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寅亮乡试硃卷点校及释读

2024-04-09 18:02王力袁璐
贵州文史丛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点校

王力 袁璐

摘 要:晚清民国时期贵州著名书法家严寅亮于光绪十五年参加贵州乡试的硃卷,现藏于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是贵州较为稀见的科举史料。硃卷内容包括严寅亮的履历、科份、答卷三个部分。在其答卷中,有四书文三篇、试律诗一首;在其履历、科份部分,主要是对其家世、从业情况的介绍以及科考成绩等信息。以上史料,可补充严寅亮生平资料之不足,也可为研究贵州科举史提供帮助。笔者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点校及释读,以期对学界的严寅亮研究和贵州科举史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严寅亮 科举硃卷 点校 释读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4)01-0069-11

严寅亮(1854—1933),贵州印江人,晚清民国时期贵州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其书法造诣颇高,以善书擘窠大字而闻名。据相关学者研究,“颐和园”匾额即为严寅亮所书。严寅亮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考中举人,后参加会试未中,遂就业于国子监。不久后,严寅亮返回贵州,在贵州的书院任教。其后又到四川任知县,辛亥革命后返回贵州,从事教育二十馀年,1933年去世。由于史料散失等因素,严寅亮的传记资料较为少见。不久前,笔者有幸在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见到严寅亮于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贵州乡试的硃卷(见图一),觉得此份史料颇为珍贵,故将其整理点校并进行释读,以期对学界的严寅亮研究和贵州科举史研究有所帮助。

严寅亮于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贵州乡试的硃卷,为线装十二页,页数相当于目前打印纸单页的二十四页。该卷原藏于贵州收藏家舒奇峰处,后被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购入,成为该馆科举类藏品中的珍品之一。时至今日,该卷未见他馆有藏。该卷用传统雕版印刷方式印制,字体呈扁方状,且竖粗横细,为清代中后期流行的雕版刻书“硬体字”。清代刻印乡会试硃卷,多选参试人之履历、头场四书文三篇和试律诗一首,严寅亮的硃卷亦是如此。

一般来说,清代硃卷所包含的内容有三个部分,即个人履历(家族谱系)、科份(科举成绩)、答卷,下面分别作介绍:一是履历部分。除了要写明本人的基本信息外,还要写清楚其家族的世系嬗递及婚姻情况以及受教履历。受教履历部分,主要是通过展示个人的师承关系来体现。二是科份部分。主要是写清本人的科举成绩。在科举成绩中,还要写清楚本人是哪一科中的举,名次是多少,阅卷官、主考官名字及考官推荐语等。三是答卷部分。本人的答卷在考试后,可将原卷完整刊出。一般来说,所考的三场文章都可以刊刻出来,但因为清代最重首场,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般只刻印其首场内容,也就是三篇四书文和一首五言八韵试律诗。依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所藏严寅亮于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贵州乡试的硃卷内容,现将其依次整理点校及释读如下:

一、严寅亮硃卷履历部分的点校及释读

(一)严寅亮硃卷履历(家族谱系)部分的原文点校

据该卷所载之严寅亮履历(家族谱系),现点校如下:

派名以德,字润生,号弼丞,一号澂,行一又行三,咸丰丁巳年四月二十五日吉时生,贵州思南府廪生,民籍,原籍江西袁州府。

入黔始祖讳陵。

高祖讳富,高祖妣氏戴。

曾祖讳启凤,积学终年。曾祖妣氏戴。

祖讳九龄,赠文林郎,积学终年。祖妣氏戴,庠生兴拔公女,封孺人。

父名传恕,庠生,榜名永清,号定山,例封文林郎。母氏陈,庠生含章公女,处士钟瑚公、钟玥公胞妹,庠生毓崧胞姑,例诰孺人。

具庆下

受业(知)师 谨以先后为序:

