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今医鉴》版本、订补及学术贡献*

2024-04-11 02:56傅海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龚氏刊刻刻本

朱 克,傅海燕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沈阳 110101)

《古今医鉴》由明代医家龚信编写,其子龚廷贤续编,是一部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医书。该书荟萃明之前诸家之论、民间经验之方,并附以父子二人所创确有效验的方剂,按照脉、证、治、方的顺序,对临床各科百余种病证进行阐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成书后,明代多次翻刻,王肯堂也先后两次校正、订补此书,使此书流传至今。本文将对《古今医鉴》明代的版本、王肯堂的订补以及《古今医鉴》的学术贡献进行探讨。

1 研究背景

《古今医鉴》原八卷,经王肯堂改编为十六卷。一般认为“初刊本已不可见”[1],目前通行本均以王肯堂订补的《古今医鉴》十六卷本为底本。如195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2]、199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本[3]、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本[4]及2014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本[5]。

由郑金生先生主编的《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其中245、246二册载有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古今医鉴》周曰校本影印本[6],247、248二册载有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古今医鉴》周庭槐本影印本[7],均为八卷本,与龚廷贤自序“厘为八卷,名以《古今医鉴》”[6]265相符,与《千顷堂书目》载“龚信古今医鉴八卷”、《世善堂藏书目录》“医鉴八卷,龚信”所载卷数相同[8],初步推测周曰校本为《古今医鉴》初刻本,周庭槐本(简称“槐本”)为本书的再刻本。同时发现《古今医鉴》周四达八卷本[9]1(简称“达本”)为王肯堂校注的本子,明显显示出王氏校注修改的痕迹,但其又不同于王肯堂十六卷本(简称“王本”)。故对《古今医鉴》的版本再次进行考证,以期明确《古今医鉴》明代版本的发展源流,并对王肯堂对《古今医鉴》的订补整理进行研究,以期明确王肯堂所作的贡献。尚见“姑苏文台沈公本”(简称“沈本”)[10]1,是以初刻本为底本的刻印本。

在研究中还发现《古今医鉴》中载有众多的“西园公方”“云林方”的方药。“西园”是龚信的号,“云林山人”是龚廷贤的号,父子二人创立了大量方剂,载于《古今医鉴》中,很多方剂被后人所传用,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2 《古今医鉴》万卷楼初刻本

2.1 版本一般情况

《古今医鉴》万卷楼本,封面题名为“龚氏父子新编/古今医鉴八卷/周氏万卷楼刊”。首为万历五年刘自强“古今医鉴序”、刘巡“古今医鉴序”和万历四年(1576)龚廷贤“叙古今医鉴弁首”,次为发明凡例、目录,后为正文。卷一题为“新刊古今医鉴卷之一/太医院医官金溪龚信编/男廷贤续编/金陵书林对峰周曰校刊行”。卷末载有刘讱、魏廷萱、刘自强、郝维乔、刘自存、杜化中、刘巡、周京等八人的题诗“附海内名公赠言”。版式为每半页13行26字。龚廷贤“叙古今医鉴弁首”的落款时间是“时万历四年岁次丙子孟冬之吉”。孟冬指农历十月,吉指每月初一。故知此书名为《古今医鉴》,八卷本,成书于明万历四年(1576)农历十月初一。不过书中每卷的名称以“新刊古今医鉴”称谓,考虑为周曰校刻印时所加,以示本书为最新刊刻的书籍。

2.2 万卷楼本为初刻本

书稿刚刚完成,为了拯救百姓的疾苦,龚氏即将此书交付刻印。“叙古今医鉴弁首”言 “稿甫成,不敢自秘,爰付诸梓,以公诸天下后世”[6]265。其中“爰付诸梓”即“于是交付这部书刻印”,由“周氏万卷楼”刊刻。

“周氏万卷楼”为明代万历年间金陵(南京)重要的刻书坊,坊主是周曰校。周曰校,字应贤,号对峰,“万卷楼”为其书坊名[11]19。周曰校与龚廷贤有着联姻关系,从龚氏《万病回春》与《云林神彀》两书由茅坤所写序言中可以得出此结论。《万病回春》茅坤序言 “梓既竣,龚君之姻,对峰周君千里肃帛(指恭敬地来信),属序于余”[12]。《云林神彀》茅坤序“因姻对峰周君,图付刳劂”[13]。故《古今医鉴》成稿后的初刻本由其姻亲周曰校刊刻而成。卷末所载“附海内名公赠言”,是为当时的社会名流对本书刻印出版题写的贺词,《古今医鉴》周曰校本为初刻本无疑。

