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君
【摘 要】劳动课程中的跨学科学习直面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突破单一的学科视野,以劳动实践为基础,旨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教师应先对劳动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以素养为导向,培养综合能力;以实践为路径,拓宽学习边界;以问题为支点,打破学科壁垒”。然后,教师要“以真实问题为引领,设计项目主题;开展跨学科实践,深化学习体验;实施综合评价,发挥评价功能”,以此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真实问题;劳动教育;跨学科学习
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新要求的提出,培养跨学科学习能力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推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并强化实践性要求。《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在劳动项目实施中应灵活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劳动课程中的跨学科学习直面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突破单一的学科视野,以劳动实践为基础,旨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这对学校劳动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把握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要点,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劳动核心素养。
一、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劳动跨学科学习设计要点
《课程标准》强调,劳动过程应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从实际问题出发,明确学生的劳动任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应多样化,包括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安排课外校外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跨学科学习作为实现劳动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它旨在让学生完成真实、综合的任务,体验完整的劳动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基于以上理解,教师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要点。
(一)以素养为导向,培养综合能力
课程改革倡导以素养为导向,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在劳动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要注重塑造他们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的劳动品质以及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的过程是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以实践为路径,拓宽学习边界
《课程标准》提倡以实践为主线构建课程结构,强调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这意味着教师要将学习场景从课堂延伸到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实施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跨学科的劳动实践能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场景,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问题为支点,打破学科壁垒
以问题为支点,打破学科壁垒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趋势。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关键途径。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全面地认识和理解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问题为导向,采用主题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劳动实践的反思和总结能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跨学科学习的宝贵经验。
二、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劳动跨学科学习
基于以上理解,本文以浙教版《劳动》五年级下册“校园标识牌我设计”项目为例,探寻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劳动教学新路径。
(一)以真实问题为引领,设计项目主题
1.基于学生生活,明确项目主题
确定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项目主题是劳动跨学科学习的首要步骤。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还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主动观察生活,提出自己感兴趣或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问題出现的背景,理解问题的实质,并运用多学科知识寻求解决方案。这样,学生的实际活动便成了实施劳动课程的自然路径。
在“校园标识牌我设计”项目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校园中的标识牌存在的问题。基于观察,学生确定了具体的任务主题(如表1)。教师随即指导学生制订详细的问题解决方案。
2.融入教育全程,设计项目方案
劳动跨学科学习应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而将其融入教育全程是劳动跨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设计项目方案时,需明确学习目标,确定评价标准,确保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效实施。教师应整合多方面的学习内容,构建完整的项目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校园标识牌我设计”项目为例,教师围绕项目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制订具体的项目计划。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标识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分组对洗手间、操场、图书室、教室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如表2),记录问题并探讨原因,为后续的设计活动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制订了项目计划,还综合运用了各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3.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项目保障
在跨学科教学中,资源的整合利用对于项目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教师需积极寻求校内外各类资源的支持,包括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场地设施等,通过与学校后勤部门、社区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进一步拓展资源获取渠道,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资源整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保障,还有助于他们在跨学科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教师需关注资源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确保各类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项目结束后,教师还需对资源进行再利用,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校园标识牌我设计”项目中,教师采用了资源整合的策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具体包括:收集整理关于标识牌设计的专业资料、与学校后勤部门和相关设计师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必要的设计工具和实践材料等(如图1)。同时,教师注重资源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些措施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二)開展跨学科实践,深化学习体验
1.以情境创设为前提,营造跨学科学习氛围
情境对于跨学科学习至关重要。创设真实且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设计情境时,教师须兼顾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确保情境既真实又有启发性。为营造浓厚的跨学科学习氛围,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
例如,在“校园标识牌我设计”项目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式各样的校园标识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学生分组针对特定区域重新设计标识牌,此过程需综合考量功能、位置、材料、文字表达等因素。学生运用美术知识美化外观,运用语文技巧推敲文字,运用地理知识确定最佳位置。这一情境不仅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标识牌设计的精髓,还让他们体会到了跨学科学习的魅力。在实践中,学生不断探索、创新,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培养迁移运用的思维方式
在劳动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思维习惯尤为关键。这种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劳动技能和跨学科应用能力。在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拓展,思维能力得以提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还彰显了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
“校园标识牌我设计”项目的跨学科学习中,学生针对校园内实际的导航需求,完成了各项劳动实践任务(如表3),自主设计并制作了相应的标识牌。学生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提升了审美与实践能力,还通过解决真实问题,锻炼了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合作学习为方式,发挥团队智慧的共生价值
在劳动跨学科学习中,解决真实问题是目标,而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利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团队智慧的共生价值。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共同制订合作学习计划和方案,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和方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利用头脑风暴、讨论交流等方式集思广益,提出更多有创意且实用的解决方案。他们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制订详细计划,合理分配任务,并按计划有序推进合作学习。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也至关重要。
劳动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性包括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两个方面。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提升了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施综合评价,发挥评价功能
1.从单一评价目标到多维评价目标
劳动素养是学生劳动学习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构建综合性评价体系已成为教育评价的主流。传统评价方式多聚焦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却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方面。多维评价目标则引导教师从多个角度全面审视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校园标识牌我设计”项目中,教师设计了多维评价目标(如图2),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情况和作品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单一到多维的评价目标转变,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
2.从单一评价主体到多元评价主体
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十分重要。多元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能够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教师的评价涵盖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技能测试情况和项目作品等方面。学生的自我评价包括学习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学习策略的运用和自我反思等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促进自我发展。家长的评价包括学生在家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社会的评价则聚焦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和社区服务情况等。“校园标识牌我设计”项目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
3.从单一评价内容到多重评价内容
劳动评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避免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对能力、态度和创造力等的评估。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必须转向多重评价,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除了对知识的评价,还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等的评价。实施多重评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推动其全面发展,还能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教学反馈,助力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这样,评价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劳动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进一步深化劳动跨学科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期望劳动跨学科学习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此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2]曲霞.劳动价值观培养视域下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重构[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1(3):3-5.
[3]朱志勇.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8):131-1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渔山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