德畲戴老夫子,贡生。

用章罗老夫子,贡生。

任道宗老夫子,处士。

耿之杨老夫子,贡生。

梯山邹老夫子,贡生。

湘皋詹老夫子,举人,前署印江教谕。

秀夫杨老夫子,癸酉举人。

文卿马老夫子,举人,同知衔,候补知县。

默存陶老夫子,四川癸酉拔贡,钦加提举衔,现任瓮安县知县。

芷升莫老夫子,拔贡,思南府教授。

年伯子衡黄老夫子,癸酉举人。

秋庄吴老夫子,原任印江县典史。

伯谦韦老夫子,前任贵州学政,蒙取入学。

海峤张老夫子,前任贵州学政,蒙取一等补廪。

雪渔杨老夫子,前任贵州学政,蒙取一等第一。

小圃陳老夫子,现任贵州学政。

莲唐白老夫子,直隶举人,前任永从县知县,乙酉科荐卷。

绎如吴老夫子,庚辰翰林,现署贵筑县知县,戊子科荐卷。

次珊赵老夫子,甲戊翰林,现任贵阳府知府,本科总理府。

润之曹老夫子,辛未翰林,补授铜仁府知府,本科内监试府。

杏村袁老夫子,己酉拔贡,本科监试道。

鹤乔储老夫子,现任贵州粮储兵备道,本科提调道。

让卿黄老夫子,己未进士,现任贵州按察使司,本科监试司。

绳之史老夫子,现任贵州布政使司,本科提调司。

伟如潘老夫子,现任贵州巡抚部院,本科监临。

乡试中式第四十名。

会试中式第    名

殿试第  甲第  名

钦点

伯曾祖启龙。从堂曾祖际运,增生。

堂伯叔祖九珍、九瑢、九瑄、九璋。

从堂伯叔祖济恩,贡生;九让,拔贡;超凡,庠生。

胞伯传忠,庠生,榜名芳,号春山,保守备。

堂伯叔宪章,庠生。传文、国安,庠生;传烈、传德、传薪、传清、传湘。

从堂伯叔传曾,贡生。少陵,庠生,现保守备。春圃,庠生。懋逵,庠生。正伦,庠生。正彝,庠生。正纲,恩贡。正纪,岁贡。修儒,庠生。修理,庠生。以和,庠生。修玉,庠生。

嫡堂兄以仁,佾生。以义,榜名汉宾,己卯科举人,拣选知县。堂兄弟怀堂、怀德、寅畏,庠生。谋道、怀盛、怀明、怀洁、怀澂。

从堂兄弟六德,廪生。三德,庠生。汉朋,庠生。爕邦,庠生。培基,庠生。辅弼,庠生。佐清,庠生。载道,六品军功。仲道,国学。国栋,庠生。兴道,庠生。治道,庠生。尽善,庠生。

嫡堂姪锡桢,幼读。

堂姪懋勋、懋谦、懋益、懋恒、懋豫、懋业。

从堂姪渊然,庠生。燦然,庠生。中宽,庠生。春霆,国学。光汉,庠生。藎臣,庠生。锡陵,庠生。

从堂孙翼之,庠生。守先,庠生。

女弟一 适杨,癸酉举人,大挑二等,历署修文、遵义、开州教谕,现任普安县教谕通野公长子,廪生谦光。

妻戴氏,处士组印公长女、廪生绅印公胞侄女、庠生重熙嫡堂妹。

子锡祺,幼读。

族繁不及备载,世居府治严家坡。

(二)严寅亮硃卷履历(家族谱系)部分的释读

上述资料中所说的“派名”,在明清时期是指一个人按家族字辈所起的名字,往往在家乘、族谱中使用。“派名以德”,指严寅亮在其族谱中写为“严以德”。而“寅亮”二字,则出自《尚书·周官》,取意为“敬信天地”。据《尚书·周官》记载:“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1汉代儒学大家孔安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为:“敬信天地之教,以辅我一人之治。”清代学者张映川在《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中也有类似的解释:“自来圣帝哲王,留心郅治,开亿万载成平之颂、康乐之休者,罔不聿求良相,崇正格非,以宏化寅亮,弼一人而平章伯姓也。”2汉代的孔安国和清代的张映川解释的意思大致相同,即敬信天地,辅佐君王。从严寅亮的号“弼丞”来看,应当就是取的这个含义,这表明严寅亮的长辈希望他长大后做一名能够辅佐君王的良臣。其字“润生”,则是对“以德”二字文意的一种对应和延伸,有“以美德润泽苍生”之寓意。

在严寅亮的履历中,其自谓出生于“咸丰丁巳年”,这一年是公元1857年。但这条信息不一定准确,因为清代的考生在填写年龄时,往往会出于某种考虑,填一个虚构的时间,这种情况在当时较为普遍。

