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摘 要]聚焦文章的表达方法,是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策略落实语文要素:通读全文,让学生着重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提取信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梳理还原,带领学生深度体会作者的情感;紧扣片段,让学生准确领悟表达方法;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教学,有助于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表达方法;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1-0069-03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紧紧围绕“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方面展开。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名家名篇,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优秀范例。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将语文核心素养融入教学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不仅要求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还要求学生关注作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这一语文要素涉及“情感”和“表达”两个维度,下面以该单元中的《猫》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紧扣表达方法、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策略。
一、通读全文,着重理解关键词语
学习课文,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主要手段。只有在充分读懂课文內容之后,学生才能去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真正用意,体会作者的表达艺术。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首先,教师让学生浏览全文,发现课文的第1至第5自然段描写的是大猫,第6自然段描写的是小猫,从而很容易找到文中的两个中心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其次,学生对小猫顽皮淘气这件事比较认同,但是对猫的性格古怪不太认同,他们认为自己饲养的或是接触过的猫都可以用温柔、可爱、听话、乖巧等词来形容,绝对不会使用“古怪”这个词。那么“古怪”是什么意思呢?此时,如果忽略理解词语意思这一环节而直奔表达方法,就会导致学生学得囫囵吞枣,不明真意。因此,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理解“古怪”一词的意思。教师让学生拿出字典,查一查“古怪”的意思——“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稀奇罕见的”。“古怪”的近义词有很多,如“诡谲”“怪诞”“孤僻”“怪异”等,反义词有“平常”“普通”等。基于此,学生联系下文,认为作者是在向读者介绍他家饲养的猫,并不稀奇罕见,只不过作者笔下的猫和自己平常接触到的猫很不相同,难以捉摸它的性格,所以文中的“古怪”应取“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之意。可见,作者是紧紧抓住猫的与众不同之处,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进行表达的。之后,教师以问题提示学生思考:“那么,生活中哪些情况会用到‘古怪这个词呢?”有的学生说:“我家隔壁的王爷爷脾气比较古怪,我跟他说话,他有时候理都不理我。”有的学生说:“妈妈旅游回来,带回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东西,好多我都叫不上名字。”……
课堂上,教师紧紧围绕文中的关键词语展开教学,先是通过查阅工具书,引导学生初步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举例描述来理解和内化词语的意思。这样引导学生疏通文意,为后续落实语文要素奠定了基础。
二、提取信息,体会文章表现手法
学生理解了文本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后,感知到词语的使用与表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并联系生活经验进行了感悟。然而,课堂教学不能就此止步,教师还要结合关键词语顺势推进,引导学生揣摩作者使用这些词语的原因,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彩。
从表面上看,“古怪”一词指与众不同的、让人觉得诧异的现象,而在课文中作者却用来形容他家的猫,显然别有用意。教师紧扣这个关键词,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从刚才列举的生活中的古怪现象来看,大家普遍认为‘古怪这个词通常带有一定的消极色彩,可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来描写他家的猫?难道作者不喜欢这只猫吗?”并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找一找形容猫性格的词语,完成填空题:“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既老实,又;既贪玩,又;既温柔可亲,又;既胆小,又 。”
要想完成这个填空题,学生就要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这个过程就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学生要仔细分析,选取最能表现猫的性格的词语,从而将三个自然段巧妙融为一个整体。完成以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细细考量这道填空题。学生就会发现,所填的词语“贪玩”“尽职”“冷漠”“勇猛”都是与前面的词相对的,从而看出猫的性格是多面性的,正是在矛盾中凸显了古灵精怪,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到真实、有趣。反复朗读这三个自然段,学生发现每一段都是先描写猫的特点,再用事实突显猫的古怪之处。在作者的眼里,这只猫不是饲养的宠物,而是他的一个老朋友,他们之间有着说不完的种种趣事。学生不由自主地联系自己笔下的小动物,总是在描写它们在吃食、玩耍、睡觉等方面的特点,没有从正反两方面去反映小动物的个性。由此,学生感悟到观察要细致,描述应该从多角度开展,这样才能把小动物描写得生动活泼。
三、梳理还原,深度体会作者情感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触角进一步延伸,就能够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梳理作者观察事物、选字用词、谋篇布局的思维过程,对作者的描述进行揣摩和还原,从而逐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首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质疑:“既然猫有这么多的性格特点,作者为什么不用‘丰富‘多样等词来表达呢?用‘古怪这个词来形容他家的猫,有什么好处?”对此,教师可进一步追问:“猜一猜,作者是怎么会想到用这个词语来表达猫的特征的?”以此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进行全班交流。其次,鼓励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想象和品味。例如,对“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这句话展开想象——谁会来呼唤?怎么呼唤的?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老舍,这里看看,那里瞅瞅,着急地呼唤:“我的猫呀,你躲到哪里去了呀?快回来啊!”还有的学生把自己当作老舍的家人,继续轻声呼唤,一脸的焦急,甚至直跺脚。在学生的尽情想象中,教师一语点明:“从你们的呼唤声中,我怎么感觉像是在呼唤家里的一个既任性又可爱的孩子呀?”学生几乎异口同声:“是呀,这只猫就是老舍家里的一个成员。”教师出示这个句子,用红圈标出关联词“任凭……也……”。于是,学生豁然开朗,纷纷说:“玩是猫的天性,这样的猫十分可爱。”“正因为作者非常喜爱猫,所以才会去呼唤它。”最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式。学生快速圈出“非……不可……”“要是高兴……若是不高兴……”“总想……可是……”等关联词,想象出猫“屏息凝视”的负责劲儿,“蹭你的腿”的嗲劲儿,“一声不出”的严肃样儿,“总想藏起来”的胆怯样儿,“遇上蛇”的斗劲儿……就像是在听作者介绍家里一个顽皮又可爱的孩子一样。作者用平实无华的语言将这些有趣的事具体地写了出来,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
