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宁宁
【摘要】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使得网络空间治理也变得更加紧迫,“网络戾气”便是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概念、原因及影响这三个层面对网络戾气进行详细概述,然后阐述了高中学生群体中常见的网络戾气现象,最后从政治学科特点出发,提出融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发展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强调权责对等,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鼓励多元交流,培养学生的包容心态等五项对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良好品德、价值观念以及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与和谐。
【关键词】高中政治;网络戾气;道德修养;权责对等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4—0019—04
当下,随着网民规模、上网时长日益增长,网络内容空前丰富,网络空间治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一些负面极端情绪,不仅伤人伤己,更容易形成网暴,让网络“戾气”变成伤人的“利器”。2023年11月17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目的是健全防范治理网络戾气的制度机制,切实保障广大網民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网络生态。高中政治教育与防范网络戾气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使命,通过传授国家法律法规、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等知识,从而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正确行事提供了思想基础,使其自觉抵制网络戾气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让他们能够理性应对网络戾气的挑战,避免被误导或卷入其中。因此,如何借助思想政治教育防范学生出现网络戾气,是每一个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课题。
一、关于“网络戾气”的概述
网络戾气,是指在网络上出现的一种极端心理或风气。这种戾气表现为失控的质疑、无底线的人身攻击,甚至网上“约架”等行为,可以说网络暴力猛于虎。这种网络戾气出现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部分网民认为自身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也是虚拟化的,或者并不能对受害人造成直接的、实质性的伤害。其次,网络身份的隐匿性。网络世界中的人只需隐藏在屏幕背后,无需像现实生活中那样通过表情、姿态、语气等来判断对方的情绪和态度,这种隐匿性使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暴躁情绪。第三,网络的群体效应。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容易引发群体效应。当某种观点或行为得到大量网民的响应和支持时,很容易形成一种极端情绪的聚集和扩散,导致网络戾气的产生。另外,现实压力的释放。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而网络成为许多人释放压力的渠道之一。然而,如果这种压力的释放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和控制,就容易演变为一种戾气的宣泄和爆发。
网络戾气的出现对网络环境、个人以及社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首先,网络戾气容易使网络上充满恶意信息、虚假信息和攻击性言论,影响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导致一些网民肆无忌惮、恶俗黑话不断,严重污染网络环境。其次,长期处于充满戾气的网络环境下,个人的身心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问题,受害群体的范围还会不断扩大。另外,网络戾气容易使网民缺乏理性,情绪化地看待问题,甚至引发网络暴力,造成舆论极端化及失控,加剧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二、高中学生群体中常见的网络戾气现象及影响
一方面,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另一方面,高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渴望被认可和关注[1]。另外,当今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繁多且鱼龙混杂,高中学生在信息过载的网络环境中,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容易盲目相信或传播一些不实信息,导致网络戾气的扩散。高中学生群体中常见的“网络戾气”有以下几种。
1.恶意攻击和谩骂。一些高中生在网络上发泄情绪,对他人恶意攻击和谩骂,使用侮辱性、攻击性的语言,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被攻击者的感情,也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
2.盲目跟风和传谣。一些高中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盲目跟风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甚至制造和传播谣言。这种行为容易引起恐慌和误解,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网络霸凌和排挤。一些高中生在网络上对同学进行霸凌和排挤,发布恶意评论、散播谣言等方式孤立和排挤他人。这种行为对受害者的心理和情感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4.情绪化表达和极端言论。一些高中生在网络上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用极端、偏激的言论,甚至鼓吹暴力、宣扬仇恨。这种行为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破坏网络环境的稳定。
网络戾气对高中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心理健康和价值观的负面影响。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网络戾气中的极端言论和偏激观点也会影响高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对社会和人生产生错误的认识。除此之外,网络戾气还有分散高中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其学习成绩、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导致其社交能力下降等方面的影响。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防范网络戾气的有效对策
1.融合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高中政治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之间本就存在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为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价值观基础,而政治教育则可以通过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道德修养[2]。
首先,高中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引入传统文化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其次,传统文化强调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引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在面对网络戾气时,学生能够从内心产生自我约束的力量,避免被负面情绪和极端言论所影响。再次,传统文化倡导和谐包容的社会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相互尊重。高中政治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可以传递给学生和谐包容的价值理念,使他们在网络环境中能够尊重他人、理性表达观点,避免陷入网络戾气的漩涡。最后,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具备良好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能够辨别美丑、善恶,自觉抵制网络戾气的负面影响。