硃卷中记载的“贵州思南府廪生,民籍,原籍江西袁州府”,说明三个问题:他的学籍、户籍和乡贯。严寅亮为印江人,因其时之印江县归思南府管辖,所以学籍归思南府学。严寅亮在考中举人前是“廪生”,廪生是秀才的一种,能够享受清廷拨发的伙食补助,官府每年给其拨发廪饩银四两。对廪生拨发伙食补助,只有进入岁、科两试的一等并为前列者,才有此资格。这也说明,严寅亮在参加生员(即秀才)考试时的成绩是名列前茅的。清代所说的“民籍”,是对应“军籍”“官籍”等称谓而使用的,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户籍信息。严寅亮的户籍信息写为“民籍”,说明他出生于普通百姓之家。“原籍江西袁州府”是其乡贯信息,乡贯即原籍、祖籍,是其祖辈原先居住占籍的地方。这个信息说明,严寅亮的祖辈曾经居住在江西的袁州府,严家是由江西迁徙到贵州居住的移民。从下文所列的“入黔始祖”及“高祖”等信息看,严家应当是在严寅亮的高祖辈时由江西迁到贵州居住的,到严寅亮时为第六代。以清代中期江西人口较大规模迁入贵州的时段以及严氏家谱的记载来综合分析,严家在雍正、乾隆年间迁入贵州的可能性较大。至于严寅亮家族先辈读书受教的情况,在其履历中反映得也比较清楚。在其入黔始祖和高祖的相关记载中,均未提及读书经历。从当时外省籍移民迁入贵州的从业情况分析,他们极有可能是务农或者经商者。自其曾祖一代,家族中始有多人读书。硃卷中言,其曾祖“积学终年”与从堂曾祖严际运为增生,都说明了这一点。自其祖父而下,则又进了一步,出現了庠生和拔贡;而且在这一时期,其家族开始与读书受教的人家通婚,严寅亮的祖母便是一位庠生的女儿,其父亲一辈更是绝大多数获取了生员身份,这也体现了严氏家族对文教和科举越发重视。到严寅亮这一代,在他中举以前,已有堂兄严以义在己卯科中举,并拣选知县。需要说明的是,履历中的“ 赠文林郎”和“例封文林郎”都不是真正的授官,是后代考取功名后,朝廷对其先人所赠与的一种封号,祖母的“ 封孺人”和母亲的“例诰孺人”也是这种情况。文中“具庆下”的意思是指父母双全,也就是说在他考中举人时双亲均健在。

在师承关系部分,主要收载两类老师:一类是受业师,另一类是受知师。据有关学者研究,这二者的收载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受知师是硃卷履历中记录人数最多的。在《集成》会试硃卷履历中,有的卷主单独归类‘受知师,有的则混合编排为‘受业知师,也有把受知师纳入‘受业师中的”1。严寅亮的这份硃卷,就是采用了混合编排的方式。一般来说,狭义的受业师,特指考生进入府州县学之前的老师,而受知师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他曾担任过考生的考官。因此,从入学试到乡试、会试、殿试乃至朝考,这类考官都算考生的受知师。二者的区别大概就在于,前者是直接教育、指导过考生本人的老师;后者则是因考试关系而结成的名义上的老师,凡是阅过本人试卷的都算此类。严寅亮这份硃卷中虽然将受业师和受知师混排在一起,但仔细分析便可知道,前半部分为受业师,后半部分则为受知师。

对于严寅亮硃卷中所提及的两类老师,笔者依据相关史料,综合分析释读如下。严氏硃卷所列的前五位,均为其受业师,分别是:戴德畲、罗用章、任道宗、杨耿之、邹梯山。其中,有的可能是本人名字,有的可能是字号,如“梯山”,就很可能是这位“邹老夫子”的号。这些都是严寅亮在进入府州县学之前的老师,有的可能是私塾教师,有的可能是严寅亮专门请教过或指导过他的老师。这些老师均未考中过举人,五位中有四位是贡生。而任道宗的“处士”之名,则表明他甚至连生员都不是。当然,我们不能据此认为他们没有学问,事实上,历朝历代确有不少默默无闻而颇有学问的启蒙教师。虽然因为史料缺乏,无法了解这些教师的学问情况,但在严寅亮的读书启蒙阶段,他们对严寅亮学问的影响应当是比较大的。自詹湘皋、杨秀夫、马文卿、陶默存几人起,均是严寅亮的受知师,其排序也正是严寅亮参加科举考试时先后担任其考官的排序。詹湘皋是其时印江县学的教谕,是本县教官,属于官学老师,而清代县一级的考试一般由知县亲自主持,所以印江知县也算严寅亮的受知师。莫芷升是思南府学教授,府一级的考试他要参与,自然算是严寅亮的受知师,芷升是他的字,本名莫庭芝,清代被称为“西南大儒”的学者莫友芝,正是他的兄长。

