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视角下汉语“马” 类成语探析

2024-04-07 15:45崔艺林王玲娟
今古文创 2024年9期
关键词:价值评价民俗军事

崔艺林 王玲娟

【摘要】马类成语在汉语成语中数量丰富,《成语大词典》《中华成语大辞典》《中国成语大辞典》三部词典中共有含“马”类成语254个,包含18个“骥”字,3个“驹”字,5个“驷”字,1个“骏”字,神马的名字“飞黄”1个。从文化学角度划分,“马”类成语共有四个大类:表现军事战争的、表现交通的、反映民俗生活的以及反映价值评价体系的,总体折射出“马”类成语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马”类成语;军事;交通;民俗;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9-0132-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41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项目“融合与创新——新文科背景下语言类研究生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yjg21

3073)。

成语是汉语言中文化的精华。高永鑫(2021)认为,成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李承赞(2013)认为,成语中蕴含丰富的风俗文化,并且对人生具有塑造作用。笔者认为,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与体现,从成语中可以窥见文化的人文意蕴。

马玉堃(2015)认为,动物是人类文化形成的重要因子,甚至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是伴随着动物的影响而形成发展的。姚立江、潘春兰(2002)认为,动物是人类丰富复杂的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晋代郭璞在《说马传》中将马评价为“龙精”,刘德龙(2020)也认为马是成了精的龙,认为骐骥乘运是栖居身边的福泽。我们认为,动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马在传统文化中凸显重要的人文价值。

本文以宋永培、端木黎明《成语大词典》(第二版)(2022年1月)王涛《中国成语大辞典》(2007年3月)和向光忠《中华成语大辞典》(2004年1月)三部辞典为研究范围,分别统计出“马”类成语如下:

除去辞典中成语重叠的部分,统计有“马”类四字成语254个,根据马的用途,将这些四字成语分为军事、交通、民俗以及价值评价四类:

其一,军事战争类。

这类成语从不同角度来呈现出战前或者战场上的风貌。如“兵强马壮”“招兵买马”“马放南山”等。

其二:交通类。

这类成语通过“马”的语素来描绘车马行进的速度或者是繁盛场面的描绘,如“车水马龙”“马不停蹄”等。

其三:民俗生活类。

通过马类成语,可以窥见特定背景下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经济状况,展现出了古代社会风貌。如“香车宝马”和“弊车驽马”就是不同经济状况下的差异。

其四:哲学价值评价类。

此类成语多数是寓言或者历史故事的浓缩,词句简短,耐人寻味,凝聚了封建社会人们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具有教育和警示意味。如“白驹过隙”“按图索骥”“塞翁失马”等成语。

一、表现军事战争内涵的“马”类成语

军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军事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文化是文明化的过程中从事军事活动时所创造的一种物质和精神的产物。

马是骑兵的重要装备,也可以用来作为古代战车的驱动力,骑兵,即骑马作战的军队。

在“马”类成语中,有54个体现出军事战争内涵,约占“马”类成语的21.26%。成语中,体现军事战争内涵的主要表现在战前的准备状态、奋勇杀敌的具体状态、战争场面的宏大肃穆和对战争的厌倦。

(一)战前的准备

词典中体现战前准备的成语一共有13个。购买军需装备,包括购买马匹、马鞍、长鞭等一系列的作战工具。

如“招兵买马”,本义是指购买战马,招募士兵。招为征集、征收。现在指组织或扩大武装力量。

例如:(1)战争时期,朝廷需要大量地招兵买马来增强军事实力。

(2)这个地区战乱频繁,民间自发地开展招兵买马的行动,来应对来自地方的压力。

由此来看,“招兵买马”的使用语境离不开战争,所指多为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

大战之前,战前准备主要是军需采买和战前的喂养战马,“秣”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食马谷也。本作?。今借作秣。” ①在今天“秣”有两层含义,一是牲口的饲料,一是喂牲口。

(二)描繪战争的场面

在“马”类成语中,在军事的表达中主要是为了凸显战争的主题。如“兵荒马乱”“兵强马壮”“戎马倥偬”等。此类成语约有19个,呈现出了军容军纪以及战争的紧迫感。

成语体现出了战争的不同方面。战场的肃穆紧张以及驰骋疆场的画面,描绘战争场面是“马”类成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对和平的向往

成语“马放南山”出自《尚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②是通过对战争中重要的“牛”和“马”“休”和“放”的动作来体现出对和平的渴望。

例如:(1)这场战争结束后便可马放南山,享受太平的日子了。

(2)一个朝代结束了动乱,进入了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成语的语境离不开战争,主要表明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四)建功立业