另外,初刻本卷三至卷六下均有“金陵书林对峰周曰校刊行”字样(卷二下空白,无任何题字,当同卷一),而卷七题为“金陵书林竹潭周宗礼梓行”,卷八题为“金陵书林前山周庭槐刊行”。明代金陵周姓书坊众多,有十三家[14]。初刻本后两卷不同之署名,说明万历五年(1577)《古今医鉴》主体部分由周曰校的书坊刻印,而最后的第七、八卷分别由周宗礼和周庭槐的书坊合作完成,其原因或为赶时间而请家族其他书坊帮忙,或为其他原因。

2.3 初刻本刊刻时间

《古今医鉴》初刻本刊刻完成的时间当为万历五年(1577)正月之后。据本书刘自强《古今医鉴》序,“一日,金溪世医龚生持《古今医鉴》谒余,曰是书乃家君暨廷贤所编辑,欲付诸梓,幸得名言于弁首”[6]252。刘自强(1508—1582),河南扶沟人,官至刑部尚书,隆庆六年(1572)辞官回乡。刘自强素好医学,每日“检阅方书,以求所谓调摄之宜、戒忌之法,以延修龄”[6]252,又与龚廷贤相识,并十分器重他,“大司寇三川刘公(刘自强),咸雅重龚子”[6]252,当龚氏向其求序时,刘自强写下这篇序言,落款为“万历丁丑春月吉旦”,即万历五年(1577)春天初一的早晨。具体是春天(一、二、三月)的哪个月,并未明言。之后槐本与沈本均明确为“正月”,推知刘氏作序时间为万历五年(1577)的正月初一,则初刻本的刊刻完成时间当在万历五年(1577)正月之后。

3 《新刊古今医鉴》周庭槐刊本

周庭槐在帮助周曰校完成《古今医鉴》初刻本后,再版刻印此书,名为《新刊古今医鉴》,八卷。书籍首页题写“明万历五年序 金陵周庭槐刊本”。“明万历五年序”是指此书有明万历五年(1577)刘自强“古今医鉴序”。本书同时保留了万历四年丙子(1576)龚廷贤“叙古今医鉴弁首”,但是删除了刘巡的“古今医鉴序”,卷末亦删除了刘讱等八人的题诗。

在“新刊古今医鉴卷之一”及每卷下面落款为“金陵书肆前山周庭槐刊行”。需要注意的是,周庭槐将刘自强序言模糊的落款时间“万历丁丑春月吉旦”,进一步明确为“万历五年丁丑春正月上浣之旦”,即万历五年(1577)农历正月初一,由于周庭槐也参与了初刻本的刻印工作,其说法完全可信。此本由于未见相关刻印的序跋,书中亦无刊刻时间的记载,具体刊刻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槐本将初刻本每半页13行26字改为12行26字,删去左侧一栏,左边明显宽敞。同时更改了初刻本中的一些错误,如《古今医鉴·第四卷·麻木》初刻本作“凡人手足麻木,并指尖麻者,皆痰滞经络也。宜二陈汤加竹沥、姜汁、白艾子,以祛痰火散风气”[6]50。其中“白艾子”误,周庭槐本改作“白芥子”[7]408。但是此本同时又新增许多误字,是为不足。

4 《重刻古今医鉴》王肯堂校正本

4.1 版本一般情况

周四达刊刻的《古今医鉴》封面题“龚氏新编/古今医鉴/广城五云楼梓行”,书内各卷名作《重刻古今医鉴》。在“重刻古今医鉴卷之一”及每卷下面落款为“太医院医官金溪龚信编辑/翰林院省庵王肯堂校正/金陵书林誉吾周四达梓行”。这里“省庵”是王肯堂的号,周四达,字誉吾[11]813。达本版式同初刻本,每半页13行26字。其中刘自强序、刘巡序与龚廷贤自序与初刻本基本相同,只有刘自强序落款处最后几字略有不同,初刻本作“扶沟三川刘自强书”[6]8此作“扶沟三周刘自强”[9]3。“三周”为“三川”之误(王肯堂本亦为“三周”,故疑为王氏所改)。三川指洛阳,这里泛指河南。达本卷末亦删除了刘讱等八人的题诗。书中目录同初刻本,为八卷本。

