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的几点思考

2024-04-08 05:56肖文超
南北桥 2024年4期
关键词:薪酬管理高职院校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其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而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其设计原则关系到师资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进程,也制约了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此,有必要深入剖析薪酬管理體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现存薪酬管理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从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激励效果不佳、薪酬体系缺乏竞争性、薪酬管理执行不透明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优化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薪酬管理;薪酬结构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是吸引和留住高职院校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院校的薪酬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薪酬结构不合理、激励效果不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

1 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体系设计原则分析

高职院校的薪酬管理体系设计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才能真正反映不同岗位的工作价值,合理配置薪酬资源。第一,要根据岗位的具体工作特征和责任要求,设计出区分度高的薪酬结构体系,高职院校内部岗位差异较大,可以按照管理岗位、教学岗位和技能岗位等类别进行划分,针对每个岗位类别制定符合其价值贡献的薪酬标准。例如,对于承担教学任务的岗位可重点关注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等指标,对管理岗位则可优化考核关键业绩指标等。第二,在确定薪酬水平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院校和典型岗位进行充分的薪酬调查,收集细致的市场薪资数据,调查的样本量要足够大,要覆盖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和不同层级与类别的岗位,要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同时,要注意不同地区的区位差异对薪资水平的影响。第三,建立系统科学的薪酬评价体系。评价时要全面考量薪酬影响因素,比如岗位负责的工作任务、发挥的作用贡献、所需的能力素质要求等,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合理的薪酬水平,还要建立岗位价值评估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职级晋升机制,形成与之匹配的薪酬结构框架。第四,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应每年开展薪酬水平调查,跟踪了解行业以及区域薪资标准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内部薪酬系统,保证其科学性和竞争力[1]。

2 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薪酬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薪酬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结构不合理是其中的重要表现。许多高职院校薪酬以基本工资为主,构成较为单一,弹性调节机制不足,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比例失衡,后者收入偏低,积极性难以激发;职称薪酬过分强调学历和年龄,而非教学质量和贡献大小,导致教师重视论文发表量而非育人实效;岗位薪酬增减幅度有限,调节不够灵活,校内外薪酬存在差距,教师通过多点执教增加收入,稳定性受影响,这些问题导致薪酬与工作实际脱节,无法合理配置资源、留住人才。

2.2 薪酬激励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的薪酬体系面临着激励效果不佳的问题。第一,薪酬水平偏低,不能充分吸引和留住人才。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薪酬收入较低,难以满足生活需求,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薪酬增长缓慢,不能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加盟,直接削弱了薪酬的吸引力和留住人才的能力。第二,非货币激励手段单一,缺乏创新。现有的非货币激励多停留在荣誉式的表彰奖励上,缺乏针对教师个人发展需求的实质性激励措施,没有建立弹性工作制、教师发展基金、团队合作激励等多样化的非货币激励方式。第三,薪酬分配不透明,激励不直接。部分高校的薪酬分配不够透明和规范,考核标准不明确,难以起到直接的激励作用,缺乏明确的绩效指标与薪酬挂钩,零散奖金分配随意性大,削弱了激励效果。

2.3 薪酬体系缺乏竞争性

第一,校际薪酬竞争不充分。同一地域范围内的高职院校,由于学科设置和规模较为接近,鲜有薪酬方面的竞争,教师流动和校际竞争不频繁,导致区域内薪酬水平趋同,跨地域流动也面临区域壁垒,进一步制约了竞争。第二,校内竞争机制不健全。高校内部普遍缺乏公开招聘、聘任等薪酬竞争机制,教师学术地位稳定,但工作岗位缺乏竞争流动性。第三,岗位设置机制固化。现有岗位设置强调绝对公平,缺乏竞争性,非关键岗位数量过多,影响资源优化配置,岗位的设定缺乏弹性调整机制。第四,晋升路径单一。晋升通道以升职称为主,缺少引入竞争上岗、开放选拔等机制,编制限制较为严格,教师专业上升空间狭小[2]。

