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地域、文化、民族等的差异会导致文化语言之间存在诸多难以理解或表达的地域特色语言现象,译者要透彻地理解原文,创造性地把一种语言文字准确而完整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本文通过英汉互译中特殊文化词翻译案例的分析,剖析了归化法、异化法、意象替换法、直译+加注法等诸多翻译手法在特殊文化词句翻译的具体应用,为英汉互译中特殊文化词句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殊文化词句;英汉互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5-006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5.021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项涉及两种语言的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两种语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意味着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播的过程[1]。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源于它自身文化的众多因素,譬如成语、谚语以及其他固定的词语。翻译不仅是字面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一种跨文化交流[2]。然而,大量的翻译实践证明,如何解决特殊文化词翻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需要较为有效的翻译方法,对相关特殊文化词进行灵活变通,给出最为合适的译文。
二、特殊文化词翻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译者需要具备多方面文化知识
如果翻译人员特定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到位,可能引发翻译信息的误解或缺失。作为翻译人员,如果对特定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到位,可能会引发翻译的一系列问题。翻译特定文化需要对其文化环境理解和适应,如果译者对地方特殊文化习俗不了解或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特殊文化信息的缺失,甚至是传递错误的含义。
(二)翻译过程不能忽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或习俗特征的传递
地域特殊文化翻译可能存在只注重字面含义翻译而忽视地域特殊文化内涵传递的要求。有的学者认为单纯的直译就可以满足传播文化的目的。但是,翻译绝对不能仅限制于简单的字面转换,更需要重视特殊语境和特殊的文化内涵的表达[3]。例如,如果将“五讲、四美、三热爱”译作“Five stresses,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那么就导致了原文和译文的巨大鸿沟,准确的译文应该是“Five manners to promote,four virtues to advocate and three passions to strengthen”。
(三)翻译作品不能忽视读者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译者必须根据翻译作品用途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手法。不同的翻译目的用途,采取的翻译手法也具有较大差异。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需要考虑到读者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根据不同类型读者的认知能力,灵活地作转换处理,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翻译效果。
三、特殊文化詞翻译的方法
如何处理翻译中的跨文化障碍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问题,适合的翻译策略会使文化翻译变得简单。翻译特殊文化词的方法很多,比较通用的方法包括:异化法、归化法、语义法和混合法等,其中异化法与归化法是相互补充的,不矛盾的。在特殊文化词翻译中,灵活地运用“异化”与“归化”的翻译方法,已经成为译者翻译的主要手段。
(一)归化法在翻译中的应用
所谓归化法,是指在翻译时恪守本地域文化以及语言习惯传统,保持地域语言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4]。归化的优点在于能使读者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其译语特点与目的语的特点相类似,读起来地道、生动。
例如:“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归化翻译为“说曹操,曹操就到”,而不是“说到魔鬼,魔鬼就出现了”。
例如:“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归化翻译为“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不是“好羽毛造就好鸟”。
例如:“to seek a hare in hen's nest”归化翻译为“缘木求鱼”,而不是“在母鸡的窝里找野兔”。
例如:汉语中用来比喻爱情的“鸳鸯”如果将其译作“Mandarin Duck”就不能以体现其地域特殊含义,而如果译为“love bird”,可令目的语读者容易理解其地域的特殊内涵。
例如:“You can' t make a crab walk straight”归化翻译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不是“你无法让螃蟹直着走路”。
例如:“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归化翻译为“初生牛犊不怕虎”,而不是“天使不敢踏入的地方,傻瓜就冲进去”。
例如:“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pot”归化翻译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不是“每位陶工夸自己的锅”。
另外,归化翻译需要尽可能减少源语文化中的异国情调,使源语靠近译入语,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约束,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规范,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兼顾原文和译文特定的文化风格,采取归化翻译的手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成为当前翻译的重要手段。
(二)异化法在翻译中的应用
异化法,是相对于归化法而言的,指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收外来语言的表达方式[5]。换言之,异化就是在翻译时保存原作的“原汁原味”。异化翻译认为,异化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源语文化介绍给目标语的读者,使其了解源语文化。
例如:“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本句的翻译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翻译为:“Escape? 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 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本例中,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直接译出,使译文的内涵生动活泼。
例如:“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可以翻译为“Whatever happens doesn't forget the proverb,Even the grandest feast must havean end.”该例子中的“盛筵必散”等都进行了异化处理,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认为,翻译的基础是人性的共同性,翻译的目的是传播异域文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许多异化成功的例子已经融为汉语或英语的一部分。
例如:Kowtow(叩头)、honeymoon(蜜月)、paper tiger(纸老虎)、lose face(丢面子)、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plucking up a crop to help it grow (拔苗助长)、give up halfway(半途而废)、ivory tower(象牙之塔)、good and gentleman(好好先生)、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Pandora box(潘多拉盒子)等翻译手法,都采用的异化翻译的手法。
例如:“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翻译为“在盲人国里,独眼人称王”。句子中的词语“the one-eyed man”意思是“独眼人”,译意贴近原文。采用了异化法翻译。如果按照汉语的含义,可以采用归化法,译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但是,这样翻译对外国人而言,可能会出现不懂其意的尴尬。
