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建
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双减”政策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内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据,做到因材置业,提升语文作业设计水平。然而,一些语文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双减”理念和新课标的内涵,在语文作业设计方面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致使语文作业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对“双减”政策、新课标的研读,立足作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学情,积极推动作业的设计优化,切实为学生发展赋能。
“双减”政策主要指教师通过优化教学活动、作业设计等方式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作业压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实现自主发展,在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和语文兴趣。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双减”理念成为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作业设计的重要指导。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的语文教学暴露出许多弊端,故而国家发布新课标,以此指导新时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而且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语文课程的生活性、人文性,作业设计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自然应当满足上述要求。
首先,“双减”、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提供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向,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要通过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来达到为学生减负的目的,而且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突出语文作业的生活化、人文性特点。其次,一线语文教师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比如,王志芬指出在“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语文作业、语文学科的兴趣,唯有做到以兴趣为驱动,才能让学生感受不到太多压力,完成减负提质,这一观点为“双减”与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优化提供了一定指导,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相应参考。
首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学习知识以后,如果不进行及时复习,就会遗忘较多知识,而且间隔时间越久,遗忘越多,故而优化作业设计能使语文作业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为基础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其次,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完善的学科思维是学生高效学习语文知识的必要前提,如果学生思维水平不足,就会导致思考受限、理解受阻,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因此,有必要通过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相应的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其实现高效学习,能顺利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做到师生共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最后,促进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应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双减”背景下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但同时也为语文教师实现自我精进和职业发展提供相应契机。
在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导向,而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自然应当体现核心素养,要能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然而,从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现状来看,部分语文教师并未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作业,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缺乏思考分析,无法培养核心素养,更遑论提升语文素养水平。同时,突出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故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实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语文作业设计并未达到这一要求。
现阶段语文作业主要包括抄写、阅读和写作等类型,作业类型相对较少,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部分教师习惯于布置大量的抄写作业,希望以此帮助学生扎实掌握语文知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抄写作业过多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疲于应付、思考不足,而且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压力,反而会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此外,在布置写作类型的作业时,教师往往直接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这就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无法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写作,这也是造成作业设计低效的重要因素。
结合教学实践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不同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并没有注意把控作业难度,这就导致同一难度的作业对不同学生产生的效果不同。具体来看,在面对同一难度的作业时,学优生能轻松、高效地完成语文作业,但并未通过作业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而学困生则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作业,而且还容易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进一步加剧学困状态。
前文提及,突出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前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推动语文作业减负增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需求,积极推动核心素养融入作业设计。具体来看,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教师要在准确分析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推动核心素养要素融入作业。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这首现代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回家以后通过网络观看有关革命战争的影视片段,而后写下自己的观影体验。使学生在观看影视片段、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感受毛主席诗词中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且实现语言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两项素养。
在传统的语文作业中,阅读与写作呈现较为明显的割裂状态,教师可以尝试将两者融合起来,布置读写结合作业。学生需要运用语言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完成语言建构与运用,而且阅读以后跟上写作训练能有效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提升作业质量。比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这一篇古文时,教师以诸葛亮为切入点,为学生准备与三顾茅庐、空城计等文学故事有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后时间进行阅读,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诸葛亮的形象特点,而后让学生通过写作活动进行表达。在上述读写结合过程中,学生能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形成更为全面、更为具体的认知,感受到诸葛亮身上的优秀品质,既能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发展,也能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
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生活性特点,但传统的语文作业以抄写为主,脱离现实生活,故而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应当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布置生活化作业,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更积极、更主动地完成作业。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在一年四季中有所变化,而后让学生以该事物为主题进行写作,描述该事物的特点。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一年四季的风有所不同,春天的风相对温和细腻,夏季的风则要更为炽热,秋冬季节的风则带着寒意,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突出不同季节的风的特点。这样的作业设计实现了语文作业与现实生活深度结合,也使语文作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充分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传统的阅读作业中,教师给出的作业答案是固定的,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虽然进行了创新思考,但因给出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符而产生挫败感,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布置开放性的语文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人生阅历以及所学知识给出各式各样的答案,教师不对答案进行过多限制,只要积极向上即可。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均与论证有关,教师可以布置论证类作业,让学生围绕“文化自信”“创新创造”“质疑提问”等主题展开论证,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不对其进行明确限制,只要观点合理、论证得当即可。通过开放性的论证类作业,学生不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思维发展与素养提升。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将个体观点凝结为集体智慧,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推动因材施教理念在语文作业设计中的融合与应用,做到因材置业。基于这一现实要求,在布置作业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简单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比如,上文提及的《诫子书》读写结合作业,教师可以将写作任务设置为三个层次,其中,学困生的写作字数需要达到400 字,普通学生需要达到500 字,而学优生则要达到600 字及以上,确保作业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一定挑战,而学生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树立自信。
通过研究发现,在新课标和“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来帮助学生减负提质、实现综合发展是可行的,而且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促进语文教师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针对现阶段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主动聚焦新课标,推动“双减”理念和核心素养融入作业设计,在此基础上丰富作业类型,设计读写结合作业、生活化作业、开放性作业,而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分层作业,做到因材置业,助力每一名学生都能实现新的发展。