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墨家文化元素的传承路径

2024-04-03 07:16张冉
新楚文化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传承

【摘要】墨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兼爱”“非攻”“匠人”等理念的墨家思想符合当下社会主流思想要求。文章通过概述墨家文化,剖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墨家文化元素,提出墨家文化的当代价值,最后提出墨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传承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墨家文化;工匠精神;传承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5-000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5.001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现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话语权的中国举措。由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留下了诸多颇具现代价值的理论,尤其是墨子的“兼爱”论及衍生的“献身精神”“工匠文化”成为引领当下价值观的重要思想之一。为此,传承与弘扬墨家文化元素,探索墨家文化元素的现代蕴意极具重要意义。

一、墨家文化的概述

墨子出生于鲁国,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自称是“鄙人”。墨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观点。墨子及其弟子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被社会各界誉为“兼士”。

墨家文化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它不仅开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先河,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而且还以博大的精神为当今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启迪。兼爱非攻、人人平等是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兼”在《墨子》一书中出现过136次,在先秦,儒墨同为显学,但是墨子无法接受儒家“亲属尊卑之异”的思想,提出“兼爱”思想,“兼爱”是一种不分等级的爱,是一种无差别的爱,主张平等地爱着所有人,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兼爱”的对象既包括存在血缘关系的亲戚,也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兼爱”是以“天志”为存在依据,“圣王之道就是兼爱之道”。“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大不攻小,强不侮弱”,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墨家文化元素

(一)墨家本体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蕴含深刻的哲理,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根本,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本原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思想之一。“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要顺应天的自然属性,实现人与天之间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古代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墨家哲学本体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与发展的。墨家学派是代表下层劳动群众利益的学派,墨子所处的年代正值战国初期,其幼年从事的各种劳作使得他将关注点放在普通劳动者身上,并力求通过辛苦劳作的美好愿景达到“国富民强”的社会状态,為实现该社会理想,墨子构建“天”本体论,主张人类的活动要围绕“天”进行,何为“天”,“天”的意志贯穿于墨子的本体论。其认为天是世界本源,主宰着自然界与人类;并认为“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为人们生活的纲纪,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春秋冬夏、五谷麻丝皆为天所创造。墨子认为天是判断一切善恶的标准,上天希望仁义而厌恶不仁义。君王要行正道,要爱民利民;人应该顺应天意,天按照自己的标准实施奖罚。可见墨子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天”作用于人,通过“天意”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天,通过“节用”“节葬”等实践活动达到“非命”的目的。

(二)墨家和谐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之美”观

“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是古代审美欣赏的重要指导原则。“中和之美”主张美善相济、美善结合,主张和谐与适中。儒家提出“天行有常”的自然规律,道家讲究“道法自然”。墨子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认为社会动荡是由于人们“引不相爱”导致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从而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针对此种现象墨子提出“谦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强调人们要互爱互利,实现“天下无利”。“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也”,人与人是相互平等的,出身低贱和高贵之人都有爱人与被爱的权利。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墨子提出的“节用”“节葬”强调人在使用自然时要懂得合理利用资源,“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凡足够使用就可以停止,充分体现了墨子的节用理念,强调人要有节制的生产,统治者不可过度施压于百姓,以此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看,“尚贤”“尚同”的社会和谐思想体现了“中和之美”的蕴意。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只有崇拜贤才、给予贤才足够的敬意才能充实人才,才能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尚同”是一种带有正义色彩的理想政体,其强调对于民众的治理不同于宗法等级制度、专制制度,而且要采取和谐的措施。尚贤、尚同是墨家治理国家的主张,其目的在于“平治天下”。