马和战争有着紧密的练习,相应地,人们用“马”类成语来表示建立功勋。正是由于马在战场上的巨大作用,人们将建功立业和战马联系在一起。

一些成语从战争中军队的军容以及其他角度来反映战争场面,这类成语的艺术性,使军事类成语注入了活力,使军事战争的表达更鲜明形象,反映出古人对战争的态度。

二、表现交通内涵的“马”类成语

马在古代充当着代步工具,用于骑乘和拉车,还有托运货物的功能。我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马,往往是车马并举,马不单独发挥作用。《论语·公冶长》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③战国以前,马只用来拉车,而不用来骑乘,到了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学来了骑马。后来兴起了骑马的风气。

体现交通特点的马类成语共有23个,占“马”类成语数量的9.06%。成语中主要呈现出马奔驰迅速和车马的具体状态以及呈现繁荣状况的特点。

(一)凸显迅速地特点

骏马有多种美称,“骥”“驷”“骏”等,一些马有自己的名称,如“骅骝”“赤兔”等。在“马”类成语中, “云车风马”“輕车快马”“马不停蹄”“风车雨马”等凸显出速度快的特点。

(二)凸显交通繁荣

车马繁盛的地方交通繁荣。“车水马龙”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交通繁盛的场面。“车马骈阗”解释为车马聚集的地方,形容非常热闹。

(三)道路的状态

此类成语凸显出了道路平坦辽阔或是崎岖难行的路况。如“一马平川”为纵马疾驰的平原。“束马悬车”形容路途难行。

还有一些成语反映出交通工具或者是车马的痕迹,如“南船北马”“木牛流马”等,以“马”为交通运输工具,反映出不同地方的交通工具,用于交通的“马”类成语反映出了马在交通方面的文化内涵。

三、表现民俗生活的“马”类成语

赵立德(2016)将民俗定义为“民众在生存活动中为了持续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具有模式化的生活文化。” ④钟敬文(1998)将民俗解释为“国家或民众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⑤民俗是面向人民大众的,体现出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和非物质方面,并且具有传承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民俗生活来分类,将“马”类成语分为和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

成语中,反映了民俗生活的数量为129个,占马类成语数量的50.79%,成语反映了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地位权势、官员赴任以及人们日常中的情感、思想性格以及美好的期盼等方面。

(一)地位与权势的体现

统治阶级制定了完整的礼仪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伦理秩序具有贵贱之分,处于不同阶级的人拥有不同的资源和社会地位,作为所有物的马也被用作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马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打猎、角斗以及赏玩,彰显着主人的权势地位。

在历史上,只有贵族和皇家才能拥有。在汉代,人们会在宫廷宴会上训马跳舞来取悦帝王,此外,马球和骑猎也非常盛行。

如成语“肥马轻裘“出自《论语·雍也》,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穿着轻暖的皮衣,乘坐肥壮的马。由此来代指富裕的生活。

(二)官员上任或呈现官场态度

一些成语反映了新官上任的状态以及对上级攀附的态度,此类成语约有19个,如“走马上任”“打下马威”“攀龙附骥”等。

例:(3)接到聘书,他第二天便走马上任。

(4)为了攀龙附骥,成就一番事业,他毅然投奔到李将军麾下。

例(3)中含有成语“新官上任”, 句中的语义包含刚上任的语境,来表现新官刚刚上任的样子,例(4)中含有成语“攀龙附骥”,句子中的语义包含或者隐藏有为了自己的事业,攀附上司,希望成就自己的事业。

(三)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观物取象”的思想,即通过观察万物,取其典型的形象特征,经过思维的加工使其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从具象的马剥离开来,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体现在人们生活中。此类成语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性格或情感状态,如“青梅竹马”,“竹马”原指竹竿当马骑的一种玩具,后来表达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的感情。除此之外,“马”类成语还用作人的性格特征以及个人态度的表达。

(四)吉祥的代表

《唐六典》中将马列为大瑞动物,马同样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表示希望事业上的顺利,在此类成语中含有美好愿望的寄托。如成语“马到成功”“飞黄腾达”来寄托自己的志向。

“飞黄腾达”出自唐代韩愈《符读书城南》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⑥“飞黄”指的是一种神马,“腾达”意为上升,后来用“飞黄腾达”比喻骤然得势,也用于对人的祝愿。

四、反映价值评价哲学内涵的“马”类成语

程皓月在《儒魂·当代儒家的新古诗》(2021)中认为,孔子整理的“六艺”,是中国哲学体系的确立,孔子创造的诸如“仁义”“礼乐”“道德”“心性”“孝”等词语,确立了中国人思考世界的命题与方式。

张云在《公关心理学》(2010)中,把“价值评价体系”定义为“人们对相关事物地位、作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从而在内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决定价值取向的心理内容结构。” ⑦中国文化重视道德精神,成语中体现出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观点。

