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慎独”思想浅探

2024-04-03 07:16:24王金
新楚文化 2024年5期
关键词:五行慎独

王金

【摘要】慎独思想首出自先秦,在传世文献当中最早见于《礼记》。《礼记》《荀子》等重要的典籍對于慎独就有许多重要描述和阐释。随着简帛文献《五行》篇的出土,先秦儒家的慎独思想的面貌进一步清晰。人们由此更加了解到,先秦时期的古人对于慎独的理解就已经达到极高的程度,已经直接涉及儒家成圣工夫论以及哲学认识论的核心。众多现当代学者对出土简帛文献《五行》篇当中的慎独思想展开了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关于儒家慎独特别是先秦儒家慎独思想的讨论,推进了对于这一思想的研究,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更深一步地对出土文献简帛《五行》篇当中的慎独思想进行探究,以进一步丰富对于此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五行》;慎独;人道善;天道德;“一”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5-0010-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5.003

【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2022年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贵州省情(线上课程)”(项目编号:2022-03-001)。

慎独思想作为儒家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自先秦提出以来,从汉代开始就有很多理解和阐释,其中不乏郑玄、朱熹、程颢、王阳明、刘宗周这样的儒学大家,经过他们的阐发,激起了后世许多人对于慎独思想的关注,慎独思想也一度发展为“慎独之学”。那么就让我们回到慎独思想的源头——先秦,通过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去一探慎独思想之深意。

一、先秦儒家传世文献慎独思想简述

慎独思想,在先秦时期的传世典籍中,诸如《礼记》《荀子》等都有提及。

(一)《礼记》中的慎独思想

“慎独”一词在传世文本中首见于《礼记》。《礼记》当中的慎独思想又见于《大学》《中庸》《礼器》等篇。

《大学》当中的慎独思想与“诚意”关系密切,慎独是紧紧围绕“诚意”展开论述的。在此篇,慎独与诚意可以相互解释。那什么是“诚意”呢?按原文的说法就是“毋自欺”,就是“自谦”。显然这里的“诚意”是诚意于自己。那么,究竟如何深入理解“诚意”呢?如果自己不诚意,会怎么样?从理性认知层面来说,如果自己不诚意,我们就会对外在世界发生妄想,无法形成一个确实性的认识和判断,无法得到一个确实性的把握,这也就叫“不诚无物”。这样,意之不诚最终变成他人不可相信,世界不可把握。如此,人就会惶惶不安,这样何谈“心广体胖”?这就是自己害了自己。所以,诚意不诚意,在个人这里就不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根本的是一个存在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重大的存在问题?这就引出了慎独。

前面说到,诚意的对象是自己,就是说,只有在自己才存在诚意与否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谨慎小心面对这个重大问题。因此,“独”就是诚意不诚意的那一念及同时并起的那一刹那的觉,慎独就是谨慎把握那一刹那的觉,并即时贯彻诚意要求,务使诚意于心,不诚意除于心。举例而言,如突然意识到自己将要向他人撒谎,马上觉察,并断除这一行为。这就是慎独的过程。所以,慎独也即是慎意,也就是是要在心上用工夫,培育出“诚意”的心境。诚如学者所言《大学》中的“慎独”讲究主体应当培育出“诚意”的心境[1]。

下面,我们来探析《中庸》当中的慎独思想。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天命在儒家是一个至高的范畴,也是圣贤君子所遵循的最高规范。而要领会到这个规范,就必须要修道,只有通过修道才能得到天命。然而修道何其艰难,何其不易,干扰因素处处都是,君子行走在这条道路上而不偏失,是很难的事。因此“戒慎”和“恐惧”(保持警惕)就是君子自保的方法,同时也是慎独的方法。此处慎独所揭示的,是人完全可以于意念隐微之处,体验到道也即天命,天命于此时是明朗的,清清楚楚的。所以,此意念隐微处就是“独”,就是我们完全的自主抉择的时刻和状态,刘宗周甚至将此称为“独体”,在此状态没有外物左右,人完全自己做主。慎独还揭示了,这样抉择(率性)的时刻,存在于人生的每时每刻,没有须臾(片刻)离开,所以我们必须“戒慎”“恐惧”,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把握好每一个这样的机会提升自我,使“独”越来越清明而不昏昧。独之时的一次次创造和抉择最终构成我们的道,最终决定我们是否能顺利回到天命状态。如此,可不慎哉!此时,可以说“独”就是心体和性体二者的统一[2]。

《礼记·礼器》篇记载: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在《礼记·礼器》篇中,慎独思想与“礼”关系密切,尤其与以少为贵之“礼”密切相关。“礼”在儒家思想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人伦规范,是天下太平的保障。文中说对于“以多为贵者”之“礼”,君子的态度是乐其发,而对于“以少为贵者”之“礼”,君子的态度是慎其独。根据这段文字,慎其独之礼与乐其发之礼各有其长,不过都不是礼的最理想状态,礼的理想状态是“称”。

