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辉 谢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符号,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财富。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形态,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交互设计的重要价值,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服务系统、设计非遗软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创新策略,完成会议文化的创新交互设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交互设计;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4-0088-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4.028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21年度项目《黑龙江流域桦树皮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志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MZB097);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22D028)成果。
一、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随着高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各种新型产品不断涌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冲击,并出现传播断代的问题,很多依靠手工业者传播的非遗项目,面临着生存危机,甚至是即将消失的危险。而设计作为一种创新力量,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元素提取出来,通过塑造虚拟的交互空间,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形态,并与民俗文化、表演艺术、传统技艺相关联,带给人们多样化的交互体验。可因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过于复杂,再加上现代设计者对文化内涵不甚了解,导致在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呈现较为简洁,使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受到很大影响。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主动探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交互设计融合的创新路径,以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创新应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互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当代网络技术的流行,使人们休闲和娱乐方式逐步增加,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逐步减少,导致很多传统非遗项目传承人偏向高龄化,传统非遗技艺传承人的逐步消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永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危机。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非遗文化的建设不但需要扩展文化发展空间,还需要结合经济市场,开发新的技术,找到非遗和科学技术的最佳融合点,使无形的文化力量转化为有形的经济效应,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从而拓展非遗项目的影响,最终达到广泛传播和文化传承的目的。而多种数字技术参与的交互设计,能够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化科技的应用,解决以往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的问题。将空间展示模型作为载体,并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构建虚拟现实的空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时尚的面貌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不但完成文化遗产推陈出新的过程,还能够在传播形式和方法上都作出新的转化。通过历史文化和现代的对话,以及文化之间的交互,给人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了解非遗特有的艺术魅力,转变现在年轻人的认同观点,使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获得人们的关注,促进非遗的抢救和保护。例如黑龙江北安的乌鱼绣展览活动,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针脚自动串联成绣品的过程,使人们随着针脚的变化,感受绣品中桑蚕丝线的细腻,了解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从而获得深刻的视觉体验。
(二)提供良好的虚拟交互体验
诞生于民间的传统文化遗产,在中华儿女血液中一脉相传,有着超越其他文化形态的亲切感,更容易使人们产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更能够获得人们的共鸣。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发展中,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的文化需求,以及出现的文化傳播问题,借助虚拟交互展示空间,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在形态,从而激发浏览者的参观兴趣,提供良好的心理交互体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以及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确定交互设计的主题,使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出面向大众的科技化产品,能够使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艺术主题,快速地吸引参观者的关注,激发浏览者参观的兴趣。而交互设计中特有的交互体验功能,能够利用虚拟3D投影、传感器、VR等技术,使参观者能够通过3D进行互动,在娱乐中了解文化,并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穿越时空体验传统民俗活动,带给人们更加独特的文化体验,提供良好的交互感受。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需求,并通过人际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交互设计的主要问题
当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传承,而开发的交互设计作品,仍然存在着用户年轻不强,文化传播路径狭窄的问题,导致传统文化交互类产品的传播效果并不显著。而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非遗交互设计缺少创新性。很多交互设计没有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在界面设计中,采用相似的背景和格式,导致设计出的作品缺少文化特色,不具有文化的吸引力。
第二,交互设计产品使用流畅度不足。除借助相应的文化馆和展厅,设置文化交互区域外,利用软件开发技术创造非遗类的App,也成为当前主要的交互设计类型。而在软件使用的过程中,很多软件运行的流畅度不足,小众应用类型不是民众生活中的刚需,使这类产品不但降低用户的体验感,也出现产品使用量不足的问题。
第三,缺失交互式的内容。很多交互类产品利用文字展示的方式,向广大群众传递非遗知识和内容。而与群众的交互停留在知识问答、虚拟体验层面,导致缺乏创意的交互内容难以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导致用户的体验感降低。
第四,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当前,很多非遗类交互产品的手机,缺少对用户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向输出,导致涉及的内容难以与用户产生密切的关联,不能获得用户的认可。例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停留在文化展示层面,在交付产品中缺少变现的功能,导致用户在学习非物质文化的期间,不能亲身参与非遗手工艺的创作,非遗项目的传播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播和发展带来阻碍。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交互设计融合对策
