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亚琨
【摘要】小学语文作文突出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主要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其中,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是写记人类记叙文所不可忽视的要素,文章指出了记叙文写作训练中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及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表现方法优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训练;人物特点;表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4—0072—04
记叙文写作训练是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水平的重要措施。其中,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是学生写记人类记叙文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为学生讲解记叙文写作中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让学生不仅能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了解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写作技法,还能够在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中学会观察的角度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并能够在评改中不断总结,切实提高写作水平。但传统的记叙文写作训练往往受限于教材和课堂模式,难以将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讲得系统、深入,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实施记叙文写作训练之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记叙文写作中人物特点表现方法的内容和重要性
1.内容。记叙文主要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在写作教学中,人物特点可以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来表现。具体来说,肖像描写通过生动地描绘人物外貌特征(容貌、神情、服饰、姿势等)来塑造形象;语言描写利用独白或对话来挖掘语言背后的个性化和艺术性,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阅读体验;动作描写利用对人物的举止、动作和行为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描写利用描写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来反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更为复杂的情感;神态描写利用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来展现人物细腻的情感波动。总之,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法,其他诸如抑扬结合、虚实结合、集中场景、反复、讽刺等方法亦可突出人物特点。本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以最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作为切入点,探讨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
2.重要性。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重在塑造具有生动鲜明、立体多元的人物形象。人物是记叙文的灵魂,没有经典的人物形象,就无法推动故事情节的顺利发展,作文就会独立于生活与读者之外,故事单调乏味,自然就不能充分体现作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更无法将作文与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导致学生的写作热情锐减[1]。什么样的人物最具有表现力?
一是生动鲜明,这是小学语文记人类记叙文写作训练的最基本任务。学生只有熟练准确地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特点展现得富有表现力,才可以说记人类记叙文写作训练是成功的。
二是立体多元,这是基于生动鲜明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成功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把握语言艺术,需要一定的天赋和习惯的养成,要善于捕捉细节,在观察中发现亮点并勤于记录。立体多元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复杂和矛盾的冲突,人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并不是扁平化的、单一化的臉谱式人物,而是一个在面对复杂情况下能够充分展现复杂人性的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这样的人物往往在经典文学著作中出现,我们会发现人物的复杂矛盾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判。简言之,人物特点需要生动鲜明、立体多元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如何娴熟地运用这些表现方法,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的能力目标。
二、人物特点表现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范文的教学设计深度不足。教师在记叙文写作训练中,通常会安排学生根据教材已有任务学习知识和写作实践,但教材的文本编排是否能够妥帖地契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色是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当前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关记人类记叙文的内容大致体现在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自画像”》(要求学生学习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特点)、五年级上册《习作:“漫画”老师》(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写出人物的特点)和五年级下册《习作:形形色色的人》(要求学生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之中。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上述写作内容的编排在全面性和系统性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譬如四年级下册写“我”的人物形象完全可以同五年级上、下两册描写“人物群像”的教学整合,将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延伸开来并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内化写作技法。再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课文编选都围绕着“众生相”(即“人物群像”的塑造)展开,“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更是环环相扣,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挖掘写作技法,在分析范文中学会搭建写作框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后的习题或拓展内容同习作训练等模块相结合,落实好大单元教学,明确一个总任务,下设若干子任务,对难题逐个击破、对知识有效串联。总之,盘活教材的有限资源,创新性地形成教学设计,既要全面讲清写作技法,又要系统梳理写作逻辑,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拓展教学深度,实现写作从量到质的飞跃。
2.实际写作训练缺乏观察和练笔相结合,针对性不强。传统的写作教学通常只讲写作方法,却缺乏观察实践和观察方法的传授与训练,针对性不强,学生也就难以形成较为扎实的写作基础。倘若写作练笔缺少观察的前提,学生就只能在既有的文本海洋中没有目标地捞针,在前人的范文中提取不到最核心的写作经验,只好依葫芦画瓢,到头来拾人牙慧,写出的文章自然缺乏可读性。