“马”类成语中,反映价值评价内涵的哲学内涵的一共有44个,约占“马”类成语数量的17.33%。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类:

(一)生活中的福祸观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祸福相依的祸福观,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中也有“否极泰来”的观点。“否”和“泰”本是《周易》中的两个卦象,“否”是坏的卦象,“泰”是好的卦象,形容情况坏到了极点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福是祸的基石,而祸的最大来源是“邀福”,这种祸福观影响着人们,陆九渊也把人心作为主宰祸福的根源。

类似于福祸相依的观点体现在“马”类成语中是“塞翁失马”, 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多和“焉知非福”连用。

如:(1)眼前吃点亏不用太沮丧,要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你也不必为丢了这份设计图而难过,所谓塞翁失马,说不定可以想出更好地点子。

“塞翁失马”体现出祸福相依的观点,福与祸是相对来说的,在使用中多会出现“祸”的语境中,如(1)句,是眼前吃的亏,(2)句是弄丢了设计图纸,用于安慰的场景。

(二)重信守诺的道德观

我国历代都重视诚信道德的培养。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阐述了信的重要性, “信”字在论语中约出现了三百八十次。扬雄在(《法言·重黎》)中指出,不违背自己的诺言,就是守信。汉代董仲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即“仁”“义”“礼”“智”“信”。二程(《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认为诚和信是一体的。重信必守诺。教导人们诚信,也就是在教人们遵守诺言。

除了儒家,墨子也將“信”和“行”紧密相连。老子说:“轻诺必寡信。”教导人们不要轻视诺言。可见,古代中国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或是其他,都重视诚信,用来规劝百姓。诚信道德经历历史的变化而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⑧后人由此总结出成语“驷马难追”“驷不及舌”等。从字面上来看,是一句话说出口,即使是四匹马拉车也追不上。

(三)重视或埋没人才

我国古代历史上,贤明的君主招揽天下名士。孔子最先提出“举贤才”的主张。韩愈将人才比作“千里马”,明君为“伯乐”,无论历朝历代,重视人才,成为美谈。成语“素丝良马”代表着礼贤下士的态度,“求马买骨”“马空冀北”以马暗喻人才,体现对人才的重视。

相反,成语中也有埋没人才,明珠暗投的反映。如“骥服盐车”,出自《战国策》,来表示才华遭到抑制的处境。

(四)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忧心”的词语。《周易》里有对天下的忧虑。(阎庆生,2020)把忧患意识视为中华文明演变的线索,它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紧密相连。钱钟书在《谈艺录》的自述中把《谈艺录》一文视为忧患之书。忧患可以以个人为对象,也可以以社会、国家为对象。“驰马思坠”为骑着马奔跑的时候,也要想到摔下来的可能,成语也浓缩了忧患意识,蕴含居安思危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马”类成语是动物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这类成语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马”类动物成语文化内涵的研究呈现出古代马在军事、交通、民俗生活的画卷,在人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中也具有深刻的影响,使人们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穷的魅力。

注释:

①向光忠主编:《学研究》 (第1辑),崇文书局2004年版。

②冀昀:《尚书》,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32页。

③张帆编:《论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④赵德利:《民间文化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⑤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⑥(清)陈宏谋辑:《五种遗规》,线装书局2015年版。

⑦张云主编:《公关心理学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⑧华杉:《华杉讲透论语·下·修订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

参考文献:

[1]陈恩林.中国古代骑术和骑兵考源[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1,(02).

[2]房培.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天津大学,2007.

[3]高永鑫.文化视角下的汉语成语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21.

[4]李承赞主编,刘玉凯著.新版雅俗文化书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5]马知遥,刘智英.中华吉祥文化丛书 动物卷[M].济南:泰山出版社,2020.

[6]马玉坤编著.中国传统动物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莫彭龄.试论“成语文化”[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03).

[8](清)金缨编著,段干木明译注.格言联璧[M].合肥:黄山书社,2005.

[9]清如许,王洁译注.诗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10]宋永培,端木黎明.成语大词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21.

[11]王涛,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

[12]向光忠.中华成语大辞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1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14]许晋,马丽娜.生肖动物“马”成语及其文化义探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01).

[15]许丽娜.“马”成语文化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7,

(08).

[16]杨人桦.汉语涉“马”成语窥探[J].青年文学家,

2021,(05).

[17]姚立江,潘兰香.人文动物 动物符号与中国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8]张树.汉语动物成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1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

崔艺林,女,河南漯河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王玲娟,女,湖南安仁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古代典籍词汇与文化研究、古代艺术文献研究等。

猜你喜欢
价值评价民俗军事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价研究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大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梳理与信息池规范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