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角下宣笔制作技艺调查与设计研究

2024-04-03 23:53徐甜郭延龙
新楚文化 2024年5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创新

徐甜 郭延龙

【摘要】宣笔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书法艺术和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宣笔制作的历史和制作工艺进行了梳理,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宣笔制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并思考如何在传统宣笔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宣笔;非遗保护;创新

【中图分类号】TS9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5-0062-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5.020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2310357559);2022年度安徽省科研编制计划项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活态保护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AH050038)。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宣笔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下,宣笔制作技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同时还濒临失传的风险。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深入了解宣笔制作技艺的现状、问题和需求,以便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发展策略。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非遗保护的视角下,对宣笔制作技艺进行调查与设计研究。通过对宣笔制作工艺的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研究,了解宣笔制作技艺的传统工艺流程、材料选用、工具运用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同时,探讨宣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对其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性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宣笔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意义。最后,基于对宣笔制作技艺现状的了解和对其价值的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二)研究方法

前往宣笔制作技艺的传统制作地区,深入了解工艺流程、材料选用、工具运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宣笔制作工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观察和记录他们的技艺传承过程和工作环境。对宣笔制作技艺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分析,包括历史记载、专业书籍、学术论文等。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宣笔制作技艺的演变历史、传统特点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通过与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从业者和相关专家进行深入的口述调查和访谈,倾听他们的经验和见解,了解他们对于宣笔制作技艺的理解、传承方式和所面临的困难。同时,调研宣笔制作技艺在当地社会和市场中的现状和发展需求,了解非遗保护政策、市场需求、消费者认知等方面的情况,为制定保护与传承策略提供依据。

二、非遗保护视角下宣笔制作技艺的调查研究

(一)非遗保护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手工艺及相关的传统实践等非物质文化资产。非遗保护视角下的宣笔制作技艺的调查研究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对宣笔制作技艺进行调查、研究和保护的工作。非遗保护是指为了保护、传承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的理念和实践。非遗保护的核心目标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与传承,并促进其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非遗保护的重点在于认识、理解和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通过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非遗元素。这包括技艺传承、知识传播、社区参与、文化教育、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在宣笔制作技艺的非遗保护中,将关注宣笔制作技艺的传统知识、技能和价值,通过调查研究、技艺传承、市场推广等手段,推动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非遗保护视角下还会关注与宣笔制作技艺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以确保保护工作的整体效果和社会影响的可持续性。

(二)宣笔制作技艺的历史和传承

宣笔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宣笔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中国,大约始于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宣笔最早由竹材制成,后来逐渐演变为以羊毫为笔尖,竹、木、牛角等作为笔杆的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宣笔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等文房雅事领域,被誉为书画艺术的重要工具。

宣笔根据笔尖的硬度和笔锋的粗细来区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硬笔宣笔、软笔宣笔、毛笔宣笔、钢笔宣笔。硬笔宣筆的笔尖较硬,笔锋较细,适合写字较小的字体,如楷书、行书等。软毛毛笔的笔尖较软,笔锋较粗,适合写字体较大的字体,如草书、隶书等。根据制作原料来分,可以分为:羊毫宣笔、狼毫宣笔和兼毫宣笔。羊毫宣笔采用羊毛制作,具有柔软性和墨性,适合行草、草书的书写;狼毫相比羊毫宣笔更具有弹性和韧性,适合于楷书、隶书的书写;兼毫宣笔结合了羊毫和狼毫的特点,毛质柔软且具有一定的弹性,适合书写楷书、行书等书体。

宣笔制作的主要原料包括毛料和笔管,制作时还需要使用鱼胶或糨糊作为辅助材料。宣笔的制作是一项精细的工艺,涉及多个步骤。以下是一般宣笔的制作流程:

1)准备原料:选择适当的羊毫或狼毫,清理毛料并清理,不再需要的额外。

2)处理毛料:将毛料进行洗涤和清理,确保毛发的洁净和柔软。这步需要耐心和干预的处理,以确保毛料的质量。

3)修整毛料:使用工具修整毛料的形状,确保毛尖精确、精确,并具有所需的形状和长度。

4)备制笔管:选择合适的竹子或木头,根据设计要求切割和制作笔管。笔管的设计和制作对笔的使用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5)结合毛料与笔管:使用鱼胶或其他胶水将修整好的毛料固定在笔管上,确保毛尖瞬间与笔管结合。

6)调整笔尖宽度:使用糨糊等材料,调整毛料的浓度,满足不同的书法或绘画需求。

7)测试和调整:制作完成后,进行测试,检查宣笔的性能如弹性、稳定性等,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至此制作完成。

(三)宣笔制作技艺的特点和价值

宣笔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宣笔的制作需要经过精细而复杂的工艺,包括材料的挑选、加工、磨制和成型等环节。每一支宣笔都是制笔工匠经过精心打造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外观和手感。宣笔的传承依靠师徒制度和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传递了制笔工艺的技术和技巧,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审美观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重要的知识传承形式之一。

宣笔作为书画艺术的工具,具有独特的文化表达意义。它能够传递书画家的情感和思想,对艺术作品的形成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宣笔制作技艺本身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细致精湛工艺的追求。宣笔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一部分。通过保护和发展宣笔制作技艺,可以保护和传承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技法和精神,推动传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宣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代表着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独特风格和精神。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对于个体和社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宣笔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宣笔制作技艺,不仅能够保留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工具和表现形式。此外,宣笔制作技艺还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领域密切相关,具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持续繁荣的潜力。

(四)宣笔技艺的传承方式

我国古代技艺的继承发展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我国最古老的传承方式是“父子相承,师生相授”,这个模式在中国整个非遗技艺传播的历史进程中,甚至可以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师徒传承,是用言传身教的模式,将手工艺进行传承。在广东佛山就沿袭着中国传统的师徒传承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耀辉收徒拜师仪式的举行,表示着中国传统的师徒传承还在延续。

家庭传承主要以父子传承为主。在悠久的历史上,诸葛氏笔占据重要一角。诸葛氏笔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距今已经一千七百多年。家庭传承通常发生在世代经营的作坊中,在这种传承模式下,家庭成员各司其职。传承的方式很多,还包括帮工传承,婚姻传承等形式。帮工通常都是打下手,接触不到核心技术。例如在宣笔的制作中,帮工基本上都是做制笔料、制笔杆、装套等比较低级的工序。对于水盆那种相对核心的工序,他们是无法接触到的。婚姻传承也是一种传承方式。宗族间的联姻,可以直接扩大原始资本,以婚姻作为资本,使技艺得以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影响,宣笔制作技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传统的制笔工艺面临着技艺传承断层、原材料供应问题以及市场竞争的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宣笔制作技艺,许多保护工作已经展开,包括培养新一代的制笔工匠、推广宣笔的文化价值、保护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五)传承现状与问题

制作工艺后继无人。宣笔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学习者需经历漫长周期和较高难度的掌握过程。此外,培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悟性”,并对宣笔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在这种师徒相传的方式下,不少徒弟学习还没成就就半途而废,有的则略知一二便立即单飞。目前宣笔传承人年龄普遍都在四十五周岁以上,且传承人老龄化倾向突出,而技术较高的从业人员年纪一般也在五十周岁以上,且从业者数量正逐年下降,传承问题愈发凸显。

经营模式落后。作坊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模式。宣笔从业者一般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和公司相比,作坊面积很小,器具也简陋。作坊内,基本上都是由师父带着徒弟进行着简单的分工,来保证正常运转。作坊的收入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但目前,作坊基本上运营不佳,收入微薄。这就导致许多宣笔从业者不愿意收徒弟,从而引发传承问题。