名单中还出现了几位职位较高的清廷官员,先是几位学政:包括韦伯谦、张海峤、杨雪渔、陈小圃。首先,清代设置的学政,全称是“提督学政”,是清廷派出的分赴各省管理巡察文教事务的最高一级行政官员;其次,学政不属地方任官的系列,是由清廷直接派出,代其到各省巡察当地文教情况的钦差,任期一般为三年。学政亦称“督学使者”,所以在文献资料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学政自称“学使”,如清代的贵州学政、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就将自己在贵州做学政时所写日记命名为《蟫香馆使黔日记》。而新考中的举人称学政为老师的原因,是学政在三年任期内一般要进行两次全省性的巡考,生员的岁试、科试均要学政来主持,所以全省的生员都要称他为老师。严寅亮硃卷中所列的学政分别是韦业祥、张登瀛、杨文莹、陈荣昌四人,其实在张登瀛和杨文莹之间还有两位学政,分别是林国柱和孙宗锡,因这两人名声不佳,在任期间曾遭弹劾,所以考生们也就不愿与之有联系。

二、严寅亮硃卷科份部分的原文点校及分析释读

(一)严寅亮硃卷的科份(科举成绩)部分原文及点校

据该卷所载之科份(科举成绩)部分,将其原文现点校如下:

贵州乡试硃卷  光绪己丑  恩科

中式第四十名举人严寅亮  思南府廪膳生  民籍

同考试官:赐进士出身、候补知县任  阅荐。批:义精词湛,经策详明。

大主考: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刘  取,批:法密机圆,经策典赡。

大主考: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陈  中,批:神完气足,经策渊茂。

本房原荐批:

首场:运笔轻灵,修词雅洁;次典赡;三扼重天下,尤详人所略。诗工。

二场:五艺皆炳炳烺烺,诗文秀雅,礼文精实,尤不负题。

三场:征引侈富。

衡鉴堂原批:首艺清光大来,用笔圆洽;次典丽矞皇;三议论开拓。诗可。

(二)严寅亮硃卷科份部份的释读

科份页内容涉及到严寅亮的科份、名次、考官、批语等内容,现将其分析释读如下:

“光绪己丑恩科”指的是光绪十五年(1889)的贵州乡试,己丑是当年的干支纪年。恩科是指科举制度中于正科之外皇帝特许增加的考试。明清两代规定,每三年一次乡试,明朝基本遵守了这种时间节奏,到了清朝,则常在两次乡试之间增加考试。当时的读书人把皇帝增加科举考试的做法视为一种恩典,所以称其为“恩科”。

在此次考试中,严寅亮的名次是第四十名,这与民国《贵州通志·选举志》中的记载是一致的,而这一科的解元毛缉新是松桃人。“同考试官:赐进士出身、候补知县任”,指的是第七房同考官任塍,任塍是浙江人,光绪五年(1879)乙卯科中举,次年考中进士。光绪十五年(1889),任塍在贵州贵筑县任试用知县,乡试时被安排阅卷,是严寅亮试卷的主要阅卷人。清代科举考试的阅卷主要由正副主考负责,但因考生人数众多,两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阅完全部试卷,所以要设置一个阅卷班底,其基本构成单元称为“房”。全部考生分为若干“房”,批改每部分试卷的考官各负责一房,被称为“同考官”。同考官没有是否录取的决定权,但可以推荐,每人推荐若干试卷到正副主考手中,由正副主考决定是否录用。严寅亮的试卷分到了第七房的任塍手中,正是任塍评阅并推荐了他。