通过朗读课文、揣摩词语、想象场景、品味句子,学生逐步深入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一起关心猫的行为表现,和作者感同身受,较好地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这样情景交融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语文要素的落实。
四、紧扣片段,准确领悟表达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目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这个要求相契合。因此,学习课文除了关注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还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即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是什么。
在《猫》一文中,“老实”“贪玩”“尽职”的特征同时集中在一只猫的身上,老舍是怎么把这三个相互矛盾的性格特征融合在一起的呢?为了理解课文在表达上秘妙,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探究。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语言特点去体悟。在课文第2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这三个特征的时候用了两个“可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面的特征;同时还运用“说它……吧,的确……可是……”这样的句式,把猫的矛盾性格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读起来让人感到分外亲切。第3、第4自然段采用对比的方法,描写猫的高兴与不高兴、胆小与勇猛,叙述条理非常清晰。第6自然段描写小猫的淘气可爱,通过对“耍个没完没了”“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撞疼了也不哭”“抱着花枝打秋千”这些场景的描写,让人感觉这些小猫活脱脱是一群顽皮的小孩子,聪明伶俐、天真可爱。
其次,细读课文,还可以发现老舍在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口语,如写猫性格古怪时用了语气词“吧”“呀”“呢”,描写小猫们淘气顽皮时一共用了6个“了”字,非常生活化。为了让学生感受这一表达方式,教师先把第2自然段中的“吧”“呀”“呢”等语气词去掉,再让学生读一读。这样两者对比,学生就会发现没有语气词的句子读起来比较生硬,而加了语气词以后,就能感受到作者表面上似乎是在责怪猫的贪玩、任性,实际上是在关心猫、疼爱猫。教师又把第6自然段中的“了”字去掉,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发现读起来比较生硬,没有了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在学生初步感知口语化表达的妙处后,教师顺势介绍老舍的《怎样运用口语》一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运用口语进行表达的好处。
最后,师生一起尝试用口语化的方式聊一聊猫——“你家的猫胆小吗?”“是啊,它什么都怕,总想躲起来。”“你家的猫胆大吗?”“是的,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我家的猫也敢斗一斗。”通过对话,学生对口语化的表现手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到在表达中如果加入生活中常用的语气词,就会更加亲切、更有味道,就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学以致用,巧妙迁移所学知识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堂上,学生不仅要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领悟独特的表达技巧,还要迁移所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教师可利用随堂练笔的方式引导学生迁移表达方法,及时将习得的方法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表达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老舍在文中虽然用“古怪”一词来形容猫,用“淘气”来形容小猫,实际上,他是在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明贬实褒”的写法。这样的表达方式不僅使人感到非常幽默,而且展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对“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有了感性认识。该如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描写呢?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范例,如“平时有好吃的东西,妈妈自己不吃,总是留着给我吃,真是一个‘笨妈妈!”这个句子表面上是说妈妈不懂得自己吃好东西,真笨,实际上是通过“笨”这个字,表现妈妈对“我”的爱。以此延伸开去,学生就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就是具有这种‘矛盾特征的人——“妈妈有时候对我很温柔,给我买新衣服,带我外出旅游;可是有时她对我很严厉,要是我做错了事她就会狠狠地批评我。”这里的“严厉”与“温柔”看似相互矛盾,实际上能真正反映妈妈对孩子的呵护与关爱。教师启发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类似的事例,帮助学生体会“明贬实褒”这一写作手法的好处。在学生充分讲述以后,教师提示学生适当加入语气词写一写,使表达更为亲切。片刻后,一段段精彩的小练笔就呈现出来了,如:“我有一个奇怪的爸爸,说他懒惰吧,的确是呀,他总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什么事情都不管。可是,他有时又很勤快,要是家里来客人了,买菜啊,烧饭啊,他都抢着干。”
教材是学习表达方法的范例。课堂上的迁移练习能使学生把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及时内化为自身的学习能力。从学生的练写片段中,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的表达特色已经悄无声息地浸润学生心田,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是教师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紧扣单元课文特征,引领学生在体悟文本情感的同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使两者高度融合,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侯颖颖.巧搭支架,让语文素养真正落地[J].小学教学参考,2022(31):57-59.
[2] 王维军.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2(26):75-76.
[3] 李增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方法[J].家长,2022(9):81-83.
(责编 蔡宇璇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