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富华
摘 要:作为集句诗的一种类型,集陶诗产生于宋代,在明代得到较大发展。此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集陶的诗人和集陶诗的专集,而律陶诗也在晚明产生。对于集陶诗的文学艺术价值,许多诗评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考察后世文人学者的集陶,其原因大致有三:崇陶与效陶,借陶以寓志,集陶以进技。集陶诗作为我国诗歌史和文学史上一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丰富了诗人的创作,促进了后世诗人对古代诗歌典型的摹学,扩大了陶诗的传播与影响。
关键词:集句 诗歌 陶渊明 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4)01-0001-06
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在我国的诗歌史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这不仅表现在此后出现了田园诗派,而且在历代诗坛上还产生了大量的“和陶诗”“拟陶诗”和“集陶诗”。比如南朝诗人鲍照就有《学陶彭泽体奉和王义兴》,江淹也曾模拟写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而且江淹的拟作曾一度被收入陶渊明的诗集之中,诗评家钟嵘评论江淹“诗体总杂,善于模拟”1,江淹的拟陶诗可以说是达到了别人难以辨识诗歌作者的程度。这也说明,陶诗受到了当时诗人的极大关注,开始具备了诗歌创作形式和风格典型的意义。宋代以来,诗坛上不断出现“和陶诗”与“集陶诗”,同样也是作者以陶诗文本作为参照而进行的创作,这类作品跟陶詩的关系,当然是属于诗歌史和文学史中所说的影响问题,但又不仅仅如此,它更多地是逐渐转化为创作者利用陶诗文本的重新组合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载体,以及作为其诗歌和文学“技艺”展示的一种方式,也属于文学和诗歌创作的范畴。就“集陶诗”而言,它的产生与集句诗体本身的发展,与陶诗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集陶诗的文献资料颇多,本文在广泛搜集历代集陶诗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集陶诗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探讨集陶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和文学史上的影响。
一、集陶诗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集陶诗的产生与发展,跟我国集句诗的发展密不可分。关于集句诗,明代的谢天瑞说:“集句者,集古人之句以成篇。宋王安石始盛,石曼卿大著。”2也就是说,集句这种形式的诗歌写作,在宋代之前并不太流行,到了宋代,在王安石等诗人的倡导与影响下才开始盛行。需要关注的是,在此时的集句诗中,还没有专集陶诗者,黄庭坚的《铜官县望五松山集句》也是集李白、杜甫、韩愈、陶渊明等多位诗人的诗句而成,非专集陶渊明的诗句,所以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集陶诗”。现存可以考证的最早的集陶诗,应该是南宋项安世的《辑陶句送胡仲方东归四首》。自此以后,“集陶诗”才正式登上了诗歌史的舞台,如宋末元初的黎廷瑞,就有《集陶句题吴雅翁心远堂》等作品。但宋代的“集陶诗”在其时的诗坛上也没有形成一种风尚,集陶的诗人和作品也不多。到了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如元好问、刘因等都有创作“集陶诗”,且由于他们在文坛上的影响,此后“集陶诗”逐渐被文人学者所接受,代有创作。可以说,“集陶诗”的发展,跟这些文人学者的参与和影响是分不开的。而明代是“集陶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不仅表现在集陶诗人与集陶诗作的增多,而且出现了集陶为绝、集陶为律。明成化年间,江源就有《闲居杂言》,为集陶绝句三十首,而“律陶诗”的专集也在晚明出现。
