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4.06.027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内部控制,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整体实施效率低下。随着国有企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为充分发挥自身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必须积极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如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等。基于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探索个性化、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路径,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国有企业为研究主体,围绕内部控制展开论述,分析当前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推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联系国有企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旨在对国有企业运行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
相对而言,国有企业已经在内部控制层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受历史因素等桎梏,仍旧存在一定问题,较大程度弱化了内部控制的价值。因此,国有企业需要在重视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与探索,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实施质量,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企业整体运行发展的作用,助力企业创新内部管理模式,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实施内部控制,既有利于国有企业加快改革进程,创新内部管理模式,向着现代化方向稳步发展,又有利于国有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有效解决和应对传统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各种不足与风险,增强企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实施内部控制还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在企业内部形成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良好关系,为企业完成既定经营目标提供支持。
2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良好的内部环境基础
内部控制是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背景下实现长效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企业加强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但从当前实际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国有企业缺少良好的内部环境基础,有关工作推行难度较
大[1]。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方面。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管理理念滞后,革新不及时,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了解浮于表面,甚至是产生错误认知,将内部控制等同于集权管理,认为制定有关制度体系仅是为了应对上级单位检查。第二,人才方面。从当前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来看,大部分企业虽按照要求推行内部控制,但却忽视内部组织结构的建设与优化,缺少专业化的内控人才。部分企业虽设立内控岗位,也委派专业化人员,但由于并未明确划分其职能权限,与其他业务部门存在严重的交叉重叠问题,使其无法有效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弱化内部控制价值,增加企业经营风险。第三,法人治理结构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亟须优化与调整,并未严格遵循“三权分立”原则,比如企业董事长往往还需要担任总经理一职,以及董事会“挂牌”、各职能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等问题。第四,内控体系方面。国有企业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设内控体系,但受多种因素桎梏,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缺少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岗位权责划分机制缺位、收支管理机制更新不及时等。部分企业甚至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相对成熟完善的内控体系,并未基于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优化与调整,脱离企业发展需求,实用性过低。
2.2 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随着深化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国有企业风险防控意识得到显著增强,但在风险管控层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第二,部分国有企业虽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但却忽视风险评估机制的建设,导致风险识别滞后,风险评估、分析、管控合理性缺失,致使风险管理形式化。第三,未明确划分风险管理职责,风险主体模糊,各部门、各岗位时常出现责任相互推诿现象,弱化风险管理机制价值。第四,风险防范与风险处理机制缺位,针对日常运行中所发现的各类问题与不足,并未及时汇总、编制报告,应对不及时,甚至忽视后续的应对工作,导致风险发生可能性增加,企业损失不断增多[2]。
2.3 内控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亟须提高
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落实,国有企业相继开展一系列内控活动,而内控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价值。以下以全面预算管理与资金管理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国有企业内控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都是服务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手段,助力企业创新内部管理体系,实现现代化发展。当前,国有企业在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时,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在预算编制环节,企业忽视编制前的准备工作,预算编制时间较短,且除财务部门外的职能部门参与效率低下,致使全面预算沦为财务预算,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过低。第二,在预算执行环节,预算执行刚性过低,随意调整,预算分析滞后,预算监督形式化,整体实施效率不高。第三,在预算考核环节,轻视预算考核,缺少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机制缺位,再加上缺少可行的奖惩机制,弱化预算考核作用,导致员工参与热情不足。
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资金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整体发展。随着深化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国有企业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其积极探索提高资金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使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提升,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收支管理不到位,资金闲置、浪费问题加剧,资金使用环节的监管不到位等,违规挪用资金、贪污腐败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企业发展。
2.4 信息化建设不到位,内部沟通效率低下,加剧信息不对称
从当前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的问题,数据自动化处理效率低下。第一,在内控信息化系统建设环节,部分国有企业缺少必要的规划或是虽有规划但合理性过低,各部门在信息化系统构建时,都是围绕部门目标展开,导致各信息系统独立运行,无法与其他系统实现有效对接,集成化管理难度过大,产生信息孤岛现象,制约企业提高整体经营成效。第二,缺少高素养的工作人员,信息系统更新升级不及时,增加信息安全风险发生可能性,内部信息尤其是关键信息泄露风险加剧,国有企业极易出现重大经济损失。第三,部分国有企业忽视信息化系统建设,或是忽视系统后续的维护和更新,整体投入资金过少,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3]。
2.5 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部分国有企业由于运行规模较小,内部缺少独立的内审监督部门,虽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但有关人员的工作素养相对较低,责任心较弱,并未充分履行岗位职责,导致内部监督流于形式。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相对完善,但轻视内部监督,缺少健全可行的内部监督体系,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也并未保证内审监督部门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人为主观因素对内部监督结果的影响过大,极易导致内审监督结果失实失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3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3.1 加强内部环境建设
