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琼崖英语文献中专有名词的回译探析

2024-04-07 22:34吴彩灵
今古文创 2024年9期
关键词:琼崖

【摘要】由于专有名词特有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是文献翻译的难点。本文以近代琼崖英语文献中一些专有名词为例,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统一的原则和威妥玛式拼音读音规则,用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法,分析了人名、地名、书名的回译,以期对英语文献专有名词回译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琼崖;英语文献;专有名词;回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9-009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30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关于近代外国传教士笔下的海南文献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Hnky2021-12)。

“琼崖”是海南岛的古称,从清朝末期开始,西方的传教士、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等陆续来海南岛游历和考察,写下许多介绍当时海南的外语文献。这些外语文献,是作者对自身经历、所见所闻的记录,或是对所阅史籍的引用和评论,大致分为田野调查报告、游记、见闻录、人物传记等类别。研究这些文献,可以从西方人的视角去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中西方往来关系,发掘文献里的琼崖文化内涵。同时,外语文献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中文史料记述的不足,可以印证地方文献的记载,为编修地方志提供参考,所以研究外语文献翻译颇有意义。但是由于这类文献本身的特点,翻譯起来阻碍重重。因为文献的部分专有名词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译者不但需要掌握外语翻译知识,还要对汉语语境的文化有充分了解。同时,随着时代变迁,很多地名发生了变化,甚至消失,给译者考证核实带来巨大困难。而且,很多地名和人名是根据当地读音,采用拉丁字母注音,译者们要把文献里涉及的这些重要的人名、书名准确还原回当时社会所使用的的名称并非易事。

一、回译的概念

沙特尔沃思(Shuttleworth)和考伊(Cowie)合编的《翻译研究词典》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对“回译”的定义是,“回译是将被翻译成某种语言的文本再重新译回源语的过程”(back-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in which a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given language is retranslated into SL)[1]。王正良在《回译研究》里阐述了回译的定义,即回译是“普通翻译学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将他人的译语文本再翻译回归原语文本的过程”[3]。方梦之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辞典》认为,回译是“把被译写成另一种文字的内容再转译成原文的过程和表述”[4]。回译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有本回译,一类是无本回译。有本回译是有中文原文作为参照的,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译文还原为原文本。无本回译,即没有中文原文本作为参照的翻译,只有源文化做参照。谭载喜认为“文化回译”是“把用A语书写或叙述的发生在B语环境里的原始故事(包括人和事),翻译成B语言”的翻译过程,这个过程不单是语言层面的翻译,还要进行语境和文化层面的回归[5]。王宏印在回译研究中指出:“无本回译比无根回译的表述更为恰当,无论是缺乏原译还是异语写作,并非无根可循,只是缺乏一定的文本对应,但实际上都是建立于文化的基础之上,文化则是它们的根”[6]。近代琼崖外语文献,大多数是西方学者对海南当时社会现象、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土民情的论述,这类文献的翻译属于无本回译,没有对应的源文参考,译者只有对源文化有充分的了解,翻译时勤查资料,多方考证,才有可能做到准确回译。

二、专有名词翻译原则

(一)根据名从主人原则

专有名词大致分为人名、地名、书刊文章名、机构组织名等几个部分,“名从主人”指翻译时按事物原本所称之名为名。“名从主人”是翻译名称(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时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7]。例如翻译西方人的姓名,根据欧美人的习惯,先名后姓,再根据英语发音音译成汉语。如美国汉学家路易斯·查尔斯·阿林顿(Lewis Charles Arlington)、美国传教士弗兰克·帕特里克·纪路文(Frank Patrick Gilkman)。翻译中国人的姓名,则先姓后名,再根据汉语拼音或威妥玛式拼音音译成汉语,例如黄强(Huang Chiang)、马援(Ma-yuan)、孙中山(Sun Yat-sen)。

(二)根据统一性原则

很多汉字都有同音字,不同译者使用音译法翻译姓名时,使用的汉字会稍有不同,但外语文献里涉及的人名常常是历史名人,如被贬谪到海南的历史官员苏轼(Su Shih)、丁谓(Ting Wei)、卢多逊(Lu To-sun)等人。译者根据源语的读音和上下文,查证核实,遵照统一性原则,选择正确的汉字回译历史人名。外语文献的作者以及文献内常提到的西方汉学家,大多在当时中国社会任职或传教多年,他们的姓名早已翻译成汉语姓名,且多次出现在一些正式出版刊物,如近代在中国海关任职的包腊(B·C·Bowra),1868年到海南考察的粤海关美籍洋员廷得尔(E·C·Taintor),著名的博物学家史温侯(Robert Swinhoe)曾在1868年任琼州领事,如果现代译者不做任何考察,直接按照音译法把Bowra译为保罗,Taintor译为泰恩托,则译文和早期的文章就不能保持人物姓名的一致性,给读者理解人物造成混乱。