虽然如此,“以多为贵者”之“礼”和“以少为贵者”之“礼”究竟各有何深意,二者相比谁又更为根本?“以少为贵者”之“礼”为何会与慎独有关?文中说到,“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就是说,这种“礼”是用心于内的,是自觉的,是不为人知的。我们知道对“礼”的一般理解是,“礼”是用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是对群体当中人的行为的规范,往往具有约束义,这就意味着“礼”需要在两个及以上的不同对象之间才能展开。这也导致很多人认为“礼”是外在强加的,是不得不去做的,是对人的限制甚乃禁锢。而这里则不同,此处所说的“礼”其中至少有一种是自然产生吾人心中的,并不是外在之强加,他者之规范,完全是自觉的,不需要在两个及以上的不同行为主体之间才能展开。这样的“礼”,对于个体来说,因为是自觉而发,是“德产之致”,所以甚为可贵。

所以,“以其内心者也”说明了礼的心灵来源,而这也是“礼”的根本来源。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說,如果只是有外在形式的礼,却没有了内心内在之“仁”,那么讲究形式之礼仪又有何用?就是说,“礼”不仅仅作为一种外在的仪式,更有其深层次的来源,这个来源就是我们内心,是我们内心具有的“仁”。既然礼的深层次来源是“以其内心者”,如何可以不慎呢?

(二)《荀子》中的慎独思想

荀子曰: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荀子·不苟》)

从上引文可以看出,荀子将“慎独”与“诚”紧密联系,两者亦可以相互解释。从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独”乃是荀子自身体会到的一种境界或者某种生命状态,在这一境界或状态中,君子达到了“变化代兴,谓之天德”的至德状态,同时君子能够做到“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这已然是儒家理想的人格,而达到或者获得这种人格是由于“慎其独”。在这里,慎就有小心看护、小心侍奉的意思。慎独就是小心看护、小心侍奉通过“致诚”而达到的“独”的状态或者境界,莫使失去或消退。由此看来,荀子的慎独思想则与《大学》《中庸》思想有相似之处。

二、出土简帛《五行》篇中的

慎独思想内涵探析

比起郭店楚简《五行》篇,马王堆帛书由于有“说”的部分,即对于经文的阐释,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利于理解《五行》篇的慎独思想。下面,我们着重讨论帛书《五行》篇中的慎独思想的内涵。本文所引文本主要参考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和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笺证》。下面我们就主要分为三部分来进行论述。

(一)慎独与慎心

帛书《五行》篇,其经文当中多处提到慎独,而“说”文中明言慎其独即是慎其心。

“君子慎其独”。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夫为□心也,然后得之。一也,乃德已。德犹天也,天乃德已。

这就表明在帛书《五行》篇当中有将慎独等于慎心的思想。不得不提到的是,在解释传世文献如《中庸》《大学》当中的慎独思想时,古代著名儒家学者郑康成和朱子都把“独”解释为身之独处或者同意这样解释。朱子则更深一层,还把“独”理解为心独知。他们两人的解释,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但是能不能代表慎独的全部思想内涵呢?现在,因为简帛文献《五行》篇的出土,以及通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他们二人的解释不能代表先秦儒家慎独思想的全部内涵。他们的揭示虽然作为注解,解释了经典的一部分意思,但为文所限,尽管已经做了很深的理解和阐释,仍然没有揭示出慎独的至高内涵。因为他们的立论所赖以展开的基础还是经典以及人的外在状态和行为,更多偏重于在经验层面来立论,比如在论述做慎独时仍然是关联于身之独与不独,他人之知与不知,这个层面充满着对立分别。正如简帛《五行》篇表明的,慎独是指慎心,“慎心就是一种行动,有类于王阳明所言‘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1],慎独重要的是在心上用工夫,也如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教授在《“慎独”本义新证》中提出的,“‘慎独就是不重外表,只重内心”[3]。

(二)慎独与舍体

“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有与始者,言与其体始;无与终者,言舍其体而独其心也。

慎独与舍体相关,这是可以从引文中看出的,没有疑问。问题在于,舍体之“体”指的是什么?陈来在其《“慎独”与帛书<五行>思想》一文中认为:“根据舍体的说法,可知‘舍夫五的五当指身体的五官,五官为小体,故称舍体,这种‘舍夫五而慎其心的工夫就是舍去五官的各自悦好而专顺其心。”[4]即陈来认为“体”指的是身体五官,也即眼耳鼻舌身。也有学者认为“体”指的是礼的外在节文仪式。两种看法各有其道理,但都没有准确揭示舍体的真正含义。其实“体”是指基于身体为本位而展开的经验性的存在,属于“人道善”的范畴,是善由之以始,也由之以终的有限的存在,这种存在既包括人的身体五官,也包括依赖身体而展开的礼的外在节文仪式等。而“舍其体”就是要超越身体及以身体为基础而展开的外在节文仪式等有限存在的人道之善状态,而达到一种有开始却没有终结的“独其心”的天德状态。这一状态没有作两边分别。

