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与提升路径

2024-04-09 07:22张琦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高质量发展

张琦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提质优效关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从评价之向、评价之据及评价之域整体统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立足于全人员性、全过程性、全方位性的基本特征,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提升路径,在问题导向上把握多方诉求,在内容导向上提升衔接设置,在效果导向上反馈评价实效,继而形成一体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4)01-0080-10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乎我国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作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枢纽,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与系统化建设起到关键性作用。明晰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把握其基本特征,寻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提升路径,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意义重大。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因此,高校思政课对外要促使各类课程协同育人,对内促使各个要素协同运转。基于此,厘定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挖掘其内在运行机理,最大效度地提升其协同性,对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

(一)评价之向:教学目标精准化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中,教学目标发挥着“风向标”作用,统领着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有序运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3]故而,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计需遵循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原则,在各要素协同一体的基础上致力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精准化。

1.遵循整体性,发挥协同育人新效能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項系统性工程,“要善于从整体上看待和理解,善于从系统的观点和结构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以更宽广的视野来深化协同”。[4]而思政课教学目标作为系统性工程的出发点,起到引领性作用。因此,需抓好顶层设计,发挥教学目标育人的整体性。首先,思政课教学目标要整体性设计,兼顾理论性目标与实践性目标。在以讲解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穿插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将知识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外化于行。其次,思政课教学目标要整体性推进。教师要提升教学目标的质,需统筹兼顾;学生要把握教学目标的度,要系统规划。最后,思政课教学目标要整体性优化。出于思政课教学的动态性,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制定,还需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动态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调整,不断优化教学目标。

2.注重阶段性,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

《意见》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高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原则,注重横纵层面各教学目标之间的渐进性、阶段性。横向而言,分阶段把握好每一堂思政课,针对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细致规划,需前后衔接且突出重点。纵向而言,一方面,针对同一学段,本科生各年级的思政课教学目标要有所区分,各门思政课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以及成长成才规律。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段,本科生与研究生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也要有所侧重,避免重复施教。

3.提高针对性,完善协同育人新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落实到思政课教学目标上,即实现教师“供”与学生“需”的高效对接。一方面,立足于教师之“供”。其一,出于教育背景的客观性差异,教学年限长的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更具经验性,而青年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更有创新性。其二,出于教学心态的主观性差异,较为传统的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需要提高主动性,而性格内向的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需要增强互动性。另一方面,着眼于学生之“需”。其一,从硬性条件来看,学生的专业、年级不同,其发展基点存在差异。其二,从软性条件来看,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状况不同,其思维模式各异。

(二)评价之据:教学内容具象化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中,教学内容作为“奠基石”,关乎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整体推进。《意见》强调,“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7]而教学内容的具象化关乎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总体性要求,将本体性、条件性、实践性知识递进式融入,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在具象化的基础上达到“质”与“量”的有机统一。

1.以本体性知识为主

本体性知识指高校思政课教师所具有的任教学科知识,也即高校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一方面“政治要强”。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洞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在思政课教学中不断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另一方面“思维要新”。要及时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对当下社会热点动态及时进行诠释,分类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信仰。

2.以条件性知识为辅

教师不仅仅要运用“授人以鱼”的本体性知识,更要借助“授人以渔”的条件性知识丰富其教学内容。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相关学科知识,其以新颖的视角与多维的体验加深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一方面,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知识。全方位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从教育主体、客体、介体以及环体等因素出发,科学有效地设计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断夯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以极具亲和力的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加深对“内卷”“佛系”“躺平”等青年热点问题的反思,使之在摆正心态的基础上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

3.以实践性知识为据

马克思曾提到,“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8]故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要彰显实践性。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进行有目的的施教过程中所具备的课堂情境知识及教学法知识。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社会热点及法律法规融入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使之立足于当下,全面透彻地把握社会现实,坚守政治性定位。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励其探索未知领域,使之着眼未来,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坚守价值性定位,从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评价之域:教学场景多维化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中,教学场景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维系着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耦合度。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各种教学要素进行有效连接,置身于讲解式、沉浸式、探究式的特定教学场景,在提升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展示思政课教学多维性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提供了新思路。

1.泛在化讲解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实施场域在于课堂,同时“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并未过时,在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建构中,讲解式教育功不可没”。[9]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运用讲解式教学场景时,一方面要提高“说”的技巧,说话要有理有据,立足于科学性文本,运用趣味的话语阐释,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另一方面要增强“用”的技巧,讲解要有模有样,以亲切的表情传递、生动的肢体表达,唤起学生学习的广泛兴趣,营造“教师用心教、学生专心学”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将知识讲解到学生的心坎上,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