不仅如此,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展开训练,学生学习写作技法也就只能形成短时记忆甚至瞬时记忆,在不刻意训练的情况下,知识的遗忘程度已然辜负了教与学的付出。举例来说,《两茎灯草》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严监生临死时惦记着节省灯油的事情,那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将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都离不开具体情境下的仔细观察,作者正是充分地把握住严监生这一人物眼神的变化、手势的幅度等细节,并加以刻画,三言两语便将这一典型人物的特点呈现给读者。学生在写作中由于不了解“该从哪个角度观察”“观察的方法是什么”,所以在描写人物时常出现逻辑混乱、详略不当、避重就轻等问题。抓不住重点,也就不能将人物特点展现得富有表现力。
3.忽视培养学生从“说”到“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会忽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只关注“写”的训练,往往导致学生“写”得虚浮,缺少“力度”,不能“打动”读者。这正是因为从“说”到“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要“写”得好,首先要构思,要在脑海中“演练”,那个在脑海中发出声音的“作者”,恰恰需要先“说”得出来,才能“写”得精彩,这其实就是学生在书面写作时所经历的思维全过程,只是“说”的环节被简单地隐藏在了“脑海”中,没能真正地从口中发出声来。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未能将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有机结合,甚至直接忽略“口语交际”,直接切入“写作”的训练中去,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路径跳跃一步,从口语表达的层面直接跃升到书面表达的层面。倘若学生尚未接受过专业的口语交际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习惯和用语未能得以规范,因此,体现在书面表达上,就会出现逻辑衔接词混乱、句子成分杂糅或残缺、语句顺序不妥当等诸多问题。写作的核心问题是思维,忽视培养学生从“说”到“写”的能力,就是违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放在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点上说,就是人物扁平单一、头重脚轻,读者读罢全文却不知所云。
三、人物特点表现方法的教学策略
1.在课内外资源的整合中积累写作经验。训练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只依靠课内教材文本的有限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充分挖掘课外互联网媒体等文本资源,做到课内外资源相整合,保证阅读量,在有针对性地阅读中积累写作经验。就课内资源来说,教材的课文编排围绕人文主题和单元任务的双线组元展开,课文、习题、各种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模块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以单元的形式编排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某项任务的安排和解决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整合教材各模块,落实好“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就课外资源来说,如专门记录众生百态的报刊《人物》就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该刊物的某一篇典型文章组织学生阅读,细细品味撰稿人是如何组织语言,将平凡的人写得出彩,将芸芸众生写得生动鲜明。譬如在阅读中抛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帶着问题去阅读,“表现人物特点一定用‘他/她等第三人称吗?”“人物形象都是在亲眼所见中塑造出来的吗?”“为什么作者只抓住某一表现方法,却能让你自然地‘复原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大量的阅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的内心,使其不自觉地形成疑问并在阅读中得到实例解答,由此生成自己的写作经验。
2.在细致观察中学会抓住叙述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正式写作前的必要环节。如果说大量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细致观察就是充分调动写作基础的工具,它将学生的素材库以详略得当、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现在书面表达上,可以改掉单纯的文字堆砌现象。
具体来说,教师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就是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跳出来,从承载知识的校园走进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也就是从学习到生活的转换。学习具有较为鲜明的目的性,而观察需要一颗沉静的心,不急于求一个成果,而是在观察这一行为之中激发学生的天赋,牵动学生那颗细腻的文心,养成善于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奇景,这就是细致观察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点明观察的角度(人称的转换、叙事对象的差异等)、掌握观察的方法(全面观察和细致观察、刻意观察和随意观察、对比观察和反复观察等)、学会撰写观察记录。这样的训练能够使学生自觉地把握叙述重点,删掉无关紧要或影响中心主旨表达的语句,使习作作品更加优秀。
3.在仿写中体会表现方法的深度运用。仿写是从学习“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到真正掌握并运用该方法的必由之路。教师为学生讲清具体的表现方法概念,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文本素材加以对照,只是写作训练的一个步骤,并不是最终环节。最终要落实到写作实践中去,写出自己的作文。
而初学者常面临的问题是明明学习了相关概念,却仍然不知道怎么使用。这时,仿写就起到了从“学”到“写”之间的过渡桥梁的作用。仿写可以让学生将优秀范文素材中的信息替换成符合自己需求的语句,并且在仿写中能够适当地扩写,做到“举一反三”,将仿写的素材工具渐渐内化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在独立写作中也能够模仿出甚至创造出新的佳句。具体来说,仿写可以按照“字”“词”“句”“段”“篇”不断深化训练。譬如,先抓住“字”,尤其是一些精彩的诗句中涉及动作描写的动词,为什么唯独这么一个动词就能充分展现人物的特点,换成其他字就显得乏善可陈?再如,抓住“句”,同样写一个人的外貌,名人是如何在一句话中细致地遣词造句,运用大量精妙准确的词汇修饰人物的肖像,将其个性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只有准确抓住人物的个性,抓住其区别于其他人物的特征,方能把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2]。
4.在习作评改中不断总结写作经验。习作评改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人物特点表现方法的不二法门。
作文的评改有多种形式,如自批自改、学生互改、师生共改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先自批自改,自我检查习作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是考查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知识点的重要途径;接着,教师安排学生以学生互改的形式激发其对于习作评价的兴趣,旨在引导学生互相批改,实现身份的转换,从“作答者”到“审阅人”,明白赋分的依据何在;最后,师生共改并寻找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在精读细改中打磨习作、群策群力,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并展示最终的优秀成果,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有意识地将知识化作能力的主动性,总结写作经验,从而在以后的写作训练中更好地运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总之,在例谈记叙文写作训练中,人物特点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展开写作训练教学,明确教学的内容和重要性、发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良好多元的习作训练平台;学生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夯实写作基础、敦促自身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华军.记叙文怎样写活人物[J].作文成功之路,2023(26):31.
[2]王代福.抓住特点凸显个性——记叙文如何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J].课外语文,2021(14):38-42.
编辑:阎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