“大主考: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刘”指的是本科副主考刘名誉,“大主考: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陈”指的是本科主考陈中岳,为了证实取中的试卷是由正副主考共同评判的,清代科举规定,副主考在试卷上写“取”字,正主考在试卷上写“中”字,严寅亮的试卷也是如此。一般来说,硃卷上会有不少批语,既有单篇的评价,也有整体的评价。在本卷中,任塍所说的“义精词湛,经策详明”,就是一种整体性的评价。他认为严寅亮的文章“义理精当,文辞精湛”,经学文章与策论文章均翔实明白。刘名誉所称的“法密机圆,经策典瞻”,是说其文技法纯熟,逻辑严密,经学文章与策论文章均用典充裕耐读。主考陈中岳的评价“神完气足,经策渊茂”,是说其文章一气呵成,颇有气势,经学文章与策论文章引经据典,功底深厚。清代科场衡文以“清真雅正”为标准,对批语有较严规定,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套话,如果翻阅大量的硃卷,总能发现很多类似的词汇。因此,严寅亮试卷所获得的评语中,少不了会出现一些套话及类似的词汇。但这些评语,也只有考中者的试卷里才会出现。因此,严寅亮的文章在考官眼中,当然被认为是过硬的,且对于录取率约百分之一的贵州乡试而言,其考中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本房原荐批也是整体性的评价,但表述更具体一些,基本上涉及了每一道题目。“首场运笔轻灵,修词雅洁;次典赡;三扼重天下,尤详人所略。诗工”,是对第一场三篇文章与一首诗的评价,也就是这本硃卷所收的内容。“二场:五艺皆炳炳烺烺,诗文秀雅,礼文精实,尤不负题”,称其第二场五篇诗文均佳,都比较切题。“三场:征引侈富”,是称赞其策论文章引用了大量典故。

三、严寅亮硃卷答卷部分的原文点校及释读

严寅亮硃卷的答卷部分,共有四书文三篇,试律诗一首,现进行整理点校及分析释读。

(一)严寅亮四书文答卷的原文点校及释读

严寅亮的四书文共有三篇,其题目如下:第一题是“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此题目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第二题是“人力所通”,出自《中庸》“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第三题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出自《孟子·尽心上》。明清两代的科举用八股文考试,而八股文有其模式化的格式要求,在严寅亮的三篇考试文章中,以第二篇《人力所通》最能体现八股文的格式特点,故以其为例进行剖析,为突出显示,特打破原书顺序,将其放在三篇之末。

1、第一题原文点校如下: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1

经世之学不数觏,圣人所深慨也。夫隐居行义,非其人亦虚语也,乃闻见异矣。子能不深慨之哉。且自有果于忘世之人,期以远则非。有忍于误世之人,原其初已谬,考古者每废书三叹,怆然于古今人之不相及也。要惟断在己者,合体用为一原,历升沈而不改,身未为世用,自责如故,身即为世用,自责仍如故。觉后人阅历久之,一若即古人之言,以求古人之闲,犹私冀此诣未绝于天下也,然而仅矣。好恶之笃,吾于其人,见闻匪异矣。虽然,人皆独善,而兼善之量,又将谁寄乎。吾益穆然于古之为是语者。巢由仅高帝代之风,若时际艰难,箕颖中必非名世,盖明新未裕,平治亦虚谈也。癖世外之烟霞,淡局中之饥溺,纵听流传于父老,而知天德王道,断难责诸肥遯者流。管晏非无匡时之略,胡治分风气,春秋内独黜权谋,盖杂霸优为,圣贤不屑道也。野别清流之门户,朝多不学之公孤,则求干济于时贤,孰是后乐先忧,直毅然以天下为任。我闻在昔,先民有作,不有所云隐居者乎。隐居奈何,将有所求也。所求未遂,即于其志有缺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古人如相诏也。抑所谓行义者乎,行义奈何将期其达也。所达未真,即于其道有亏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古人不我欺也。斯语也,斯人也,必慎持于显晦之交,居不损行不加,尚有典刑,不仅歌泣传之也。而何至所闻异词,所见异词。必善观乎,盛衰之大志,不降道不屈后,有作者方将旦暮遇之也。其庶几闻所闻而去,见所见而来。然则闻其语即见其人,非吾之幸哉,岂独吾之幸哉。乃至是而弥切感怀矣,身苟非亲逢隆盛,必不能肖其人之底蕴,斯爱而斯传,纵执简摩挲,曲绘当年风雨;抚彝浩叹,艳称国士星霜。而证以吾所闻其志其道,或未必信而可征也。惟此残篇歌啸,直揭其不能不隐,不敢不行之素愿,流齿颊而馀芬。故阅世既深而怜,才转甚天,靳其人见笃生之不偶,吾珍其语,终寄托之皆虚,百闻不如一见,吾能无感慨系之哉。然至是而弥殷属望矣,世苟非大至变迁,必不能阻其人之遭逢,忽明而忽晦。第风微伊吕,谁分伯仲之行;世远唐虞,孰荷君民之任。而实以吾之闻所达所求,岂终至剥而不复也。似此间气独钟,直综其何谓尚志,何谓明道之本原,并河山而不朽。故源流可合,而升降何分。三代下有其人,何容失之交臂,千百世存其语,非仅托诸空谈,习闻何殊习见,吾能无馨香祝之哉。