例如:“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翻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该译文采用异化法,按照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翻译。如果按照归化法,还可以将“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译为“情人眼里出西施”,中国大多数人都会明白“西施”的含义,但还会有一些人,特别是外国读者,不知道何为“西施”所以,还是使用异化法为佳。
综上所述,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提倡特殊地域中区域文化的传播,让译语读者可以轻松理解并接受源语文化的特殊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设法保留原文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效果。
(三)意象替换法在翻译中的应用
在世界文化体现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相同的意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有时候相同意义的表达在语句中所使用的意象却是完全不同的[6]。在特殊文化语句的翻译中,译者可以用“等值体”意象来替换源语中的意象。这样不仅可以使源语信息完成地呈现,还可以使目的语读者轻松接受。
例如:中国经典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用了较多的隱喻,如何翻译更为合适,需要译者更多考量诗句的意境。笔者认为,可以翻译为“As if the Milky Way is falling,From the heavens highest”。这样翻译不仅表现瀑布的原诗意象,也更为完整体现了瀑布的颜色、流动性和延伸感。
在文化体系的演变中,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为了增加语句的形象性经常使用一些意象来表达特定含义,这些特殊语句的翻译,成为当前译界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具体翻译中,也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翻译范例。例如:“挥金如土”翻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牛饮”翻译为“drink like a fish”;“像只落汤鸡”翻译为“like a drowned rat”。
综上,通过对意象翻译活动的具体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地域、文化、民族等的差异会使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让翻译更体现文化元素,意象替代翻译为特殊文化词句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路径。
(四)直译+加注法在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化翻译中,为了便于读者理解、经常采用直译再加以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这样不仅可以将源语的文化色彩表现出来,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直译加注法是较为通用的翻译策略。
例如,《诗经》中的名句:“总角之宴,其笑晏晏。”可以直接翻译为:“How happy we were, our hair in tufts.”同时,借助附注翻译说明语句:Young people, before coming of age,tied their hair in two turfs,对诗句的特殊含义加以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为清晰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特殊文化内涵。
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以翻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诸葛亮在我国历史中可谓家喻户晓,是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象征;但是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很困难,因此,在翻译时有必要补充辅助:with their wits combined和the master mind,这样的解释可以帮助西方读者理解语句含义,弘扬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利于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五)对译法在翻译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的语言中,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习惯用语,由于认知的差异,不同语言习语的比喻用法也就各不相同,很多时候,一种语言的习语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形式,只是有时喻体不同[8]。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对译的方法,即将源语的表达方式用译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译出,而不改变其文化内涵。
例如:“To have the ball at one's feet”可以翻译为“胸有成竹”,用以传达“稳操胜券”“大有成功的机会”的含义,这与汉语中的成语“胸有成竹”的含义相当吻合,因此可以将之译为“胸有成竹”。
例如:“To shed crocodile tears”可翻译为“猫哭老鼠”;“A drop in the ocean ”可翻译为“沧海一粟”;“fish in troubled waters ”可翻译为“浑水摸鱼”;“show the cloven foot”可翻译为“露马脚——事情败露”;“Size up the sky from the bottom of a well”可翻译为“井底观天——眼界狭小,见识少”。借此对译手法,把抽象的情景用合适的方式隐喻出来。
在翻译实践中,也存在无对应翻译的情形。例如:“A thousand-journey is started by taking the first step”可以翻译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teach fish to swim”可以翻译为“班门弄斧”;“Every dog has his day”可以翻译为“凡人都有得意日”;“Faults are thick where love is thin”可以翻譯为“一朝情义淡,样样不顺眼”;“Harm set,harm get”可以翻译为“害人反害己”;“Better be the head of an ass than the tail of a horse”可以翻译为“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四、研究总结
总之,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源于它自身文化的众多因素,譬如成语、谚语以及其他固定的词语,翻译不仅是字面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一种跨文化交流。通过对以上传统文化特殊词语范例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地域、文化、民族等的差异会使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文化含义使用的意象不同,在翻译时应力求准确翻译出语句的文化内涵。为了让翻译更体现文化元素,归化法、异化法、意象替换法、直译+加注法等为特殊文化词句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路径。
参考文献:
[1]喻晶晶,刘美荣.从哲学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海外英语,2023(05):51-53.
[2]李博.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字幕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海外英语,2022(13):59-61.
[3]王大伟,李佩瑶.深化微观翻译技巧研究,丰富宏观译论内涵——《十九大报告》英译文中灵活翻译方法探究[J].上海翻译,2018(03):38-45.
[4]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5(03):82-88.
[5]周晶,何元建.归化作为一种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认知基础[J].中国翻译,2010,31(06):58-63.
[6]袁晓宁,刘成.关于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哲学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2):26-28.
[7]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01):39-43.
[8]孟志刚.论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辩证统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04):82-85.
作者简介:
覃礼兰,女,贵州贵阳人,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