歌流传后世。这些诗歌典雅富丽、气势磅礴,详细描写了人日的节俗,充满了对帝王的溢美之词。帝王的倡导是文人的风向标,在帝王的影响下,人日节俗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随后的官员和民间文人在人日节当日也会自发地用诗歌记录自己的节日活动和节日心理,用大量的诗歌记录下人日产生的思乡、怀人、感时伤事等复杂情感,表达对新一年的期待。随着唐王朝的由盛转衰,人日节诗歌中呈现的情感也从昂扬走向了低落,逐渐洗脱了应制诗的风格。初盛唐人日诗歌多是游宴的玩乐和对新年的美好愿景,诗人对未来是有所期待的。而到了中晚唐,人日诗歌的聚焦点集中在了当下心境,诗歌中的玩乐之词渐少,沉痛之意增加,流露出的更多都是思念家乡、忧虑乱世和自怜自哀之情,很难再对新的一年产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