2.智慧化沉浸

《意见》指出,“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10]使思政课教学场域由二维平面延展为三维立体。一方面,教师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创建历史场景,通过体现思政课教学主旋律的音像、图文等精品资源,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教学场景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体现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引导力和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师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设置情景剧场,结合社會热点挖掘历史真知,使学生“穿越时空”,在特定主题下自主选择既定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全身心沉浸于设定的历史场景,从而达至思政课教学主题的设计意图。以“沉浸式”教学场景的便捷性、及时性与高效性,不断浸润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成效。

3.具身化探究

探究式教学场景打破了单向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注重信息在主体之间的及时传递与高效反馈。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1]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授的内容要想真正为学生所认同吸纳,除却内容本身的理论性与科学性外,还要经得起学生的追问,通过设置问题链与问题丛,在“你问我答”“你来我往”的互动中,一步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一方面,开展“小组研学式”教学场景,在组内成员归纳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疑惑之处展开研究式探讨。另一方面,运用“课堂辩论式”教学场景,通过设置科学的辩题,使各组自主搜集资料进行立论推理,在发现、研究、设计乃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思政课探究式教学场景的育人功效。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

《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12]而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一环,立足于怎么教、怎么学、怎么做、怎么管四个层面,从全人员性、全过程性、全方位性出发,着力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物质之维:全人员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构成要素的有序运行需全员参与,并形成教师自主性评价、学生自觉性评价、师生交互性评价综合运用的交互评价格局,切实提升教师与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实现“要你评”到“我要评”的动态转化,不断夯实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构成要素的全人员性。

1.教师自主性评价

《方案》指出:“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13]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响应,做好自主性评价。《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4]一方面,教师需从自身出发,积极贯彻教书育人使命。首先,教师要“爱评”,爱评的基础源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其次,教师要“善评”,善评的前提在于教师自身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素养;最后,教师要“乐评”,乐评的关键出于教师自身秉持的高度政治自觉与理论自信。另一方面,教师之间要积极有为。首先,形成备课小组,及时针对授课内容进行沟通,增加授课知识储备。其次,及时参与其他教师的评课,对其授课思路、教学内容的展开进行剖析。最后,定期邀请其他教师参与课堂并进行教评,虚心听取教学建议并及时进行完善。针对教学目标、内容、场景等方面的设计与展开进行讨论,在互相评价、及时反馈的良性竞争氛围中推进教书育人使命的落实。

2.学生自觉性评价

《方案》对学生层面提出了要求,“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5]因此,在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自觉性评价的运用至关重要。首先,以“量”为评价前提。既要看“量”,以既定最低标准为界限,达此基础才能开展后续评价;同时也要抽离其工具性,还原其价值性,关注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其次,以“质”为评价指标。不以成绩好坏作为评价的硬性标准,要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以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小组评价、班级评价的模式层层展开,系统条理地进行剖析性完善。最后,以“度”为评价手段。一方面要对自身有准确定位,既不过分抬高自己,盲目乐观自信,也不过分贬低自己,盲目消极沉溺;另一方面,在进行学生间的交互性评价时,要秉持客观性原则,就事论事,不因自身利益的得失而对其进行虚假性评价,致力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3.师生交互性评价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序运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乃至学生个体对教师“教”以及学生“评”的单向评价,其间的交互性评价也尤为关键,然而基于自身认知、知识储备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需对差异性分歧进行系统性规划。首先,要处理好师生交互性评价的标准问题。教师要避免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其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学生也要摒弃以教师教学的幽默感、新颖性作为评价其教学效果的数据支撑。其次,要处理好师生交互性评价的比重问题,避免学生评价占比过高,减少学生评教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适当提升教师评价的比重,增加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后,要处理好师生交互性评价的透明度问题,教师以既定标准对标学生行为,学生以既定规范匹配教师行为,使双方的评价在程序公正、数据公开的过程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二)时间之维:全过程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配合、互为支撑的系统性体系,不能仅仅针对某一要素进行孤立性分析,要秉持整体性意识。在各构成要素前后相继的逻辑性关联中,重点考查教学设计的新颖性、教学实施的动态性及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使之形成一个连续性、层次性的闭环模式,充分彰显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构成要素的全过程性。