4.2 本书成书时间

本书经与初刻本、槐本与王肯堂十六卷本比较,发现此本是以初刻本为基础重新刊刻,非明万历五年(1577)的初刻本。如《卷一·脉诀·脉学大要》“心主血脉,其荣在色,其藏神,其养血,其候音”[9]3一句,“音”,槐本改作“舌”,此本与王本沿袭初刻本作“音”,误。此本刊刻时间介于八卷本与十六卷本之间,改正了初刻本与槐本的一些错误,许多地方显示出由王肯堂校注修改的痕迹,但又非若王本那样大面积修改,推测王肯堂在对《古今医鉴》周四达本进行校注后,自己又对《古今医鉴》重新做了全面的修改,改成十六卷本重新刊印。达本因未见相关刊刻时间的记载,只能明确其成书时间在初刻本与槐本之后、王本之前。

另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载天津图书馆、湖南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四家图书馆藏有明万历五年(1577)金陵周四达《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本[15](疑因其内有万历五年(1577)刘自强的序言而误)。查天津图书馆官网书目检索,书目题录载“《重刻古今医鉴》八卷,龚信编辑,王肯堂校正,周四达梓行,五云楼,明末1621—1644,4册1函”。具体刊刻时间,存疑待考。

5 《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王肯堂订补本

王肯堂在对《古今医鉴》周四达本进行校注后,自己又对《古今医鉴》重新做了全面的修改,由叶华生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刊印,名为《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厘定为十六卷[16]。王肯堂对《古今医鉴》初刻本的订补修改做出了很大贡献,经过王氏的修改,此本逐步取代了八卷本的《古今医鉴》,成为后世流行的版本。同时我们也看到校订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5.1 王肯堂对《古今医鉴》订补修改的贡献

王肯堂对《古今医鉴》的订补修改包括改正错字、增补缺漏、乙正倒序、阐述医理及词语润色等,增加了“燥证”,并对方药内容作了大量修改,或增加方名,或增补或修改功效主治,或增加炮制,或增加药量,或调整药物顺序。本文侧重在从医理的角度评价王氏的贡献(其他贡献另文有述)。

5.1.1 增补文句,医理圆融 《古今医鉴·卷之一·脉诀·脉学大要》云“肝主筋,其华在爪……心主血脉,其荣在色……肺主华在毛,其充在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6]277。

“肺主华在毛”,文义不通。达本此处同初刻本,未改动。王本在“主”后补充“皮毛其”3字,作“肺主皮毛,其华在毛”[17]4。修改依据来源于《素问·五脏生成篇》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且前文作“肝主筋,其华在爪”,“心主血脉,其荣在色”,补充后上下文法一律,医理圆融。下文“肾其华在发”,达本改作“肾主华在发”,王本补充“主骨”二字,作“肾主骨,其华在发”显示王氏在两次修改过程中,用词并不完全相同,逐步修订完善。下文“脾其华在唇”,达本未做修改,王本在“脾”后补充“主肌肉”3字,医理更加完整,且行文格式与上文对应,文义医理俱通。

5.1.2 增补方名,方治清晰 《古今医鉴·卷七·癖疾治方》载“治小儿疳癖,牙龈臭烂,齿牙脱落,皮肉破坏。(贾兰峰传)”[6]358。

初刻本原无方名,槐本、沈本同,达本亦无方名,王本补充了“信甲绿袍散”的方名,同时将小字“贾兰峰传”提前到方名之后,以便保持与前文治方格式一致,作“信甲绿袍散(贾兰峰传) 治小儿疳癖,牙龈臭烂,齿牙脱落,皮肉破坏”[17]35,也显示了达本成书早于王肯堂十六卷本。另外,同篇“治癖毒上攻头面,腮颔肿起疼痛,及一切恶毒疮肿,如神”,初刻本原无方名,槐本、沈本同,达本和王本补充方名“消毒散”,作“消毒散 治癖毒上攻头面,腮颔肿起疼痛,及一切恶毒疮肿,如神”,内容完整。

5.1.3 增补主治,功效清晰 《古今医鉴·卷之一·内伤》载“白术膏 白术一斤,去芦,火上炙,一块剉,一块成片,入水十碗,熬汁二碗,滤出渣又熬,取汁二碗,将渣捣烂,入水又熬”[6]446。

