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品”“拓”: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四个维度

2024-04-01 08:11徐磊磊
广西教育·A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品析文言文教学拓展

摘 要:文言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根据编者意图,立足儿童视角,从“朗读”“理解”“品析”“拓展”四个维度展开教学,让学生体验“读准→读懂→入味→入境”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从中探求文言之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读;理解;品析;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1-0110-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认为:“优秀的古诗词、经典的文言文里有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因子。这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懂的,也只有中国人才能懂。这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非常重要。”语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文言文,8册共安排了14篇文言文。这些文言文的篇幅由短到长,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下面,笔者将结合所带团队的教学实践,谈谈通过四个维度开展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一、读——轻叩文言之扉

古时,将孩子上学堂称为“念书”,足见“朗读”之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翻阅小学语文统编教材14篇文言文,几乎每一篇文言文课后第一题皆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标教学要求,我们可以清晰地领会编者的意图,从而将“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三层”读法,逐步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一)把文言文读准确

读准字音,是朗读的第一步。古文中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陌生而遥远的,教师必须在学生接触文言文的第一时间去点拨、纠正,或者让学生借助注释,试着读准确[1]。例如:《囊萤夜读》一文,“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中“盛”“数”为多音字;《古人谈读书》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知”通“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多音字和通假字,才能为学生朗读通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把文言文读通顺

朗读文言文,断句是难点。很多教师喜欢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照着教师的范本画出节奏线,但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教会方法更重要。小学阶段常用的断句方法有如下三种。一是主语后停顿,说清楚谁干什么,或者谁怎么样。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第一次出现人名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宋史》中《司马光砸缸》原文的开头:“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二是连续动作间停顿,说清谁连续做了什么。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因此要抓住动词,以其为中心,整体把握句意,进而断句。例如,“光/持石/击瓮/破之。”“因/释其耒/而守株。”三是语气词停顿。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确句读,包括语气词在内的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例如,“善哉乎/鼓琴。”“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三)把文言文读出古韵

朗读文言文,若能读出古韵,学生便会觉得新鲜、有趣,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被激发。教师可以在学生读准、读顺文言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回歸古老的认读方式,呈现文本“原味”,读出乐趣。古时的认读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竖排列。将文言文进行竖向排列,让学生从右往左读,感受古人的行笔方式。二是去句读。将文言文的标点略去,让学生按照“会意”读书法去读,感受古文的省简和跳跃。三是归原文。这是变式读的“终极版”,也就是将文言文放回原文中,如将《司马光》放回《宋史·司马光传》原文中。朗读是一面放大镜,用声音来放大文字,可以加深对文章的感受与理解。这样的变式朗读,让学生寻到了文化之根,他们自会乐在其中,兴致盎然。

当然,由于年级的不同,教材对读的要求也呈现拾级而上的特点。例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课后提出了“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要求[2],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在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一课,则提出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的“升级版”要求;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则提出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要求学生在读准的基础上,能对关键语句依意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必须谨遵编者意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解——步入文言之径

解,即理解。文言文与白话文是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由于当下缺乏学习文言文的环境,因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词汇的差异(文言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语法的差异(文言文中涉及诸多成分的省略、语序的变化),大量古今异义词汇的夹杂……这些都是学生理解上的鸿沟,若教师处理不当,就会让学生“铩羽而归”。教师调动一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资源,如插图、注释等,并对学生的知识盲点进行有效突破,再辅以一定的文白翻译方法指导,让学生轻松迈入文言理解之径。

(一)拄好“拐棍”

三年级、四年级文言文的课后习题中常提出这样的要求:“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可见,“注释”是理解文言文的“拐棍”。每一篇文言文的下方或侧方,都会配有“注释”一栏,初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注释的分类,即一类为“选文出处”,另一类为“字义”。如何用好注释呢?教师可让学生把一些难解的字与注释一一对应,并批注在文言文的下方。这样,学生理解文意时,就不用反复进行文白对照,有助于快速串联古文内容。例如,课文中的“今乃掉尾而斗,缪矣”一句,学生如果在句子下面批注:乃(却);掉(摆动);缪(错误),就很容易理解这句文言文的意思。