1.教学设计新颖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构成要素的全过程性首先体现在教学设计上,需将设计的新颖性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构成要素。以教学目标为例,其设计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起点关乎教学定位。一方面,要确立教学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目标越多维即越全面。其一,在数量上,在把握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主次急缓各有侧重。其二,在难度上,深入思考学生借助此目标要达到的教学成效,是侧重于对所授内容的理论认知还是对内容的具体运用。另一方面,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加强整体规划,目标越精细即越有效,并以问题为引贯穿教学目标。从教师层面而言,即如何针对某一问题运用具体案例进行细节性刻画;从学生层面而言,即预设学生通过关键词或分类联想等手段对问题进行辅助性理解。总之,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视角,设计“真问题”、直面“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2.教学实施动态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构成要素的全过程性其次体现在教学实施上,需以实施的动态性衔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构成要素。以教学内容为例,其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载体关乎教学环节的具体展开。一方面,教学内容要整合化。其一,教学实施要体现多学科。当思政课教学涉及相关学科知识时,要随用随取,且具完整性,拒绝拼凑感、生硬感;要有主有次,以既定学科为主,融入学科为辅。其二,教学实施要运用多主题。从核心问题出发,将具体主题从各角度进行融通,在本学科抑或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要统一进行前后调用、重组重构。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具象化。其一,要具备可视性。在思政课教学中,单纯的文字讲解较为生硬,可随时穿插图像音频视频进行辅助,在对其多感官的高程度刺激下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其二,要具备针对性。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细微的表情抑或动作随时捕获其对知识的接收程度,既要进入又要跳出预设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不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教学反馈及时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构成要素的全过程性最后体现在教学反馈上,需以反馈的及时性整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构成要素。以学生为例,其作为教学反馈的主要对象关乎教学的最终成效。一方面,学生是个体化的人。其一,从内部而言,教学反馈作用于自身,通过学生自身对授课内容肯定或否定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对教学实施状况的及时调整完善。其二,从外部而言,教学反馈作用于他人,通过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及时转化与迁移重构,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检验运用,促进教师对教学实效性的深入考量。另一方面,学生是社会化的人。其一,开展小组合作。教师需有意识地营造班级合作氛围,通过布置小组作业并进行引导,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逐步引导的过程中查缺补漏。其二,设定学习搭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性差异致使学生在接收知识时存在误差,通过搭建班级学习搭档的互助模式,以学生间更具体验感的方式及时弥补,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空间之维:全方位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构成要素的协同运转不仅仅体现在单维向度上,需秉持全局性视野,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场景等评价要素进行由外及内、由浅及深层层把握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究多维度、多空间的立体化格局,在组织领导力保障、育人平台化保障、经费投入量保障上持续发力,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构成要素的全方位性。

1.组织领导力保障

马克思曾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6]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组织领导力保障作用的發挥至关重要。在宏观层面,学校要整体规划思政课教学要素。一方面,构建和谐的思政课教学氛围,以柔性手段加大思政课入心的普及宣传力度,提高思政课在班级乃至学校的认同度与接受度。另一方面,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加强课程设置、教学安排、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为思政课教学的行稳致远做好制度保障。微观层面,学校需注重落实,灵活协调思政课教学要素。一方面,对思政课教学的课程设置予以重视。合理规划思政课授课课时,兼顾思政课教师的授课精力与学生的反馈活力。另一方面,对思政课教学的从教主体予以重视,处理好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改善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非升即走”机制,完善思政课教学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思政课教师教研相长,不断夯实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

2.育人平台化保障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构成要素所彰显的全方位性,需借助既定的载体作用于学生,而育人平台化则为此提供了保障。首先,教学育人平台化。一方面借助网络技术,打造线上精品思政课,形成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互动学习平台一体化,促进思政课教学普及度的提升。另一方面立足传统思政课堂,打造优质示范课,形成“教评一体化”的授课模式,增强思政教学的现实感召力。其次,科研育人平台化。一方面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用科研成果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用课堂教学提升科研探究的深度;另一方面处理好“经师”与“人师”之间的关系,既立足于教材,讲授基本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知识,又要跳出教材,彰显知识背后的使命与担当,强化立德树人功效。最后,资源育人平台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7]一方面在纵向上串联古今,秉持大历史观,在古今融合中增加思政课的厚度;另一方面在横向上贯通中外,秉持全球视野,在中外对比中使自豪感赋能思政课。

3.经费投入量保障

恩格斯曾言,“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18]物质利益原则同样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为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构成要素的有机运行具有可持续性,需加强经费投入量保障。一方面针对取之主体而言。其一,合理利用国家财政性拨款,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构成要素的良性运转提供基本的财政支撑;其二,多方获取社会资金支持,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经费量形成多元良性的循环轨道。另一方面针对用之主体而言。其一,用之于“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师的定期培训、岗位津贴、科研经费以及人文关怀上加大资金投入,从物质与精神双重维度助力其思政课教学成效的发挥。其二,用之于“思政课教辅资源”。定期引进数字化教学设施、提高思政课教材更新率,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基本的物资保障。此外,在保障经费投入量的基础上,做好规范性管理,使经费取之有度,用之有责,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构成要素的全方位性良性运转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撑。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19]而衡量该标准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学评价的运用功效,从问题导向、内容导向、效果导向出发,在把握多方诉求、提升衔接设置、反馈评价实效的基础上,系统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一)问题导向:把握多方诉求

