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龙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对语文教育的构架上给出了全新的指引,将内容按照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进行组织,其中“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从实际运用角度出发,结合“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实例进行论述,旨在提高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的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积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
语言作为最基本、最原始的沟通工具,不仅连接着每一个个体,也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文明史和文化传统。中国汉字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承载者。汉字复杂性、形象性和音韵性的特点需要學生在学习时进行大量的积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学习任务群,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路径,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梳理,从而真正体会汉字的魅力。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首要特点是突出内容的基础性。其次,能力考查的关联性是该任务群的重要特点,通过“积累”“梳理”和“运用”这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学生能够逐步构建起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最后,目标指向的综合性突显了该学习任务群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一)内容体现基础性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强调了内容基础性的重要。任何知识的掌握,尤其是语言,都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识字与写字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基础,识字是对语言符号的理解,是对汉字音、形、意的全面掌握;写字则是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过程,通过手的动作,将记忆中的汉字形态准确地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该学习任务群还要求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是汉字与词汇的积累,也是对语言使用场景的体验。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语言,形成自己的语言库。
(二)能力考查关联性
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教学与学习过程都围绕“积累”“梳理”和“运用”这三个核心环节展开。这三个关键环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形成了语言学习的连续性[1]。“积累”是语言学习的起点,是对语言符号的记忆,也是对语境、情境、文化背景的感知。每一次的积累都是对学生语言库的补充,为后续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大量的语言材料积累之后,单纯的记忆无法发挥作用,必须通过系统的梳理,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从而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梳理”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还要学会如何将这些内容与之前的知识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知识网络。而“运用”环节则是对前两个环节的检验,只有将积累和梳理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地掌握其内涵。在实际的运用中,学生需要灵活地调整和选择适合的语言材料,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目标指向综合性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指导思想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传递,而是逐渐转向更为综合的目标定位。语言学习的目的,首先是对“知识”的掌握。这包括语言文字的形式、结构、语法、意义等基础知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这些知识为他们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更为重要的是对“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个体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对语言的积累与梳理,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另外,要重视“情感”维度目标的达成,培养学生对文化、历史、社会的认同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朗诵和识字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朗诵,学生不仅学会了文字的正确读音,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语言的音律美。在“比较”和“运用”环节,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从而全面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全面、系统的框架。
(一)在识记中思考
1.朗诵,感受音律之美
朗诵的过程不仅要读出文字,更多的是对音律、韵脚及节奏韵味的体验。教师在选择朗诵材料时,应考虑材料本身的音律特点,选择音韵丰富、节奏明快的文本,这样的文本更有助于学生捕捉到语言的韵律美感[2]。学生在朗诵时,更容易察觉到每一个词的音节、重音、停顿的元素。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到韵脚的变化,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至于节奏韵味,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更为细致的引导。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示范,展示不同的节奏和速度对朗诵的影响,然后邀请学生自行尝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次朗诵,尝试不同的诵读方式,如使用拍手读、自由诵读等,让学生掌握朗诵的技巧。
以《蒹葭》的教学为例,《蒹葭》作为《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其文本之美不仅在于其深沉的意境,更在于那独特的双声、叠韵、叠字之语汇所塑造出的音律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蒹葭》的特殊句式是如何与整体意境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借助诵读视频让学生感受最正确的诵读读音,时刻观察学生的朗诵情况,对于在音律处理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
2.识字,充盈语言知识
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群中,识字环节尤为关键,因为字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既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也是文化的载体。教师在实施识字教学时,要确保选择的教学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取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词汇,更易被学生接受。随后,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深入学习。通过对字的结构进行拆解,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律。另外,通过比较发音相近但写法不同的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音韵与字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对音、形、意三者统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会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教师还可以借助填字游戏、连线游戏、造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新学词汇的兴趣。
教师在讲述《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进行生字识记的教学中,对于“镶”这个字,教师描述道:“想象一个精美的首饰盒,上面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宝石,这个宝石被固定在首饰盒上,这个动作就叫做‘镶”。然后,教师选择了“宽敞”和“安适”这两个词,让学生尝试结合上下文去猜测它们的意思。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学到了新词,还锻炼了他们的语境分析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记住这些生字词,教师让学生用生字词进行造句,如“那个房间非常宽敞,住在里面非常安适。”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了对词汇的理解。
(二)在阅读中积累
1.比较,体会语言异同
