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纪志人名考证

2024-04-09 18:02孙利政
贵州文史丛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校勘宋史

孙利政

摘 要:《宋史》由于成书仓促等原因,虽史料极丰,然讹谬颇多,历代学者在《宋史》校勘上已取得较多成果。文章通过版本比勘及史源、同源文献的查考,对《宋史》纪志部分十六个人名异文进行考订。

关键词:宋史 人名 校勘 本纪 志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4)01-0034-08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书,虽史料极丰,但由于成书仓促等原因,讹谬颇多,历代学者在《宋史》文字校勘上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如在版本方面,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校勘精审,是至今最为权威和使用较多的《宋史》版本。在专著方面,代表性论著有顾吉辰《宋史比事质疑》和《宋史考证》,订正了《宋史》中的大量文字及史实讹误。对于专有名词而言,如人名,因其具有指向的固定性和唯一性,当其与史源文献或同源文献存在异文时,通常会出现讹误。汪圣铎、李德辉等学者撰有专文订正《宋史》的人名讹误。1笔者亦通过版本比勘及史源、同源文献的查考,对《宋史》纪志部分十六个人名进行分析,考订讹误。

一、高振——高伯振

《钦宗纪》载:“(靖康元年闰月)壬子,金人攻通津、宣化门,范琼以千人出战,渡河冰裂,没者五百馀人,自是士气益挫……姚仲友死于乱兵,宦者黄经国赴火死,统制官何庆言、陈克礼、中书舍人高振力战,与其家人皆被害。”2

按,高振,当作“高伯振”。考《靖康纪闻》载:“(靖康二年正月)初七日,四壁都巡检使范琼为中书舍人高伯振致齋于慧休院。先是,城陷日,中书舍人高伯振与老母稚子全家俱死于乱兵,至是遗骸狼藉,无与殡瘗者,琼出己钱为殡于僧舍,及作斋荐悼。”3《宋会要辑稿·运历一》载,孝宗隆兴元年礼部员外郎兼权秘书少监刘仪凤等言:《靖康日历》合立传姓名四十一人,其中有“中书舍人高伯振”1,《皇宋十朝纲要》详记徽宗时期中书舍人凡一百二十人,有“高伯振”之名而无“高振”2。吕祖谦《东莱公家传》亦载:“中书高舍人伯振微服匿里舍,为虏所族。”3由此可证,《宋史》“高振”乃“高伯振”脱误。

二、范黼——范仲黼

《光宗纪》载:“(绍熙四年六月)戊戌,秘书省著作郎沈有开,著作佐郎李唐卿,秘书郎范黼、彭龟年,校书郎王奭,正字蔡幼学、颜棫、吴猎、项安世上疏,乞寝姜特立召命。”4

按,范黼,当作“范仲黼”。《南宋馆阁续录·官联》载“范仲黼,(绍熙)三年十月除(秘书郎),四年八月为著作佐郎”5,“范仲黼,(绍熙)四年八月除(著作佐郎),五年八月为著作郎”6,“范仲黼,字文叔,成都双流人,淳熙五年姚颖榜同进士出身,治诗赋。(绍熙)五年八月除(著作郎),十月知彭州”7,又《撰述》载“(绍熙)四年五月,恭和御制赐陈亮以下诗”,原注:“著作郎沈有开,秘书郎范仲黼、彭龟年,著作佐郎李唐卿、王容,校书郎王奭,正字蔡幼学、颜棫、吴猎、项安世各一首。”8楼钥有《太常博士陈棅秘书丞,著作佐郎李唐卿著作郎,秘书郎范仲黼著作佐郎,校书郎王奭秘书郎,正字蔡幼学校书郎》9,《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范仲黼,著作郎兼权礼部郎官”10。《宋史·留正传》称“初,刘德秀自重庆入朝,未为正所知,谒正客范仲黼请为言”11,《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则称“(刘)德秀初以重庆守入朝,不为时相留正所知,著作佐郎范仲黼,正客也,请为之地”12,是即此人。由此可证,《宋史》“范黼”乃“范仲黼”脱误。