在方名“白术膏”之后,初刻本、槐本与沈本均无功效主治,达本、王本增“治脾胃大虚,自汗乏力,四肢怠倦,饮食不思,或食而不化,呕吐泻痢,泻下完谷白沫”[9,17]48,17等功效主治,功效清晰,内容完整。另外有关煎药的过程,“入水十碗”之后,达本改作“上用水十碗,滤去渣,入水再熬,又滤出,再入水再熬”[9]48细化熬药过程,王本又进一步修改,作“上用水十碗,去渣,再入水再熬,又滤出,入水再熬”[17]17,语句更加简洁通顺。

5.1.4 增补炮制剂量,方药组成完整 《古今医鉴·卷之二·内伤》载“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致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助脾胃,此药最好。白术、人参、甘草、山药、白茯苓、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6]444-445。

初刻本、槐本与沈本“参苓白术散”,方药后均无炮制与剂量,达本增加剂量,白术、砂仁增加炮制,并按照剂量重新调整药物顺序,并增加一味“陈皮”,修改作“人参、甘草、白茯苓、薏苡仁、桔梗各八分,莲子肉十个,白术(土炒),干山药、白扁豆、陈皮各一钱,砂仁(炒)五分”[9]49。王本又有调整,药物顺序回归初刻本,而且将药量与炮制归入每味药后,亦增陈皮,作“白术(土炒,一钱)、人参(八分)、甘草(八分)、干山药(一钱)、白茯苓(八分)、白扁豆(一钱)、莲子肉(十个)、薏苡仁(八分)、砂仁(炒,五分)、桔梗(八分)、陈皮(一钱)”[17]16,也显示了王肯堂十六卷本是在达本修订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枣汤调下”,达本、王本修改作“黑枣泡汤,空心调下”,服用方法,更加细致。

5.2 王肯堂对《古今医鉴》订补修改的失误

王肯堂对《古今医鉴》的订补修改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最大失误是删除了约700处概述方剂功效的按语而憾失精华,同时误删语句恐有违作者本意。

5.2.1 删除按语,憾失精华 龚氏在《古今医鉴》疾病“方”的部分,绝大多数方的最后面都有一条按语,多数用“按”字,极少数不用“按”字,揭示本方使用的范围。如《古今医鉴·卷之一·中风》的“方”下,“八味顺气散”下有“按:上方治中风、中气者,先宜此顺气之剂”[6]343,“小续命汤”下有“按:上方治风中腑者,发表之剂”[6]343,“三化汤”下有“按:上方治风中脏者,通里之剂”[6]346“羌活愈风汤”下有“按:上方治风中经者,调血养血之剂”“防风通圣散”下有“此方最治痢后鹤膝风,良验”[6]347。以上按语,在槐本、达本和沈本中均有,至王本删除了以上按语,致使概述方药精华的按语全部缺失。

5.2.2 语句删节,恐违本意 《古今医鉴·卷之一·脉诀·脉学大要》“肺主华在毛,其充在皮,其藏魄,其主声,其声哭……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其藏精与志,其主液,其候耳,其声呻”[6]277。

“其主声”3字与“其主液”3字,槐本、达本、沈本同,王本删此6字。“肺主声”与“肾主液”出自《难经·四十难》,“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18],指肺气通过鼓动声带而发声,声音能够反映肺气的盛衰。肾主水,入五脏,化为五液。原文有理论依据,王氏删除,恐违背龚氏本意。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王氏在《古今医鉴》先后两个版本的修订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虽然其中也有王氏按照己意增删文字、改动文句之处并不可取,有些可能违背龚氏本意,但是瑕不掩瑜,王氏对于《古今医鉴》的增补订正贡献是巨大的,使十六卷本流传至今。

6 《新刊古今医鉴》沈文台重参校正本

《古今医鉴》尚有“姑苏文台沈公重参校正”本,亦为八卷本,未经过王肯堂的修改。其书名沿用《新刊古今医鉴》,保留了初刻本的序言,删除了卷末刘讱等八人的题诗。每卷卷首题有“太医院医官金溪龚信编/男廷贤续编/姑苏文台沈公重参校正”。因为未见任何新的序跋,“姑苏文台沈公重参校正”本的刊刻时间,不得而知。其版式为每半页15行18字。沈本改正了初刻本与槐本的一些错误。如《古今医鉴·第四卷·淋闭》初刻本与槐本均作“小肠有血则小便溺”,沈文台本将“溺”改作“涩”。其刊刻时间当在槐本之后,和初刻本与槐本是一个版本系统。槐本作“万历五年丁丑春正月上浣之旦”,沈本作“万历五年丁丑春正月上澣之吉旦”。其中“上浣”也写作“上澣”,同指上旬。