(三)慎独与为“一”

上面我们解释了慎独与慎心、舍体的关系,现在我们讨论慎独与为“一”的问题。

《说七》说道:(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夫为□心也,然后得之。一也,乃德已。德犹天也,天乃德已。

对于这个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做出了自己的阐释,梁涛先生通过对简帛《五行》篇原文和传文的解读与分析,认为该篇讲仁、义、礼、智、圣五行“是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所以,《五行》中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指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的状态[3]。陈来教授认为“慎独”指的是内心的专注、专一。他说:“联系此句下紧接的论慎独的‘舍夫五而慎其心的说法来看,这里的‘多具体来说当是指‘五,故以多为一即‘以夫五为一。‘五指五官, 心之所用者五官,‘能为一就是使五官所用专于一。可见,‘能为一就是使心之诸多所用皆专一于一处。”[4]谢清果基于其交流传播学视角认为,慎心的“为一”指向阐明了修心的过程性和目标性,强调内向传播以“一”为原则加以调控,以一摄多。天德为一,仁义礼智圣为多;将仁义礼智圣的分别心收拢起来,化解整合为一心,即道心[1]。闫秋宇也说到“淑人君子”亦是以“一心”待万物,“一心”虽在不同的人和事上呈现为“五行”等“德目”,体现为不同的规定性,但“德目”之间并非壁垒森严,它们之间还具有内在的共性:源于人的道德本心,指向人的真实状态[5]。贾凤娇认为:德犹天,天乃德,心一则德修而返本于天,“舍体”也并非指耳目鼻口手足等身体器官,而是那些外在的繁琐的“礼”等的外在形式[6]。上述研究者的看法分别有所不同,这也不奇怪,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比较复杂艰涩。不过笔者认为,“为一”是舍掉分别心,既要舍掉对于五官小体的分别执著,还要舍掉对于外在的繁琐的“礼”等的执著,同时也要舍弃对于仁、义、礼、智、圣五行的分别执著状态,因为这些都还是属于人道善的范围,而慎其独,回归一心,即一种没有分别的状态,这才是天道德的状态,才是通过慎独达致的最高境界。当然,我们要明白,慎独在儒家可以作为一种修身理论,但其本身更是一种实修功工夫,是要实修实证的,其真实境界是分别性的语言难以透达的,语言描述充其量只是一个指向牌而已,最终对慎独的理解还是需要依靠实修实践。

三、结语

通过以上梳理和探析,我们可以知道,儒家慎独思想起源于先秦,在先秦就已经经历了一个繁复的发展过程,而且不管是在内容全面性以及思想深度性方面,都已经达到极高的程度,已经直接涉及儒家成圣工夫论以及哲学认识论的核心。由此可以看出,后世儒家学者对于慎独思想的阐发,不过是对先秦儒家慎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甚至还出现浅化的现象。所以,对于儒家慎独思想的理解,回到先秦就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梳理和探析,我们了解到,先秦儒家慎独思想就是要我们重视内心,舍去外在的分别执著。因为重视外在形式以及执着分别往往让我们忘失本真,变得虚伪。在儒家传统当中,“天人合一”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这是一种圆满境界,这种境界也是没有分别心的“天道德”的境界,达至这一境界,慎独是必须的工夫。慎独就是要重视内心修养、即经验而超越经验、去除分别,最终回归于“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慎独是一个舍多归一、舍分别归于无分别、舍虚妄归真实的过程。因此,“独也者,舍体也”。体,经验小我也;舍体,超越经验小我,与天合德也。

参考文献:

[1]谢清果.内向传播视域下的先秦儒家“慎独”观[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05):101-113.

[2]迟学芳.浅议传统儒家主体内向思维框架内的慎独精神[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11):1-4.

[3]孙雪雷,万鹏.略论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5(01):41-43.

[4]陈来.“慎独”与帛书《五行》思想[J].中国哲学史,2008(01):

5-12.

[5]闫秋宇.先秦儒家“慎独”思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6]贾凤娇.中国传统儒家“慎独”之本义及当代价值[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五行慎独
学《大学》 思己 思社会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
中医五行理论信息可视化研究
民间女红艺术与太极阴阳哲学初探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31:04
把算美丽肌肤的“五行”风水
中国化妆品(2016年5期)2016-12-05 20:33:34
做一个五行齐全的班主任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20:38
精神科护士责任心内在精神—慎独
医学信息(2015年52期)2016-04-16 14:53:35
“慎独”的境界
杂文选刊(2016年1期)2016-01-13 08:25:24
秋季润燥,按照“五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