晚明的王思任(1574—1646)十分推崇陶渊明的作品,著有律陶诗一卷,将陶渊明的五言古诗集句为五言律诗。集陶为律,这在此前的集陶诗中从未出现过,王思任《律陶序》云“戏以先生诗作律”1,即表明他在进行集陶为律的创作和对陶渊明作品的推崇,同时也与他提出的诗歌创作应当追求“趣”的审美意味有关。另一方面,陶诗是古体诗,而律诗要求谨严的诗歌创作格式,在平仄、声调及对仗等方面,都有其固定的范式,而此前的集陶诗在诗歌体式上都是模仿陶诗,均为古体,因此集陶为律在集陶诗史甚至是集句诗史上都有着独创性的意义。王思任的律陶诗共三十四首,有的题目是直接取自陶诗的,比如《归园田居》《杂诗》《九月闲居》,有的则是模仿陶诗的题目,如《游某夫人墓柏下》《怨诗时迭至西河之痛》等,其他的则是自拟诗题,如《冬日座师胡观察招同祝刺史过弈》等。在集陶诗句的选择上,王思任对于陶诗的版本推敲并不怎么仔细,以至于将江淹的拟作也一并集入,对于王思任集陶为律的这种做法,后来的文人学者大多是持肯定态度的。比如,陶汝鼐《律陶诗卷跋》就说:“予尝戏谓山阴此举,正与驱陶公束带见督邮无异,然其属对命篇,亦有绝妙者。”2他认为王思任这种集陶为律的做法虽有勉强之感,但从承袭陶氏诗歌的创作风格上讲,又有可称道者。周筼《律谢》也说:“山阴王季重先生,集陶句为律,声辞谐畅,宛若天成。”3以此来看,王思任集陶为律诗歌的艺术价值确实得到了许多诗评家的充分认可。自王思任的律陶诗产生以后,晚明的仿效者逐渐增多,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黄槐开。黄槐开4十分企慕陶渊明,作《敦好斋律陶纂》一卷,共二十七首;与王思任同时的沈德符(1578—1642)也多有律陶诗之举,这应当是受到王思任等人的影响,其《清权堂集》载其《友访》《舟集》《快饮》等律陶诗作达到十九首之多。
集陶诗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这一时期,随着清军入关,明朝的一些士大夫和文人学者多以陶渊明为效法对象,通过集陶来寄慨,由此也出现了很多的集陶诗集,这也是集陶诗史上的新现象,比如冐起宗、周廷赞、陶汝鼐、文德翼、赵世英、李邺嗣、吴肃公等,都有集陶诗的专集。在这些集陶诗人中,以徐介(1627—1698)的集陶诗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其《集陶新咏》就有六卷,国家图书馆藏有清抄本。其《集陶新咏自序》云:“仆之集此,非敢游戏词章,掉弄笔墨也。直以赋性刻峭,吐言悲愤,温厚和平,有垂诗教,藉兹服习之深,冀获陶铸之益,挹其雅度,祛此褊衷,畅彼逸情,销我愁思云耳。”5王思任的律陶是他的一种尝试,或有些“掉弄笔墨”,而徐介则说“非敢游戏词章,掉弄笔墨”,是“悲愤猝发”之作,由此可以窥知徐介集陶是为了寄慨。徐介所集陶诗的数量很多,四言共八十六章,五言共一百三十七首。施相《贞白斋诗集引》认为,徐氏“析集《三百篇》、陶渊明、杜子美、文父山、郑所南诸什,皆独出机杼,惨淡经营,满志会心,悉如己作。虽原诗不无累句,一经裁制,辞意顿新,不特近难其比,求之前代,鲜有及者”1。魏禧《徐孝先诗叙》亦言其“借古人诗以自陶写,为集陶、集杜若干篇,既成,则与孝先所自为诗如出一手”2。
二、集陶诗产生的缘由
明清两代,集陶诗的作者大为增多,大多数诗人为其时之朝廷重臣和文人学者,如清代的颜检(1755—1833),张维屏称其“三世封圻,八州旌节,门第之盛,世业之隆,虽汉之杨、邓,唐之李、崔,不是过也……后见《集陶》诸篇,妙造自然,知公平日寝馈于陶集者深矣”3。而明末清初安庆僧超易,也著有《东山律陶》诗集。自集陶诗出现以来,各种作品可谓层出不穷。综而观之,其集陶诗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崇陶与效陶
关于集陶诗的缘由,大多是源于作者对陶渊明人格品行和诗歌创作艺术的推崇,由崇陶而到集陶,这种类型的集陶诗也可视为对陶诗的效仿。如明末的黄槐开,“生平慕陶靖节之为人,作《律陶纂》一卷”4。就是基于他对陶渊明人格品行和诗歌创作艺术的企慕。清初张晋在《律陶自序》中亦云:“律陶无他,爱陶、敬陶。”5文德翼有《不厌亭集陶》,他的集陶也是缘其崇陶而起,“举南宫时,惟有陶诗晨夕……浪游吴越间,他多镂玉范金以相遗贶,余独以陶集为贽……近取陶诗,效季重律之,得四十首”6。韩梧村在壮年之时即隐居龙山,其行事作诗都在仿效陶渊明,所以方都秦《韩梧村集陶序》评价韩梧村的集陶诗云:“韩子之所遇与先生不尽同而得先生之心者,自能学先生之口也。”7由此可见,由于作者对陶渊明的推崇,往往在创作和行事上模拟陶渊明,进而达到其效陶的目的。这一类的集陶诗,在诗歌形式上虽有四言、五言,有古体,有律诗,但其所表达的主题大多与陶诗类似,基本没有超出陶诗的范畴。
(二)借陶以寓志