(二)“深耕”重点

学生学习文言文并非零基础起步,他们在一年级、二年级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文和文言警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或生活体验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学习困难点,抓住一些“古今异义”的字词进行重点教学,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樊篱。例如,《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一句,学生对于“走”字的理解存在困难。而“走”字又是古今异义的典型汉字,教学时可重点展开。教师可提供多个表示行走、奔跑的汉字,帮助学生进行字理溯源。“步()”字,像前进时左右脚交替迈步,意为行走。“走()”“奔()”,上边都像人奔跑的样子,“奔”字的金文从人从止(脚),表示人跑得很快,所以足迹多。可见,在文言文中,“走”是跑,“奔”是急跑。这样,学生对于文中兔子的死亡原因就明白了,甚至以后学到《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诸儿竞走取之”时,无须教师过多解释,学生也能明白其意思。

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各年级均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还要充分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深耕”重点,由扶到放。例如: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要求照样子扩词;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要求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六年级下册《学奕》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由此可见,教材对文言文字词理解的要求是逐步提升的。

(三)用好“箴言”

文言文是浓缩的精华语言。在理解文言文时,虽然不提倡“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极端做法,但为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的文言翻译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将此方法称为“五字箴言”。(1)留。指保留原文中的语言。例如:“蜀中有杜处士”一句,“蜀中”表示地名,“杜处士”是人物称呼,这样的语言可不译。(2)删。指删去一些内容不翻译,常见的是一些语气词、助词。比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中的“夫”是语气词,可删去不译。(3)换。即用注释或双音节词替换古文字。比如,“尝与诸小儿游”一句中的“尝”用“曾经”替换,“诸”用“许多”替换,“游”组词“游玩”,串起来说即可。(4)增。指增补省略成分。比如,“问之”“取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5)调。指调整语序。例如,“群儿戏于庭”翻译成“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才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其实,不管是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还是对文言文句子、篇章的理解,教材编排都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品——探寻文言之味

文言文的文字简洁,节奏明快,极富韵律之美,自带传统审美理念。作为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言,有着传统而恒久的语言范式,有着缜密的表达逻辑,有着广泛的文本体裁。学生细细品读,定能感悟传统文化之精髓,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模仿范式语言

文言文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典故、词汇,现代白话几乎均脱胎于此。文言与白话,是母与子、本与末的关系,让儿童在语言敏感期学习文言文,即是从根源处学习语言。无论是用来积累,还是学习表达,文言文都是绝佳范式。(1)积累文言成语。很多文言文,题目就是成语,如《守株待兔》《精卫填海》《囊萤夜读》等;还有诸多成语出现在文中,如“河伯观海”“坐井观天”“专心致志”等。(2)体味凝练表达。字词是构建文言文的砖瓦,文言词汇以一当十,如《学奕》一文出现了六个“之”却各有所指;《司马光》一文“水迸,儿得活”中的“迸”,展现了水流的速度与力度,无法用“淌”“流”来取代。(3)感受音韵之美。从先秦的《诗经》开始,古人就喜欢用四字语言,喜欢对仗表达,这是生根于中国人血脉的审美。《少年中国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言语形式带来的连贯气势,让人读来酣畅淋漓。这样的音韵芬芳,在多篇文言中可以寻到踪迹,学生反复吟哦品味,可以寻到一种和谐的音律之美。

(二)感受缜密表达

文言文虽然短小,却构思精巧,其背后蕴藏着清晰的谋篇和缜密的表达。学习文言文必须由表及里,引领学生走到文字的背后,才能做到理解充分。例如,《杨氏之子》一文展现了九岁杨氏小儿的聪慧一面。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抓住文章末尾的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引导学生感受此儿对答如流的聪慧。其实,文章的表达相当缜密,处处围绕首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一句展开。描写杨氏子的文字,几乎没有一处闲笔,处处展现其“甚聪慧”的特点。如下四个方面,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惊喜发现:“设果”,反映了杨氏子懂得待客之道;“应声”,展现了他思维的敏捷,回答时脱口而出;“夫子”,是杨氏子对孔君平的称呼,表现了他对长者的尊重;“未闻”,则让回答少了针锋相对、咄咄逼人的语势,显得语气委婉。通过咀嚼文本,学生对杨氏之子的言语智慧感悟得真真切切;对文言表达的“笔简而意足”,也深有体会[3]。