本房加批:顾视清高,气息深隐,是不规矩于时墨中讨生活者。

2、第三题原文点校如下: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

教育得人,乐以天下也。夫英才之生,以天下故,得而教育之,云何不乐。且生才者造物之权,而成才者君子之心,使造物不爱才,必轻洩其奇,仅与庸众争诞降之灵,何以见重于天下,使君子不爱才,必轻量其质,仅与庸众守濡染之陋,何以杰出于天下?一旦造物生之,俾萃君子之门,君子成之,以体造物之意,如是才不虚生,而后知造物无憾,君子无憾,此乐以天下之心也。夫乐以天下,君子不徒自乐其乐矣。间尝过通都大邑之间,历大泽名山而外,见夫根器本厚,天资独高,翘然负异,耻与流俗伍,殆所谓英才。非耶。才而重之曰:英充其才,为师儒可也,为将相无不可。风里党可也,风天下无不可。虽然,才大者嗜奇,贵就正才;广者易偏,贵就中才;多者易浮易骄,贵持盈而保泰。设与爱才者处,必愀然不乐,以为大木不遇良工,奚成梁栋;美玉不经追琢,胡发辉光。则以教之之术不明,而育之之法未讲也。然则教育之者何,以大道常经为主,如饮食衣服之不可离。以天地父母为心,如长养栽培之不可易,天下生一英才,必生一教育英才之人。英才不成,君子不辞其劳,英才而成,天下阴受其福,此中关系之故,岂浅鲜哉?况世风之变,大半倡自儒生,立教者以徒党相高,受教育者存门户之见,久之藩篱自溃,攻讦相仍。或以其才佐管晏,助杨墨,竟任颠倒错杂于其中,而毫不为怪,伊谁之责哉?伊谁之责哉?乃不谓君子,于举世波靡之会,而欣然得之,且合天下而得之。于是君子为天下储英才,即欲与英才正天下。将见以其才挽天伦之薄,天伦中序乐事焉。以其才起名教之衰,名教中皆乐地焉,一人倡之,众人附之,今日以君子得英才,而斯道之统有寄。他日以英才得英才,而斯道之绪,更衍于无穷。师师济济,继继承承,守先之愿偿,待后之心遂,天下无贤不肖,皆曰:英才辈出,千载一时也。昔者教育之方,莫善于孔子;英才之盛,无过于孔子之门。君子,愿学孔子者也。谓君子即今日之孔子,英才即七十子也。亦宜虽欲不乐,乌得而不乐,故曰:乐以天下也。

本房加批:通体觑定“天下”二字,扫尽教育公家言。韩子谓“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吾于斯文亦云。

3、第二题原文点校并释读如下:

人力所通2

更即所通验声名,人力皆圣力矣。(破题)

这是文章的破题部分。破题,顾名思义即点破题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章的“文眼”。破题选择题目中的任一关键字均可,但必须与朱熹的《四书集注》注释相一致,不准随意解释。为突出“文眼”的精炼性,破题的文字一般比较简短,以两句为限,最后一字须使用虚词。严寅亮选择了题目“人力所通”中的“力”字,从“人力即圣力”的角度来议论“力”与“通”的关系。

夫以人力较舟车,通益难矣。乃通其所不能通,不更远于所至哉。(承题)

这部分称为“承题”,即承接破题部分,进一步说明题义,并点明文章的主旨。清代科场八股文的承题多为三四句话,头尾均用虚词。考试题目可以简短,但写作时要考虑其出处所在的整句和整段,不可仅限当句而论。“人力所通”的上一句是“舟车所至”,严寅亮在此将人力与舟车对比,提出在交通的方面,人力虽有不及舟车之处,但亦可到达舟车难以达到之处。隐然露出其论述方向將从人的智力层面展开。

至圣之用人力益见,且自披荆斩棘,史纪殊勋,拔木开疆,世传盛业。煌煌乎版图式廓,遐迩咸通,说者谓非人力所至矣。讵知圣人在上,乐得众民而用之,即合广土而恢之。州域之遥,非可以道里计也;方舆之旷,非可以奇险隔也。验感通之靡暨,羡民力之普存,而知至圣之声名,究无阻滞矣。(起讲)