三、庄梦诜——庄梦说

《理宗纪》载:“(绍定三年)夏四月己卯,漳州、连城盗起,知龙岩县庄梦诜、尉钟自强不能效死守土,诏各削二秩罢。”13

按,庄梦诜,当作“庄梦说”。《大明漳州府志·吏纪·历官志》载宋龙岩县令凡二十七人,其中庄姓县令仅“庄梦说,绍定间任”14一人。《大明漳州府志》自称“陈祐之《题名记》并《续记》可考”,所据《题名记》《续记》作者陈祐之即宋绍熙间龙岩县令,是所记当属可信。同书《礼纪·艺文志》载淳祐元年(1241)黄朴《(漳州)龙溪虎渡桥记》载“嘉定甲戌,郡侯宗正少卿庄公夏更治之,累石为址,舆梁其上而亭焉。后二十四年,嘉熙改元,桥圮于毁……庄公嗣子梦说贰郡五羊,捐赀佑之”15,又《景定严州续志》载桐庐县知县有“庄梦说,通直郎。绍定元年三月十七日到任”16,当即一人。据此,《宋史》“诜”当为“说”字形误。

四、赵昌——赵昌言

《五行志》载:“(太平兴国六年)湘阴县万寿寺松根,芝草二本生,转运副使赵昌献芝。八月,再生四本,昌又献。”1

按,赵昌,当作“赵昌言”。湘阴为荆湖南路潭州属县2,其时荆湖转运副使为赵昌言。《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九》载:“(太平兴国)六年正月十六日,分遣朝臣为京东、江西、江南、两浙、剑南、荆湖转运副使:左拾遗直史馆石熙古、王沔、宋潭、张齐贤、徐休复、赵昌言预其选……(九月)废诸道转运副使并同转运使,三十人并为诸州知州:……赵昌言袁州。”3《永乐大典》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湘阴知县程文度撰《重修湘妃庙记》云:“右补阙、直史馆、荆湖南转运使赵公昌言,博学雄才之士也,自临职司,克丰邦计,奉公之外,继绝为心……旧碑潭州剌史沈传师书题,赵公昌言以碑辞残缺,将坠于地,虑湘君、湘夫人之灵迹渐于湮没,遂采新石,重刊旧文,仍以碑阴见托为记。”4《宋史·赵昌言传》称其太平兴国时“拜右拾遗、直史馆,赐绯鱼。选为荆湖转运副使,迁右补阙”5,又《王旦传》称“赵昌言为转运使,以威望自任,属吏屏畏,入旦境,称其善政,以女妻之”6。据此,《宋史》“赵昌”“昌”当为“赵昌言”“昌言”脱误。

五、高汉英——高汉美

《五行志》载:“(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七月)亳州团练使高汉英献芝八本。”7

按,高汉英,当作“高汉美”。《宋会要辑稿·礼五一》载:“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七月十九日,亳州团练使高汉美遣判官李好问与父老、僧道、举人赵永等三千三百六十人诣阙,请车驾朝谒太清宫。对于从政殿,赐酒食、缗钱遣之。”8《宋史·真宗纪》载,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七月“己酉,亳州官吏父老三千三百人诣阙请谒太清宫”9,与《宋会要辑稿》所载“亳州团练使”等语相合。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注引《真宗实录》载,真宗天禧四年“正月辛未,命高汉美监修澶州决河”10,又《宋史·王继忠传》载,“真宗宫邸攀附者”有“高汉美至郑州团练使”11。由此可证,《宋史》“高汉英”乃“高汉美”之误。

六、余献卿——俞献卿

《五行志》载:“(大中祥符九年)八月,知庐州余献卿献芝二本。”12

按,余献卿,当作“俞献卿”。刘敞《公是集》载,《大中大夫行刑部侍郎致仕上柱国赐紫金鱼袋俞公(献卿)墓志铭》称其“选殿中丞,知庐州慎县。又换杭州仁和县”13,《宋史·俞献卿传》亦载:“历知慎、仁和二县。”1又《真宗纪》称“(大中祥符三年九月)癸巳,杖杀人内高品江守恩于郑州,知州俞献卿坐论救削一任”2,《职官志》称“在京若尚書工部侍郎俞献卿”3,其中所言“俞献卿”者,当即此人。

