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 王刚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当今医学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必经途径,院校需要通过探讨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培养出具有高度专业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1]。科研能力体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随着医学领域的迅速发展和前沿知识不断更新,专硕研究生需要具备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科研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勇于提出问题、解决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自从2015 年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模式以来,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得到良好培养,临床经验丰富,但科研能力培养往往被忽视。目前,院校对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加上临床工作繁重,导致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从而限制了他们科研能力的发展[4]。本文对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总结,对如何提高其科研思维能力进行探讨,并探索如何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中。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需要按照预先安排好的各科室轮转时间表进行临床工作,这占据了3 年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此外,各阶段还需要完成一定的考核。因此,他们只有少量的时间来完成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和论文撰写等任务。因此,研究生很难有时间接受系统的科研思维训练,进行科学论文的研究。院校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导致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目前,研究生入学前半年采用集中授课的模式学习理论课知识。其中,有些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例如统计学。然而,这些理论知识在论文写作和统计分析中的应用难度较大,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这导致许多学生对这些课程缺乏兴趣,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理论指导,对之后的临床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临床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然而,在临床与科研并轨的情况下,导师往往很少与研究生交流,无法及时传达专业发展中的新趋势和前沿知识,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对科研不重视,科研意识薄弱。由于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他们的科研活动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毕业要求[5]。另外,在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中,对于科研方法、基本科研操作、统计学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缺乏实际应用的训练。首都医学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曾对培养中的专科硕士进行调研:约有31.4%的研究生认为,在整合后,他们的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研究生阶段所学的知识明显不足。科研能力优秀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受到招聘者极大的重视,表明研究生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6]。
对大多数研究生而言,科研能力的考核明显缺乏,且并未作为毕业考核的重点指标[7]。“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普遍存在;研究生往往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以至于难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8-9]。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的科研素养、培养经验。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由于专业导师长期投身于一线工作,因此难以在临床和科研的各个层面给予充分指导。甚至于一些导师也没有认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导师为了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大多数开展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方面的课题,很少涉及分子层次等方面机制的研究,导致学生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不高,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10]。
许多大学降低了对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减轻了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方面的压力,不再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强制性要求。这不仅导致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趋同于单纯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导致一些专业研究生认为学校对科研不重视,认为只要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就能达到国家培养要求,无法突出学位教育的特色。因此,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在科研课题中,重点是对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的考核。然而,在轮转住培期间,专业型研究生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临床技能的评估上,而缺乏对科研能力的考核[11],对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开展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高校在探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新模式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首先,整合基础课程。如院校集中统一开设统计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论,循证医学等。另外,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学的功能,提前布置科研任务,合理安排教学课程、线上进行科研验收,增加科研时间。并且不断优化改进课程结构和授课形式,强化授课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新度。扩大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思路和知识面。在设置医学专业科研方法等课程的基础上,院校还要积极搭建科研学术平台,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院校应把科学研究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科研教学应适当采取开放式教学方式。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在台上相互交流实验设计操作和其他课外教学经验,实现教学相长[12-13],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科研兴趣,增强创新能力。
专业型研究生每2 周开展一次学术活动,包括精读文献、专题讨论等环节,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维训练的环境和氛围。活动中,研究生可以分享学到的最新知识,进行文献汇报,也可以分享本专业的指南和具有临床意义的病例。这样的学术活动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师通过检验学生文献学习的情况,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研究生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特别是医院组织的关于撰写SCI 论文等科研相关的讲座,要求研究生必须按时参加,认真学习,以开阔学术视野,探索前沿科学。这样一来,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研究生科研选题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哪怕是发现了一个小问题,解决了一个小麻烦都是有意义的。其中,创新必须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首先,要提高选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把创新思维有效地应用到自身的研究方向。其次,主动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和讨论,对学到的新知识要多观察、多思考。最后,还要把它应用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上,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研究出更有价值的内容。
英语能力是研究生文献查阅和分析文章的基础,只有具备较高的文献阅读能力才能获取有价值的科研信息,掌握科研方法,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研究生在科研培养时首先要学习专业外语,在临床上积累专业术语,在文献中掌握英语表达方法。研究生应定期选择专业文献阅读并深入理解;教师每月开展专业英语考核,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专业型研究生采取一位临床导师和一位科研导师双导师制。科研导师具有丰富的科研知识,扎实的科研基本功和培养经验,不仅能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操作[14],也能开拓研究生在跨学科及多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科研导师把自己的学生(一名学术型研究生和一名专业型学生)组成互助小组,加强二者的交流。临床导师需要与科研导师进行配合,发现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再由科研导师进行深入指导,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导师应大胆选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年轻博士,并将其纳入导师队伍。这些年轻博士可以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促进他们的学术成长。通过年轻博士的引领和指导,研究生可以更快地掌握科研方法和技巧,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这样的导师队伍不仅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还有助于推动科研工作的创新和发展[15-16]。
完善医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考核评估机制,首先需要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师生的意见和想法,不断优化考核体系和标准。同时,需要确保考核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优化监督考核机制。在规划科研能力培养计划时,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并形成闭环,以确保研究生的科研质量。
为确保开题和答辩的质量,本专业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应对其进行预先审评,并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修改,避免流于形式。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入定量指标,并适当增加对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考核。例如,要求研究生在3 年内完成多篇文献阅读并上传系统、完成1 项针对临床问题的研究方案设计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应用愈发广泛,科研思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研究生只有具备完善的科研思维,才能发现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例如,手术方法的改进、治疗方法的评价、临床疾病数据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教师应该鼓励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研究,使临床问题得以通过科研方法解决。这样,临床与科研就能紧密结合,课题更具实际意义。“以临床问题促进科研创新,以科研创新推动临床问题的解决”对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方式,医学研究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临床工作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院校通过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完善科研培养计划,加强科研结果的考评等几个方面的措施,建立良性研究生科研培养模式[17],建立相应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等[18]。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对研究生给予足够的奖励,激励研究生临床科研齐头并进;建立“学科专业研究生学术培养委员会”和考评系统,优化监督、考核机制,进而保证了研究生科研质量[19]。
在目前的模式下,由于临床工作的繁重,研究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接受正规的科研能力培训[20]。因此,培养单位需要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安排,确保因需施教,以满足研究生的科研培训需求[21],为科研课题的研究挤出一定的时间。例如在入学第1 年,研究生可以集中时间进行查询和阅读文献,明确科研目标及课题设计;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应给予研究生一定的时间分析结果、撰写论文,并由科研导师进行指导,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研究生要将科研训练贯穿于临床实践,在管理患者时培养科研思维。如发现可影响临床结果的某一个指标,可以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医学专硕研究生才能逐步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提高研究能力[22]。科研实验室是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教师应鼓励研究生多进实验室。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研究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学习实践操作,最大化地利用公共平台;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献中的相关内容,对科学实验有一个感官的认识,对以后文献的阅读和课题所需的相关技术有很大帮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自由选择相关科研技术进行学习。在实验室教师的指导下,要教会研究生思考如何选择最佳方法,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科研交流,相互分享实践经验,在科研能力上达到共同进步。
教学医院应加大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经费的投入,在经费支持上适当增加对临床医学课题的科研资助比例,通过横向基金、院内经费、导师科研经费等,适当给予研究生实验启动经费,以保障临床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得以完成[23]。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应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设计[24]。
综上所述,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是我国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综合医学人才的重要措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复杂,只有改变目前的培养现状,从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切实有效地提高该学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实现科研能力与临床技术水平共同提高,培养具备临床科研能力的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