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群中,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在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时,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异同,进而对文字有更深入的认识[3]。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选择那些在语言风格、表达手法或内容上有所差异的文本。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指導性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中的异同,如“你认为这两段文字在描述同一事物时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你是否注意到这两篇文章在叙述方式上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的语言层面,进而对文本有更为深入的解读。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时,还应提示他们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差异上,还应该去思考这些差异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对比两篇文学作品是开展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也是对语言和文字的一种积累。以《老王》和《阿长与山海经》为例,虽然两者都围绕底层人物进行描写,但视角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教师可以从文中选取适当的段落,让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两篇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和表达方式产生初步的印象。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两者的异同,《老王》与《阿长与山海经》虽然都是描写底层人物的文章,但在描写底层人物时,所选用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阿长与山海经》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描写了阿长的迷信;《老王》从事件对话入手,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复杂性。
2.转换,开展读写结合
“转换”的环节主要涉及到如何将阅读经验转化为写作实践,从而使学生在读与写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设计系统性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理解和表达之间流畅地转换。教师需确保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充分的语言输入。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文本,还需要教师提供指导从而深入解读文本,捕捉到文中的关键信息和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吸收和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引导性的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或改写已读的文本。这样的写作练习有助于学生将阅读中积累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转化为自己的表达,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更为复杂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多个文体之间进行转换,比如将散文改写为对话、将新闻报道改写为故事等。
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这节课程时,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文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态。确保学生对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之间的关系,以及于勒身世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接下来,教师提出改写的背景: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偶然遇到了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如何反应?学生要结合已有的文本,预测菲利普夫妇可能发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并依据人物性格进行合理推测。
(三)在梳理中运用
1.发现,增强表达效果
发现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表达效果并挖掘语言的感受力,从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表达[4&]。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感受文字所带来的意象。这就需要学生多次深入地阅读文本,逐字逐句地去体会每个词汇和句子所传达的情感。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发现文本的特色,这不仅包括文本的内容,还包括其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学生要学会捕捉文本中的精髓,识别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表现手法,对于那些能够触动他们情感的部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
《秋天的怀念》以其真挚的情感展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而其中的文字充分展现了语言的美感。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教师让学生针对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如“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里的“唰唰啦啦”不仅形容了树叶飘落的声音,还暗示了主人公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发现,每个句子背后都有其深意。
2.创意,布置创造任务
教师引入创意创作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创作去感悟文字的艺术价值并丰富自己的精神体验。此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语言积累,更需要他们具备梳理文学知识并加以创新的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题材、形式和风格。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创作技巧的指导。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创作进度和状态,对于遇到创作瓶颈的学生,可以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其解决创作中出现的问题。
以《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课为例,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新颖程度,如“雨后”这个简单的词语,可以使用“雨后的空气如同清晨的第一口新鲜茶,清新又带点甜意。”“是谁洗净了尘土满街的道路?是谁唤醒了那沉睡的花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拘泥于传统的表达方式。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创作技巧,如使用夸张、拟人、反问的修辞手法。最后,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思考,积累更多的生活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
总的来说,教师在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语言的本质,并通过各种方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体验。从积累到梳理,从理论到实践,每一步都是对语言教育的深化,使之更加生动、实用和有趣。通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群,学生不仅在语言学习层面受益匪浅,更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获得了良好的生活和艺术体验。更为关键的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群不仅教授学生语法和词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和创造力。这样的教育视角让学生的学习不再以应试为目的,而是真正地投入到语言的学习中,最终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昌辉.守正出新,务本筑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内涵与设计要义[J].教育科学论坛,2023(13).
[2]黄国才.“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义[J].教育科学论坛,2023(13).
[3]朱苏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设计实践探析[J].
语文建设,2022(21).
[4]张广录.输入与输出并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行动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22(7).
见习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