七、周祀——周杞

《五行志》载:“绍兴二年,常州大旱。帝问致旱之由,中书舍人胡交修奏守臣周祀残酷所致,寻以属吏坐赃及杀不辜,窜岭南。”4

按,周祀,当作“周杞”。孙觌《宋故端明殿学士左朝散大夫致仕安定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赐紫金鱼袋赠左中大夫胡公(交修)行状》载:“周杞守常州,坐残虐免,众怒不厌,会大旱,上御迩英,问所以致旱之由,对曰:‘此殆杞佚罚之故。以杞属吏。杞疑公谗之,上书告公罪。宰相建遣所善大理丞胡蒙诣常按验,不如书,反复究穷,吹析毫毛,故群从多抵罪者,公独倏然无一发之挂。寻请宫祠,除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是岁绍兴二年也。”5《宋史·胡交修传》载其事同,亦作“周杞”6。又《宋史·高宗纪》载:“(建炎三年十二月)辛巳,陷常州,守臣周杞遣赤心队官刘晏击走之。”7“(建炎四年三月)壬子,金人入常州,守臣周杞弃城去。”8《刑法志》载:“高宗性仁柔,其于用法,每从宽厚,罪有过贷,而未尝过杀。知常州周杞擅杀人,帝曰:‘朕日亲听断,岂不能任情诛僇,顾非理耳。即命削杞籍。”9文中所言“周杞”者,当即此人。

八、俞光——俞充

《河渠志》载:“(熙宁)十年五月,荥泽河堤急,诏判都水监俞光往治之。”10

按,俞光,当作“俞充”。《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熙宁十年九月壬申)会荥泽河堤将溃,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11与司马光《涑水记闻》所载同12。《宋史·俞充传》亦载:“(充)熙宁中为都水丞,提举沿汴淤泥溉田,为上腴者八万顷……召判都水监,进直史馆。”13据此,《宋史》“光”当为“充”字形误,又“五月”疑为“九月”字误。

九、沈维宗——沈继宗

《礼志》载:“(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封禅毕,加号泰山为仁圣天齐王,遣职方郎中沈维宗致告。”14

按,沈维宗,当作“沈继宗”。《宋史·沈继宗传》载:“以荫补西头供奉官。(沈)伦作相,授水部员外郎,加朝散大夫。迁都官、职方,知浚仪县,转屯田郎中,出知单州。……继宗贵家子,倦于从吏,既因疾,以将作少监致仕。东封岁,求扈从,复授职方郎中。礼毕,改太仆少卿、判吏部南曹,迁光禄少卿、判三司三勾院。”1《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载:“(咸平元年)十一月,以职方郎中沈继宗为将作少监致仕。继宗列官中外,以贵家子擢出任,称疾假满,故有是命。”2《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大中祥符四年六月辛卯)光禄少卿沈继宗副之。”3据此,大中祥符元年沈继宗复任职方郎中,扈从封禅,是《宋史》“维”当为“继”字形误。