2.4 薪酬管理执行不透明

第一,决策过程不够民主。薪酬分配政策缺乏充分讨论,未能采纳教职工意见,导致部分人对政策不理解支持,决策没有教职工代表广泛参与,程序不够民主。第二,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不健全。部分高校在薪酬管理制度建设上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设置不明确,执行中自由裁量过大,导致薪酬分配出现随机性。第三,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薪酬分配的依据、决策过程以及管理细节不够透明公开,教职工对薪酬管理知之甚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督困难,可能出现利益输送问题。第四,财务审计监督不力,个别高校在特殊津贴发放、业务费报销等方面管理不严,审计监督存在漏洞,造成资金被滥用。

3 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体系优化建议

3.1 优化薪酬管理结构

高职院校应当参考同类院校的薪酬水平,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职工的薪酬标准,包括基本工资标准、各类津贴补贴标准及绩效工资标准。第一,薪酬标准要体现“均等有差”的原则,在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作岗位的差异性、工作业绩的高低以及员工的能力大小等因素,形成差别化的薪酬标准体系;学校在设置薪酬标准时,还需要考虑对不同地区的院校适当采取差别化的薪酬政策,具体可以对经济发达地区适当提高薪酬标准,使之高于中部地区水平;对欠发达地区则可适当降低薪酬标准。第二,高职院校要合理配置基本工资、各类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的比例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基本工资比例要充分保障教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各类津贴补贴要体现工作特殊性,如班主任津贴、高温津贴等;绩效工资要与工作业绩挂钩,采取除基本工资外,其他部分需要考核获得的形式,既能保证教职工基本生活,也能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学校还应设立一定的弹性薪酬项目,可以根据学校当年的财务状况,适当调增或调减该部分薪酬,增强薪酬调节的灵活性,既保护了教职工利益,也兼顾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为教职工提供增收的渠道和空间,以增强岗位的吸引力,教职工可以通过承担社会服务项目、申请各类科研课题、推广优质课程包等方式获得额外收入。第三,学校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能够增加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的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例如,可以采取课时津贴等方式,鼓励教师承担夜间教学、给留学生授课等额外教学任务,获得合理报酬,拓宽教职工增收渠道,使之既提高了收入水平,也有效激发了工作热情。第四,高职院校要建立科学合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指标应立足岗位工作特点设计,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效果的考量;同时,考核要做到程序公开透明,允许教职工对不合理考核予以质疑,接受监督,考核结果要与薪酬分配、职称评定及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对表现优秀者给予适当晋级和提薪;考核不合格者采取暂停晋升、调整岗位等措施。建立科学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敢教敢学的浓厚学风[3]。

3.2 强化薪酬激励效果

高职院校应注重采取精神激励措施,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发挥薪酬的全面激励作用。第一,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将岗位目标量化分解到个人,实现岗位目标和个人贡献的直接挂钩,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可以设置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学生培养等定量考核指标,并和工资挂钩,既能有针对性地激励教师,也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工作成效。第二,开展民主评议活动,让职工代表和管理层面对面交流、评议工作业绩,既能体现职工的民主管理,也能增强职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可以定期召开职代会,听取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及时解决职工反映的问题,使职工对学校发展产生强烈归属感。第三,建立荣誉机制,对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适当的精神激励能更好地满足职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可以设置“师德标兵” “教书育人楷模”“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校园网站、校报上通报表彰,充分肯定员工的贡献。第四,高度关注职工的生活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交通条件、住房待遇等,提升职工获得感和幸福感,只有让职工过上好生活,才能真正留住人才。通过改善办公场所、优化作息时间、提供交通接送、采购集体住房等方式,切实增强职工的获得感。

