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音乐高质量课堂建构

2024-04-04 14:06司雯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学音乐单元教学深度学习

【摘 要】深度学习是实现高质量课堂的重要方式。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站在更高的维度,通过教材重组、学科联结的深度融合,进行多角度的单元设计,提高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并实现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和应用。

【关键词】中学音乐;高质量课堂;深度学习;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7-0072-03

【作者简介】司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210003)教师,一级教师。

高质量音乐课堂是扎根中国大地、遵循美育特点的高效能课堂,是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的根本方向。[1]深度学习是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2]3,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审美认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追求。

笔者认为高质量的高中音乐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注重素养导向,关注交叉学科,建立家校纽带,鼓励艺术实践,强化文化理解,建立一致评价,助力学生用音乐构建人生底色。结合以上观点,笔者以“诗与歌”单元主题为例,探讨如何建构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音乐高质量课堂。

一、整合多版教材,锚定逆向设计的大单元教学思路

江苏省目前普遍使用人民音乐出版社(以下简称“人音版”)和湖南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湘艺版”)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两版教材紧扣新课标,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框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共性、联系和各自的特性。在教学设计之初,笔者采用“研读两版教材—选定主题—逆向设计—单元打通—串联核心”的方式来整合两个版本的教材,确定大单元教学思路。

通过研读两版教材,梳理其中相近的课题,笔者将大单元的主题初步定位为 “诗词”,其中人音版涉及的相关单元或内容有《文人情致》《诗乐相彰》,湘艺版则是《中国古代音乐》《音乐与诗词》,两版教材与诗词相关的作品都选用了《阳关三叠》《大江东去》。

“逆向设计”是本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由格兰特·威金斯在其主持的“为理解而设计”项目中提出,逆向设计分为三个阶段[2]22:第一个阶段要识别期望的学习结果;第二个阶段要确定可接受的证据;第三个阶段要设计学习经验及教学活动。根据以上三个阶段目标,笔者将两版教材中涉及的单元再扩大,增加人音版的《自由幻想的浪漫乐派——舒伯特》、湘艺版的《中国近代音乐》等单元。因重组单元“诗与歌”涉及两版教材里6个单元的作品,所以笔者将单元内容按照时代划分,拟定大单元教学为2课时+1课时(拓展课):第一课时“中国古代的诗与歌”,第二课时“近现代诗歌之美——中西方艺术歌曲”,第三课时拓展课“天马行空聊诗乐”。(见表1)

笔者希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中国诗词和音乐的关系,进而总结音乐和诗词的内在关系。

二、打破学科壁垒,联结深度的跨学科思维

深度学习是基于主题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学习。[2]106音乐与其他学科是相互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在“诗与歌”单元课堂上,跨学科的联结思维是重中之重。因此,笔者在整体设计“诗与歌”单元时,首先思考两个跨学科问题。

1.问题一:所选作品和学生“诗词”储备是否匹配

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先前知识基础上的概念改变。[2]10本单元教学伊始,教师需要调查学生的诗词储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笔者根据大单元设计思路,考虑学科结合的层次递进和可达预期,所选作品有三首出现在不同学段的统编语文课本上:《送元二使安西》(六年级下册)、《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中必修上册)、《扬州慢·淮左名都》(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学生对这三首诗词作品已经有了相对深入的理解。《阳关三叠》则是苏少版九年级音乐教材选用作品。

2.问题二:学生对学科内在联结的挖掘是否可达教学预期

有限课时下,挖掘学科内在联结具有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联结点并进行深入探索,是教师需要深度思考的。“诗与歌”单元主题中其实存在多个联结点:诗歌同源发展历史、诗词韵律和音乐的关系、诗人词人的音乐水平、诗词和音乐的通感等。教师需要通过情境设定,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联结点并进行探索。

以音乐与语文学科的联结为例,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唐诗作品,根据它改编的琴歌作品《阳关三叠》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璀璨之作,也是高中音乐鉴赏两版教材都选用的作品,诗词的格律和乐句的节奏、音调基本一致。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吟诵原诗,学唱乐曲,感受诗歌的格律、平仄和音乐的节奏、音调,鼓励学生为原诗进行符合自己理解的音乐创作,关注节奏、音调的特点,使自己创作的音乐匹配原诗的情感。在教学中,通过学习旋律、感受古韵,学生既可以感受诗词的平上去入,又可以体会音乐之于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同时还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心声,将诗词、音乐用当代青少年的视角赋予新的理解。

詩词教学是跨学科的多元融合,诗词是精神的传递,更是真实的传递,它有不同的传导载体。让学生通过音乐课明白诗词教学的意义,是音乐教师需要探究的问题。

三、强调由“小”探“深”,坚持“素养导向”的课堂评价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32

问题的设计需注重“以小探深”。以《阳关三叠》的教学为例,教师提出问题“何为阳关?”,由一个地名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答“今甘肃敦煌”,明确好友即将抵达的安西是比阳关更为荒凉之地,引导学生分析出当地寸草不生、荒漠遍野的环境,对比阳关的细雨、春景、客舍、柳树,引发学生思考这一别的意义:看似一场普通的送行,却可能是今生难再见。之后,教师再问“何为三叠?”,引导学生通过三段旋律的关系来读懂作者的情感递进——曲调将这种不舍的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在一千两百年前的渭城街道,我们的背影与王维逐渐重合。通过地理空间的转换,强化音乐所展现的别离情感。

这样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阳关”的地理特点,结合音乐形象,感受诗人不舍的情感;通过“三叠”的音乐本体引导,认识到音乐旋律和诗词韵律的匹配,感受音乐中不舍的情感,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音乐性。通过分层进阶提问,以“小”探“深”,学生能够从一个问题出发,发散出多个问题,最终殊途同归回到情感之间的关联。

课堂评价是检验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可设计多个评价任务并对目标的达成率予以评估。在《阳关三叠》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了解诗词韵律和音乐旋律的深层联结和文化意义”的评价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诵读—吟诵—吟唱”的递进,分析每一乐句尾字的旋律特点。确定以下评价标准:(1)能否主动感知诗词韵律;(2)能否主动感知音乐旋律律动;(3)能否发现韵律和旋律之间的关联;(4)能否发现两者之间的文化意义。

新时代音乐课堂变革是时代的召唤,是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迈出的一步,而高质量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从课改到改课,改变的是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到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从注重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3]教师应站在立意更高、站位更远的角度,强调学生的教育性发展,发挥深度学习的效能。同时,教师应基于新课标,实现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读和再重组、对不同学科的联结和迁移、对评价模式的扩展与细化,使教学设计指向学生核心技能掌握和学科素养提升,构建高质量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许洪帅.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的方向、经验和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5):122-129.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3]潘丽琴.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学科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以初中音乐《亚非拉掠影》单元为例 [J].江苏教育研究,2022(10):64-69.

猜你喜欢
中学音乐单元教学深度学习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浅谈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浅谈中学音乐情感教学的运用
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