(三)墨家工匠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育人”观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诸多良好品质,“勤劳善良、艰苦朴素、精益求精”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基因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勤劳是古代人民创造生活和文明的基本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行为的倡导,中国古代的家训家风、诗词歌赋都蕴藏丰富的劳动元素。墨子出生于工匠人,他们基于工匠立场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思想,崇尚人为、重视劳动价值、推崇实利的实用是墨家工匠观的主要体现。墨子品格阐释了工匠专注于技艺的身份特征。墨家对工匠技艺非常重视,如同荀子评价墨子所说“蔽于用而不知文”,可见墨子对工匠技艺非常重视。崇利非乐是墨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墨家从实际生产劳动出发,将追求实际利益作为平民最大的目标,将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结合,否定偏重享乐、缺少实际利益的物质享受,将实用价值摆在首要位置。墨家工匠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育人观一脉相承:从劳动思维角度,墨家工匠思维表现为崇尚实用、崇尚经验、崇尚同一、崇尚逻辑,将实用思维关照现实对象,与当下的求真务实精神相符。墨家工匠文化在强调技艺实用性的基础上尊重逻辑工具,采用“知与形是合是离的省察”来判断知与生命的本质,崇尚经验,“言必有三表”是墨家明辨是非的经验标准,通过相同的精神领袖形成早期的共同体,将工匠法规引申为纯粹的理性规范意识;从劳动社会属性角度来看,劳动育人的核心是为社会发展培育相关的工匠型人才。墨家倡导的统一而治的尚同思想围绕万民之利建设,主张“去无用之费”,促进社会发展。

(四)墨家义利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既出世又入世”观

出世与入世是不同的人生道路,入世是一种肯定现实,并且能够在现实中改造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出世则是脱离世俗,将自己置身于事外。中华民族思维方式注重主观统一,既不从纯粹思辨理想角度去寻找美的本质,也脱离现实,实现人的解脱,而是将人生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审视思考获得精神自由。墨子在兼爱的基础上建立义利观,“万事莫贵于义”可见墨子对“义”的重视,认为一切行为要合于“义”,要行公正、正义、正确之事。在“义”的基础上融入入世,“义,利也”。“义”乃万事万物之本,义为利之本。关于“利”,墨子将之分为天下之利,社会之利以及人之利。墨子从小生产者视角肯定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承认人有逐利的本能,但是在利己与利人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选择利人,强调任何事情都不能利己。在社会方面,墨子提出“节用”以此降低百姓支出,反对铺张浪费。在政治上主张非攻,不追求不正义战争,可见墨家文化的义利观符合积极的入世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同样墨家的义利观彰显积极的入世精神,“兼爱”是理想的社会状态,是墨子基于当时社会状况提出的改良措施,从现实层面看,墨子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环境,但是其超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规律,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出世”的理想社会。

三、墨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墨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墨家文化,古为今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墨家思想体现的是社会和谐的思想

人类进程中存在阶级,社会人群存在等级之分、身份之别,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得社会和谐发展是古代思想家不断探索的主题。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学说将“相爱”与“相利”辨证统一,是对社会深层次发展的阐释。虽然墨子关于人类社会和谐的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付诸实践,但是毫不能掩盖其真善美的属性,且超前性地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安邦治国的理论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一脉相承。

“和谐”是社会的理想境界,社会发展的追求。当下社会处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受内外环境影响,社会出现一些不良思想,狭隘功利主义逐渐蔓延。以“兴天下之利”观超越狭隘功利主义,即便是作为功利主义者的墨子承认的个人自利的本性需求,他也明确主张要以“兼爱”为前提方可获得。

(二)墨家思想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经世思想

墨子是在批判孔子儒学基础上完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其创造的《天志》等著作是对精神世界的体认,以神权取代王权,为平民争取参政执政的权利,解决民信、民权问题。墨子代表的是平民阶级,平民思想是墨家思想与儒学相抗衡的根源。墨家思想的“爱人利人”“爱利兼顾”的思想适应于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处理。理想社会状态下倡导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只强调奉献、不追求精神奖励与报酬的做法不符合社会的发展、不符合人的生存需要,成为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瓶颈。但是只强调个人利益,无视国家集体利益的做法又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符。而墨子的爱利兼顾思想则完美地符合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墨家倡导“赖其力者生”,高度重视劳动,倡导强力而为,尊重经验,重视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是第一发展力”的最先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墨家早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利害相权作为社会交换的基础,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并且墨家倡导的保护资源、艰苦奋斗、尊重经验的理念与当下所弘扬的工匠精神具有内在关联。