我们目前所见“姑苏文台沈公本”有两种:一为收录于2012年出版的《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三辑)中的“姑苏文台沈公本”,“提要”言其版本为“日本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日本古活字本”,没有明确刊刻时间[10]253-254;一为“国学大师”网收录的“日本元和年间(1615—1624)日本古活字印本”。经过初步比照,两本实为同一刻板,只是两书手写日语假名位置不同而已。《聿修堂藏书目录》载“《古今医鉴》八卷,八册,皇朝万历丙子活字本。明龚信撰”[19]。疑指此本就是上述“姑苏文台沈公本”,是以万历四年初刻本为底本而刻印的活字本,刻印时间为日本元和年间(1615—1624)。推测“姑苏文台沈公重参校正”本明代在国内刻印完成,书籍传到日本后,日本以古活字的形式再版重刻。因文献资料不足,尚待进一步考证。

7 《古今医鉴》的学术贡献

《古今医鉴》是一部综合性医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临床各科百余种病证进行了阐述,做出重要的历史贡献。

7.1 治疫思路新颖,治癃闭方法独特

《古今医鉴》多使用芳香类药物如雄黄、降香、香油、乳香、蒜等治疗疫病。探望温疫患者,需要用麻油涂鼻、以“纸捻探鼻”取嚏等方法预防疫病[20],为时疫流行时代下的医家提供了诸多预防疫病的有效方法。龚氏在《古今医鉴》中首载用鹅毛管吹气导尿法治疗重症癃闭,先于明代《景岳全书》早数十年。清代吴师机用这个方法治疗女子转脬,其所著《理瀹骈文》中很多外治法均借鉴参考《古今医鉴》所载[21]。

7.2 医方治法,传播海内外

《古今医鉴》记载了很多民间单方、验方以及外治、针灸疗法和各种膏药的配制,救济饥民的方药,流传甚广,既受到国内中医学者的称赞,又被国外汉方医家推崇。龚氏再传弟子戴曼公东渡日本,传授医术,尤其是龚氏痘心法的传授对当时天花流行的日本有划时代的贡献[22]。龚廷贤被公认为是对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1)的汉方医学重大影响的人物[23]。

7.3 记录亲试药方,遗惠黎民百姓

《古今医鉴》重要的学术贡献,还表现在书中所收方剂不管是历代名方,还是太医院与诸官宦家藏方,或是当时名医和龚氏父子自创方,都是“予试其百发百中者”,“其未试者,虽工不录”,体现出本书方剂的可信度以及本书的巨大临床价值。书中收载的龚信父子自创方有63首,包括龚信(西园公)的方子14首,龚廷贤(云林)制方49首。西园公方包括四七调气汤、清热解郁汤、开郁导气汤、补肾汤、芎归调血饮等,用于内外妇儿及眼科疾病。病证以热证居多,治疗以清热为主,同时善用陈皮、枳壳等理气之药。云林制方包括清神解语汤、解热下痰汤、清火汤、参苓白术丸、高枕无忧散等后世传承之方,涉及中风、咳嗽、喘急、呕吐、痞结积块及妇科疾病等。云林善用补法,尤重补益气血,同时配合健脾化痰之法,常用人参、白术、陈皮、半夏等药。这些经临床验证疗效卓著的方剂,对解除病人的痛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医药宝藏中的瑰宝。

7.4 立明医标准,箴病家行为

《古今医鉴》中《明医箴》和《庸医箴》两部分,明确指出“明医”的标准是医术精湛、心存仁义、不谋财利,并能起死回生。“庸医”则是不学无术,误人性命,希图微利。两篇内容是对《伤寒杂病论·序》和《大医精诚》的总结和补充。龚廷贤把医患双方置于同一问题、同一层次来分析和审视,体现出医患平等的新观念[24],对当今医学伦理学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龚氏刊刻刻本
旴江名医龚廷贤《万病回春》痛风诊治思路初探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龚景瀚《离骚笺》的成书与学术成就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龚氏半桥和全桥双向调节原理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旴江名医龚廷贤《万病回春》对耳鼻喉科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