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胶州市香港路小学(266399) 孙 慧
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减负不减质”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共同目标。当前,很多学校的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有效落实新课标要求。基于此,本文针对教师的共同发展和专业成长,立足课堂,直面问题,从常规化集备、诊断性集备、跟岗式集备这三种类型的集体备课入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校级集备以公开课为平台,由学校统一安排、统一调控。学校将每年10 月定为“教学研讨月”。每次,我校都会精心准备一节“校长公开课”,先面向全校展示,再以此拉开研讨活动序幕。之后,我校陆续开展“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亮相课”等一系列研课活动,将教师的目光聚焦于课堂。每一节课都是针对特定教学内容反复打磨后的成品展示,都是研究的素材。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走进课堂,课后及时集中评课,在“磨”与“研”中收获智慧和成长。
同年级学科组是最具问题导向性、活动开展最为频繁、操作空间最大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每天一小研、每周一大研的集备活动,便是依托这个共同体来开展的。为抓实年级集备,我校在措施上突出了“三个具体”:一是时间上具体到“分”。严格规定集备时间,从早上8:20开始集备,每次不少于30分钟。二是流程上具体到“人”。针对每个学科组的人员配置,充分考虑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的搭配,使每个年级、每个学科都有领头人。每个学期初,明确每次集备的主讲人、记录人以及“课例先行人”。每学期初,先由各组的领头人主讲,充分示范,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让其他教师轮流当主讲人。三是内容上具体到“点”。新学期第一次集备是对本学期课程的整体规划。单元集备由去年任教的骨干教师进行“三通”,即通重点和难点、通教学方法、通经验教训。每日课前集备,具体到教学环节的每个情景、每个知识点、每句总结语、每道练习题。
以办公室为主阵地的年级集备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主讲人轮流制日集备
主讲人轮流制是日集备的常用模式之一。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步,个人初备。集备前,先熟悉教材,阅读教参,制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提出疑难困惑,心中勾勒出大致教学流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发言做好充分准备。主讲人精备教案,形成教案文字稿及演示文稿。
第二步,主讲分享。主讲人将自己的教案、备课成果及相关资料分享给其他教师。
第三步,集体研讨。教师自由发言,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删减,使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想等更趋合理。讨论完毕后,主讲人负责整理和总结,修改演示文稿,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上传到微信群,共享成果。
第四步,修正教案。集体研讨后,教师再进一步消化、吸收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形成既具自身特色,又适合本班学生的个人教案。集体备课不是组内成员意见、建议的简单组合,更不是个人备课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主备人和组内成员思想、见解的有机整合,是对个人授课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集体备课时要重视培养教师的参与意识,把集体备课变成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让每个教师都能真正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在思维碰撞、交流讨论中深化备课活动。
第五步,课堂尝试。教师带着集体备课的成果走进课堂,实施教学。
第六步,课后交流。在授课结束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效果,针对教学难点,再次商讨解决方法和策略。
这样,教师就经历了“集备—实践—再集备—再实践”的过程。
2.问题探究式日集备
问题探究式也是日集备的常用模式。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熟悉教材,提出问题。日常备课时,先看教材和课标,再看教参和查阅资料,在脑海中形成大致教案,在书上写一写,标记重点,补充资料。这一过程是集备的前提,教学的困惑点也被记录下来。
第二步,共同研讨,解决问题。针对备课时产生的教学困惑点,以及一些细节问题,教师共同研讨,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突破难点。
第三步,中心发言,梳理归纳。针对疑难和困惑,领头人组织教师一起把握教学重点,挖掘课标落脚点,梳理教学的大致思路。
第四步,形成预案,分发教师。集备之后,由本组青年教师形成预案,制成课件或设计出练习题,分发给其他教师,实现对青年教师的历练与培养。
第五步,结合实际,课堂实施。
第六步,教后反思,再次共享。教学结束后,部分教师进行小集备,谈谈某一重点问题在本班的实施情况,针对再次出现的问题商定教学意见。
3.课例先行式集备
针对一些难点问题,可以使用“课例先行”的集备模式,即每个年级组推出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前上“下水课”,提前感知学情、熟悉教学、摸索经验,在集备时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确定“课例先行人”。事实证明,调度有序、组织规范、分工明确的活动流程,保障了集备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
第二步,先行试课。即每个年级组推出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提前上“下水课”,由一位年级组长跟踪课堂,检验备课实效。
第三步,集体研究。“课例先行人”分享先行实践经验,与其他教师讨论研究存在的问题,适当调整教案。
第四步,教案分享,组内教师开展课堂实践。
诊断性集备的目标对象是较弱的学科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的教师,重在解决制约性问题,发现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全员化集备的“有备而来”不同,诊断性集备重在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同课异构。