有一些西方学者有汉语名字,且其汉语名早已在学界通用,例如:第一个在海南岛传教的新教传教士杰尔弥森先生(C·C·Jeremiassen),其汉语名是冶基善。冶基善生于丹麦,大约在1869年来到中国,被广东省政府聘用,负责缉查珠江三角洲上的非法活动。美国传教士Benjamin Couch Henry,其汉语名为香便文,1873年由美北长老会派遣到中国,在广州传教,1882年至海南考察旅行。还有德国著名汉学家Friedrich Hirth 的汉语名为夏德,等等。这些西方人早期在中国居住多年,其汉语名已经多次出现在中国早期的文献,在学界广泛使用,翻译时,根据统一性原则,直接使用其汉语名。

三、专有名词回译法

(一)音译法

音译是以原语读音为依据的翻译法,根据原语内容的读音在目的语中寻找发音相近的内容。英语文献里的中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一般用汉语拼音或是威妥玛拼音拼写。威妥玛式拼音是英国外交官威妥玛等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合编的注音规则,在1958年我国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前,广泛用于汉语的人名、地名、物名注音。例如孙中山(Sun Yat-sen)、毛泽东(Mao Tse-tung),海南著名历史人物:丘濬(Chiu Tsun)、路博德(Lu Po-teh)、海瑞(Hai Jui)等等。其他专有名词例子:苗族(Meao-tsze)、书名《琼州府志》(Hing-e-foo-che),等等皆用威妥玛拼音拼写。涉及用威妥玛式拼音拼写的专有名词,首先根据威妥玛式拼音读音推测汉语的内容,再查阅历史书籍佐证具体的汉字拼写,必要时可查阅汉语拼音与威妥玛式拼音对照表。

地名也通常采用音译来翻译,并且遵照统一性原则,首先选择已经约定俗成的名称。因为地名是地理方位的识别标志,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经过人们世代的交流使用,已经具有固定的形态和意义,被广大群众接受。很多地名包含着当地的语言文化内涵,翻译时,应对地名进行考察认证,准确回译到原来的汉语读音和拼写。英语史料文献中地名的回译,首先根据读音推测地名,再根据上下文描述的地点方位,以及当时的行政区划、史料记载来选择恰当的汉字,力求准确翻译回当时历史环境下它原本的地名。

例如:The southern and larger half of the island was named Tan-erh,so termed because its king was supposed to possess ears reaching down to his shoulders.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island was called chu-ai because of its rich pearl beds,but these became exhausted in the 15th century[8].

译文:占岛屿总面积一半以上的南部地区称“儋耳”,据说是因为当地的“国王”有垂至肩膀的耳朵而得名。岛屿北部地区因盛产珍珠而得名“珠崖”,但到15世纪资源就枯竭了。

分析:此英文句子出自伍连德先生写的“Hainan,the Paradise of China”,《海南岛,中国的天堂》。地名Tan-erh,根据威妥玛式拼音与《汉语拼音方案》的读音对照[9],译为儋耳,再根据考证,海南儋州市古称儋耳,所以该译名符合事实。地名chu-ai,根据威妥玛式拼音与《汉语拼音方案》的读音对照,ch对照的汉语拼音是zh,所以chu-ai,译为珠崖。外语文献里诸如此类,Tan-chow译为儋州,Wu-Chih-San译为五指山,等等。有些用威妥玛式拼音注音的地名,不一定都是根据当时的官话,是根据当地口语注音,如Nam-mau-lia南茂岭,经考证,“lia”是海南话对山岭的称呼,沿用至今,Vun-sio,是海南话读文昌的发音,至今海南话对该地名读音不变。在翻译过程,译者应积极查阅资料,对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地名等文化元素能准确识别、严格考证,翻译效果努力达到既忠于原文,又忠于历史。有时候,翻译专有名词需要结合音译和意译,例如地名chang-hua River昌化江,妥玛式拼音将送气符号()放在声母的右上角,ch的()是送气符号, ch对照的汉语拼音是ch,所以chang-hua对照的汉语拼音chang-hua昌化,river采用直译。

(二)直译法

直译指在把原语的含义翻成目的语时,保持原语的形式结构,例如词序、句子结构等。

以地名翻译为例:To the east are the plateaus of “Yellow Bamboo” and the coastal plain below Kachek,through which runs the Kachek River,second in importance only to the Golden River.It takes its rise among the foothills of the Five-Finger Mountains and flows to the sea through a gap in the lower range[10].

