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芬
(桂林市秀峰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西桂林,541001)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新型质性评价方式,它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基本原则,指出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着力点,并在创新评价方式方法部分提出,倡导协商式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学习、优化教师教学。[2]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指向表现性评价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进阶式目标、真实问题解决、设计评价量规、设置表现性任务、嵌入式评价为核心,遵循个性化、情境化和真实性原则的“153”教学模式。
在“153”教学模式中,“1”是指以学生学科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提升为目标,“5”是指以进阶式目标、真实问题、评价量规、表现性任务、嵌入式评价为课堂教学核心,“3”是指开展表现性评价时需遵循个性化、情境化和真实性的原则。其中,“1”是基点,“5”是核心,“3”是要点,这三部分相辅相成、动态呼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新途径。“153”教学模式将评价置于教学前、嵌于教学中,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指导,教师根据评价反馈调整评价方案。“153”教学模式的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153”教学模式的具体构成
在“153”教学模式中,表现性评价遵循个性化、情境化、真实性的原则,依据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规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品表现、答题表现等进行评价。
1.个性化
表现性评价旨在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多元化的知识,指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以分数定结果。具体来说,在实施表现性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兴趣爱好、优势潜能的发展,还要把“每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优势潜能”作为设计表现性任务和表现性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依托大数据分析,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测评,为每名学生建立多元、融通、创生的个性化成长档案,从而追求更加精准的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情境化
学生的学习应链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学习任务。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应结合社会和实践,观测学生在情境中对知识的应用和建构,而非对去情境化的题目进行信息的回忆或者正确答案的选择。[3]例如,在开展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活动“商量”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想早一点回家,便想和小美换一下值日的时间,你打算怎么跟小美商量?如果小美也有急事不能和你换,你又打算怎么说?这样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和交往能力。
3.真实性
创设真实情境或模拟生活情境下的真任务是教学活动的着力点。在上文提到的口语交际活动“商量”中,教师通过梳理第一学段“表达与梳理”和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的学习要求后得知,该阶段的学生需掌握说的习惯和能力、听的习惯和能力以及表现力。紧扣年段学习要求、围绕“商量”主题开展任务评价,能有效了解学生掌握说的习惯和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的水平。该口语交际活动以在创意小舞台上展示的方式进行测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评定,主动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这是教师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来设置测评任务。总之,针对口语交际活动“商量”制定评价标准,可设定以下三个观测点:第一,说的习惯,与他人商量时,能运用商量语气且做到语气委婉并让人乐于接受;第二,说的能力,与人商量时,能说清楚理由、理由充分;第三,交往能力,与人商量被拒绝时,能表示理解并立即懂得换另一人进行商量。
教师应通过设计体现思维层级的表现性任务和问题链,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表现性评价的作用。[4]在“153”教学模式中,表现性评价量规主要由基本信息、任务名称、任务目标、驱动性问题、探究过程、生成性成果、设计意图、表现水平八个板块组成,教师设计表现性任务时需要结合学情、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特别要注意以下内容:一是表现性任务情境设置要符合年段特点、便于操作、富有童趣;二是表现性任务目标要围绕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学情进行合理设置;三是表现性任务流程要易于操作;四是表现性任务评价水平要易于观察,可分成不同层次描述。“153”教学模式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如表1所示。
表1 表现性评价量规表
“动物故事分享会”是根据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之“有趣的动物”而设计的教学活动,下文以该教学活动为例,论述“153”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根据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的学习要求,评价内容可分为口语交际和写话两大部分。口语交际的评价观测点为:第一,会说普通话并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自信心的情况;第二,懂得认真倾听他人讲话,并掌握讲话的主要信息;第三,听讲故事、看影视作品时,懂得复述内容的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片段;第四,掌握较完整讲述小故事的方法,并懂得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感想和见解;第五,与他人交谈时,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且有礼貌;第六,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写话的观测点为:第一,写话有兴趣并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情况;第二,写出自己想说的话;第三,能写出想象中的事物的基本情况;第四,在写话中懂得运用平时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五,根据表达的需要,会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