校长、学科主任深入课堂,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发现普遍性问题,进行方向性指导。比如,2020 年下半年,校领导多次深入不同年级、不同水平语文教师的课堂,累计听课160 多节次,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这次集中诊断催生了我校“课堂学习习惯大集训”,改进了我校语文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使我校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明显增强。
在培养骨干教师的过程中,我校经常组织干部和名师,对一些比较优秀的培养对象进行诊断性集备,以发现其优点和不足,指出改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比如,校领导在诊断过程中发现,有六七位教师不能站稳讲台。其中,有一位十多年教龄的教师,一节课在教室中来回走了23 趟。我校以此为契机,号召全校教师检省自己的教学行为,站稳讲台,发挥好主导作用,适时走下讲台,或关注学生,或把讲台让给学生。
学校充分发挥各学科领军人物的业务引领作用,帮助教有困难的教师诊断课堂。如新入我校的魏老师执教的班级,其英语成绩与其他班级差距较大。于是,英语学科主任和英语骨干进行了听课诊断。课后,骨干教师诊断出以下问题:第一,让学生交换习题,一边听课,一边批改,这在无形中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教师应提前批阅习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二,未关注每一个学生,多个学生不认真听课,教师没有发现。第三,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教师可以将简单的问题给学困生回答,将有难度的问题给优等生回答,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第四,未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第五,未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整堂课没有写的环节,也缺少生生互动。针对以上问题,魏老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有了显著增强。
同样的教材,虽一起经历过课前研究,使用相同的教案、课件,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解决以上问题,使集备产生连贯性和闭环效应,在同年级集备后,组内骨干教师经常旁听青年教师上课,诊断他们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进一步缩小班级之间的差距。
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共同诊断一节课,可行吗?2020 年9 月,我校调集各学科骨干教师,为一位青年英语教师诊断复习课。虽然几位骨干教师没有完全听懂英语教师讲的内容,但他们基于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普遍认识,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纷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数学骨干教师建议借鉴数学试卷的讲评模式,语文骨干教师提出可以借鉴语文背诵的方法。英语学科主任当场用他们提出的方法进行同课异构,给这位青年英语教师进行示范。这次诊断性集备后,我校英语复习课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优化的复习课流程悄然生成。
事实证明,学生的特点是相同的,课堂遵循的教育规律是一致的,跨学科集备能集思广益、资源共享,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师及挂职教师较多,相对于其他教师,他们都是新教师。学校着眼于这些教师的业务成长,开展了跟岗式集备,通过对照反思,找问题、找思路、找办法,让他们全方位、全过程地学习我校优良传统和优秀教师的经验。其中,关键环节就是“找不同”。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全程跟岗,寻找不同。学校统筹安排青年教师轮流全程跟岗老教师,包括进入老教师的班级群,学习如何跟家长交流。老教师边做边介绍,青年教师边看边听边问边记,努力寻找老教师与自己教学的不同之处,探究老教师的教学小妙招。以下是我校青年教师在跟岗过程中寻找到的两处不同。
案例1:上课时间,学生为什么不打招呼就走出了教室?
新教六年级的魏老师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上周,我跟岗刘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班内总有几个学生,只要写完刘老师布置的练习,就会默契地、悄无声息地走出教室,一起小声讨论早已准备好的其他题目。我在询问后得知,他们都是班内数学思维非常好的学生,做题速度快,正确率高,所以刘老师给了他们一个‘在完成当堂练习后,可以随时走出教室’的特权,研究相应的拓展性题目。这一发现让我受益匪浅,真正体会到分层教学的内涵。”
案例2:课堂巡视时,老师为什么总盯着一个地方?
张老师在跟岗葛老师后兴奋地说:“真想不到,原来学生座次排列也有妙招!”在课堂上,张老师发现葛老师巡视课堂时并非漫无目的,而是常常盯着走廊两侧的学生。在询问后,张老师才知道葛老师在排列学生座次时,特意将那些跟不上课堂进度的学生安排在离自己近的走廊两侧,以便随时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和给予辅导。
像这样在跟岗学习中发生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无论是新教师的跟岗培训,还是优秀教师的诊断活动,都必须完成一个核心任务——“找不同”。
第二步,寻根问底,究其规律。同样一件事,老教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要求新教师找老教师请教,找学生询问,寻根问底,究其规律。
第三步,尝试改变,自我应用。新教师针对跟岗过程中发现的不同,一边实践,一边对比教学效果,确定更高效的教学方式,以应用在后续教学中。
第四步,把握核心,全面推广。新教师在跟岗过程中发现不同、感受不同、实践不同,逐渐成长起来,课堂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学校也会定时收集、整理中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集中推广,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经过几年的集备实践与探究,笔者深刻体会到,集体备课既能锻炼教师,又可以发展学生,还能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只有基于全体教师的热情参与、坦诚交流与真诚合作,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发挥优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