马克思曾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0]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只有秉持问题意识,从教师教学之心态、学生学习之状态以及教材运用之形态出发,整体把握思政课教学的多方诉求,是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行稳致远的必要之举。

1.教师教学之心态

了解教师的教学心态,把握其基本诉求。一是立足于教师的科研诉求。其一。适当安排任务量。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受众为全校学生,生源规模大,需顾及教师的精力妥善安排授课量。其二,适当放宽考核指标。高校思政课教师一般遵循“非升即走”的从教规则,科研压力大,需顾及教师的心态并及时调整绩效考核。二是立足于教师的教学诉求。其一,定期开展培训。“有的教师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21]碎片化信息的即时性传递会放大教学效果,需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培训学习,使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发挥育人功效。其二,及时组织交流。相较于其他学科,思政课更具实时性,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相对更为复杂,需鼓励教师针对知识点进行多维度交流,避免生搬硬套政治理论,提升教师教学的威严力与信服度。

2.学生学习之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22]而疑惑之处正是其对学习需求的外显之点。一是关注学生知识获取层面的需求点。其一,培养主动性与积极性。改善学生被动参与思政课的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兴趣点。其二,增强延展性与创新性。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积极探索发展性知识点。二是关注学生情感获取层面的需求点。其一,巩固获得性情感支撑力。部分学生较为敏感,难以对教师不经意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调适,需立足于学生情感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评价。其二,加强传递性情感交流力。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同年龄群体影响,需基于学生互动的群体认同,正确看待“内卷”“空心病”“搭子”等现象,在你来我往的互动归属感中增强其价值判断力。

3.教材运用之形态

数字化时代,碎片式教学信息的传递加剧了信息接收的遮蔽性,而高校思政课教材更具条理化、系统化。其育人功效的發挥需借助特定主体才能进行价值性彰显。一是聚焦教师运用之形态。其一,基于教材的权威性,部分教师需改善生搬硬套、就教材讲教材的现状,提高其教学成效。其二,基于教材的理论性,部分教师需改善脱离教材谈空话的现象,增强其教学辐射力。二是聚焦学生运用之形态。其一,基于教材的低可读性,学生需灵活运用,增强学习自主性。其二,基于教材的高更新率,学生需积极探索,增强知识转化度。此外,辅助性教材的缺失也是造成教材运用度长期创低难以提升的问题所在。基于此,全面考察教材运用形态的具体性与示范性,使教材在教师满意与学生满意的双向融通中达成良好功效,继而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持续稳定性运行。

(二)内容导向:提升衔接设置

高校思政课教学构成要素之间兼具周期性与序列性,需于彰显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兼顾包容性,从内容导向出发,重点把握其衔接性,对教师教学输出度、学生学习输入度及教材运用转化度进行考量,在整体性权衡下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高效运转。

1.教师教学输出度

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教学过程的动态性衔接,教师的教学输出度作为知识传授的起始环节,理应占据重要位置。一方面,立足于教学构思。其一,教师在将知识融入时要做到深入浅出,重点挖掘熟知运用率低但极具透彻性的要点,善于以小见大,展开层层剖析。其二,教师在将知识输出时要做到衔接恰当,善于引导构思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善于从不经意的生活化场景中自然过渡,使答案呼之欲出。另一方面,立足于教学技巧。其一,重点知识的讲解要整体规划,“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23]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其二,重点知识的讲解也要局部创新,将社会热点以案例形式融入,以文本为经,以热点为纬,使教学知识“星罗密布”。在教学构思与教学技巧双向融通、协同发力的过程中,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接收特点展开教学,全面认知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通过打通各教学要素之间的时空壁垒,形成思政育人的整体合力。

2.学生学习输入度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输入度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效、改善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关键一环。在教师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以系统逻辑性的知识进行串联并一体化呈现后,于学生而言是其从学的起点。在知识的输入过程中,学生并非“囫囵吞枣”式地将教学内容全盘皆收,需基于自身实际对其进行针对性选取。其一,从课前出发,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在熟知的基础上及时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讲解重点进行内化,缩小知识输入与转化之间的效率误差。其二,从课堂出发,立足于自身认知水平,通过关键词记忆、事物联想等方法,自主将有益性知识进行有效融入。其三,从课后出发,及时复习巩固,就某一输入性知识及时展开交流,并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呈现形式进行检验,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提升其对知识输入运用的掌握度,使之与自身能力的提升更具契合性与融通力。