(三)细品体裁之趣

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体裁多样,有寓言、神话、传记、散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把握,教出这一类文言文的特点。如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都是讲古代读书人幼时学习的故事,可以在教学后,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篇文言文写法上的不同。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囊萤夜读》一文的记叙很客观、很朴实,第二篇《铁杵成针》的故事性很强,充满了戏剧性,表现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为“磨针溪”,故事一开篇即用“世传”二字,老媪竟会在溪边磨杵,逃学的太白巧遇老媪后被点化……此时教师不妨指导学生留心这两篇文章的出处《晋书·车胤传》和《方舆胜览·眉州》,从而感受传记与风俗胜览的差异。

四、拓——融入文言之境

拓,是指以一篇带多篇,为学生打开文言学习的一扇窗。教师通过适当的“1+X”拓展,关联出和主题人物、主题思想有联系的内容,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文言之境。

(一)延展阅读宽度

文言文的拓展阅读,不仅仅指在学完一篇后,糖葫芦串似的拓展相关内容,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中华文化。例如,《精卫填海》是一篇神话,教学不能止步于了解故事内容,还应再往前走一步,将故事放置于“神话”这一宏大背景之下,去探究“故事中的不可思議处”,思考“人死为什么要化生为鸟”“鸟为什么要填海”“填东海为什么要衔西山之木”等问题。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求知需要,推荐相应的阅读材料,如“玄鸟神话”“炎帝资料”“古代地理”等,让学生通过补充阅读,明白化身为鸟意味着重生,明白“土地”对于部落生存的重要性,明白“填海造田”是古人的莫大心愿……通过拓展阅读,学生得以探索浩渺的神话、触碰文化的脉搏,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原始气息。

(二)厚植文学深度

教材编选的文言文只是我国文言文的沧海一粟,如何引导学生学完文言文后,发现表达的特点,由此汲取写作的养分,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目标。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不足60字,却清晰地刻画了一个智慧少年的形象。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探寻文学表达的密码(仔细品读,学生不难发现其表达特点:对比。“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形成对比,反衬王戎聪明过人),再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哪篇文言文也采用了这样的写法。有的学生马上能想起《司马光》中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可见,对比是塑造人物的好方法。这时,教师可再拓展《王戎观虎》《周处年少时》两篇文言文,让学生阅读并说一说这两篇写人的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還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材的编写人员,你会选择哪一篇作为本课的“阅读链接”,以此启发学生换个身份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拥有哲学高度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尽力架构起与古人相同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去理解、触摸中华文化。例如,执教《自相矛盾》时,如何将寓言中的矛盾引至生活中,让文本与学生发生联系呢?教师可先借助思维导图,让“孙悟空”置身于诸多关系之中,从而发现他与领导(如来佛祖、玉皇大帝)、同事(唐僧、猪八戒)、对手(牛魔王、金角大王)既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继而明白矛盾与生活是共生的。再让学生推己及人,画出自己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导图,进而认识到矛盾是生活的常态,矛盾并不可怕。最后,让学生补充阅读《老子》第二章,以及《韩非子·难一》原文,让学生从诸子哲学中汲取营养,提升对矛盾的认识。

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说:“没有文言,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可见,认真研读文言文,传承璀璨的中华文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让我们怀虔诚之心,从“读”“解”“品”“拓”四个方面下功夫,在文言文教学这块较为“沉寂的土地”上培育出“片片新绿”。

参考文献

[1]蒙福英.例谈小学文言文教学四步法[J].广西教育,2023(1):102-105.

[2]张文扬.小古文《司马光》教学探析[J].中小学班主任,2022(4):32-34.

[3]张明凤.“四文融合”开启小学文言文教学新境界:以《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15):34-35.

(责编 黎雪娟)

作者简介:徐磊磊,1979年生,江苏南通人,本科,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品析文言文教学拓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