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雪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学校是他们成长的主要场域,是根植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自觉意识的主阵地。学校如何用好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环境载体和实践教学活动等关键路径,成为新时代学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课题。
课堂教学是学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课堂,学校要细化教育教学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展好相关专题教育课,引导教師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育人要素,认真研读各学科课程标准,找准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融入点,制订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聚焦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进课堂、进头脑,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确保学校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效果。教师要充分掌握、分析、评估学生能力情况、知识结构、思想状况、对民族及民族关系的认知和态度,把握不同学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区域、学校和学生间差异特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方法,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好语言的沟通交流桥梁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家园,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学校要充分用好校园文化载体,加强环境育人。在校园内发挥出环境育人的功能,张贴国家地图、民族一家亲等宣传画等,营造彰显国家标识的文化环境。结合学校历史和文化,精心设计校园景观和公共空间,建设中华民族文化长廊、艺术陈列、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窗口,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工作政策,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浓厚氛围。结合区域历史和民风民情,充分利用校训、校徽、校歌,校刊、板报、校园广播等载体,以特色校园文化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当前数字化时代特征,在学校网站、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让青少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文化和情感价值认同,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享强国建设的伟大荣光。
实践教学是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的关键环节。从厚植情感意识看,有深刻体验感受的情感认同是持续长久的。学校和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物事件的情感、经历。用好校园活动载体,开展多样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学生参与感、责任感增强。在学校升旗仪式、校园值守、班级活动、志愿服务等校园活动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校社团活动,把责任担当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强社会实践,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国防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等各类地方特色资源,开展场景式、体验式、浸润式实践活动,使学生认同家乡、认同祖国、认同中华民族,培养学生基本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历史观,实践活动的主旨是让学生“内化于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于行”,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