3.教材运用转化度

思政课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承载主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而从教材语言走向教学语言的动态过程,也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转化参与。一方面,立足于教师施教维度。其一,灵活选择教材内容。以思政课教材的主干内容为本,同时辅以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既基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适当融入其他学科,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其二,恰当转变教学话语。教师需运用具有针对性的话语转化体系,兼顾学生的差异性思维认知,以柔性话语浸润学生的知识田地。另一方面,立足于学生从学维度。其一,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思政课教材内容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基本认知,具有普适性,需在综合掌握的基础上延展性地将教材内容与学习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其二,全面熟知教材体系。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运用度突破了传统思维中以教材内容的固化式迁移呈现于数字化的教学测评模式,而体现在多样化的考评环节,在知识的理论检验与实践运用中提升教材内容的运用转化成效。

(三)效果导向:反馈评价实效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进行整体统筹,关键要立足于“评价”二字,而科学有效的评价对思政课教学具有反馈指导功效,需以效果为导向,灵活运用定性与定量评价、静态与动态评价,总结性与形成性元评价,并基于反馈评价及时进行调整,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目标、内容、场景等要素的综合运用中更具统筹性、逻辑性及合理性。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定性评价主要针对思政课教学构成要素自身乃至协同作用下的育人状态、育人成效进行评价,是一种主观性评价。而“量化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24]是基于评价要素的一种客观性评价。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需统筹考虑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其一,定量评价可操作性强,评价结果也更为直观。在到课率、抬头率等量化指标的辅助下,思政课教师能通过数字化数据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参与情况。其二,定性评价可拓展性强,评价结果更为综合。在整体协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场景等教学要素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能通过一体化效果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其三,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弥补定量评价数字化呈现模式的机械化,以定量评价补充定性评价材料化呈现形式的主观化,在一体化协调中,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主客观的有效契合。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中,静态评价着重考察某一定点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以点为限,重在教学反馈的即时性。而动态评价则着眼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以线为引,关注学生发展的动态性。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成效,需整体考量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其一,静态评价要把握时机,关注“时”。教师要找准教学评价的关键点,针对学生反馈过程中的惊喜点抑或困惑点,及时活用妙语连珠对学生加以激励引导,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排解学生的“一头雾水”。其二,动态评价要注重真实,把握“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真实性与针对性评价,避免套用评价话语,注重心灵之间的双向互动,以鼓励性话语肯定学生的教学反馈,引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之同频共振。其三,坚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借助中期测试到终期考核全过程的动态评价弥补靜态评价的片面性,借助随堂测试及课堂提问反馈的静态评价弥补动态评价的周期性。在一体化协调中,明晰思政课教学在当下与未来阶段的教评方向。

3.总结性元评价与形成性元评价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套前后顺承、逻辑严密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但该体系本身的信度与效度,需借助元评价进行考量。基于此,元评价可界定为针对评价体系展开的评价,是事实评价与价值评价的统一,并在过程上区分为总结性元评价与形成性元评价。其一,注重形成性元评价的全过程性。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5]故而形成性元评价要减少“为了评价而评价”的结果式思维,切实通过思政课教学中的精准问题查找与策略针对拟定过程,促进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持续改进。其二,注重总结性元评价的多主体性。将“教师主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等模式融入元评价过程,在各主体间的思维碰撞中激发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灵感,继而丰富思政课教学元评价体系。其三,坚持总结性元评价与形成性元评价相结合。通过对总结性元评价重“点”的精细化考察,辅以形成性元评价重“线”的持续性波动,以点带线,以线成面,使之“贯穿”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质量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13][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5][7][10]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

[4]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101/t20210108_509194.html.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8][11][16][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865.9.573.

[9] 萧鸣政.基于人力资源素质论的教育与开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9.

[12]教育部等八部門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14]【春秋】孔丘编著.论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86.

[17][21][2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19]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N].人民日报,2022-04-26.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2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4] 糜海波.师德的现代转型及评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88.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0.

(责任编辑:何爱云)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Improvement Paths of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ZHANG Qi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related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aluation direction, evaluation basis, and evaluation domain,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universities are comprehensively coordinated. Based on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ull personnel, full process, and all-round, actively explore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grasp multiple demands in problem orientation. Improve the connection setting in content orientation, feedback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in effect orientation, and then form 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eaching Evalu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