这部分是起讲,是对题意的进一步发挥。此部分内容长度并无固定要求,可酌情伸缩。从这里开始,文章要以所引的古人语中之意行文。本文从圣人之力讲起,先铺垫,再转折。提出圣人所创之绩非普通人力所能为。但接下来又提出,圣人正是用众人之力方成大业,从而在逻辑上将人力与圣人之力联系起来,以此展开论述。

试由舟车所至之后征之。

杭一苇而破长风,东海南河,泛舟者幸忘跋涉。顾济盈可虑,犹思我友之须,人功殊足恃也。则知串夷在路,早歌灌栵之修平。

手六辔而遵周道,南辕北辙,乘车者悉履康庄。顾牧事久劳,尚有仆夫之召,人巧莫与争也。则知群后来朝,共识山川之封濬。(首二股)

从此处即进入首二股。所谓八股,即指考试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两两相对,是为四个大股。但在具体操作中,亦可以减少为三大股、六小股,甚至是两大股、四小股。每一大股的两小股之间须对仗,起码是宽对。本文用“试由舟车所至之后征之”一句引出话题,接下来两股基本属于工整对仗。首二股在各股中相对简短,以给后文留出论述馀地。此处两股条理清晰,上股论“舟之至”,下股论“车之至”,指出舟车之便。

何也?舟所不能至者,人力至焉,车所不能至者,人力至焉。为能通其所不能通也。(出题)

首二股和后文之间常有“出题”,也称“点题”,是从文字上再把题目点出来,所以这里仍然围绕“力”和“通”二字用笔,点明人力有过于舟车之处。

上世洪蒙未辟,狉榛错迹,类非智力所能平。或谓疏仡循蜚,半记巢燧奠民之要。而论古恒目为荒唐,不若即圣德之近而可稽者,翕然奉赫灈之声灵,而无远弗届。

四裔礼教未兴,疆索殷遥,亦非诈力所能致。或谓译鞮象寄,皆沐中朝服物之灵。而道地恒患其辽阔,不若即圣德之近而易就者,秩然隶统一之规划,而不介而孚。(中二股)

此部分是文章的中二股,是發挥题意的重要部分,以讲深说透为目的。中二股要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在本文中就要回答上一部分提出的“何也”之问,回应“为什么人力能达到舟车所不达之处?”且又由“人力”再进一层论及“圣力”。此二股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提出上古时代与遥远边裔的教化皆需人为,而又非仅常力可为,唯有靠近“圣德”才能解决,即既要强调人力强于舟车之处,又要呼应破题中“人力皆圣力”的论述。

然而人力固无所不通矣。

间尝读禹贡而知幅员之长,自绩奏随刊,始之以奠山川,即继之以慎财赋。迨声教讫而成功上告,万世永赖,明德远矣。其所通何如乎?无论贡道与赋道,水陆异宜,通之则遐荒无殊牖闼;纳秸与纳铚,远近异里,通之则绝域不阻风声。极至或三百里,或四百里,或五百里,寻源凿道,皆拱向夫禹甸之畇畇,不几为步亥之所未及哉。

又尝读周礼而见职方之广,自政隆封建,于邦国观其始,即于都鄙考其成。迨等制辨而典职专司,司徒率属,百度举矣。其所通何如乎?无论司关几出入,司虣禁斗嚣,通之则非穷远略;山国用虎节,泽国用龙节,通之则可恃长驱。极至或毛而方,或黑而津,或专而长,入贡来庭,悉震慑夫周原之膴膴,不俨然广轮之无或阻哉。(后二股)

这是文章的后二股。因为没有八股的最后部分,即“束二股”,所以后二股就要多加发挥,文句多长于前二股和中二股。这本是八股的变体,但事实上到清代后期,此类情况已比较多见,或者可以说,此时期的八股文更多呈现为六股。作者在这部分着墨尤多,引用经典的频度大大超过前文,上段引用并阐释《尚书·禹贡》的内容,下段则多引《周礼》,皆以“其所通何如乎”设问并自答,提出“读经典、濡圣德”则可以“通绝域、至八极”。相当于列举大量论据来证明“人力皆圣力,终可胜于舟车之通”。至此,议论型文章的诸个要素已具备,且完全展开。严寅亮以此种方式论述,主要是想体现其文章论点清楚,论据充分,论证过程富有层次的写作方法。

所通益远,非声名之浃于人力乎。(收结)