2.完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价值观念是指一个人面对是非、善恶、美丑时所选择的评价及取向标准[3]。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他的自控能力。当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明确、稳定、积极健康时,就更容易抵制不良诱惑、克服困难和挑战,表现出较强的自控能力。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模糊、消极或扭曲,就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诱惑,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防范高中生群体出现网络戾气,政治教育需注重培养并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念。从教师角度来讲,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教学行为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引领者。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讲,要注重情感教育,通过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价值情感。同时,要通过开展情感交流活动、情感体验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从教学形式角度讲,高中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學生在学习和理解这些规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规则的敬畏和遵守的意识。这种规则意识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网络戾气的影响时,能够自我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出违反规则的决定。
3.发展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4]。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认知及经验不足以抵制网络世界中的不良思想及风气,而通过发展其辩证思维,能够深化其对事物的理解,为其面对复杂及矛盾事物时提供正确的指导。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知识的教授,采用鼓励课堂讨论与辩论、案例分析与评价以及引导反思与批判等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通过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帮助他们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解读能力以及辨别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与此同时,借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媒介素养,培养学生面对网络信息时的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理性上网并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环境的良好习惯。通过上述措施,培养学生防范网络戾气所需的基本素质,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及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强调权责对等,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权责对等是我国构建法治社会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权力和责任保持平衡和对等的关系,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权责对等原则强调人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强调“权责对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享受言论自由的权利时,也要注意自身言论和行为对社会和他人产生的影响。这种权责对等的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律的法治观念,从而在网络环境中更加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恶意攻击和侮辱他人等网络戾气现象。
首先,政治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权责意识,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对社会和他人产生的影响。通过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权责对等的含义和意义,明确自己在网络环境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政治课程应该强调网络道德和公民素养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恶意攻击和侮辱他人,积极参与网络治理和维护网络秩序。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网络道德和公民素养的内涵以及在实践中的意义。再次,政治课程还可以通过宣传网络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来防范学生出现网络戾气。例如,引导学生自主制订网络行为规范,倡议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应该自觉遵守行为准则。同时,教师还可以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5.鼓励多元交流,培养学生的包容心态。包容心态是一种待人、对事的宽容态度,其背后蕴含的是爱、同理心[5]。当学生具备包容心态时,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现象,能够以平和、理性的态度面对争议和分歧,从而减少在网络交流中的冲突和极端言论现象。包容心态能够使学生更加关注他人的权益和感受,在网络社交环境中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减少网络戾气的产生和传播。
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包容思想的内容,如“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递尊重、理解及接纳等方面的包容思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元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包容心态。例如,以某一社会焦点事件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多元交流形式,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表达言论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观点,实现不同思维的相互激发与碰撞。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情绪上的宣泄,还能让其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背景,理性看待不同意见,做到不盲从或偏激,进而养成良好的包容心态。
防范网络戾气作为互联网发展中带来的一大挑战,通过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免受网络戾气的影响,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对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贡献,这不仅是每一个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各界力量的参与,共同为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友善和谐的网络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孟玲.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21.
[2]何家旭.中学生网络暴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
[3]王珍,王倩.网络环境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中小学电教,2023(Z2):112-114.
[4]贺林.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方法创新路径及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15):06-08.
[5]本报评论员.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N].浙江日报,2023-11-13(01).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