借陶以寓志,就是诗人借集陶诗以寄寓自己的志趣,此类诗作在集陶诗中也是为数不少的。其虽借陶诗作为创作的载体,但所表达的往往是作者自己的情感。清代陈玉璂《顾伊人集唐诗序》曾说:“作诗莫不善于窃,窃之善者,每能窃古人意以为我之词。然窃古人之意,虽窜易其词,仍为古人之诗;若直用古人词而运以我之意,则无不可为我之诗。”8这里提出了一个如何“为我之诗”的问题,作者认为,集句诗必然要引用前人的词句,但如果不能在诗作中运以己意,就与抄袭剽窃无异,好的集句诗无不在写己意的层面上下功夫,最后使之成为自己的作品。吴肃公有《律陶》一卷,其《律陶自序》亦云:“集诗役古语,而必情与境悉我焉,不然,是以古人集古人也。比词而设题,虽工奚与我?……余读渊明诗,盖多所感发,因题缀律,先后存之,得若干首,要之偶寄尔。必斤斤焉集古以为工,则又古人役我矣。”9他提出,之所以集陶是源于“多所感发”而作,因此“情与境悉我”,并非局限于“集古以为工”;换言之,他认为集陶诗句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要为我所用,其最终的目的还在于能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即借陶渊明的诗句寄寓自己的心志。正因如此,他的集陶诗如梅枝凤所说“其《律陶》一册,则借柴桑之语,以达其怀”1。即是说,虽然借用了陶渊明的诗句,但所表达者又是出于诗人己意。如彭孙贻集《桃花源记》诗共十首,今录一首:
避世遂一往,行迷欲何之。郡邑既乱后,高陵自为池。无复乐田舍,终焉绝交知。去去舍所亲,入山从此辞。寻溪得异境,乃及桃花时。2
彭孙贻之父彭期生为南明隆武帝的太常寺卿,清军攻破赣州之后,彭期生战死。入清以后,彭孙贻坚决不仕,闭门著述。他集《桃花源记》为诗,主要是借以表达自己对当时形势的看法,明朝倾覆,父亲战死,家国破亡,无以寄托自己的悲愤之情,彭期生希望通过对陶渊明作品的追踪,寻求其心中之桃源异境,所以他的集陶诗创作主要立足于自己的身世遭遇,其中的“郡邑既乱后,高陵自为池。无复乐田舍,终焉绝交知”等句,应是他其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寻溪得异境,乃及桃花时”也寄寓了作者对桃源乐土的期望。明末清初是集陶诗的繁盛期,在这一时期,不少明朝遗民和隐士多有集陶,他们集陶的目的主要是借陶以寓志。
(三)集陶以进技
集句诗由于其文本来源的特殊性,要创作出质量较高的作品并非易事,所以有的学者如陈梓《余愚谷集唐诗序》也感慨集句诗创作之难,“夫集诗难于作诗”3。可见集句诗看似简单,但创作起来难度很大。正因为如此,在集句体诗歌的范围之内,集陶尤其是律陶,更为考验诗人的才思技艺。方都秦《程山人律陶诗序》云:“山人遇王、黄所得句则避之……王、黄丁渊明首中,戓采两韵,且古韵通用,而山人独取一韵,尤奉隐侯三尺,不益难乎?……夫渊明不喜多作诗,五言仅百首,而山人忽增益强半。”4这也说明,程山人在集陶诗方面虽然很有成就,但也存在明显的过于追求形式的倾向,由此可见集陶诗创作是有难度的。由此,不少诗人认为,能写好集陶诗,对其诗歌创作的技艺也是一种磨练。陶诗的数量不多,可集成律者有限,程山人能谨守格律,对前人已集成句且避之,这种对诗歌艺术“工”与“奇”的追求,体现了他有磨练自己诗歌创作技艺的想法。值得一提的还有清代的梁玉绳 (1745—1819),其《清白士集》卷二十七有集陶诗四十首,许祖京在其集陶诗后跋云:“靖节诗仅百六十馀首,造语淡峭,绝去蹊径,故集靖节诗尤难,今读谏庵集陶诸作,一首只用一句,本题不用本诗,翻旧生新,如自己出,可谓工矣。”5这种“一首只用一句,本题不用本诗”的集陶方式,很明显也体现作者在练习诗歌技艺方面是比较执着的。其实,从集陶为古诗,再到律陶诗,本身就是诗人们对诗歌艺术技巧追求的结果。尤其是在经过唐宋时期的诗歌繁荣期以后,到了明清两代,就古体诗的创作艺术技巧而言,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但诗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也没有就此止步,不停地在寻求和发现新的表达方式。因此,集陶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艺术表达体式,尽管创作难度较大,但却能使文人学者更多地参与其中。
三、集陶诗的诗学价值
虽然集陶诗在宋元时期已经出现,但当时的作者为数不多,作品也比较零散。明代是集陶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集陶诗人与集陶诗作不断增多,而且出现了集陶诗的专集,律陶诗也在晚明出现。明清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僅集陶诗集就达七十馀种6。此外,一些诗人虽没有集陶专集,但其集陶诗往往达数十首之多,可见集陶诗逐渐成为诗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诗歌体式。同时,明清以来,随着集陶诗作品的不断增多,对集陶诗进行讨论的诗评家也不断增加。对于集陶诗的诗学史和文学史价值,许多学者都有较为广泛且深入的探讨。归纳起来,大致有几下几个方面:
首先,“集陶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体式,丰富了诗人的创作。自唐、宋以后,陶诗受到许多文人学者的推崇,可以说,集陶诗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新的诗歌体式,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清代学者凌廷堪说,“集陶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出现,也即“又向诗家辟一途”1。从集陶诗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他的观点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在诗歌体式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的明清时期,如何在诗歌的创作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也是当时的诗人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此前的集唐、集杜等集句诗已经发展得比较充分,集陶诗可谓集句诗的承续和发展,作为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受到文人学者的关注也就不难理解。
在众多的集陶诗作中,描写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的作品占大多数,如明代袁华《东皋隐居集陶诗》二首,其一有“结庐在人境,种苗在东皋”2之句,又如清欧阳厚均《田家词集陶四首》其三有“春秋多佳日,闲饮自欢然”3,这些作品大多沿袭了陶诗自然平实的诗歌风格。
但随着集陶诗创作的不断发展,诗人集陶所要表达的内容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如有以集陶形式表达赠别的:明初宋讷《送崔判簿朝京诗序》就记载了当时的滑县簿崔景文因考绩赶赴京城,滑县的朋友不忍其离开,在临别之际以歌赠之,“或拟古集陶,或效贺体建体,以至为唐近体”4。王士禛有《集陶寄讱庵》诗,其序云:“讱庵顷有古诗四章见赠,其末章相勖以孔孟之旨,惧不敢当属,方南归,未暇报也。斋居少事,偶集陶诗,因以酬赠,取足达意云尔。”5也有诗人通过集陶诗来进行唱和的,如范凤翼的《新春怀冐嵩少先生因其以集杜律陶见惠余乃集律陶中二首致之》。甚至出现了集陶形式的咏物诗,如齐召南有《绕屋梅花》,陶渊明的诗中本没有出现过梅花的意象,但齐召南通过对陶渊明诗句的重组,在其诗中营造了梅花绕屋的意境,可谓是一种新的创作方法。杨伟坤有集陶《咏花五首》,分别是《木香》《石岩》《酴醿》《蜀葵》《秋兰》。清代的张伟庚有集陶《游仙三首》,其所表达的又是游仙的内容。又有挽诗,如明代何乔新《集渊明句挽吴处士》,倪谦《集陶挽王守正主事》;还有题画诗,如明代边贡有《题放鹤图集陶句》;甚至后来有集陶题照诗, 如清代纪大奎《集陶为俞雪屏题照》等。可见,集陶诗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这也大大拓展了集陶诗的表现内容。
其次,集陶诗与摹学古诗的问题。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说:“唐而后,乐选律绝,种种具备,无复堂奥可开、门户可立。”6正因如此,从诗歌创作论上,明代诗学在总结诗歌源流之脉络的同时,竭力主张摹学古代诗歌中的典型作品。文坛后七子的王世贞在指导学诗的具体方法上,将陶诗也纳入摹学范围,“其诗须取李、杜、高、岑、王、孟之典显者熟之有得,而稍进于建安潘、陆、陶、谢”7。在摹学古代诗歌典型方面,王世贞将陶诗纳入其师法的范畴,较前七子而言,王世贞显得比较融通。对于学诗者来说,王世贞也算提供了一种博取各家之长学诗的路径。而李攀龙对陶诗的关注则体现在其编选《古今诗删》上,陶渊明的诗歌大量被选入《古今诗删》中,在该书卷七《晋诗》部分选录了陶诗二十四首,这也说明李氏是充分认可陶诗的艺术价值的。徐其相有《咏物集陶》一卷,是律陶诗,他对古体与近体关系的研究也颇值得注意,其《随游小草自序》云:“近体则直从古体中来者也。”1提出近体源于古体,古诗是源而近体是流的观点,这也可视其为“集古为律”提供了诗理上的支撑。就“律陶诗”创作而言,陶诗本身是古体,而律诗又有严格的格律、声调的约束,要将古诗句转化为律诗,对作者来说要求甚高,所以律陶诗的创作过程,也是作者摹学古代诗作典型的体现。