(三)墨家思想体现的是尊崇劳动精神的文化

在传统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技术活動上,墨家重视逻辑思辨的推演,形成科学主义的逻辑思辨体系。墨子的逻辑并不是通过所谓的“能胜人之口”的诡辩,而是以反映客观世界、着眼于知识体系的科学认知践行实践精神,从而形成道技合一的工具伦理观。墨家将科学的实验精神与功利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在推动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兼顾科技进步。在工匠活动中遵循以人为对象的原则,造福人类,彰显人文价值。在工匠活动中,以兼相爱的原则实施工匠行为,坚持利他原则,把平民、匠人作为核心,围绕兴利避害、兼相爱等论点,逐渐发展为具有伦理导向的观念性认知,形成了以义利一体的社会功利为表征、自我牺牲的兼爱精神为增补,彰显精益求精的精神,达到道技合一境界的墨家工匠伦理观。

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墨家文化的具体传承路径

(一)弘扬工匠精神,创新与丰富工匠文化

墨子出生于小手工业者,他在从事生产活动的同时奔走于各国间讲学,宣传兴利除害、兼爱、非攻等思想。墨家弘扬的工匠文化与当前主流思想一致。为弘扬墨家思想、传承创新墨家文化,要以弘扬工匠精神、创新工匠文化。首先要深入挖掘墨家工匠文化元素。墨子提出诸多关于工匠方面的言论,充满智慧,与当前育人工作相符。鉴于此我们要加强对《墨子》等著作的研究,挖掘关于“匠人”方面的哲理,结合当前育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探究。例如针对当下青少年存在的功利性突出问题,以墨家的“崇利非乐”思想为融合点,将墨家追求实际利益作为手工匠人的价值观,正确处理功利主义问题,切实解决功利与实利发生冲突时的人们过度追求私利的现象,让人们在劳动中带来自我认知价值的提升。其次弘扬崇尚实用理念,将实用型作为育人工作的核心理念。墨家的务实精神是以实利作为伦理理念与社会观念,将技艺的实用性摆在首要位置。研究表明崇尚实用理念与当下职业匠人培养具有内在关联,突出了青少年专业技能、实用技能的培养。为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崇尚实用理念,尊重知识与创新,推动崇尚实用理念与现代主流价值的融合。

(二)加强宣讲队伍建设,引领墨家文化创新发展

弘扬墨家文化关键在于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宣讲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首先我国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墨家文化的保护力度,避免墨家文化物质资源断层。当前我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网络的普及为墨家文化思想传播提供了载体,相关部门要利用网络宣传墨家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墨家文化研究体系。其次要加强墨家思想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墨家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墨家思想与国家治理、人际交往、劳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联。弘扬墨家文化、创新墨家文化需要行业领域的专家、教授,因此我国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掌握墨家文化的精髓,懂得如何将墨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最后创新墨家思想传播路径,提升社会影响力。青少年是弘扬与传播墨家思想的后备军,为激发青少年学习践行墨家思想的积极性,要创新传播方式,以研究和热爱墨学文化的青年为服务对象,以传承、弘扬、宣传、普及墨学文化为目标,开展墨学文化进校园、进学堂、进社区等文化沙龙,创作出贴合青少年兴趣的关于墨家思想的文艺作品,以此提升墨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总之,墨家思想所包含的“兼爱非攻”“节用”“工匠”等理念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引领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我们要弘扬与创新墨家文化,助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珊.中华美学精神的墨家文化元素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3.

[2]王家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研究——以墨家劳动思想为例[J].品位·经典,2023(16):22-26.

[3]张起.贯通文化视角下的墨家兼爱思想[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05):121-124.

[4]甘子超.引入墨家文化滋养高职文化自信[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1):23-25.

[5]丁为祥,墨家的思想文化贡献及其所存在的问题[J].文史哲,2023(04):46-56+166.

作者简介:

张冉(1990.3-),女,河北唐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传承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