十、狄国宝——狄国宾

《礼志》载:“先是,仁宗尝录唐张九龄九代孙锡,狄仁杰裔孙国宝,郭子仪孙元亨,长孙无忌孙宏,皆命以官。”4

按,国宝,当作“国宾”。《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庆历三年三月)壬辰,以华州明法狄国宾为本州助教。国宾,仁杰之后。分仁杰告身以与枢密直学士狄棐,棐因奏录国宾一官,而自称仁杰十四世孙。”5《宋史·狄棐传》载:“有狄国宾者,仁杰之后,分仁杰告身与棐,棐奏录国宾一官,而自称仁杰十四世孙。”6梅尧臣有《赠狄梁公十二代孙国宾》7,司马光《赠狄节推》题下原注:“国宾,梁公之孙。”8《宋史全文》载:“(熙宁元年)六月癸卯,以同州明法魏道严为本州司士参军,前邠州观察推官狄国宾注拟陇州职官一任。以判永兴军韩琦言‘道严,唐郑国公征裔孙;国宾,梁国公仁杰十二代孙故也。”9《燕翼诒谋录》载:“前代名贤之后累经褒表,最显著者四人:一曰狄梁公仁杰……庆历三年三月壬辰,诏以狄公孙华州明法狄国宾为本州助教。”10诸书所记狄氏为狄仁杰“十四世孙”“十二代孙”有异,然称其名“国宾”则同,是《宋史》“宝”为“宾”之误字。

十一、尹东玽——尹东珣

《礼志》载:“建炎四年,南平王薨,差广南西路转运副使尹东玽充吊祭使,赐绢布各五百匹。”11

按,尹东玽,明北京国子监本、清武英殿本均作“尹东珣”,疑是。“尹东玽”其人无考,检李纲《建炎时政记》载:“(建炎元年七月)尹东珣除金部郎官。”12年代、姓名相似,当即此人。又汪藻《浮溪集》载《驾部员外郎尹东珣库部员外郎制》13,曾几《茶山集》载《送尹叔(东珣)之象州》诗14,当系一人。

十二、唐叔问——唐淑问

《选举志》载:“宣仁太后听政,诏范纯仁为谏议大夫,唐叔问、苏辙为司谏,朱光庭、范祖禹为正言。”1

按,唐叔问,当作“唐淑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神宗元丰八年十月丁丑)中旨除朝议大夫、直龙图阁、知庆州范纯仁为左谏议大夫,朝请郎、知虔州唐淑问为左司谏,朝奉郎朱光庭为左正言,校书郎苏辙为右司谏,正字范祖禹为右正言,令三省、枢密院同进呈。”2同书“元丰八年六月戊子”条载,司马光奉诏荐举贤才有“朝请郎唐淑问,行己有耻,难进易退”3语,“哲宗元佑元年二月辛未”条载:“新除左司谏唐淑问改差管勾灵仙观,淑问初未供职,以疾丐闲,许之。”4《宋史·唐淑问传》亦载:“哲宗立,司马光以其‘行己有耻,难进易退而荐,召为左司谏,以病致仕,数月卒。”5足证此文“叔”为“淑”之误字。

十三、孙仲——孙冲

《艺文志》载:“孙仲《遗士传》一卷。”6

按,孙仲,当作“孙冲”。《玉海·艺文》引《国史志》曰:“孙冲《遗士传》一卷。”7《宋史·艺文志》即据四种《国史艺文志》删合而成。又《玉海·艺文》引《国史志》曰:“孙冲《五代纪》七十七卷。”8《宋史·艺文志》著录同9。考《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仁宗景祐三年七月)庚寅,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孙冲上所撰《五代纪》七十七卷,降诏褒答。”10《宋史·孙冲传》载:“(孙冲)入判登闻鼓院,兵部郎中、直史馆、知河中府,徙潞州,复为河东转运使,迁太常少卿,擢右谏议大夫,复知潞州,迁翰林院学士。”11是此即《国史艺文志》所载《遗士传》《五代纪》作者为孙冲,《宋史》“仲”字当作“冲”字。

十四、李说——李訦

《艺文志》载:“李说《黄州图经》五卷。”12

按,李说,当作“李訦”。《直斋书录解题》载:“《黄州图经》四卷《附录》一卷,李宗谔祥符所修《图经》,亦颇有后人附益者。郡守李訦又以近事为《附录》焉。訦,参政邴汉老之子也。”1《宋志》称“五卷”,即合《附录》而言,遂误以《附录》作者“李訦”为《图经》作者,又讹“訦”作“说”。考李訦字诚之,乃李邴之孙,《书录解题》称其子,误,淳熙中除通判漳州,擢知黄州,累官至宝文阁待制,生平详见真德秀《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李公(訦)墓志铭》2。又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九月,朱熹撰《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称“今太守李府君侯乃能原念本始,追诵遗烈,立二夫子之祀于学宫……李侯名訦,字诚之”3,是李訦《附录》当作于绍熙初年。又《方言》谓“允、訦、恂、展、谅、穆,信也。齐鲁之间曰允,燕代东齐曰訦”4。是其名“訦”与字“诚之”语义相近,亦其旁证。