部分原材料短缺。羊毫笔的笔尖一般都是以白山毛为主要原料,而山羊毛的品质和规格划分得十分严谨。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泾县当地的野生的山羊数量越来越少,而饲养的山羊所生产的毛织品数量过少,且光泽度又不足,达不到人们生产优质羊毫笔的要求。优质羊毫短缺问题愈发严重。

政府的保护工作有待加强。宣纸和宣笔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宣笔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远不如宣纸。目前相对来说宣笔的保护与发展获得的支持比较有限,没有形成规模化和系统化。这主要是因为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人力不足,经费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1]。这也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需要加强。

過度商业化。企业利用机械进行大批量生产,制作目的被过度商业化,不断追求低成本和高利润,使得文化产品具有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商业化这一问题,应当要保留其最重要的文化价值。

民间匠人对评审工作的认识偏差。国家设立传承人评审制度,主要目的是确定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鼓励传承人开展传播和传习活动,扩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促进活态传承和发展[3]。许多制笔工匠都拥有精湛的技艺,但他们对评审工作较为反感。为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积极正面地引导,确保评审工作的正常进行。

宣笔制作技艺的问题和挑战。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往往是通过师徒制度进行的,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技艺的兴趣和接触机会减少,但宣笔制作技艺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支持,导致了传承断层的问题。宣笔制作所需的材料包括细毛、竹、木、牛角等,随着环境变化和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供应面临着困难和不稳定性,这对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挑战。宣笔制作技艺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在社会中的认知度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导致公众对宣笔的了解和认同度不高。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书法和绘画方式的变化以及新型艺术工具的涌现,宣笔在市场上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宣笔制作技艺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挑战。

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宣笔作为传统文化艺术品,虽然在现代社会中的书写方式受到电子设备的冲击,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潜力。宣笔在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除了传统的艺术使用,宣笔也被一些人士用于文化礼品、收藏品以及装饰等用途。部分消费者对宣笔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情感认同,认为宣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并赋予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價值,进一步推动了市场需求。

(六)对宣笔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出台地方政策,完善地方法律法规,督促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把这项工作切实对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当中,将这项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同时加大对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目前针对宣笔保护和传承工作,安徽省已经设立了专项经费。政府应该保持经费使用过程透明,确保经费的每一分都落到实处。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方面,传承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在宣笔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也要加强对宣笔技艺传承人的保护。政府应关心传承人的生活,必要时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政府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等方式,加强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学习。同时为了防止传承人不作为,建立传承人考核制度。这有利于传承人对技艺的深入研究。

创新设计与文化表达,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将宣笔的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比如关注宣笔的包装设计,增加其市场吸引力。宣笔具有不便携带的缺点。通过创新设计宣笔的外包装,用布满孔洞的塑料筒包装代替笔帘包装可以使宣笔在使用后或者在户外写生时便于携带,此包装省时省力又透气[4]。其中加强设计师的作用,设计师和宣笔传承人携手,共同打造独具一格的文创产品。当今,文化和旅游资源相互渗透,旅游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同时文化元素也成为旅游体验的一种发展模式。这对于宣笔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艺术馆、博物馆制作宣笔相关艺术装置,利用宣笔自带的文化属性吸引游客。这一举措不仅能传播宣笔技艺,同时也能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三、结论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人们的书写工具,宣笔以其卓越的书写功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在当代社会,宣笔文化产业仍然面临着破产的市场危机。克服挑战、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考虑如何通过创新理念推动宣笔技艺的现代化转型,是我们当前和未来需认真思考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大明.政府的到位与缺位[J].文化学刊,2007(02):20-21.

[2]刘旭,樊嘉禄.宣笔制作技艺及发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2):52-53.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5-46.

[4]王宁.文房四宝包装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4):127-132.

[5]何俊健,王坤茜.工业时代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体现——以“宣笔”为例[J].名作欣赏,2019(17):183-184.

作者简介:

徐甜(2003-),女,浙江衢州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本科生。

郭延龙(1991-),通信作者,男,山东聊城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硕士导师,研究方向:数字创意、非遗保护。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创新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