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客家历史文化的 当代价值

2024-04-07 15:45林津津宁波
今古文创 2024年9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林津津 宁波

【摘要】客家历史文化蕴含古老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审视客家历史文化形成发展轨迹,深挖积淀的内涵底蕴,阐释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凸显客家历史文化价值意蕴的新视角。客家历史文化在当代对于培养坚韧人格、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及涵养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优势,对推动客家历史文化有效继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客家历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09-012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39

基金项目:2021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改革项目《金源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项目编号:SJGSZD20210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这一重要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在大力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客家历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追根溯源,汲取其形成发展中的力量,不断发扬当代价值。

一、客家历史文化形成发展轨迹与内涵解读

据可靠资料记载,客家历史文化发端于西晋而形成于宋明时期,历经萌芽、发展成熟两大阶段。几经迁徙,于风潇雨晦的历史流变中淬炼而出的客家历史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

(一)客家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轨迹

西晋永康元年宗室战争不竭,以“八王之乱”为发轫,客家历史文化由此萌芽。《晋书》载:“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2]绵延战乱下民不聊生,南迁成为无奈之举。继“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后,唐朝国势由盛而衰,社会生产力严重被破坏。政治动荡与社会变迁导致客家人数次南下,氏族与家族的关系得到巩固并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汉民族是极重“根”的民族,这也奠定了客家历史文化中寻根问祖、慎终追远、爱国怀乡等文化基因在这场迁徙中孕育觉醒。

宋明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客家历史文化加速发展至成熟的重要阶段,主要归结于以下两大因素。一是理学成为客家历史文化的精神核心。客家人作为儒家崇祖重教理念的忠实继承者,致力于建立自己本族的宗祠并引导后代阅读《太极图说》《朱子通书》等理学经典书目,以环境为依托伴以文本熏陶,是教导子孙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王化”与“儒化”政策。“王化”作为中国“大一统”思想下的实践,明中叶以后,政府设置新县并加强教化平息了客地的社会暴动,重建地方社会秩序,重构了“村落—宗族—小家”的中原传统社会结构。谢重光强调,这一时期宗族社会的形成,标志着从安居到立派,完成了根在中原的文化建构。[3]随着客家方言、风俗、民族性格等要素的发展,标志客家历史文化至此进入完全成熟时期。

(二)客家历史文化的内涵意蕴及功能

客家历史文化是客家人在长久历史中共同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渗透在客家人的血脉中并且离析出激励、凝聚、教育、导向和支撑五种功能。[4]择其大端,可以从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核中窥见其内涵意蕴及功用。

第一,建筑技艺。客家人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运用古老夯筑技术打造出反映宗族血缘伦理观念的建筑瑰宝——客家土楼。土楼修建材料为生土、石、竹等,均就地取材,实现防御性与经济性的有机结合,并且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与“阴阳协调”的东方哲学理念,主要表现为其选址均遵循环山抱水、背阴向阳、藏风避气之原则。在野兽横行、瘴气丛生的蛮荒之地辟有新定所,使客家人充满强烈归属感,激励了客家人不断缅怀先人荣光,赓续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第二,方言。客家方言作为客家历史文化之精髓,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记录和保存客家族群的历史文化。罗香林先生曾说:“虽子弟平时亦任他学习各种语言,然在祭祖时候,必操客话,谓这样才能报答祖宗。”[5]在出入祠堂和参加祭祀时,客家方言的运用已成为一种硬性的要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千年古训浸润在客家人的血脉中,是客家人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础。

第三,精神意志。迁徙是客家精神得以确立的根基,在艰苦环境中砺炼而成的客家精神蕴涵深刻内涵。“山上布惊开蓝花,做完田事转外家,听到阿哥无衫着,三更半夜就纺纱。”客家山歌描绘的朴实生活场景,正是客家人兢兢业业特质之体现。客家匾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缩影,上犹县陈姓“义门传家”门匾、萧(肖)姓“彪炳文光”门匾皆是先贤精神之再现,更是对子孙后代殷切期望的表达,其教育和导向功能不言而喻。

第四,民俗。客家社會生活丰富多彩,世代相传的民俗是支撑客家群体记忆的事象,集中体现在民间信仰、婚嫁、丧葬等方面。流离失所导致客家人精神寄托意识强烈,土地公、妈祖等便是其浓厚信仰下用于祈求逢凶化吉的神明。客家人仍秉承“六礼”,严格遵循中原嫁娶礼仪。在丧葬方面则沿袭畲族独有的“二次葬”“买水浴尸”之俗,以示对祖先的虔诚崇敬。

二、客家历史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6]在客家人“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团结诚信”的人文精神以及“崇德重义”的道德规范中,可以看出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内容上同根同源,在本质上一脉相承。

(一)“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

《论语·学而第一》载:“礼之用,和为贵。”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和谐统一,以和为贵的理念是其精神象征。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和合精神,主要表现为客家历史文化的包容性。客家先民对土著文化并非一味排斥,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有吸收与融合。移居海外的客家人也积极探索和吸纳各种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这皆是客家人坚持以和为贵理念处世的成果。“以和为贵”旨在指导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于会瑞刘氏联修族谱》曰:“同乡共里姓氏众多,非属姻戚即属支脉,亦当以和为贵……凡我族众,不得籍势凌人,尤当和睦乡里,永效友好。”由此观之,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引导客家人更快地融入异地生存扎根,以和衷共济的处世智慧在文化博弈中不断发展、涵化,最终通过渗透、融合、浸润,嬗变成独特的客家历史文化体系。