再次,“集陶诗”的出现也扩大了陶诗的传播与影响。“集陶诗”的产生及其在明、清两代的繁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了陶诗在当时的传播概况。其实,集陶诗的出现与陶诗的传播是相互的。一方面,正是由于陶诗的影响,受到后世文人学者的推崇与模拟,才有了集陶诗的出现。另一方面,像王思任与黄槐开等诗人的集陶诗,往往被附于刊刻的陶集之后,如明崇祯六年刊本《陶渊明集》八卷本,就附录王思任与黄槐开的律陶诗,清乾隆二年刊《陶靖节诗集》四卷本,也附录王思任律陶诗。这样的一种编刊方式必然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既扩大了集陶诗的影响,也引发众多文人学者对陶诗的效仿模拟。而集陶诗的创作又离不开对陶诗文本的参照,集陶诗的兴盛以及陶诗风格的流行,势必也会扩大陶诗的影响力。就集陶诗而言,从后世众多的集陶诗人与集陶诗作来看,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影响可见一斑。而明清文人学者的集陶,也并非单纯地将集陶作为一种简单的文字表现形式,而更多地将其作为抒情言志的一种载体,在这个意义上,集陶诗的内容又是十分丰富的,如张晋《律陶自序》就说:“既以古人铸今人,直浑融莫间,信有合钟聚酒之意。”2此外,集陶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体式,甚至成为一种通行的写作方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正是在律陶诗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律谢诗。清代周筼有《律谢》六首,他也认为自己是受到律陶诗的影响,“山阴王季重先生集陶句为律,声辞谐畅,宛若天成,予思三谢一家言为排偶之始,因祖其体转为律谢”3。清代张吴曼甚至有《律苏和陶》三十首。可见,集陶诗对其他类型的集句诗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集陶诗自宋代以来逐渐为文人学者所接受,充分体现了陶诗的艺术价值,以及在诗歌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集陶诗的盛行,也说明陶诗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能源源不断地让后世的文人学者从中汲取创作经验,这也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可以说,正是由于陶诗的艺术价值,才有后世不断创作的集陶诗,而集陶诗的盛行也扩大了陶诗的传播与影响。
Discusses the Ji Tao Poetry 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Deng Fuhua
Abstract: As a type of Jiju poetry, Ji Tao Poetry originated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developed greatly in the Ming Dynasty.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many poets and collections of Tao's poems, and which were also produc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Many poetry critics have given a high evaluation of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value of Tao's poems. There are roughly three reasons for investigating the collection of pottery by later literati scholars : worshiping pottery and imitating pottery, borrowing pottery to contain annals, and collecting pottery to improve skills. As a new form of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and literature, Tao's poetry has enriched the creation of poets, who promoted the typical imitation of ancient poetry by later poets, and expanded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Tao's poetry.
Key words: Jiju;poetry;Tao Yuanming;Influence
責任编辑:李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