通过梳理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的评价内容和观测点,再以单元目标和内容目标为载体,可将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之“有趣的动物”的评价目标设定为:吐字清楚、说出主要内容;按顺序、会提问、能想象。基于此,再依据课程标准、年段目标、教学目标和学情,可将“动物故事分享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第一,通过初评回顾故事讲清楚的两个标准,即吐字清楚、说出主要内容;第二,通过复评掌握故事讲清楚的其他标准,即按顺序、会提问、能想象。以上目标逐级递进,层层相扣。
“动物故事分享会”教学活动是教师基于调查研究结果而创设的。在学校推动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中,二年级的阅读主题是“动物故事”。组织阅读活动前,教师组织开展了“你最喜欢的动物故事”的调查。“动物故事分享会”正是基于这一调查活动而开展的。该活动将表现性评价和口语交际有机融合,学生既参与了学习活动,又完成了评价任务,还切实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评价量规是规范教学的一个标尺,它能在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的同时,使教师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通过梳理课程标准、教材、学情,将“动物故事分享会”的评价量规设定为吐字清楚、说出主要内容、按顺序、会提问、能想象。表现性任务的设计需结合真实问题创设真情境。“动物故事分享会”的表现性任务既有课上活动,也有课下活动。课前,教师布置了故事大王比赛的表现性任务,并通过全班投票方式,推选出了三名故事大王。课上,教师根据三名故事大王的不同故事设计了三个不同的表现性任务,第一个是“边听边排序”,第二个是“边听边提问”,第三个是“边听边想象”。这三个逐级递进的任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按顺序、会提问和能想象的标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得以表现。
“动物故事分享会”的表现性评价以课程标准为基本导向,聚焦单元知识、技能、习惯等,同时有效嵌入教、学、评的各个环节,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真实发生。嵌入式评价的操作示例如下。
环节1:引出主题,回顾已学标准
1.谈话引出主题,回顾讲故事的标准。(板书:吐字清楚、说出主要内容)
2.课前通过初评,选出三名故事小达人。
3.围绕三名故事小达人的内容,设计进阶式任务。
环节2:进阶任务,掌握新增标准
任务1:边听边排序
1.故事小达人1号上台讲故事。
2.学生围绕故事内容进行排序。
3.学生反馈交流。
4.教师小结故事讲清楚的新标准——按顺序。
任务2:边听边提问
1.故事小达人2号上台讲故事,学生边听边思考:你有什么想问小狐狸的吗?
2.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师补充点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反馈。教师小结故事讲清楚的新标准——会提问。
任务3:边听边想象
1.故事小达人3号上台讲故事,学生边听边思考:你听到了哪些感兴趣的内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
2.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师小结故事讲清楚的新标准——能想象。
环节3:应用标准,开展多样评价
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梳理故事讲清楚的五个标准。
2.下发评价量规,开展“自评—组员评—教师评”的活动。
3.小组内依次讲一个小故事,围绕评价标准,开展“自评—组员评—教师评”的活动。
4.观看多元评价方法的示范。
5.四人小组开展多元评价:组内协商评价,组间交流评价,反馈交流。
6.教师出示展板,学生在展板相应位置“自评和组员评一样或不一样”处贴上学号贴。
7.教师统计数据,抽取“自评和组员评不一样”的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全班进行复评。
8.评选今天活动的“分享之星”。
9.教师引导学生二次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获得“分享之星”称号吗?请拿出答题器,再次围绕我们的“星级卡”评一评自己。
10.汇总数据,教师总结课堂。
“动物故事分享会”的评价主体是多元而且互动的,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内评、教师齐评和家长评价。教师在组织此次活动时,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答题器,助力课堂评价。评价形式多样还体现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推进协商式评价。第一步是组内的小组成员之间的协商评价,随后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商式评价。协商式评价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有利于教师诊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并根据达成情况更好地指导学生使用评价量规;二是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意识,在协商环节,学生的学习气氛热烈,参与度高,这也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能力;三是能激发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产生新的智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审阅自己和接纳他人。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优化指明了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展表现性评价不仅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行为,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提升思维水平的机会,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