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师培养研修项目的设计与实践

2024-03-31 17:05余淑君雷旭军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2期

余淑君 雷旭军

【摘   要】为促进教师成长,学校以研究型教师培养研修项目为抓手,通过改善校园生态,激发人人参与研究的动力。同时,学校精心设计指向研究主题提炼能力、课堂问题改进能力、研究成果表达能力提升的校本研修项目,并采用“自我思辨式”“团队协作式”“多层迭代式”等立体研修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立体研修;研修项目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登豪斯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这一理念启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一个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还要做一个研究者,通过不断的钻研和反思,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助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设计并实施了研究型教师培养校本研修项目。

所谓“研究型教师”,指的是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并能自觉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提高教育效果的教师。[1]判断一位教师是否是研究型教师,要看其是否具有较为突出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研究能力等。[2]为此,学校以研究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努力打造人人主动参与研究的校园生态,以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驱动,以不同研修团队协作共进、多种研修方式融合并存的形式,整体设计并实施了研究型教师培养研修项目,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一、改善生态:激发研究动力

研究动力是研究成功的基础。在研究型教师培养研修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应注重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动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研究文化

近年来,学校秉承“科研为先”的办学理念,将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并将培养研究型教师作为落实“科研为先”办学理念的突破口,努力营造“教学即研究”“全员研究”的学术氛围。学校开设了“紫藤讲坛”,每月开展相关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和分享研究成果的机会,并对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成果的教师进行表彰。

(二)改进评价机制

为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学校重新修订了《教科研管理制度》和学校绩效考核方案中教师专业成长部分的内容。一方面,学校通过制度建设强调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细化了促进教育科研项目落实的条目,如对各类课题的申报、研究进展汇报、成果上交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学校在绩效考核中加大了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分值比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

(三)激发成长动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首先,学校指导教师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自我反思,剖析自身专业发展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后续更好地做到扬长避短。其次,每位教师参照《“紫藤三梯两群落”教师专业成长规划》,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最后,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区域以及国家级的教育科研项目,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这些措施致力于帮助教师挖掘自身的研究潜力,感受教育科研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每位教师都能在教育科研中不断提升自我,为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打下基础。

(四)提供资源支持

为了支持教师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研究资源库,包括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收集与教育科研相关的专著、论文、课例等资源,供教师学习。同时,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了教学杂志,使他们能及时了解教育科研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此外,学校还对接了区智慧教育平台,为教师提供专用账号,使他们可以免费访问在线学术平台,便于进行深入研究。

二、精研项目:提升研究能力

为提升研究型教师培养研修项目的实效性,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举办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教育科研需求,而后设计研修模块,具体包括“自我思辨式”“团队协作式”“多层迭代式”研修模块。

(一)指向研究主题提炼能力提升的“自我思辨式”研修模块

学校倡导教师聚焦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并提炼研究主题。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不仅要善于从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还要善于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值得研究的问题,将问题提炼成研究主题并撰写研究方案。为此,学校设计了指向研究主题提炼能力提升的“自我思辨式”研修模块。

1.在自我思辨中梳理研修问题

首先,教师要通过审视自己的教学,找到要研究的问题。具体方式包括: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阅读自己的教学记录或反思日记、听取同事的评课意见等。罗列出问题后,教师要通过自我思辨,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哪些问题只需要稍加注意就能改正?哪些问题需要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才能解决?

2.在文献阅读中明确研究方向

教师在梳理出若干个感兴趣的问题后,要根据这些问题的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一些前人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的问题,可采取“拿来主义”,用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对于研究得不够深入的问题,可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提炼。

3.在任务驱动中学习方案设计

有了研究主题,下一步就是设计研究方案。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教师会主动学习研究方案撰写方面的知识,了解研究方案的基本结构,学习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通过指向研究主题提炼能力提升的“自我思辨式”研修,教师强化了自我思辨、问题梳理和方案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二)指向课堂问题改进能力提升的“團队协作式”研修模块

在这个模块的学习中,教师从研究的视角出发,邀请备课组、教研组、名师工作室等团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些团队会带着课堂观察量表等工具对课堂进行观察和诊断,帮助教师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该研修模块的设计如下:首先,教师结合团队成员的意见整理备课资料,与团队成员共同策划课堂观察内容和重点;其次,教师进入课堂进行授课,团队成员使用课堂观察量表等工具进行观察和记录;最后,教师与团队成员共同分析观察数据,判断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是否还有更优的教学方案,再确定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1.共同策划观察内容

在正式进行课堂观测前,团队成员会召开协作交流会,结合授课教师之前提炼的课堂教学问题,讨论本节课的重点观测点,设计课堂教学观测记录表,并做好分工,确保能在课堂上收集所需的信息。

2.分工协作记录信息

团队成员与授课教师一同进入课堂,开展分工协作,使用课堂教学观测记录表记录关键信息,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支持。

3.共同分析课堂数据

课后,团队成员与授课教师一起分析课堂上观测到的情况,思考之前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交流各自的看法。

研修过程中,授课教师在团队的帮助下,对自己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明白了今后改进的方向。团队成员也受到了相应的启发,提升了自身的研究能力。

(三)指向研究成果表达能力提升的“多层迭代式”研修模块

研究成果的表达是研究型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一个具备较强成果表达能力的教师,能在研究中精准聚焦问题,准确提炼成果,并总结现象背后的规律。常见的研究成果形式有结题报告、论文、教学设计等。

为了提升教师的研究成果表达能力,学校整合校内外各类人员,设计了指向研究成果表达能力提升的“多层迭代式”研修模块。以学校的论文孵化项目为例:在选题阶段,教师可以与参与研究的同伴一起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向,这是第一层迭代;在完成初稿撰写后,教师可请工作室导师进行指导,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是第二层迭代;在此基础上,学校专门邀请专家到校进行专业指导,教师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成稿,这是第三层迭代。

1.在同伴互助中展开研究

每个课题的核心成员一般有3至6人,他们在提炼研究成果时,分享各自的想法,为同伴提供新的思路。除了课题组成员,教师还可以向其他同事请教。基于同样的身份,教师在交流时更有共同语言,更容易迸发思想的火花。

2.在师徒交流中推进研究

除了同伴这个群体,教师还可以利用师傅这个群体,推动研究成果的提炼。每位教龄在三年内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师傅,师徒结对的人数占学校教师的一半。此外,学校还有23个以名师为核心组建的工作室,累计吸纳了80余位学员。这些名师有着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帮助自己的学员在研究中成长。此外,有的导师还发动工作室成员全员参与研究,或在工作室内互相交流,或点评研究成果,形成了浓郁的研究氛围。这种基于研究成果提炼的师徒层面的合作,不但让学员受益,也间接带动了名师参与研究。

3.在专家引领中深化研究

专家引领是研究成果提炼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专家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站在专业的角度为教师提供方向上的引领。为了避免出现专家指导走过场情况的出现,学校要求教师提前将研究成果发送给专家,在专家进行一对一指导后,定期完成修改,而后将修改后的成果发给专家,由专家进行二次指导,最后结合专家意见再次修改成果,形成优秀的作品。

实践证明,“自我思辨式”“团队协作式”“多层迭代式”等立体研修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兴国.立足校本教研培养研究型教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8):34.

[2]黄锦英,肖晨.建設研究型教师队伍的价值省思、关键问题与实践维度[J].教育评论,2022(12):130-133.

(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