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成
案 例
班里正在进行区域活动,木木拿着最近新买的仿真水果说“真想吃一口”,说完就真的咬了一口桃子。由于是个假桃子,木木只是咬出了一个牙印而已。紧接着,琪琪也模仿木木要咬一口手里的苹果。我提示:“琪琪,这是个假苹果哦。”琪琪说:“我知道,要是真水果就好了。老师,我在家里就自己切水果,妈妈总夸奖我呢。”我说:“琪琪真厉害。”接着,琪琪拿起刀操作:“老师,我给您演示一下,就是这样切。”其他小朋友一听也围过来观看,并且模仿琪琪一起切了起来。
看着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我一方面深受感染,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困惑:娃娃家能否提供真实的果蔬让孩子真的感受、品尝呢?如果提供真实的果蔬,既要保证不影响幼儿午餐,还要保证卫生消毒,我该如何具体操作?
(北京市怀柔区第四幼儿园 蒲德凤)
关于娃娃家能否投放食品让幼儿感受和品尝这一问题,我想首先得从幼儿园如何定位区域活动入手,不同的定位会影响对该问题的回答。当前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游戏性”区域活动,一种是“学习性”区域活动。一般而言,“游戏性”的区域活动是基于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模仿和创造而展开的,它不仅以物为操作对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同伴作为对象进行交往活动,因此,其目标侧重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及人际交往能力。“游戏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喜欢选择的,比较热闹,更富有创造性和变化性。而“学习性”区域活动通常是以具体物为对象的实物操作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并通过控制材料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其目标偏重于发展幼儿对客观事物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及动手操作探索的愿望、行为与能力。“学习性”区域活动相对安静,且有一定的规则,对幼儿智能及动作发展比较有益。不同性质的区域活动对材料投放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如果幼儿园将区域活动定性为“游戏性”区域活动,我们就要先明确游戏的特征。关于游戏,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也有一些共性,如,游戏是在假想条件下完成反映现实的活动,充满幻想性是其主要特征。既然游戏是假想或者想象的行为,就意味着幼儿在游戏中知道该材料不是真实的,同时也会赋予该材料一定的寓意,将游戏材料“假装”当作游戏情节中的某一物体使用。如果娃娃家投放真实果蔬,可能不利于幼儿展开想象、进行游戏:一方面会让幼儿沉浸在品尝美味的状态中,无法进入游戏状态;另一方面,果蔬吃完了,没有了相应的游戏材料也会让幼儿难以进入游戏状态。因此,从材料作为刺激幼儿游戏及引发幼儿游戏中以物代物的象征行为角度来说,投放真实果蔬是不利于幼儿进入游戏状态的。
从游戏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特点的关系看,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材料以物代物的象征水平不同。一般而言,小班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表征技巧缺乏,象征水平低,需要代替物与被代替物在外形上有较强相似性。实物或高逼真材料往往具有很强的象征性,能够使儿童很容易理解材料的意义及指代。因此,提供实物或高逼真的材料能够帮助儿童更快地进入角色,开始游戏。随着年龄增长,到了中大班,幼儿的表征技巧有了较大提升,材料是否逼真对他们的影响反而不大。幼儿开始逐渐脱离专用替代物,进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替代物。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够以物代物,而且还能以物代人、以人代人。因此,他們更倾向于低结构、不逼真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更能引发代替行为,满足他们想象和创造的需要。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第38条“环境创设”中,玩具材料的评估指标为“玩具材料种类丰富,数量充足,以低结构材料为主,能够保证多名幼儿同时游戏的需要,尽可能减少幼儿使用电子设备”。可见,低结构材料是当前幼儿园玩具材料评价的主要标准。对小班幼儿来说,实物或高逼真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但为了促进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也需要投放少量颜色鲜明、形状特征明显的替代物。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在娃娃家主题角色游戏中,将幼儿熟悉的真实玩具换成积木、橡皮泥等非真实性的玩具更有利于提高游戏水平;到了中大班,就应该以低结构材料为主了。因此,即使在小班阶段,可以选择实物或者高逼真游戏材料,也是为了刺激幼儿的游戏兴趣,引发游戏,如果投放真实果蔬如果不能让游戏进入游戏状态,这种实物不要也罢。
从角色游戏的关键经验看,角色游戏作为一种幼儿认知的表征活动,象征物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角色游戏材料作为幼儿进行游戏的象征物或替代物,其选择和使用是评价幼儿角色游戏水平的关键经验之一。一般来说,小班幼儿能主动选择并利用材料开展游戏,有较多以物代物的行为;到了中班,幼儿就能有目的地选择材料,有较高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的表现;到了大班,幼儿能围绕主题有目的地选择材料,根据游戏需要,自如地、随机地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展游戏。可见,从小班开始,就需要幼儿能较多地开展以物代物的游戏,到了中大班则需要高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幼儿角色游戏中关键经验的发展也需要幼儿逐渐脱离对象征物真实性的依赖。因此,提供真实果蔬不利于幼儿象征水平的提升。
如果幼儿园将区域活动定性为“学习性”的活动,那么教师就应该多提供实物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提供一些真实果蔬,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切一切、尝一尝的操作下获得该果蔬的完整经验及对工具使用的技能。当然,我们在投放真实果蔬时,教师会存在类似案例中的两个疑问:如何确保投放果蔬不影响幼儿的午餐?如何确保投放的果蔬安全卫生?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区域活动时间的调整来解决。我们可以将区域活动安排在点心环节前,教师组织娃娃家的幼儿切水果,幼儿协商好这一次由谁来切水果、下一次由谁来切水果,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在实际切水果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好消毒清洁工作,提供干净的操作工具,教师耐心地观看幼儿切水果,根据班级幼儿手部小肌肉发展程度,适当给予幼儿操作建议,幼儿切好的水果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接下来活动环节中幼儿的点心。针对第二个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投放保质期稍长些的果蔬,如苹果、红薯等,同时要注意密切观察,随时更换;另一方面,要及时与厨房师傅、保育员沟通好,做好果蔬的清洗、防尘及后续处理等工作,确保果蔬安全卫生。教师也可以带领孩子一起清洗果蔬,先用盐水泡一泡,再用流动水反复清洗,这个过程既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是让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契机。
即使我们准备投放真实果蔬,有几个问题仍然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投放的果蔬最好能与幼儿园食谱相一致,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营养的需要,也达到了一定的教育目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了食物的浪费,可谓一举多得。二是果蔬应结合主题活动有目的地投放,经常更换不同种类的果蔬,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关于果蔬的经验。三是在娃娃家一定要确立规则,如必须先洗干净后才能切、切完后才可以品尝等,通过规则的制定让活动有序进行,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四是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增长投放不同种类的果蔬。例如,小班投放儿童常见的水果,中班投放根茎叶特征明显的果蔬,大班可投放不同生长环境的果蔬。五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兴趣减弱时通过材料增加、删减、组合的变化,来满足幼儿持续活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