十五、张宏国、张宋图——张宏图

《艺文志》五行类载:“张宏国《五行志讹辨》一卷。”5又历算类载:“张宋图《史记律历志讹辨》一卷。”6

按,“张宏国”“张宋图”疑皆当作“张宏图”。《宋史·艺文志》子类天文类载:“张宏图《天文志讹辨》一卷。”7天文、五行、历算乃相关之学,三书卷数及命名“讹辨”相同,作者名近似,疑当系一人。“张宏国”“张宋图”其人史籍无考,《玉海·郊祀》载:“嘉泰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增太子星、庶子星、宋星、感生帝四神位。以张宏图进《南郊辨驳》,从其言也。”8《宋会要辑稿·礼二五》文同9。又《文献通考·郊祀考》载:“宁宗嘉泰三年,秘书省言:‘看详福州进士张容图缴进《南郊辨驳册》内太子、庶子之星,以为皇储未庆,理宜加祀。并宋星乃国朝受命之符,兴王之地,及感生帝本朝系火德,尤宜尊崇,乞并特加祀于圜丘。容图所陈数事,实关国体,辞理可采,乞下礼、寺施行。从之。”10所载与张氏其时曾用五行之学说事相合,唯“容”当为“宏”字形讹。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张巨济,字宏图,福清人。嘉泰间上书宁宗,以‘慈懿欑陵今在湖曲。若陛下游幸,則未免张乐。此岂履霜露之义?宁皇感悟其言,旌转一秩,由此湖山遂无清跸之声,非特俭德云。御鹢至沈于波臣。”11弘治《八闽通志·人物》“福州府”下亦载:“张宏图,字巨济,福清人。精于星历,尝论宋朝记礼者多讹舛,因著《大礼记》数卷及万言书,诣阙上之。大概论祀天神位次之失。复上书论太子星,因及皇嗣。赐官保议郎。嘉泰间,复上书宁宗,以‘慈懿太后攒陵今在湖曲。湖上宴游,岂履霜露之义?宁宗感悟,沉御鹢于水,转官一秩,旌之。”12“宏图”为张氏名或字或存异说,然皆可证《宋史》“宏国”“宋图”有误,实乃“宏图”。

十六、结语

在历史文献中,基于人名具有指向的固定性和唯一性,通过对《宋史》纪传部分十六个人名进行版本比勘,尤其是对史源文献或同源文献的查考,可证《宋史》之文字存在较为常见的脱文和形讹问题。笔者认为,校勘史籍,除了以篇章为单元外,应当充分查阅相关史籍,利用已载人名、地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索引进行专题校勘,对全书出现频次极低(如一次)和形音相近的专有名词进行逐一考辨。

Correction of and Names of the Benji(本纪) and Zhi(志) in Songshi(宋史)

Sun Lizheng

Abstract:Songshi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its many errors due to its hasty completion and other reasons. Scholars of the past dynasties have made relatively rich achievements in the collation of Songshi. However, the proofreading is like sweeping away the dus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versions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historical sources and documents of the same origin, the paper discusses and corrects the errors of the 16 different names of people with strong fixity and uniqueness in the Benji and Zhi of Songshi.

Key words: Songshi;Names;Collation;Benji;Zhi

责任编辑:石 峰

猜你喜欢
校勘宋史
孝母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宋史·文天祥传》述评
朝鲜王朝正祖君臣的“宋史”认识与《宋史筌》之修撰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赵壹《非草書》校勘研究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文选平点》魏晋南北朝文论札记
《聊斋志异》与“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