3.3 提高薪酬体系竞争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的严峻考验。为优化高职院校的薪酬管理体系,吸引和留住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实行弹性薪酬制度,针对一些紧缺和急需的专业教师,学校可以设立特殊岗位,实行弹性薪酬,通过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吸引优秀教师。这些优秀教师的薪酬与其业绩和贡献直接挂钩,能带动学科建设和团队发展。可以参考211工程院校的经验,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特殊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国际国内双向引才的方式,为紧缺急需专业配备高层次人才。第二,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在薪酬结构中适当提高绩效工资所占比例,更好地将薪酬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贡献挂钩。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可以给予更高的绩效奖励。招聘时也可以承诺给予较高的绩效工资,以吸引人才;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开展绩效评审,将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直接挂钩。第三,实行特殊津贴制度,学校可以对一些具有特殊贡献的员工给予特殊津贴,如对完成重大课题研发的教师给予科研津贴、对承担重要行政职务的领导给予管理津贴等。为进一步体现分配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贡献大小设立不同标准、不同级别的特殊津贴,使之成为重要的弹性薪酬组成部分。第四,加强保障性福利,除了提供基本的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福利,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加强退休金、住房补贴等保障性福利,让教職工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可以建立职工福利互助基金,为教职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丧葬补助保险等,保障教职工的基本生活,逐步提高保障性福利标准,使之与同类院校保持竞争力。第五,建立人才特殊政策,学校可以制定针对知名校友的优惠回校政策,无条件提供更优厚的回校待遇;对一些急需的紧缺人才,提供定向招聘、帮助解决配偶工作等特殊政策,这些举措都可以增加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可以设立特聘专家、名誉教授等荣誉职务,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政策,强化政策倾斜力度[4]。

3.4 完善薪酬管理执行方式

为完善高职院校的薪酬管理执行方式,建立科学规范的薪酬管理制度,形成良性循环的薪酬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健全薪酬监督机制。高职院校内部应设置专门的薪酬分配监督部门,开展薪酬专项审计,及时反馈监督结果,促进薪酬分配的公平公正;同时,也要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等外部监督,增强薪酬管理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可以建立薪酬管理评估考核制度,定期对薪酬管理工作进行评价,推动薪酬监督标准化。第二,畅通薪酬表达渠道,建立校内教职工民主评议制度,提供网络、电话等渠道,让教职工能够以匿名或实名的方式反映薪酬分配存在的问题,及时回应教职工的合理诉求,提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互信,可以定期开展薪酬满意度调研,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第三,加强薪酬管理培训,对参与薪酬管理的相关人员,要定期开展工资制度、绩效管理、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其业务能力和法治意识,正确理解和执行有关薪酬管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建立常态化的薪酬管理培训机制,提高薪酬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第四,规范薪酬管理行为,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各项薪酬决策和执行要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杜绝违法违规行为,要遵守《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完善内控机制,防止薪酬管理中的腐败行为。第五,落实薪酬管理责任,要明确薪酬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形成科学有效的薪酬管理责任体系,推动薪酬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薪酬违规行为进行问责,强化责任意识[5]。

4 结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薪酬管理存在问题的剖析,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亟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高职院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吸引和留住人才。未来,高职院校应在坚持科学性原则指导下,不断完善薪酬结构,强化薪酬激励,提高薪酬竞争力,规范薪酬执行;同时,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将薪酬管理与学校人才战略和发展战略相衔接。只有持续推进薪酬体制改革,才能使高职院校薪酬管理制度化、科学化,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园园,连丽娟. 开拓高职院校薪酬管理新思路[J]. 人力资源,2023(16):82-83.

[2]马晋逸. F学校薪酬体系改进方案设计[D]. 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3.

[3]赖秋婷. P民办职校薪酬体系优化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2.

[4]朱雪君. 职业院校薪酬管理的优化分析[J]. 投资与合作,2022(1):131-132.

[5]林少芸.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院校薪酬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1):57-61,72.

[作者简介]肖文超,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中级经济师,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薪酬管理高职院校
略论企业薪酬管理
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