(二)“团结诚信”的人文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孕育的团结诚信精神对于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德行至关重要。历经战火洗礼,客家人背井离乡,落脚之处又较为恶劣,这迫使他们互帮互助,抱团取暖。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支撑而构成的团结合作关系对客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客家人“团结诚信”的优良传统包括精诚团结、尊祖崇宗、热情好客等内容,主要体现在通过南迁前上祖的感召,积极维护团结,将其视为不可推卸的使命;大部分的客家人都把宗族組织当作和谐共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载体;客家人以热情好客著称,走亲访友已成寻常习惯,表现出浓厚的亲情、宗族情谊、友情以及团结协作的凝聚力。

(三)“崇德重义”的道德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哲学所求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人伦日用而又即在人伦日用之中。”[7]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德为本”是中国人价值观、行为准则、人生态度的集中反映,而“以德为重”更是其核心精神和突出特点。“四重四薄”是客家人在移民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崇德重义的价值观,即:重名节、薄功利,重孝道、薄强权,重信义、薄小人,重文教、薄农工。客家人视个人品德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坚决抵制任何有损祖先颜面、损害人格尊严和气节的不端行为。客家人视忠肝义胆为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品德,损人利己、背信弃义乃卑劣之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是珍贵的精神财富,而客家历史文化所蕴含的崇德重义的内涵,更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的继承和发展。

三、传承与弘扬客家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

客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意味深远,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当今国际环境复杂,社会文化多元开放,探索客家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个人维度上,呈现出培养坚韧人格的倾向;在社会维度上,体现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及涵养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维度上,展现出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个人维度:培养坚韧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8]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彩演绎。《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9]客家人在苦难中造就了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客家精神,团结与改革,开拓与进取是客家精神的底色。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影响和求生存、图发展的迁徙历程中,深知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以爱国怀乡为核心的客家精神油然而生。

客家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自古至今,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都映射出客家先贤的身影,他们以客家精神信仰为支撑,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客家精英文天祥毁家纾难,起兵抗元,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之变制;孙中山辛亥革命灭千古帝制可以说是客家精神最为集中和生动的体现。客家杰出人物的行为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个体的前进方向。鉴于此,将客家精神融入个体的思想和行动,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品格,培育砥砺深耕的坚韧人格,使其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成为能够承担国家复兴重任、奋楫争先的时代先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社会维度: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及涵养核心价值观

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各种社会思潮裹挟大众意识,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冲击支撑“文化认同”的思想价值体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0]客家人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高度的民族认同,特别以对文化的传承坚守和族群的凝聚力、向心力而著称。客家历史文化推崇的文化理念与精神道德标准在民族高度认同情境下会内生成一种无形且强烈的控制力量,使得客家历史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小圈子”变为一门“显学”,为新时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注入力量,为其他移民文化的发展提供新范式,使古老的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永久传承文化基因。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价值秩序的核心和灵魂。[11]将客家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对照,不难发现,两者相通相融且有诸多联系。客家人将忠视作首要大义,《何氏家训·训忠》曰:“尽己为忠,中心为忠,忠之时,义大矣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更是被客家人奉为圭臬,客家历史文化在价值取向、精神内涵方面都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高度一致,存在着个体同社会统一的普遍取向。把发扬客家历史文化同时代发展对接起来,活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构架坚实又富有新意的交流互动桥梁,使之形成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从根本上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三)国家维度: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及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记忆是零碎的,中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处在失语状态。文化软实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挣脱“文化失语”泥潭的有效途径,需要依靠多元传播主体协同推进。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当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华人盛会,而客家人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主力军。文化人才也是各国之间文化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12],善用熟谙中西方文化的复合型客家人才,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形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共识,洞察传统文化精华、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加速其话语系统的形成,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精神的推动力,更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媒介。客家历史文化蕴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能有效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它涵盖众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民间舞蹈“席狮舞”、客家灯扎、民间武术“连城拳”以及章贡竹雕等。因地制宜开发客家非遗资源,创新性地将传统单一旅游模式转化为“旅游+非遗”模式,将商业思维与产业化发展相融合,以寻求客家非遗文化与市场的新结合点,能够使客家文化在经济上产生巨大的价值。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坚持以旅游为主线,以客家历史文化资源为支撑,传承客家风情,展示客家非遗风采,不仅为文旅业注入新活力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域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结语

中华傳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客家历史文化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强大的生命活力使其在时代洪流中经久不衰。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美好愿景呈高屋建瓴之势,客家历史文化凭借其内涵底蕴和价值旨趣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客家精神为基底涵养个体品行,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奋斗意志,积小致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社会共识,在文化认同下生发出文化自信。借助资源丰厚,乘旅游业发展之东风,打造客家品牌,传播客家风采,吸进中外旅客“走进来”,助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鉴于此,保护好、传承好客家历史文化是个体发展的“指南针”、社会稳定的“粘合剂”、国家强盛的“助推器”,运用好、发挥好其当代价值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三七-卷八一[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谢重光.明代客家发展的新特点:客家宗族社会与崇文重教风气的形成[J].地方文化研究,2022,10(02):65-70.

[4]黄晓锋,刘加洪.客家文化的历史性意蕴与当代性审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15-21+189.

[5]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

106.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33.

[7]冯友兰.贞元六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4:765.

[8]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1(02).

[9]郭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黄杰.习近平文化观及其时代价值[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3(03):66-74.

[12]陈晶莹.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8.

作者简介:

林津津,女,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宁波,女,黑龙江绥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