譯文:东部是黄竹台地,到了嘉积以下是滨海平原,排在金江之后的第二重要的河流嘉积河就流过这里,它发源于五指山脉的丘陵地带,沿着低矮山脉间的峡谷流入大海。

分析:这个段落里,Yellow Bamboo(黄竹),Golden River(金江),Five-Finger Moutains(五指山脉)三个名词均采用了直译法,翻成汉语的地名是海南岛客观存在的三个地区,根据上下文信息推测,这三个地区的位置也符合事实。地名翻译采用直译的翻译例子还有很多,例如Red Mist (红雾山),Lotus Range(莲花山)等。翻译这些地名时,如果译者对海南地理比较熟悉,熟知岛上的各类地名,则根据英语单词含义和上下文很容易确定地名的汉语名称。地名翻译同样遵照名从主人原则和统一性原则,否则一字之差都会给读者造成困惑,例如Golden River,译成金河则不妥。

书名一般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并且一样遵照统一性原则,翻回原来的汉语名称。例如Fang yü chih译为《方舆志》、The Prose-Poetry of Su Tung-po直译为《苏东坡赋》。成功的直译既表达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特色,且对原文忠实。

(三)意译法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当采用直译法不能表达源语的含义时,就采用意译。例如书刊名Pictures of People tributary to China(《皇清职贡图》),The Chinese Recorder(《教务杂志》),均采用意译法,译名看起来几乎和原英文名没有关系,但它表达了书籍和期刊的内容。《皇清职贡图》是乾隆皇帝下令编绘的介绍清朝时国内的不同民族以及与清王朝有交往的国家之民族的一部大型图卷,后面又以此为样板编纂了写本和刊本。The Chinese Recorder是美国传教士1867年在中国创办的《传教士记录》(Missionary Recorder: A repository of Intelligence form Eastern Missions, and a Medium of General Information),主要给来华传教士提供一个交换讯息的平台,1868年该刊物更名为The Chinese Recorder,并伴以中文期刊名《教务杂志》。可见一些书籍和报纸杂志,采用意译才能译出刊物的内涵,现代译者如在外语文献中遇到了这类刊物名,宜采用意译,把它翻译回原本的中文刊名。书籍和刊物曾经客观存在,且在当时社会,甚至至今有重要影响和意义,译者翻译时要慎重,需勤查史料考证,遵照统一性原则。

四、结语

琼崖近代外语文献,包含着西方学者对早期海南的语言学、历史学、植物学、人类学等研究,近年来日益得到学界的重视与挖掘,外语文献翻译工作愈加重要。除了语言层面的翻译,译者还肩负着文化的回译,如何译好文化负载词是译者需要解决的难点。文化负载词就包括了专有名词。文献中的专有名词涉及的范围较广泛,因为篇幅有限,本文的分析只涉及了人名、地名、书刊名。由于专有名词的文化属性的特殊性,其翻译即准确还原相关历史地名、人名、物名、书刊名、官职名、机构名等等,译者需秉着忠于历史的原则,通过书籍和网络勤查资料进行考证,对缺乏佐证的史料,还要多次进行田野调查,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总之,随着本土文化研究视角的开拓,近代琼崖英语文献会越来越引起各学科研究者的关注,译者需更加重视英语史料文献的翻译准确度,要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求实精神做好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Shuttleworth,Mark and Moira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4.

[2]Edward H.Schafer.Shore of Pearls,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0.

[3]王正良.回译研宄[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7:20-21.

[4]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97.

[5]譚载喜.文学翻译中的民族形象重构:“中国叙事”与“文化回译”[J].中国翻译,2018,39(1):17-25.

[6]王宏印.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J].上海翻译,2015,(03):1-9.

[7]张廷琛.谈“名从主人”[J].翻译通讯,1981,(2):

40-42.

[8]海南省民族协会编.黎族藏书·外文部·英文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387.

[9]李孜,黄伟.威妥玛式拼音与《汉语拼音方案》的计量比较[J].语言规划学研究,2020,(01):15-25.

[10]海南省民族协会编.黎族藏书·外文部·英文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397.

作者简介:

吴彩灵,女,海南澄迈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近代海南英语文献。

猜你喜欢
琼崖
琼崖革命胜利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从《中国共产党简史》中的琼崖革命叙述谈起
琼崖革命知识分子的群体觉醒及其当代意义
琼崖纵队何以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浣溪沙·琼崖聚仙
琼崖海棠籽油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
——《琼崖革命历史文献选编》出版
琼崖革命精神研究的新探索
——《琼崖革命精神》评介
周恩来与琼崖革命
——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叶挺独立团”跨海征琼崖——忆海南岛战役中的第127师
忆琼崖纵队迎接配合渡海大军解放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