建设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国有企业有效落实内部控制各环节工作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意识方方面。加强学习,客观、系统地化了解和认识内部控制实施的必要性,提高重视程度,组织内部宣讲,自上而下地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确保各层级员工有效参与内控各环节工作,保证内部控制落地。第二,人才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国有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国有企业应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综合使用外部引入和内部培养的人才组建方式,优化内部人才结构,在打造高素养内控人才的同时,提高各层级人员工作能力,为有关工作的贯彻落实提供保障。第三,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国有企业应确保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由不同人员担任;增设外部董事机制;加强人才竞争机制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建立健全资金集中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将资金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促使企业优化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而对于层级较低的国有企业,企业应加强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完善,组建行使内审监督职能的监管部门,细化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强化内控监
督[4]。第四,内部控制体系方面。首先,国有企业应立足于整体,加强内控体系建设,确保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有序落实;及时创新和改进各项规章制度,准确识别内控体系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联系企业实际发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其次,相对而言,国有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大,且经济活动较多,将内控制度贯穿企业各经营环节,有利于企业加强经营风险防控,强化内部管理,推动整体运行。最后,加强绩效考核机制建设,确保企业整体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有效协同,进一步调动员工工作热情,确保其充分履行职责。
3.2 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增强风险管控能力的可行举措之一,企业应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价值,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将风险牢牢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降低运行风险,实现长效运行。第一,国有企业应加强风险管控意识的培育与增强,引导各层级人员树立正确且牢固的风险管理意识,保证将风险管理贯穿企业运行管理全过程。第二,建设动态化的风险评估机制,准确识别影响企业运行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并进行客观地分析与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可行的应对方案。定期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实现对内外部风险的动态化监测。第三,优化和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基于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增设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工作小组或者是职能部门,确定风险承担责任主体,细化各部门、各岗位风险管理职责,强化约束力度,确保有关工作顺利落实。第四,加强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合理设置预警值,强化风险防控,提高风险应对的及时性与实效性,减少企业损失,实现企业稳定运行[5]。
3.3 提高内控活动的有效性
内控活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质量,因此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国有企业应保证各项内控活动有序高效落实。一方面,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客观认识全面预算管理,了解各预算环节工作的有效落实对企业整体发展的现实意义,重视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科学选用预算编制方法,确保各职能部门协同有效参与预算编制工作,保证预算编制环节的科学性。同时,强化预算执行,按照既定流程进行预算调整,强化对预算执行环节的动态化监督,并积极落实预算考核工作,减少预算执行偏差,提高预算执行成效,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价值,促使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实现稳健运行。另一方面,强化资金管理。在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自负盈亏,资金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履行既定职能并实现长效运行。企业必须提高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资金管理,将资金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结合,推行资金预算管理,实现资金的最佳配置,减少资金闲置、浪费情况,显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后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4 加强信息化建设,畅通内部沟通渠道
在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发展压力骤增,为显著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充分履行职能,企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引入先进技术,将其有效运用到内部控制的各环节。第一,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大资源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为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夯实基础。第二,基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依托信息化系统,不断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率,缓解员工工作压力。第三,做好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与更新,持续优化和完善系统的各功能模块,确保系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信息安全风险防控,降低信息泄露、篡改等风险。第四,企业应基于先进技术,积极搭建内部信息交流平台,解决以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快信息内部流转速度,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6]。
3.5 完善內审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质量不仅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发展中,国有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内审监督部门或工作岗位,委派专业化人员,并积极优化和健全内审监督机制,强化内审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各环节存在的缺陷,为后续整改工作的落实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财政部门、社会群众等的监督,定期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专项审计,提高内外部审计监督结果使用效率,打造特色化的内控体系。
4 结语
当前国有企业在推行内部控制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企业提高内部控制的实施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包含意识淡薄、风险评估效率低下、内控活动有效性亟须提升、信息化建设不到位、内审监督流于形式等,提出企业应积极营造良好内部环境、加强风险管控、高效落实各项内控活动、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强化内审监督等建议,以期保证内部控制有序落实,为企业实现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韵芳.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J]. 企业观察家,2022(7):103-105.
[2]陈湘.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措施研究[J]. 中国产经,2022(12):73-75.
[3]司昱. 中小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7):39-41.
[4]陈秋栋.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措施探析[J]. 商讯,2022(10):82-85.
[5]俞海平. 浅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财经界,2022(6):32-34.
[6]余细针.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优化问题研究[J]. 质量与市场,2021(24):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