(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网络,实现视听化交互设计传播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交互设计融合发展,能够有效突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发展方式,打破博物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限制问题,让更多人实现随时随地、跨时间、跨地域的浏览、观赏、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选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网络,来进一步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形式,实现图像化、视听化信息传播,能够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内核传播出来,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的可能性。鉴于以往的传承更多依托博物馆进行言传身教,传播范围较为狭窄,在现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以及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和手段,积极建设网络传播载体,建设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网站,最大程度地突破参观博物馆的时空束缚,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在网站页面设计方面应做到新颖、丰富且具有吸引力,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人们快速、高效、便捷以及碎片化阅读特点,提高网站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人点击网站,主动了解网站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信息。比如,在网站页面设计上可选择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字画、戏剧作品等具体元素呈现出来,利用3D动画人物形态进行呈现,人们僅需要点击一下页面中的人物形象或者虚拟物体,便可进入该物体的详细信息介绍页面,观看一段视听结合的短视频,获得一场独特的视听盛宴。
其次,应通过交互设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转化为图像、视听资源进行交互传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以黑龙江省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为例,仅需要登录该网站,便可找到各种关于江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找到相对应的网络链接。打开链接后,不仅有详细的文字信息,还可以浏览各种鸣鸟的图片,打开各种视频和音频,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对东北大鼓、兴安岭森林号子、黑龙江皮影戏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采纳了音频方式进行交互设计;而针对评剧、东北二人转等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利用了视听技术进行交互设计,实现了完美传播。
此外,还可选择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动画、音乐、音视频等形式再现,融入交互设计理念,以其特有的前瞻性与现实性功能,为新时代保护、传播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坐落佳木斯的同江市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置四大特色数字展区,卷轴式的曲面屏,可通过点击完成交互,利用屏幕中自带的知识点区域,完成非遗物质遗产内容的获取。并通过语音上的表达,给人以新颖且深刻的感受。展区中流互动水屏,用手指触动水面,就可获取图片和引领等资料,而影片和流水的融为一体,使展示屏幕有着更强的科技感,给人身临其境的奇妙感。
以上种种努力和尝试,使数字传播方式凭借其简单、易懂、趣味交互行为吸引了更多用户,从而构建起网民与网站的互动媒介。
(二)应用VR及AR虚拟现实技术,促进非遗文化交互设计
VR和AR等虚拟现实技术是当下最前沿、最先进的应用技术之一。作为交互设计中的重要应用技术,它们构建出一个模拟真实的虚拟世界,人们沉浸其中,通过语言和手势等自然方式进行实时交互,从而切实感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震撼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交互设计有效融合,可利用VR与AR等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交互设计,能够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任的同时,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在具体实施阶段,设计者可通过参考借鉴VR技术,在意大利传统技艺青铜塑像铸造数字化展示中的应用经验,利用VR技术手段,辅助应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深入互联网平台进行收集素材、场景建模、数据链接。然后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进行交互设计与打包发布,构建基于用户体验感受的真实三维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以此来借助三维数字化非遗展览馆,将非遗文化以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绝伦的形态完美展现,用户仅可通过互联网访问浏览,便可近距离感受展览馆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魅力,真正摆脱了传统时空的限制。此外,还可以利用AR虚拟现实技术,将虚拟数字信息投射到现实环境中,使人们可以更加真切地体验到现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感知效果。
以黑河学院与南京传媒学院、黑河市委宣传部协同创办的“潮起东方——三皮文化数字媒体交互非遗产”为例,此展聚焦了黑河文化创意发展,将北方狩猎民族的桦树皮、鱼皮和狍皮传统技艺作品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以“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和72候”为分区,以动态影像的数字化形式展示,借助A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视听融合、动静结合、交互沉浸式体验空间,充分体现黑龙江三皮文化的发展历史、技艺流程与创新发展,实现数字化赋能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三)开发非遗App交互服务系统,形成“互联网+非遗”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App交互服务系统,形成“互联网+非遗”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交互设计融合,满足用户多样化服务需求,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首先,在用户研究阶段,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借助问卷调研、用户画像、用户访谈以及行为习惯,进一步明确用户最为关切的核心诉求;在需求分析阶段,采用事故板、机会点分析、用户体验地图、利益相关者图、商业画布及商业可拓展画布等专业方法,对用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在交互设计阶段,根据用户研究与需求分析结果,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用户的核心诉求,将核心诉求变为功能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交互信息架构设计。
其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App交互服务系统的视觉设计环节,需要积极引进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紧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进行交互页面设计。采取竖排编排文字与版面空间留白的设计方法,保证交互页面文化氛围良好,增强App交互设计吸引力。
最后,落实可用性测试,对开发完成的App进行功能检测,科学评估App使用效果与服务质量,最终设计出用户满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pp交互服务系统成果。
五、结语
新时期背景下,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拓展全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永续流传的重要基础。当前,各种技术交融发展产生的交互设计,能够实现人与产品的对话,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交互设计,能够完成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拉近作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用户获得多样化的交互体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交互设计融合的价值,需要应用全新的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创意性的交互主题。并开发出相应的服务系统,构建起“互联网+非遗”的模式,促进非遗文化的大范围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小雨,常佳蓓,凃志初.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以“鄂州八景”旅游文创设计为例[J].湖南包装,2022,37(05):164-167.
[2]李俊彦,凃志初.基于交互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设计——以“鄂州青铜镜雪糕”为例[J].湖南包装,2022,37(05):65-67+91.
[3]刘彦,王添羽,王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古琴斫琴、减字谱的交互体验设计实践[J].艺术科技,2017,30(12):1-2+54.
[4]周秀梅,张程.“数字游戏+非遗”交互体验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中的应用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2):148-151.
[5]张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J].旅游纵览,2023(04):111-114.
作者简介:
解辉(1978.06-),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硕士,黑河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创新。
谢慧(1971.11-)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硕士,黑河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非遗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