这是八股文的结尾部分,称为“收结”,以一两句话收束全文。题目有下文者,可总括上文或推阐馀波。严寅亮文中所言之“声名”,是因为《中庸》里的“人力所通”前文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之语,故此处亦是一种呼应,提出的“声名洋溢乎中国”,正与“人力所通”有关。文后依例刻有房考官的批语:“御华佩实,藻不妄抒。后二以《禹贡》《周礼》,分柱云山经,用始鲜明,尤为爽目。”该批语称赞严寅亮此文华实兼备,且不刻意炫才,对《尚书》《周礼》二句经典的引用尤显效果。

(二)严寅亮硃卷中的试律诗点校及释读

严寅亮硃卷答卷的四书文后,还有试律诗《赋得问菊新诗手自携得携字五言八韵》一首,将原文整理点校及分析释读如下:

为问黔中事,言归菊满畦。遥吟诗自续,临别手同携。

信早霜前盼,词从石上题。重阳来与就,双管下都齐。

小咏时开牖,传观定刮鎞。袖添吴郡本,路傍筑王溪。

梵呗宣俱静,僧鞋种可稽。何当赓圣制,献颂许登梯。

本房加批:志和音雅。

严诗的题目“赋得问菊新诗手自携得携字五言八韵”出自刘禹锡《送义舟师却还黔南》,原诗内容为:“黔江秋水浸云霓,独泛慈航路不迷。猿狖窥斋林叶动,蛟龙闻咒浪花低。如莲半偈心常悟,问菊新诗手自携。常说摩围似灵鹫,却将山屐上丹梯。”清代科场所考诗题多从古诗中摘取一句,并指定用其中某一字为韵,统观清代多科贵州乡试的诗题,多有含“黔”字者,像这首《送义舟师却还黔南》即是如此。“五言八韵”是要求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韵,每韵含二小句,共十六句。“得携字”意为要以“携”字所在韵部的字为韵脚。“携”字在平水韵中属上平场中的“八齐”韵部,本诗偶数句的韵脚位置所用诸字“畦”“题”“齐”“鎞”“溪”“稽”“梯”均可与之通押。诗的内容要围绕“携”字,且与题目中的关键词汇、原诗的内涵相关,故严诗将“菊”“诗”“携”“僧”相联系,营造出一种秋日惜别的场景。诗中多有巧妙之处,如“僧鞋”系指一种特殊的菊花“僧鞋菊”,一词而关联“僧”“菊”两要素。末尾“赓圣制”“许登梯”二语既呼应刘禹锡诗末句,又暗喻科举之“登”,尽显双关之妙。清代科场试律诗多有堆砌词藻而内容空洞者,严寅亮之作能做到情辞兼顾,已属难得。

四、馀论

严寅亮是晚清民国时期贵州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其不仅书法造诣颇高,且学问功底极深。由于史料散失等因素,严寅亮的传记资料较为少见。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所藏严寅亮于光绪十五年(1889)参加贵州乡试的硃卷,是贵州较为稀见的科举史料。其中不仅有严寅亮的履历、科份、答卷及试律诗,还有众多考官的评语,通过参阅这些信息,可以更多了解严寅亮的家世、从业等情况及早年的诗文创作。笔者将严寅亮的硃卷内容进行点校和释读,希望对学界的严寅亮和贵州科举史研究有所帮助。

The Col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Yan Yinliang 's Rural Examination Zhu Juan

Wang  Li    Yuan  Lu

Abstract: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Yan Yinliang, a famous calligrapher in Guizhou, participated in the Guizhou provincial examination in the fifteenth year of Guangxu.It is now stored in the library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which is a rare historical material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Guizhou. The content of Zhujuan includes three parts : Yan Yinliang 's resume, section and answering paper. In its answers, there are three articles in Si Shu and Shi Lv shi, and in its resume part, it is mainly an introduction to its family background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 above historical data can supplement the lack of Yan Yinliang 's life data and provide help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Guizhou. The author collat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also interprets it,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Yan Yinliang and the history of Guizhou imperial examination.

Key words:Yan Yinliang;Imperial examination Zhujuan;Col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

責任编辑:李子和

猜你喜欢
点校
古籍文献点校成果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浅谈古籍点校对编校工作的启示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复原”古籍到底算不算作品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古籍点校成果著作权探析
《贵州通志·万历志》点校商榷——以“铜仁府”为例
清代台湾研究资料整理的新成果:评刘荣平、江卉点校《黄鹤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